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618节
从彼此的眼神中,他们都看到了一丝惊讶与疑惑。
这位太子殿下,此次的举动着实有些不按套路行事。
早先,刘禅还是很尊重他们这些“老臣”的。
无论是日常的奏报,还是重要的捷报,都会恭恭敬敬请他们来拟定。
他会认真聆听他们的意见,待自己过目确认无误之后,再送往邺城给刘备。
那时的刘禅,在他们眼中,是一个谦逊好学、懂得尊重长辈的太子。
可没想到,这一次的渭水大捷,刘禅竟跳过了他们,自己亲自撰写捷报给老刘!
而且,连捷报中的内容,都没有征询过他们的意见。
这其中的变化,实在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大司马,太子殿下这是何意?”
赵云没能看明白刘禅的动机,眼神茫然看向萧和。
萧和淡淡一笑,笑容中却蕴含着意味深长:
“子龙啊,你忘了么,我们这位太子殿下,本就是三军统帅,从名义上来说,他本来就有权不征询你我意见,独自向天子上奏的权力。”
“只是以往他出于对我们的尊重,才一直如此行事罢了。”
赵云心头一震,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立时听出了萧和言下之意。
渭水一战,刘禅作为三军统帅,在这场一战中自然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如今,他自觉威名已立,翅膀硬了,便有了亲掌军权的意图,不想再受他们这帮“老东西”的钳制了。
想到这里,赵云眉头一皱,不禁长叹一声:
“当初也是他自称资历经验浅薄,说凡呈报天子奏书战报,皆由我们拟定,他稍稍过目便可。”
“那时的他态度诚恳,言语何其谦逊,我们方才答应的。”
“如今太子若想收回这份权力,大可明言便是,我们还能反对不成?他何必用这种方式收回,实在是没必要呀…”
赵云也是心直口快之人,他毫不掩饰地将心中的不快坦诚相告,话语中透露出对刘禅做法的不满与失望。
萧和自然听得出来,赵云对刘禅这个太子的做法,心下也颇有微词。
于是,他便找了个借口,将马谡暂且支开。
待马谡离开后,大帐之中左右无人,只余下了他们这两个老战友。
萧和目光望向上游方向,语气玩味问道:
“子龙,你觉得,咱们这位太子殿下,算得上是一位贤明豁达之主吗?”
这一问,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萧和心中深藏已久的念头。
他开始将那个念头,付诸于行动了。
因为在萧和看来,刘禅近期的种种表现,让他心中隐隐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他觉得刘禅的身上,杨广的影子已是越来越重。
杨广祸害的可不止是国家,让曾经繁荣昌盛的大隋王朝迅速走向衰败,最终灭亡。
百姓在他的暴政下,生活苦不堪言,被他祸害致死的竟有几百万之众。
而且,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功臣勋贵也毫不留情,大肆杀戮,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倘若将来刘禅继位,当真学起了杨广,那自己这个季汉第一功臣,能有好下场吗?
想到这里,萧和不禁心中一寒。
于国而言,若刘禅成为像杨广那样的暴君,必将使大汉江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百姓将再次遭受战乱之苦,国家也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于私而言,自己的身家性命、荣华富贵都将毁于一旦。
因此,无论是从大汉朝,还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萧和都必须把刘禅,从太子之位上给拉下来!
第503章 废太子,子龙可为同盟!萧和:这个刘禅,就是个心机男啊!
废掉太子,绝非一件轻描淡写,能够轻易达成的小事。
在一个帝国的权力架构中,太子之位乃大厦之基石,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着国家的根本。
一旦处理不当,便可能引发朝堂动荡,甚至危及社稷安危。
刘禅绝非等闲之辈,而是一个心思深沉,颇有心机之人。
就当下朝堂内外的局势而言,刘禅在朝野之间的风评还算不错。
他凭借着自身的伪装,成功赢得了老刘的喜爱。
老刘对他寄与厚望,视其为未来的江山唯一的继承人,平日里关怀备至,呵护有加。
不仅如此,朝中那些举足轻重的臣子,如诸葛亮,以及岳丈关羽,对刘禅的表现也颇为满意。
他们皆是认为刘禅,具备了贤明君主的潜质,能够在未来肩负起大任。
而在蒲坂之战中,刘禅亲自坐镇指挥,一举打过黄河,重创魏军。
渭水之战,他更是身先士卒,亲率大军增援张飞,惊退曹操,守住了浮桥。
这两大功劳,让刘禅在军中树立起了相当高的威望。
可以说,刘禅已成功演出了一位贤明太子的人设。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把刘禅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又谈何容易?
