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刘关张,诸侯们被整麻了 第27节
“哎!可惜,如此良将竟不能被你我正常人驱使。”
陶谦暗喜。
关张赵是正常人就好,
但如此一来,他就可以间接拥有关张赵三位大将了!
刘备?
刘备是什么?
关张赵的附属品罢了。
....
翌日。
刘备收到通知,他们不需要参与攻城,全力防备董卓军偷袭侧翼。
关羽张飞大喜,继续回去睡回笼觉。
赵云则比较自律,早早地起床练功。
刘备就顺便让他去帮忙操练军士们,然后拉去周围侦查,不能放松警惕。
关羽张飞这两小子昨天立了大功,暂且让他们睡到自然醒吧。
趁这几天有空,刘备决定把圣人言写一写,给公孙瓒画画饼。
但主要还是要跟他分析幽州的情况,避免他误入歧途。
毕竟这哥们儿从头到尾都对他很好,刘备也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幽州形势复杂,主要矛盾还是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
刘虞的政策偏向于用怀柔政策对待北方胡人,公孙瓒主张打爆一切,不服就干。
两人背道而驰,公孙瓒杀刘虞是注定的事。
但很显然,公孙瓒没有治理一州的能力,自从刘虞死后,他对幽州就开始失控了。
起因就是常年使用武力,导致树敌太多。
被西北方向的胡人,南边的袁绍以及东边的刘虞旧部群起而攻,导致他双拳难敌四手,一溃千里。
他尝试让公孙瓒暂时放下以武力征服的思路,迁就刘虞。
刘虞的政策虽然不是最优解,却是比较稳妥的政策,保住幽州十年没有问题。
若是实在受不了刘虞,就过来徐州跟他一起组团打架。
事实上,五年内刘备就有信心北上收复幽州。
在刘备眼里,刘虞不过是帮他保管幽州而已。
当晚,
公孙瓒就收到了刘备的圣人言。
上面的一些语句细细读来,竟有一些醍醐灌顶。
“原来这就是辩证思想....原来历史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
不愧是仙人的点拨啊....
公孙瓒感觉大脑好像畅通了许多...
他愈发觉得现在的刘备不简单。
上面除了一些哲学的语句外,还有刘备对幽州的分析,以及对刘虞动手的后果。
公孙瓒惊为天人。
刘备什么时候这么聪明了?
他竟然把幽州的过去和未来都看透了!
同时他也陷入了沉思。
难道真要听刘虞这个软蛋的话吗?
但是要他去徐州和刘备一起创业他是做不到的。
他是幽州世家,他的根就在那里,走不了。
不过刘备后面提到:“实在不行,对内听刘虞的,对外你自己决定。”
“切记!不要和袁绍合作,也不要和袁绍结仇。”
“总之,好哥们儿,等我来取幽州!”
公孙瓒叹了口气:“呵,想从徐州打到幽州?谈何容易?”
....
盟军攻城几天都没有攻下虎牢关。
但董卓损失也不少。
董卓非常不满意,把李儒叫了过来:“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击溃贼军。”
李儒眼神提溜一转:“有的相国,有的。”
董卓心说不愧是他最强的谋士:“哦?说说看。”
李儒道:“我们可以从虎牢关撤退。”
董卓皱眉:“我让你击溃贼军,你让我撤退?”
李儒道:“其实很简单,袁绍盟军看似很强,实则一盘散沙,各怀心思。”
“袁绍想借这场战役削弱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也不想尽全力,只想混的钱财和领地。”
“幽州外族来犯,公孙瓒只想速战速决。”
“孙坚最得力,但袁术猜忌他,断了他几次粮草。”
“我们干脆退回洛阳,然后迁都长安!”
“一旦战线拉长,部分诸侯的粮食供给不上,自然就会退出联盟。他们不会做亏本买卖。”
董卓疑惑道:“迁都长安?那洛阳送给他们了?”
李儒淡淡道:“不,我们把洛阳烧了。”
董卓倒吸一口凉气:“你怎么敢的?”
第22章 洛阳大火
李儒道:“只有烧了洛阳,才能进一步加速激化他们的矛盾,否则他们分了洛阳的财物,矛盾反而减弱了。”
“要让他们有一种枉费心力的感觉,这样他们自然会把怒气撒在自己人身上。”
“同时我建议,把传国玉玺留在洛阳,让他们狗咬狗。”
“届时,传国玉玺无论在谁手里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我们只需要在长安屯兵积粮数年,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我们再收拾他们。”
“这样做的代价最小,甚至到时候只需要出兵十余万就能平定天下。”
董卓的心怦怦直跳,他不知道李儒是怎么这么平静想出这种计划的。
简直是玩弄人心的魔鬼。
那可是洛阳!
传国玉玺!
在李儒心里竟是可以随意丢弃的东西。
可这个计策又如此地完美!
不费多少代价就能瓦解盟军,还能休养生息壮大自己。
唯一的难点也不过是火烧洛阳和扔下传国玉玺。
一统天下啊....
这是多少人的终极梦想?
董卓本身也是个狠角色。
火烧洛阳而已,又不是我家!
传国玉玺也不过是个石头!
办他!
董卓当即答应了李儒:
“就这么办!玩死他们!”
....
如刘备所料。
攻了几天都没有攻入虎牢关。
让沮授都郁闷的是,董卓怎么不来偷袭,刘备军一个敌人的人影都没见到。
难道李儒傻了?
不可能啊,李儒可是当今顶级谋士,不可能放弃偷袭的试探。
殊不知,李儒根本没空策划偷袭,正在洛阳指挥搬家。
陶谦把刘备叫到了营帐里。
“公孙瓒昨天来跟我聊了,希望我给你一个郡守的位置。”
“按理说,你的军功还差一点点,但看在关张赵和公孙瓒的面子上,我便拉下面子和孔融聊了聊。”
“我们三人决定联名表奏你为徐州东海郡郡守。”
上一篇: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