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614节

  “不,不是有希望,而是很有希望!”

  王基越说越兴奋,他兴奋地搓起了拳头,精神陡然间振奋起来。

  在他眼中,司马懿的谋划,就像一盏明灯,为他照亮了前路。

  紧接着,王基却又面露顾虑,皱着眉头道:

  “只是,司马侍中若去汉中,当真能得张鲁重用吗?”

  王基的担心不无道理。

  你司马懿于张鲁而言,终究不过一外臣,你落荒而逃,弃国投奔,凭什么得到张鲁的信任?

  你不得张鲁信任,又凭什么助张鲁守住汉中?

  司马懿嘴角钩起一抹冷笑,一脸自信道:

  “这一点你不用担心,这些年来,我早已为南下汉中铺好了路,只要我去汉中,张鲁必会厚待于我。”

  王基又是一愣,猜不出司马懿何来的底气。

  他瞪大了眼睛,好奇看着司马懿,等待着他的解释。

  司马懿遂不紧不慢,将玄机道出。

  首先,张鲁能获封汉中王,正是源于司马懿当年向曹操的进言。

  司马懿对张鲁来说,算是有功。

  其次,这些年来,他早就暗中派人往汉中,重金贿赂张鲁的宠臣杨松,请其不时在张鲁面前美言自己。

  杨松在张鲁面前极有话语权,他的几句好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是司马懿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惜花费重金,拉拢杨松。

  据杨松传回的消息,此时张鲁对他已是仰慕至极,嘴里常常念叨着,若有司马公这样的世之奇士,早就灭了刘璋,吞并了整个益州。

  有这些做基础,他司马懿前去汉中,张鲁能不以礼厚待吗?

  王基恍然大悟,眼中忧色尽散,他拱手赞叹道:“论深谋远虑,天下无人能出司马侍中之佑也,基心服口服。”

  此时此刻,王基对司马懿的谋略,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司马懿捋着细髯,笑而不语。

  笑容中蕴含着一种自信和从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王基再无顾虑,当下带着司马懿的交待,星夜兼程离营西去。

  司马懿目光则望向上游,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期待。

  在司马懿心中,曹操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并不希望曹操就此陨落,魏国就此覆灭。

  毕竟,魏国占据着雍凉二州,还有一线希望,如当年的秦汉一般,挥师东出夺取中原。

  倘若退往汉中,真就除了自保之外,再无希望杀出秦岭,击灭汉国。

  为司马家报仇雪恨的执念,也将彻底化为泡影。

  “曹公,希望你气数未尽,能打赢这一仗吧。”

  “不到万不得已,我司马懿也不想弃你而去,背上一个背主而去的骂名呀…”

第498章 气量狭窄,怎配为大汉天子?萧和:太子之位,该换一个人来坐了!

  渭水之北,汉军主营巍然矗立。

  大帐之内,气氛却有些微妙。

  刘禅正背负双手,在帐中来回踱步。

  他的脚步略显急促,似乎带着几分不安,微微皱起的眉头,紧抿的嘴唇,无不透露出他内心的焦虑。

  而在一旁,萧和、赵云等众臣,却显得气定神闲。

  他们或端坐于案前,轻抿着手中温热的汤茶,或闭目养神,这份从容,与刘禅的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帐外,不时有亲卫匆匆入帐。

  亲卫们不断将一道道军情禀奏上来。

  每进一人,刘禅就像被惊动的鸟儿一般,立刻停下脚步,身体微微一僵,神色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他的眼睛紧盯向亲卫,耳朵竖得老高,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那紧张的神情,与平日里刻意营造的从容淡定,似乎是判若两人。

  其实,萧和这帮“老家伙”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他们都知道,这位太子殿下虽然表面上装做镇定自若,但内心却远没有达到处惊不变、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境界。

  在大多数人眼中,刘禅就像一颗尚未完全打磨好的宝石,虽然有着耀眼的光芒,但还缺少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沉稳。

