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169节

  失了长沙大半地界,有负袁公厚望,羡惶恐无地,实在无颜。”

  袁术亲自下了车架,亲手将他扶起,宽慰之。

  “张太守何至于此?

  当今适逢乱世,九州裂而社稷崩,苍生乱而豪杰起。

  蔑视天子,窥伺神器者,不可胜数,使天下没有朕,早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当此之时,像张太守这样,愿意随朕一起再造炎汉,奉诏讨贼者,可谓少之又少,已为天下大义之表率。

  今不过为敌所趁,失了一二郡县而已,朕又岂会因此些许败绩,就责罚像你这样的义士呢?”

  张羡心中暗骂这一口一个自称为朕,却半句不离三兴炎汉,匡扶社稷的厚颜无耻,面上却为之动容,满是终于得见明主之情。

  “今见袁公,如见陛下亲临,为匡国保民,伸大义之于天下,羡万死不辞。”

  袁术微微颔首,满脸堆笑着将张羡与他还剩下的六座县城与五千兵力收编麾下。

  张羡之后是诸葛瑾,他此时也是一脸愧色,缓步来至袁公近前,惭愧请罪。

  “袁公临行寄瑾以厚望,今瑾无能,不仅使荆南之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更是未曾照顾好袁公托付于我的孙家二郎,使他落入敌手,背义投降,此瑾之过也。”

  然而袁术轻笑间扶起他,紧握其手。

  “子瑜何过之有?不仅无过,还有大功!

  你此番只身入长沙,不仅说服张太守与零陵、桂阳一同弃暗投明,拨乱反正。

  更是为我找出了孙仲谋,这个隐藏极深的贼子。

  若非子瑜,我尚不知身边竟隐藏着如此一位野心勃勃之辈,今日他既背义投敌,显然早有脱身自立之心。

  子瑜切莫因为他人之过错,归咎己身,你已经做的很好了。”

  孙策在其后闻听此言,心中真是既无奈又苦涩,您会不知道您身边隐藏着想要脱身自立的人?再没有比您这位袁公更清楚的了!

  可这袁营内部个中的弯弯绕绕,初入袁营,刚来就被派来长沙出使的诸葛瑾尚且不知。

  闻听袁术此言,怎不感动的眼圈红润,俯身一拜,高呼:明公!

  “明公厚爱,怎敢相负?虽赴汤蹈火,瑾万死不辞!”

  将接受张羡之长沙的事务处理妥当,袁术领六万主力汇合张羡之五千守军入驻长沙诸县,同黄忠所部约莫一万八千人相争。

  其胜败之势,显而易见。

  原本节节败退的长沙军反攻诸县,收服失地,而黄忠所部的荆州军只得失地退守,等待援军。

  临湘城下,眼看袁字大旗飘扬,乌泱泱六万五千人合围而来,即便是蒯越亦面有难色。

  “黄将军,那张羡援兵已至,如今袁术大军在前,我等如何对敌?”

  黄忠持刀立于城上,远眺城下敌军,见袁军军阵俨然,士卒调度有方,不露丝毫破绽,也不由叹曰:

  “人言袁公北伐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忠素闻其人轻佻傲慢,原本不信。

  今日一观,方知袁营之中,亦有能人,江淮兵马,何等雄壮。

  眼下别无他法,也唯有死守临湘,等待支援。”

  二人说话间,便听见城下士卒替袁术喊话。

  “术,久慕黄将军之名,知黄将军武勇,天下罕有,哪怕是那九原吕奉先,也未敢言胜。

  今日我麾下大将纪灵不在身侧,只怕难敌黄将军兵锋。

  还望黄将军早日弃暗投明,助我等奉天子诏,以讨不臣之人。”

  黄忠闻言,远远望着那座六马车架上之人,眉心紧皱,只觉古怪。

  他不明白那位如今名满天下的淮南袁公,这是何意?

  哪有兴冲冲带着六万兵马来,结果临至阵前,未战先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

  所幸身侧的蒯越略一沉吟,似已看穿了这番计谋,笑谓黄忠曰:

  “哈哈哈

  此小儿之谋也!”

  见黄忠诧异望来,他淡淡为之解释,仿佛已看穿此计。

  “黄将军,有所不知。

  我久闻这袁逆所以能北伐数位诸侯,摧城拔寨,攻无不破者,唯擅攻心也!

  纵观与他为敌者,夏侯惇、毛玠、杨奉、夏侯霸、乐进等,无一不降。

  盖因攻心离间也!

