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第241节

洛阳。

大业宫,天禄阁中。

典韦,许褚正在解‘郡武试卷’。

“啪。”

典韦额头上满是汗珠。

咔嚓一声,不小心捏碎手中的笔杆。

望着满是黑污的考卷,以及旁边桌案上堆成小山的断笔,再看看旁边下笔如有神的许褚,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这几年,他也很努力的学习兵法,术算。

为何许褚答题犹如赤汞泻地,没有丝毫的停顿和纠结。

“陛下。”

许褚提笔在考卷上落笔,憨笑道:“臣已经答完了。”

“是吗?”

刘牧合上手中的公文,接过考卷扫了眼,抬眸问道:“卷中有问,如何能复西域故土,你借司马穰宜之法,答‘杀人而安人,杀之可也’?”

“对。”

“臣以为此言精辟。”

许褚拍了拍胸膛,自信道:“只要能安民,杀一些乱政之人何足道哉。”

“原来如此。”

典韦一脸悔悟道:“某终究是写错了啊。”

“算了。”

“你们别答郡试卷了。”

刘牧眼中闪过一抹无奈,说道:“司马法仁本篇有云,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你们可真会理解‘以人为本’。”

“不对吗?”

许褚挠了挠头,眼中满是疑惑。

“没有不对。”

“只是,不怎么合适。”

刘牧将考卷递过去,笑着摇了摇头。

许褚答的没错,‘杀人而安人,杀之可也’太过直白。

若是用‘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便是极为完美的答案。

一为严刑酷法,一为仁政之治,并无对错之论,只是思想上的不同,用兵时做出的决策不同,所以有人可为将,有人却能为帅。

许褚用司马法无错,只是写了一个不怎么合适的答案。

许褚抬眸看了眼典韦的考卷,有些无语的撇了撇嘴,‘犁地屠城,迁汉民而治,地丰民安’?

这答案,好似比他的还离谱啊。

“陛下。”

刘洪于阁外作揖拜道。

“进。”

刘牧抬头道:“可是会试卷刊印完了?”

刘洪呈递刊印的会试卷,恭敬道:“陛下,所谓的策论,便是犹如过秦论一般吗?”

“不错。”

刘牧望着崭新的会试卷,沉声道:“大考取仕,于州郡县之考,有学识便可以,可想要为大汉官吏,必须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策论是最好的选择!”

“殿试呢?”

刘洪小心翼翼的问道。

刘牧将会试卷压在桌案之上,沉声道:“殿试朕只会出一道策论,皆为国策之问。”

“臣明白了。”

刘洪浑身一震,作揖恭拜。

殿试考问国策之论,若能夺得一甲之首,未来必定能登临大汉人臣之极地。

“对了。”

刘牧思忖道:“陈郡举人榜首是谁?”

“陈桐。”

刘洪不假思索道:“他们家世代以榨取桐油过活,以陈为姓,取桐油的桐为字,早年开设公羊学宫便为学子,后来广布学堂时,亲赴山桑县担任授学之师!”

“桐油。”

刘牧思忖道:“是为陈王一脉打造军械之人对吧?”

“是。”

刘洪恭敬道。

刘牧拂袖朝着许褚招了招手,淡笑道:“仲康,你去一趟豫州,代朕问陈桐,于百姓而言,文与武孰轻孰重,希望他能来洛阳回答朕。”

“诺。”

许褚作揖天禄阁。

第232章 定业丰碑,陈宫,陈桐与太史慈

这一年。

于大汉最重要,便是大考取仕。

每一郡的举人榜首,都在刘牧观察之列。

譬如,从东郡奔赴梁郡参考的陈宫,徐州的诸葛珪,陈登,京兆尹杜畿,萧矫等人,亦有颍川士人杜袭,赵俨,陈群……

随着大考,秋收之季到来。

这一年,各州无灾,沃田黄澄澄一片。

丰收肉眼可见,更使户部解除一时拮据,不为储粮而担忧。

州试结束,入榜参与会试名单率先送入礼部。

刘洪捏着名单,脸色一变再变。

各州人数不一,士人占据大半。

分下来,河南尹,陈郡,并州,幽州,凉州的百姓之子最多。

尤其是并州多为苦楚之家,还是矮个子里面挑将军,强行凑人参与会试。

十月。

有车队行至洛阳。

新建洛阳,浩瀚宏伟之势令无数考生为之窒息。

陈宫坐在车辕之上,眺目望着万胜门,转头朝着旁边的太史慈笑道:“子义兄弟,洛阳到了,一路多谢照顾。”

“是啊。”

“洛阳到了。”

太史慈神情极为复杂。

当年的洛阳,不及如今半分,更让人望而却步,又心生骄傲之意。

“万胜门。”

陈宫眼中迸射野望。

太史慈坐着车舆,扬了扬手中马鞭,问道:“那便是万胜门?”

“天子五门,为臣之人至多跨三门。”

“天子这一朝,以万胜为第一门,登封为第二门,神武为第三门,另外两门传闻是大业门,太微门,皆属于两宫之门,非寻常人可入。”

陈宫从布包中取出三个酥饼。

先给车厢内的老夫人递过去一个,又给太史慈分了一个。

“公台。”

“你是贡士。”

太史慈咀嚼着酥饼,疑惑道:“为何不与州中其他贡士同行?”

“不太合得来。”

陈宫自嘲一笑道:“某是东郡之人,广交海内名士,东郡太守桥瑁,济北太守鲍信,乃至陈留太守张邈都是某故交,在诸多人眼中,某与附逆袁本初之人没什么区别,此次参与大考,能自己来洛阳最好,又何必受人排挤。”

“这倒是。”

太史慈颔首道:“天下崩乱,你说陛下为何先重建洛阳,而不是复土各州。”

“陛下是承继大汉。”

“大汉的天子,不能以废墟而治天下。”

陈宫意味深长道:“你以为这座城只是京畿的核心,是纳百万之民的城池,可对于大汉,对于陛下而言,是不可摧垮的帝都,有了这座城,方能统御天下,更因为孝烈帝崩于洛阳,重建洛阳是对孝烈帝的回应,亦是中兴大汉的开始,而非结束,且以重建洛阳为由,行迁民之事!”

太史慈苦笑道:“里面的事情真多。”

“你我是俗人。”

“陛下是垂拱而治的天人。”

陈宫靠着车舆,打趣道:“故而,陛下的心不能乱,大汉的制更不能乱。”

“嗯。”

首节 上一节 241/6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