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王牌飞行员 第614节
“我知道法国空军在大量使用这款发动机,Potez 540、Loire 130、Hanriot H.110、Amiot 350。但我并不认为他们真正认识这款发动机的性能。我在试飞的时候发现其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在高空空气稀薄情况下,发动机进气量明显不足,从而导致燃烧效率降低,功率下降,难以满足飞机在高空飞行的动力需求。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战斗机飞行员,我可以告诉你这是非常严重的,在激烈的高空空战中,装备该发动机的飞机在高空的机动性和速度都会不如对手,那时候,就晚了。”
那名欧洲技术员愣住,诚恳道:“我是法国人,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请将这个情况也告诉法国空军那边,谢谢。”
方文点头,如果解决了的话,他会以此为筹码,和法国人交易,换取一些资源。
随后,他继续说明发现的缺陷。
“第三:它的冷却系统,需要完善。经过我的高空低温测试后发现,该发动机在6000——7000的高度,会因为外界零下低温影响,导致冷却系统故障。比如冷却液泄漏、散热器损坏等问题。一旦液冷系统出现故障,会导致发动机过热,进而影响其性能甚至引发机械故障。这种缺陷,是不能容忍的,必须改进。我可不想以后驾驶配载此发动机的军用飞机在高空突然熄火。”
至此,方文将发现的三个技术缺陷说完,每个都很严重,甚至涉及了发动机的根本。
让欧洲来的技术人员有些茫然,他们都参与了发动机的技术升级和改进,却没想到,还有如此重大的技术隐患存在。
这让他们非常沮丧。
毕竟这么多严重的技术隐患,已经给这款发动机打上了死刑标签。
他们心里在想,是不是这次的合资建厂将要泡汤,大家都得打道回府了。
但并不是这样。方文的话还没说完。
“现在,会议进入下个环节,大家一起讨论下,如何改进设备,将技术缺陷解决掉。”
大家都没说话,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们不说,我就开个头。对于第一个缺陷,我提议,更换进气歧管和节气门,增加进气量,提高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效率,使燃烧更充分。另外,将化油器改成燃油喷射装置。”
他说了一个大家不知道的新技术。
化油器在这个时代,一直是发动机的燃油输入装置首选。
它利用吸入空气流的动能实现汽油的雾化,从而实现燃油在发动机中的高效燃烧,可以说是发动机的心脏。
如今方文竟然要用新的装置来取代化油器,怎能不让技术人员们惊讶。
一名欧洲技术员不禁问道:“什么是燃油喷射装置?”
方文微笑回应:“燃油喷射装置目前来说是一项很先进的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恰好对这种技术有所了解,因此,接下来,我们厂的首要目的,就是将燃油喷射装置研制出来。然后再解决其他的问题。”
1938年的世界,掌握燃油喷射装置的国家,其实只有德国。
以前波音在p-26上做过尝试,结果失败了,方文的那架伯劳号就是因此捡的漏。
德国的博世(Bosch),拥有一种柴油喷射泵的技术,并在小胡子当权后,受命全力研发汽油喷射技术。
戴姆勒-奔驰公司采用的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射技术,应该就是来源于博世。
现在还没有电子科技的情况下,方文判断博世的技术应该是采用了纯机械的燃油喷射。
其原理方文可以猜想的出,应该就是通过机械油泵产生高压燃油。
其过程就是,油泵在轮轴的驱动下,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将燃油从油箱吸出并加压,从而形成高压燃油。
然后利用机械调速器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来控制燃油喷射量,从而实现比化油器更好更简单的燃油雾化效果。
有了原理和构思,制作原型就不那么困难了。
在方文亲自参与下,用工业机床制作出了小型零部件,组装成一个带转轴的油泵结构。
而后,是机械调速器。
这个比较麻烦。
它需要连接在发动机里,通过发动机的转速来实现不同情况下的喷油效果。
这种结构性的改造,是最难的。
可以说,就算是发动机的总设计师来,也不一定能在自己的直列发动机中添加这种纯机械的测速装置。
但方文不同,开启机械感知状态下的他,就是最强的机械师,对整个发动机内部结构了如指掌的他,可以在脑中预先构造机械调速器如何与发动机进行连接。
经过一番设计后,他打造出了小巧的机械调速器,其尾端有不同的连接,在发动机转速达到一定阈值后,会触动相应的部件,并作用在内部的飞锤上,飞锤的离心力由此发生变化,进而通过杠杆结构控制喷油器的喷油时间和喷油量。
至此,他通过异能,设计制造出了,除德国外的第二款可实用型燃油喷射装置。
这个装置经过测试后,很好的替代了化油器。
正是因为它的出现,让这款航空发动机的燃油燃烧效率大幅提升,从而在原有结构上,将功率提高了三分之一,达到了1000马力。
第452章,西罗改进型航空发动机,吉田密电,毒气弹
燃油喷射装置的出现,让泰山航空发动机厂成功解决了Hispano-Suiza 12X V12液冷发动机的功率缺陷,让原有功率提高三成,由700马力,变成了1000马力。
这是巨大的技术突破,并且是在没有改变原有结构和主体技术情况下实现的。
可以说,方文让Hispano-Suiza公司的航空发动机技术逐步摆脱技术缺陷,向着第一梯队的罗罗和奔驰公司逼近。