即便萧和是大汉第一功臣,在朝堂上拥有极高的威望和权力,老刘对他言听计从,几乎是言听计从,但在这废太子之事上,也绝不可能轻易答应。
贸然进言,劝说老刘废掉一个有功而无过的太子,无疑是一场极其危险的赌博。
这不仅会让自己陷入舆论的漩涡,成为众矢之的,更会丧失掉老刘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一旦天子对一个臣子,产生疑虑和不满,那么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曾经的功劳与荣耀,也将随之化为泡影。
那么,究竟该以什么理由,来劝说老刘废掉刘禅呢?
难道要直言不讳地跟老刘说,你这宝贝儿子将来会好大喜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百姓死活,祸乱天下?
你儿子还会对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们大开杀戒,导致朝堂人心惶惶?
即便萧和真是神仙下凡,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能够准确预见未来发生的一切,老刘也不可能轻易相信他的话。
毕竟父子之情,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岂是一个功臣三言两语就能破坏得了的?
老刘对刘禅的疼爱与期望,早已深入骨髓,他更愿意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切,而不是萧和的所谓预言。
况且,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光靠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得拉拢到足够多的同盟,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才能够逐步推进计划。
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谋略,慢慢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一旦引起老刘的警觉,整个计划将前功尽弃。
在众多可拉拢的对象中,赵云成为了第一个被选中的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前番的一次军议上,刘禅已经流露出了对赵云的不满情绪。
当时,赵云提出了一些与刘禅不同的见解,刘禅虽然表面上没有当场发作,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悦。
相信赵云这样敏锐洞察的人,也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刘禅对他的态度变化。
而此次,赵云适才的一番话,更是显示其心中对刘禅的所作所为亦心存不满。
他对刘禅的心胸气量产生了质疑,认为刘禅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宽宏大量、虚心纳谏。
赵云素来忠肝义胆、刚正为国,自然是对君主的德才有着极高的要求。
如果赵云觉得刘禅做太子,于大汉有害的话,定然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反对,成为支持废太子计划的一员。
以赵云车骑将军的身份,他跟随老刘多年,乃从龙之臣,国之柱石。
有他相助,萧和的废太子计划,自然更添几分把握。
何况,赵云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除了赵云之外,萧和自然也会觅得时机,再拉拢说服其他有份量的重臣,站在自己这一边。
果然,面对萧和的提问,赵云并没有顾虑太多。
他面带着忧虑,直言说道:
“以云之见,太子殿下表面上有天子之风,似乎是从谏如流,谦逊仁义,实则却与天子大不相同相。”
“甚至,他与天子还是背道而驰。”
萧和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暗喜。
显然,赵云慧眼如炬,也看出了刘禅身上的破绽。
这就说明,赵云至少在对刘禅的看清上,是跟自己有着统一立场的。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废太子的决心,也看到了计划成功的希望。
“子龙何出此言?”
萧和却不动声色,继续问道,他还需要进一步试控出赵云的心意。
赵云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太子殿下嘴上满口仁义,然则蒲坂一战,他竟眼都不眨一眼,就要将一万多降卒坑杀。”
“此举表面看是为震慑伪魏,让敌军心生畏惧,实则可见太子之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若换作是天子,莫说这一万俘虏已愿归降,放下武器,表示愿意为大汉效力,就算他们不降,天子也绝不会杀他们,反而会赐给他们盘缠,放他们归乡。”
“只此一事,云便觉太子殿下是嘴上仁义,实则手段残暴。”
顿了一顿后,赵云接着又道:
“再说前几日时,太子他想以粮草为饵诱歼魏国骑兵,云只是点出了其中破绽,提醒他此计存在风险,可能会被敌军识破,导致我军陷入被动局面。”
“太子殿下明显便心中不喜,脸上露出了不悦之色。”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