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617节
绝大多数魏臣,包括贾诩在内,脸上几乎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他们太清楚张飞的实力了,而其麾下汉军的战斗力,更是锐不可当。
即便是曹操亲自出马,仅凭区区三万兵马,想要在半日内击破张飞所部,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是异想天开的疯狂之举。
唯有司马懿,与众人的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紧紧搓着拳头,踮着脚尖,身体前倾,仿佛这样就能离即将到来的捷报更近一些。
他的眼中也尚存着一线希望,心中似乎在祈祷着奇迹的发生。
“嗒嗒嗒……”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城头上的死寂。
大道尽头,一骑如飞般狂奔而来。
司马懿的神经立时紧绷起来,如同一张拉满的弓弦,随时可能断裂。
周围的众臣也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信使,心中既期待又恐惧,期待着能听到好消息,却又恐惧那即将到来的残酷现实。
信使终于入城,气喘吁吁爬上了城头。
“我军强攻敌营不下,汉军主力援军及时赶到,天子已率军向长安撤退。”
信使的声音不大,却如同一道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
“天子有诏,令诸位即刻放弃渭口、潼关及武关各关口,星夜兼程退往长安会合。”
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只觉得眼前一阵发黑,身体摇摇晃晃倒退半步,身形僵硬定在了原地。
他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最后一丝希望,如同泡沫般瞬间破灭,只留下一片无尽的绝望。
贾诩等众臣,却只是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除了司马懿之外,这个结果,本就是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曹操最后的垂死挣扎,终究还是败了。
渭水防线失守已成定局,潼关、武关等东线诸关,也皆将不保。
这一仗,他们彻底地败了,败得如此惨烈,如此彻底。
“司马仲达,若非你以一己私心,非要劝陛下去破坏浮桥,焉能白白折损兵马,错过了西撤长安的宝贵时机。”
刚烈忠义的杨阜,此刻气得满脸通红,撕破了脸皮指着司马懿一通怒责。
众臣皆是怒目瞪向司马懿,群起攻之,落井下石。
他们纷纷指责司马懿的失算,认为是他的一意孤行导致了如今的惨败。
有人骂他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顾大局,有人骂他狂妄自大,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了汉军的实力…
一时间,城头上骂声四起,司马懿成为了众矢之的。
司马懿拳头紧握,满腔悲愤在心中翻涌。
他想要反驳,想要为自己辩解,却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此刻无论说什么,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现实,也无法平息众人的怒火。
司马懿只能任由众同僚们唾骂,将所有的委屈都默默地咽进肚子里。
“诸位,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就在这时,贾诩及时出言,提醒众臣:
“有这个功夫,我们还是尽快西撤长安吧,稍晚片刻,只怕我们就要走不了了。”
汉军随时可能杀来,此时必须争分夺秒的撤离,否则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再顾不得责怨司马懿,匆忙入城而逃。
司马懿呆呆站在原地,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仲达,我们也走吧。”
贾诩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眼神中有一丝对司马懿的同情。
“这一路上,你还是好好想想,怎么面对陛下吧,别忘了,你可是立下了军令状的。”
贾诩甩下一番不知是讽刺,还是善意的提醒,尔后一声叹息,下城而去。
转眼间,城上已走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了司马懿一人。
他孤独的站在城头上,四周是一片死寂。
“扑嗵!”
司马懿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整个人如被击碎了魂魄一般虚弱无力。
“苍天啊,你有眼无珠,当真是有眼无珠。”
司马懿开始仰天悲问,声音中充满了绝望与不甘,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转眼已是泪流满面。
“我司马懿一身绝世才略,你为何让我沦落到这般凄惨地步?为何,为何啊?”
悲问声中,西门大开,吊桥落下。
数不清的魏军士卒,如丧家之犬般,争先恐后从西门涌出,向着长安方向逃去。
司马懿这才缓过神来,他拭去眼角泪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他的眼神中,却反倒透露出一丝坚定。
竟似卸下了某种包袱,准备轻装前进一般。
“你即刻随他们去长安,将这封我的亲笔信,呈给天子吧。”
司马懿从怀中取出一封早就写好的书信,交给了其中一名亲随。
亲随一脸茫然,却不敢不从,只得怀揣着书信,随着溃兵一并逃出了城。
他不知道这封书信中写着什么,只能听从司马懿的命令。
司马懿目光却转向了南面方向,眼神由悲愤再次化为决厉。
那眼神中,仿佛燃烧着一团火焰。
那是复仇的火焰。
“灭族之仇未报,我司马懿焉能就这么死了?”
“刘备,萧和,我们之间的恩怨还没有了结,我司马懿绝不会束手就擒!”
司马懿咬牙切齿,目光决然如铁,尔后挥手喝道:
“我们走,向南,去子午谷!”
第502章 大汉不能步隋朝后尘!萧和:我要把刘禅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
渭水北岸,汉军大营巍然矗立。
营内,留守的汉军将士们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欢呼雀跃之声此起彼伏。
此刻,一封捷报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在汉营中传开。
原来是太子刘禅传回的喜讯,信中称他及时赶到浮桥,曹操惊得丧胆失魄,率领着残部狼狈逃往长安。
渭水之战,以汉军的全胜而圆满收尾。
汉军将士们焉能不兴奋欢呼。
大帐之中。
赵云面带微笑,将目光投向了萧和,问道:
“大司马,以你之见,曹贼接下来会如何行事?”。
萧和端坐在一旁,手中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茶,他轻轻呷了一口,缓缓放下茶碗。
“曹贼如今面临两条路可走,上策乃是放弃长安,退守凉州。”
“凉州地处西北,陇山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若他能凭借此地利,尚能苟延残喘几日,或许还能寻得一丝喘息之机。”
“下策嘛,则是固守长安,继续做他击退我军,守住雍州的春秋大梦。”
“长曹贼若执意坚守长安,无疑是自掘坟墓。”
说到这里,萧和微微一顿,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至于中策……他如今已无其他选择,不过上、下两策罢了。”
赵云微微点头。
若有所思,片刻后,他又接着问道:
“那依大司马对曹贼的了解,他会选上策还是下策?”
萧和嘴角上扬,露出一抹冷笑,冷笑中带着几分不屑与嘲讽:
“曹贼若会选上策,当初他就不会退守渭口,结果又一次折兵失地,落得个狼狈不堪的下场。”
“如今的曹贼,家底已所剩无几,曾经的雄心壮志早已被现实的挫折消磨殆尽,早已没有了壮士断腕的勇气了呀。”
言下之意,曹操舍不得长安,依旧会选择固守长安,做困兽之斗。
赵云深以为然,他重重点了点头,目光中闪烁着坚定:
“大司马所言极是,曹贼若这么选,对我们而言反而是好事。”
“我们正好可以将他和魏军残部一举歼灭于长安,如此一来,便可一举灭魏,实现我大汉的统一大业!”
赵云声音激昂慷慨,仿佛已经看到了天下一统的曙光。
萧和轻轻放下了手中的汤茶,微微一笑,说道:
“这都是后话了,咱们现下先拟一封捷报,将此次渭水之战的详细写明,等着太子过目之后,再送往邺城向天子报捷吧。”
话音方落,马谡却凑上近前,他压低声音道:
“大司马,据说太子殿下已写了一道捷报,先一步已派人送去邺城了。”
萧和眼神微动,不由自主地和赵云对视了一眼。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