但Hispano-Suiza公司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缺陷,并不止于此。
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方文解决。
只有解决所有问题,方文才能以此为根基,制造出拥有自己技术的V12液冷发动机。
为此,方文没有停下研究脚步,继续开始。
下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是发动机的增压器。
Hispano-Suiza 12X V12液冷发动机目前采用的是单速离心式增压器。
这玩意是通过连接发动机轴承皮带来带动做功的。
其实现过程为:
待增压的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增压器,被引入叶轮的中心区域。
叶轮由发动机曲轴通过皮带等传动装置带动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将气体从叶轮中心推向边缘,气体在此过程中获得动能,速度大幅提升。
加速流动的气体会进入扩压器中,扩压器是一组环绕叶轮的固定叶片,气体碰到这些叶片时,速度逐渐减小。
这样的过程,气体的动能就转化为压力能,从而实现压力升高。
最后,压缩后的气体通过蜗壳被引导到排气口,然后输送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进入气缸参与燃烧做功。
这里的单速,指的是增压器的离心叶片和发动机转轴之间的传动比是固定的。
方文通过异能判断出,问题就出在这里。
单速离心式增压器由于传动比固定,在发动机运转时,离心叶轮的转速与发动机曲轴转速成固定比例关系,不论发动机处于何种工况,增压器都以相对固定的转速比进行工作。
由此,无法应对飞机飞行时面临的复杂情况。
如果将单速改变成双速,就可根据飞行高度、速度等不同状态在低速挡和高速挡之间切换,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条件下的增压需求。
是以,方文的下一个改造,就围绕离心式增压器进行。
他心中已经有了蓝图。
传动结构需要改,可以通过更换带有可切换传动比的齿轮箱来实现。
简单来说,就是安装一个具有高低速两个挡位的齿轮箱,在不同工况下,通过机械控制的方式切换挡位,使增压器叶轮在不同转速下运行,以适应发动机在不同负荷和转速下对增压压力的不同需求。
同时,原有的进气和排气管道,也需要改变,以应对双速产生的气流气压变化。
除此之外,燃油喷射策略、点火正时等参数也随之发生改变,需要进行修正,以确保发动机在双速增压模式下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同时避免出现爆震、过热等问题。
这是一个系统性改造工程,甚至牵连了之前的燃油喷射装置也要一并做出修正。
在计算机的年代,工程师们或许可以通过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搭建数据模型来解决。
可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的。
除了方文。
他为了能做到,也耗费了大量精力。
不光是用异能反复探查,还要用精神力在脑中进行构筑。
然后,让工程师们拿着泰山半导体厂生产,还没有对外销售的计算器,将一个个数据计算出来。
着实累人啊!
就算是他,在完成了整个架构设计后,也睡了一整晚来补充消耗的精力。
睡了一整晚精力补充后的他又活力四射的开始了双速离心式增压器的改造。
这个设备的改造成功,并没有让发动机性能再度飙升,但在控制性上,却比原来更丝滑。
按照方文心中估算的,它让飞机的可操作性提高了至少两成。
继燃油喷射装置和双速离心式增压器改造后,方文对v12发动机的液冷系统改进也发起了攻关。
液冷系统主要就是冷却液,每个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液冷冷却液配方都不一样。
Hispano-Suiza公司的冷却液配方明显是有问题的。
但方文在研发玄冥型时,就独立研发出一款冷却液,效果在6000——7000米高度不会出现冷却液凝固的现象。
用这种冷却液来替换,是个不错的选择。
做出这一系列的改造后,Hispano-Suiza 12X V12液冷发动机焕然一新。
现在,它已经可以算作新一代的型号。
方文决定将其命名为“西罗改进型”。
对于这个型号,他个人是不太满意的。
但目前的生产线,是根据这种型号而设计的,想要制造全新的发动机,还没有那个条件。
因此,方文只能暂时先生产“西罗改进型”用于新飞机动力。
但整个生产过程,以及如何保密,他有自己的方法。
也就是泰山飞机制造厂的那种方式。
将改造后的工艺进行了模块化处理,每个工程组负责单一的工艺技术,就连最后组装也有一个单独车间来负责。
这样,整个工艺体系的秘密,除了他以外,想要全部掌握的话,就得集合整个航空发动机厂的工程师,让他们将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工艺技术都写出来。
时间飞逝。
一个月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就到了9月。
泰山航空发动机厂的第一批五台“西罗改进型”航空发动机完工出厂。
这款经过方文多方改造的发动机,功率提高到1000马力,增压最佳高度从4500米提高到7000米,因为机体的部分结构更换成耐高温的合金板材,重量反而从 370公斤降低到320公斤。
上一篇:谍战:我当恶霸能爆奖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