首页 > 军事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901节

  【从顺治年间开始,就有大批的罪犯及其家属被流放到宁古塔。】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来很困难,想走更难。】

  【很多人就此在宁古塔一直待到死。】

  【在整个清朝时期,大概有150万的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地区。】

  【这些人包括政治犯、文人墨客、普通百姓等,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却都因各种原因踏上了这条充满苦难的流放之路。】

  【清朝统治者将这里设为流放地,藏着双重算计。】

  【既要用汉人罪囚的血肉筑起东北边防。】

  【又要让龙兴之地永远回荡着征服者的威压。】

  ……

  天幕外。

  秦朝。

  嬴政看了这段关于宁古塔流放犯人的介绍后,冷哼一声:

  “这清朝统治者,倒也有些手段。”

  “将犯人流放到偏远之地,既能惩罚罪人,又能为边疆增加劳力,巩固边防,一举两得。”

  作为岭南军团的创立者。

  嬴政可太懂这些了。

  “想当年,朕派五十万岭南军团南下。”

  “他们在那崇山峻岭间,披荆斩棘,面对复杂的地形与不服教化的蛮夷,艰难开拓。”

  “将士们不仅要作战,还肩负着传播大秦文化、开垦土地之责。”

  “这与清朝流放犯人到宁古塔,看似都是为了边疆之事,实则大不相同。”

  嬴政问扶苏,说道:

  “扶苏,那蛮夷清朝和我大秦的岭南军团,看似都是把一些犯人流放化外之地。”

  “但两者大有不同,你可看出来了?”

  扶苏也是比较聪明的,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就答道:

  “启禀父皇,岭南军团主干我大秦精锐,他们为大秦开疆拓土,是荣耀之事。”

  “而流放宁古塔,更像是将犯人弃于荒野。”

  “特别是看待遇。”

  “虽然岭南军团里也有一些六国的刑徒。”

  “但他们加入了岭南军团,就成了大秦的兵。”

  “大秦让刑徒穿犀甲持秦戟。”

  “而那蛮夷大清,则是给罪囚戴木枷喂马尿。”

  “如此对比一下。”

  “哪边更能凸显宽厚,哪边的军团开拓能力更强,也就非常一目了然了。”

  而天幕也在继续。

  【政治犯在被发配宁古塔的人群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清朝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者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例如,康熙年间的戴名世,他因所著《南山集》中涉及南明政权的历史问题,被认为有反清复明的意图。】

  【不仅自己被斩首,家族成员也多被发配宁古塔。】

  【还有吕留良案,吕留良虽已去世多年,但因其著作中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被开棺戮尸。】

  【其子孙后代以及相关涉案人员,都被流放到宁古塔。】

  【这些政治犯及其家属,原本生活在繁华的中原地区。】

  【一朝获罪,便要背井离乡,前往遥远的宁古塔,命运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文人墨客也常常成为被发配宁古塔的对象。】

  【在清朝,文字狱盛行,一些文人因诗文创作中不慎触怒了统治者,便会被定罪流放。】

  【方拱乾就是其中之一,他因儿子方章钺在江南科场案中被牵连,全家被发配宁古塔。】

  【普通百姓因各种原因被发配宁古塔的也不在少数。】

  【有的是因为触犯了法律,如盗窃、斗殴等;有的则是因为被他人诬告陷害。】

  【他们大多家境贫寒,无力为自己申辩,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踏上前往宁古塔的流放之路。】

  【那么,宁古塔究竟可怕在哪里呢?】

  【从北京到宁古塔的三千里流放路,本身就是道鬼门关。】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被发配的人只能依靠步行或者乘坐简陋的交通工具前行。】

  【囚犯们戴着三十斤重的木枷,脚缠铁链,每天在差役鞭打下挪动二十里。】

  【经过山海关时,常见囚犯突然撞向城墙自杀。】

  【因为他们知道,关外比当场毙命更可怕。】

  【尤其是在冬季,东北地区的严寒让人难以忍受,很多人在途中就因饥寒交迫、疾病缠身而死去。】

  【史料记载,顺治十二年流放的“江南奏销案“涉案者,半数冻死在辽东走廊。】

  【据记载,一些被发配的人在途中走了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才到达宁古塔。】

  【而到达时,往往已是身心俱疲,元气大伤。】

  【最终只有三成的人能够活着,】

  【这些活着的人要么身体素质好,要么有亲戚帮忙打点贿赂,能在途中享受一些优待。】

  【要知道这条流放之路期间,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让你走。】

  【您可能不知道,这条路上藏着个黑暗产业链。】

  【差役故意克扣粮食,逼得囚犯啃食树皮时,趁机兜售天价窝头;】

  【途经妓寨时,差役会强迫女囚“接客挣盘缠“。】

  【至于差役自己的凌辱更是家常便饭,康熙年间的刑部档案里,赫然记录着某知县之女,在被押解途中遭轮暴致死的案卷。】

  ……

  画面继续的播放着。

  背景的狂风呼啸声越来越强。

  画面里的流放队伍,在暴风雪中艰难的跋涉。

  天幕。

  【熬到宁古塔的幸存者,面对的才是真正的炼狱。】

  【这里年均气温零下3度,极端低温可达零下50度。】

  【冬季漫长而严寒,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土地贫瘠,农作物难以生长,生活物资匮乏。】

  【被发配到这里的人,不仅要面对寒冷的天气,还要为生计发愁。】

  【他们需要自己搭建简陋的住所,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吉林通志》记载,雍正八年正月,三十七名流人集体冻死在采参途中,尸体与雪地冻结成整体,开春时才被狼群撕碎。】

  【但比严寒更可怕的是“披甲人“。】

  【这些亦兵亦农的八旗底层和索伦兵,把流放者当作牲口、奴隶来驱使。】

  【天亮前要凿开冰河取水,白天在熊瞎子出没的密林挖人参,入夜还要为驻军洗衣喂马。】

  【康熙朝御史吴兆骞的日记里写道:“寅时上工,双手溃烂见骨,监工犹叱曰'汉狗偷懒'“。】

  【在发配宁古塔的流人中,最惨烈的当属原本的官僚、文化精英群体。】

  【他们原本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

  【但到了宁古塔,他们沦为了最底层的人,要遭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歧视。】

  【他们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为官府种地、服劳役等。】

  【而且,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惩罚。】

  【这种从高处跌落谷底的感觉,让他们的精神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如果说男性流人尚存一线生机,女性囚犯则彻底堕入深渊。】

  【她们白天与男人同服苦役,夜晚还要满足披甲人的兽欲。】

  【“夜闻帐外马靴声,以炭涂面不敢眠“,既是文学创作,也是被流放的女眷她们自己记下的真实写照。】

  【怀孕女囚往往被逼堕胎。】

  【宁古塔乱葬岗曾挖出二十八具女尸,腹中皆已成形的胎儿。】

  宁古塔,这个在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承载了无数人的苦难与泪水。

  它见证了清朝刑罚的严酷,也见证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生存。

  如今,岁月的沧桑已将宁古塔的苦难渐渐掩埋。

  反倒是网友们在盼望着,宁古塔发配体验一日游……

  天幕视频在一群现代游客,穿着清朝皇帝、娘娘、官兵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弹幕也纷纷飞出。

  《这地方能当旅游项目就离谱。》

  《甄嬛传还在发力!》

  《唉,那边那土豆儿,对,就你,你去把这俩蒜给扒了。》

首节 上一节 901/9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第一国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