  “太子乃国之储君,三军之主,将来还要肩负起大汉天下的重任,将来知还会遇到多少大风大浪。”

  赵云看着刘禅焦虑的模样,忍不住开口宽慰道:

  “殿下,云以为,你还是要沉得住气才是。”

  刘禅微微一怔,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愠色。

  显然,他觉得赵云这番话虽然意在宽慰规劝,但听起来却像是在当众责备自己定力不足。

  在他敏感的自尊心面前,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刺痛。

  不过刘禅毕竟还是有些城府的。

  他眼中的愠色一闪而逝,回头却佯作谦逊自嘲一笑:

  “车骑将军所言极是,我这定力确实还需要历练呀,我还得多跟你们学呀。”

  赵云见刘禅这般表现,面露欣慰。

  只是,那一闪而过的眼神变化,却逃不出萧和的眼睛。

  萧和何等精明,他一眼就看穿了刘禅内心的真实想法。

  赵云这好言规劝之举,只怕又伤了刘禅的自尊心,被他在心里的小本本上又记下了一笔。

  “这位太子殿下,表面虚心纳谏,颇有老刘之风,实则却有些心胸狭窄。这不是个好兆头啊……”

  萧和眉头暗皱,心中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一个君主的心胸和气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如果刘禅真的如此心胸狭隘,那么将来大汉的将,只怕未必是什么好事。

  此时此刻,萧和不知不觉已萌生了一个疑问:

  刘禅做太子,当真合适吗?

  他和赵云这帮人,辅佐老刘打下了这片天下,

  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而刘禅这位太子殿下,当真有资格继承这份基业吗?

  一个想法,悄然已在萧和心头滋生。

  就在萧和陷入沉思之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帐内的宁静。

  “捷报,骠骑将军捷报!”

  马谡兴冲冲地冲入帐中,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刘禅蓦然回首,不等马谡禀报,便一个箭步上前,将他手中那道战报夺过,手忙脚乱地展开战报。

  迫不及待地扫过几眼后,刘禅如释重负,不禁放声大笑起来。

  “大司马,你的浮桥之策成了,骠骑将军已经踏桥过河,顺利于南岸立营!”

  刘禅兴奋得语无伦次,扬着手中战报,眼中满是狂喜。

  “我们打过了渭水,我们打过了渭水啊!”

  帐中瞬间一片欢腾。

  众将纷纷站起身来,个个欣喜激动

  “大司马果然是算无遗策依旧呀,曹操无能为也……”

  赵云赞叹的目光笑看向萧和。

  在场的甘宁、关兴、张燕等诸将,皆是叹服不已。

  他们纷纷围拢过来,向萧和投去敬佩的目光。

  一时间,萧和成了大帐中的焦点。

  然原本欣喜若狂的刘禅,眼见众人尽皆赞叹萧和,却忽略了他这个太子,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他的眼神中,悄然闪过几分不悦,几分失落。

  那原本明亮的眼神,此刻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

  这般眼神变化,自然逃不过萧和的眼睛。

  萧和立时看出,刘禅这是在不爽自己抢了他的风头。

  他心中暗叫不好,知道自己的光芒太过耀眼,已经引起了刘禅的不满。

  于是萧和当即起身,笑着向刘禅一拱手:

  “臣只是略施小计而已,也只有太子殿下有如此气魄,敢用臣这浮桥之计。”

  “若没有殿下的果断,这浮桥之策又岂能成功?”

  “臣在此先恭喜殿下统帅我等打过渭水,再立新功,殿下这一战,必名垂战史啊。”

  “殿下统帅我大汉数十万雄兵,兵临长安,收复旧都,已是近在眼前了呀!”

  萧和一通吹捧,将功劳推还给了刘禅。

  刘禅眼中的不悦渐渐消失,脸上笑容再现。

  他干咳几声,佯作谦逊道:

首节 上一节 614/6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