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104节

  大宋朝堂诸公舌灿莲花,好不容易把责任推出去。但是女真大兵,是无法用舌头劝退的。

  真是头疼啊!

  但是,他们的头疼,和赵朔无关。

  赵朔回到了蒙古草原。

  其时正是公元1212年的深夏,草木最为旺盛的季节。放眼望去,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只有一阵大风吹过,才能看到被放牧的牛羊,流淌的河流,以及蒙古人的毡帐。

  “华筝!”

  “阿朔!”

  当一阵风吹过,赵朔看到华筝迎接的队伍时,金闪闪的速度达到了极致,如一道闪电般来到了华筝的面前。

  夫妻二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他们青梅竹马,少年夫妻,自从七岁那年认识开始,还从未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分离。

  夫妻俩抱了很久,赵朔抱着她转了好几圈,要不是外面人太多,他已经低头亲上去了。

  后来华筝有些不好意思,两人才慢慢分开。

  而直到这时候,赵朔才注意到,华筝身旁的小孩子。

  那孩子看年纪在五六岁左右,眼睛明亮,鼻梁挺拔,五官立体而深邃,皮肤白皙但是又晒的带了些健康的颜色,左腕系着鎏金长命锁,正面錾着“百岁安泰”四个汉字。

  此时,正忽闪着眼睛,饶有兴致地向赵朔看来。

  那带着蓝色,深邃如宝石般的眼睛,还有那酷似华筝的俊秀五官,不是他的儿子赵赫是谁?

  “哈哈,阿赫,我的好儿子!”

  赵朔脸上露出微笑,揉了揉小赵赫的脑袋,一把将他抱起:“还记得我吗?”赵朔刮了刮赵赫的鼻子,笑着问道。

  小赵赫扭头看向华筝。

  显然,他有些记不清楚了。

  华筝看着儿子,露出微笑道:“阿赫,还不快叫父亲。”

  小赵赫立刻又把头扭回来,好好看了眼赵朔,然后脆生生的说道:“父亲!”

  “哈哈哈,好!”

  一声“父亲”,将赵朔叫的开怀大笑。

  他离开草原时,赵赫还不到两周岁。两年多过去,小赵赫能不抗拒他的怀抱,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记住他的容貌不太可能。

  抱着儿子玩了一会儿,小赵赫很快就和赵朔亲昵起来。

  血脉间的联系是很玄妙的,平常几乎不会让“陌生人”抱的赵赫,从一开始就不抗拒赵朔,显然是对赵朔还有着父亲的大致印象。

  抱着赵赫在空中转了一会儿,赵朔将儿子放下来,笑道:

  “阿赫,这次出征回来,我给你带了几样礼物。”

  远征回来,自然是要带礼物的。

  赵朔给儿子准备的,是一匹小马,一把小刀,以及一串风铃。

  这匹小马来自金国,好吧,其实是大宋进贡给金国的,名曰“汉宫果下马”。此马虽然身高只有二尺七寸,但已经接近成年,不但能跑能跳,而且性格温顺,正好适合现在的赵赫骑行。

  那把小刀,自然也是完颜永济赞助。此刀由金国的能工巧匠用上等镔铁打造,刀柄用檀木制成,上边不仅刻着华美繁复的花纹,还镶嵌着三颗宝石。刀鞘用鞣制的小羊皮制成,鞘口镶银,刻着北斗七星的图案。

  风铃,则是由赵朔手下的能工巧匠制成。

  赵朔从金国虏获的七千工匠中,善于制作各种奢侈品的工匠都近千了,在抚州没什么事做,挖空心思做了一些奢侈品。

  其中就有这串风铃。

  这串风铃,是用金国珍贵琉璃的碎片打磨而成,薄如纸张,可以被风吹起。分七种颜色,上面精细雕刻了不同的图案。蒙古的马,契丹的鹿,女真的鹰……风铃顶部是一个铜制的海东青。

  当一阵风吹起时,那瓷片碰撞发出悦耳的清脆声响,仿若白鸟齐鸣。

  赵朔本来以为,赵赫应该最喜欢这个风铃的。

  不过,出乎他的预料之外,赵赫最感兴趣的还是那匹果下马和那把精致的小刀。

  小赵赫主动抓起一把青草,送到那果下马的嘴边,看它食用。然后,又拿着那把小刀,挥舞个不停。

  看小赵赫这副样子,真恨不得马上骑上果下马,纵马奔驰。

  “诶,这小孩子是谁?”

  赵朔忽然注意到,旁边一个看年纪在三四岁左右,穿金戴银的小孩子,正满眼羡慕之色的望向赵赫。

  华筝道:“他是大哥的第二个儿子,名叫拔都。不知道为什么,拔都特别喜欢咱们儿子,总是哥哥哥哥的叫着,跟在阿赫的后边。这次是奶娘带着,来咱们这和阿赫玩几天。”

  “拔都?”

  赵朔看向那三四岁小孩的目光,顿时讶异起来。

  如果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辈,哪个最有出息。

  赵朔一定会选拔都。

  差点打穿了欧洲的男人。

  如今拔都还只是个穿开裆裤的小娃娃,而且还是自己儿子的小跟班,这感觉真有趣。

  “原来术赤的儿子!”

  赵朔笑了笑,上前将日后跺一脚欧洲震颤的拔都抱在怀中,说道:“拔都,叫姑父!”