  今日所以言此者,无非铺垫造势,离间你与主公,为他将来收降黄将军做准备。

  黄将军请放心,无论他放出何等言论,我定上书主公,一心一意以你为将,绝不相负。

  只要我等勠力同心,便不会给他离间的可趁之机。”

  黄忠恍然,为之叹息。

  “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今袁逆以心为矛,攻城拔寨,是故无城不破,无寨不摧,大抵正是这个道理。

  蒯先生放心,既然你已点破他之计谋,我等同心协力,必教他无功而返。”

  言罢,黄忠与蒯越商量后,同样命士卒喊话曰:

  “欺君罔上,狂悖无道,忠从未见厚颜无耻似袁公者。

  刘荆州,大汉宗亲,为国镇守疆界,久治荆襄,士民殷富,威震九州。

  袁公为一己之私欲,无端犯我疆界,此逆天理,悖人望也!

  其矫诏乱命,枉称摄政,实为逆贼!

  忠羞于为伍,恨不能取你首级,献之于洛阳,报之于陛下,岂会弃明投暗,降你麾下?

  要战便战,有死而已,劝降之语,休要再提!”

  话音落下,两军就此对峙于临湘。

  袁军倒也没有即刻攻城来战,毕竟行军远道而来,自然要休整一日,才好攻城。

  而黄忠军人少,以不足两万之众对敌六万余人,他也不敢放弃守城的优势,趁袁军立足未稳,出城夜袭。

  毕竟人的名,树的影,以如今袁大将军打出来的威风,出城之后,夜袭不成,反而中伏,为他所趁,岂不正中袁军下怀?

  是以,以黄忠的稳妥谨慎,还是决意守城为主,只要他自己不犯错,袁军就打不进来。

  反正他也和此前的张羡一样,只要拖延到援军赶来即可。

  然而当夜的袁营大帐之中,火光彻夜不熄,唯见袁公紧紧握着桓阶与张羡的手,委以重任。

  “此计策就仰赖张太守与桓先生了。”

  张羡、桓阶拱手而拜:“袁公放心,我等久在长沙,深得民望,办成此事易也!”

  当夜火光大作,喊杀声震天,就在黄忠还以为袁军攻城,赶来城墙之时。

  唯见漫天箭雨裹挟无数封书信射入城中,黄忠想到白天蒯越所看穿的计谋,不由大惊失色,心道果然来了。

  “此必是袁贼蛊惑人心之计策也!”

  于是他即刻命人严查书信,不许私藏,然而当一封封书信被收缴上来,黄忠同蒯越一同观之。

  不想读罢这些书信,蒯越打量黄忠的眼神逐渐古怪起来。

  黄忠当即涨红了脸,拍案而起,“蒯先生!勿忘今日之言!您不是已经看穿了嘛?此必是袁贼离间攻心之计策!你我勠力同心”

  蒯越赶忙抬手打断了黄忠,微微颔首,“黄将军不要激动,我自然信得过你,只是这些书信,也着实古怪。”

  他说着目光放在书信上,久久难以挪开视线。

  原来这些信件上所写的如出一辙,近乎都是:

  【百姓们,将士们,袁公在荆州最畏惧的人,就是黄忠!

  请你们看在我这么多年治理长沙,没有恩惠,也有辛劳的份上,千万不要在让他继续担任主将。

  否则袁公之王师难以攻克临湘,淮南之太平如何能抵长沙。

  ——张羡】

  【世家们,老友们,我于袁营之中,常听袁公言:若黄忠在,则荆州难克也!

  请你们想方设法,离间黄忠与襄阳,让刘表将黄忠调离,否则虽临湘一县,便能挡十万大军。

  ——桓阶】

  就这些书信,让蒯越怎么说呢?

  如果袁术果真畏惧黄忠的话,不应该随便说个人,比如说前段时间连战连捷,以区区一千人连克数县的孙权。

  说他多么畏惧孙权,若以孙权为将,那袁军就寸步难行了。

  如此仿效长平赵括之旧事,等着我方把黄忠换掉,然后再大破孙权。

  这样的计谋,他蒯越是能看得懂得。

  可现在的问题是,他蒯越眼下愣生生看着袁军射来的这些书信,他迷糊了。

  别看他眼下镇定自若,好像是在思谋良策,实则他内心已经慌乱如麻。

  因为他看不懂了,而当一个谋主,完全看不懂敌方的计谋时,他估计自己大抵就是中计了。

  蒯越眼下古怪的视线,倒不是如黄忠所想的那般,因为这些书信,他就开始怀疑黄忠了。

  他这个满是疑虑的眼神,他其实是在怀疑自己。

  见了鬼了,以他蒯异度的智谋,怎么就看不明白袁军这个计策了呢?

  这些书信图什么呢?

  袁术以秦国对待赵括的方式对待黄忠,总不能是希望我们更加坚定的以黄忠为主将吧?

首节 上一节 169/3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