  拔都还是小小一只,但一点也不怕生,黑黝黝的眼睛很聪慧,他很乖巧的叫了一声:

  “姑父!”

  “好!这姑父不能让你白叫,阿赫有礼物,你也有!”

  果下马又不是只有一匹,再送拔都一匹就是了。只是他现在还小,就算再喜欢,也只能自大人的照看下,在小马身上坐一会儿。

  另外,赵朔虏获的金国奢侈品太多了。

  赵朔又选了一个玩具骆驼,和一把小弓给了拔都。

  那玩具骆驼,是金国能工巧匠的杰出工艺品,主体用黄铜打造,骆驼背上驮着两个小人。在水力驱动下,骆驼背上的小人会随之旋转。

  小弓的弓身上涂有七色彩漆,象征着彩虹。箭羽也染成七种颜色,只是没有箭镞,不可能有任何杀伤力,只是小孩子的玩具。

  拔都得了这三样礼物立刻开心的手舞足蹈起来,显然他虽然天性沉静,但依然是个喜欢玩具的小男孩。

  原本赵朔以为,拔都会拿着这三样东西,去找赵赫显摆。

  不过,他低估了小孩子的纯真。

  拔都拿着那个他最感兴趣的铜骆驼,和赵赫一起玩去了。

  赵赫很有一点大哥大的样子,不再关注那果下马和精致小刀,而是向随行的人要了水囊,驱动那铜骆驼上的小人动了起来。

  然后,两个小孩一起,眼睛都不眨地看着铜骆驼上的小人表演。

  看着这哥俩在那玩耍,赵朔心怀大悦,他这次还收获了郭宝玉的孙子郭侃。以后这哥仨完全可以组成西征三人组,把亚欧大陆犁一遍!

  心情大好的赵朔当即宣布现在解散,黑骑各归各家,享受天伦之乐。

  赵朔和华筝等人一起,回了自己的大帐。

  赵赫还在外面和拔都玩耍,让伺候的侍女出去,屋内只剩下了夫妻二人。

  赵朔抱着华筝,两人分别了近三年,有说不完的话。

  华筝先是问赵朔这次出征有没有受伤,然后又问赵朔遇没遇到什么危险。

  问完这些,两人开始聊家里的事情。华筝一一跟赵朔清点着。

  比如经常有妇人请她做主,让家里的女儿嫁给苏伦。苏伦是老将的苏和的儿子,按说应该是向苏家提亲。

  但是,苏伦是作为赵朔的代表,去怯薛军中做千夫长的,深深打上了赵朔的印迹。

  苏伦的婚事,恐怕还得是赵朔夫妇做主。

  比如,拖雷随铁木真出征后,他的次子忽睹都出生了。可惜这孩子命不好,刚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

  比如,窝阔台出征后不久,他的四儿子哈剌察儿出生了。据说也是朵列格捏生的,也不知是真是假。到底是窝阔台对朵列格捏甚是宠爱,只和她生孩子?还是这女人用了什么手段?

  说来说去,说到了陆游的儿子陆子布。

  华筝道:“陆子布现在,在草原上很有名声。阿朔,你知不知道?”

  “为何?”赵朔道:“大军出征,草原上除了一万守军之外,只剩下了一些老弱妇孺,他能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倒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华筝道:“原来陆子布不是教牧民们认字吗?你们走了之后,他就干脆把附近的小孩子集中起来,教他们学习蒙古文字。”

  “草原广大,他恐怕教不了多少孩子,应该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不是的。孩子们要帮家里干活,不能整天跟他读书。他是每教一天,就换一地方,教另外一批孩童。十天之后再回来,教第一批孩子后面的内容。如此一来,孩子们十天中只有一天读书,家里不会有什么抱怨。而且,他教的孩子也比你预计的多多了。”

  当初陆子布教普通牧民认字的时候,是在一个固定地方。

  谁愿意学就来,不愿意来也不强求。

  现在看来,他是打算从娃娃抓起,在草原上普及文字啊。

  赵朔还是有些疑惑,道:“即便如此,草原太大了,他也就是教几百个孩子吧?这样就能很有名声了?”

  “不单单是这个。”华筝解释道:“陆子步还教小孩子们他编的蒙古语史诗,有歌颂成吉思汗的,有歌颂你的,有歌颂草原牧民的。孩子们学会了之后,又会教给家里的大人。这些史诗传的很快,几乎草原上每个人都听过。

  如此一来,陆子布的名头,也在草原上传遍了。几乎人人都知道,草原上来了个南方来的大才子,叫陆子布。不但教孩子们认字,还写诗歌颂成吉思汗和驸马。”

  这个赵朔懂。

  陆子布编的这些史诗的作用,其实和中原流传的童谣类似,不但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最广,而且最能达到政治目的的东西了。

  比如,在河北地区流行的“摇摇罟罟,至河南,拜阏氏”,那首童谣,不知给他征伐河北,减少了多少麻烦。

  这陆子布还真有点东西。

  他编这些童谣,一方面,让他自己在草原上扬名。

  另外一方面,则加强了成吉思汗和赵朔的威望。

  还有最关键的,促进了蒙古人对南方汉人的好感。

  简直是一举三得。

  “看来,这陆子布是个人才。哪天有空,我见见他。”赵朔说道:“对了,辛弃疾的儿子辛褎怎么样?”

首节 上一节 104/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