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423节

  如此一来,这座城池便成了南北漕运的“腰眼”。

  江南的粮草、军械经此周转,方能顺畅运往北方,维系着大明半壁江山的供给。

  “这城若被叛军占了,麻烦就大了。”

  邓邵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他们要是截断运河,咱们的粮草辎重就得改走陆路。以如今大明的运力,光是车马损耗和延误的时日,就足够拖垮平叛的全局。”

  保住兖州,便是保住了平叛的命脉。

  这也是他这个先锋如此迅速前来的原因。

  “是啊!”

  身旁的北镇抚司锦衣卫千户陆文昭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感慨。

  “可算到了。”

  从北京出发南下这十日,对他而言堪称煎熬。

  他天生有些晕船,哪怕坐的是平稳的漕运官船,也吐得昏天黑地,此刻踏上坚实的土地,才算找回几分精神。

  但这点不适,早已被心底的一股劲压了下去。

  他下意识摸了摸腰间的绣春刀,想起京中传来的消息。

  卢剑星、沈炼那三兄弟,不过是在辽东战场上立了些功劳,竟也论功行赏,官阶眼看着就要追上他这个千户了。

  “凭什么他们能往前冲,我就不行?”

  陆文昭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不服输的锐光。

  正是这股劲,让他在指挥使面前主动请缨,要来山东协助平叛。

  乱世之中,军功最是实打实的资本,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绝不能被昔日的同僚甩在身后。

  “陆千户倒是急性子。”

  邓邵煜回头看了他一眼,嘴角噙着一抹淡笑。

  “不过这次平叛,锦衣卫的眼线确实用得上力。”

  “侯爷放心。”

  陆文昭拱手道:“属下已备妥联络暗号,定能尽快摸清叛军底细,助侯爷一臂之力。”

  说话间,城门处已传来一阵马蹄声,守城参将领着亲兵迎了出来,老远便躬身行礼:

  “末将参见侯爷!见过陆千户,城防已按吩咐布妥,就等二位入城议事!”

  邓邵煜颔首示意,策马率先向城门走去。

  此刻已是八月上旬,秋意浸骨。

  城外的田畴里,本该待收的庄稼长势喜人,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秸秆。

  田埂边的野草已染上枯黄,道旁的老树枝桠间,落叶正簌簌往下掉,铺了一地碎金般的秋光。

  兖州城外的旷野里,已能零星见到游荡的人影。

  他们算不上正经乱兵,更像是失了秩序的流民。

  兖州府下辖的州县多半已乱了套,官府的衙役跑的跑、降的降,没了管束的百姓为了活命,索性扛起锄头镰刀,结伙劫掠。

  城外那些长势正好的庄稼地,不少已被他们抢割得七零八落,留下满地狼藉。

  陆文昭随着人流入了兖州城,没有随邓邵煜去府衙会见地方官,而是径直拐进一条僻静的巷子,来到当地锦衣卫卫所。

  门房见了他腰间的千户腰牌,不敢怠慢,忙引着他去见百户张迁。

  “属下参见陆千户!”

  张迁是个精瘦的汉子,见了陆文昭,忙不迭地躬身行礼,脸上带着几分风尘仆仆的疲惫。

  “不必多礼。”

  陆文昭摆了摆手,开门见山。

  “山东的情况,跟我细说。”

  张迁不敢耽搁,连忙拿出卷宗,语速飞快地汇报:“回千户,闻香教闹得凶!徐鸿儒那厮占了郓城、邹县好几座县城,手下乱兵号称数万,且每日都有流民入伙,数字还在涨……”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忧色。

  “兖州府城虽还在咱们手里,可周边州县几乎全乱了,粮草运输越来越难,局势不太乐观。”

  陆文昭眉头微蹙。

  数万乱兵?

  比他预想的还要多。

  张迁像是想起了什么,又道:“不过咱们在闻香教里埋了个眼线,名叫李鸿基,如今已是个大头目,手底下有三四千人呢!”

  “什么?”

  陆文昭猛地抬头,脸上闪过一丝错愕。

  他原以为锦衣卫安插的人,顶多混个小头目,能传递消息就不错了,没成想这李鸿基竟成了手握数千人马的大头目?

  这本事,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此人可靠吗?”

  陆文昭追问,眼中闪过一丝审视。

  在乱贼窝里爬得太快,未必是好事,怕就怕他假戏真做,真成了反贼。

  张迁连忙道:“可靠!此人听说是指挥使钦定的,十日前还传回过密信,说徐鸿儒内部矛盾重重,他正借机收拢人心……

  只是这几日兖州外围被乱兵封锁,消息暂时断了。”

  指挥使钦定?

  此人难道很有背景?

  陆文昭沉吟片刻,点了点头:“知道了。”

  平定闻香教的叛乱,在陆文昭看来并不困难。

  并且。

  这不是他的差事。

  “不过我现在更想知道,这民变究竟是怎么闹起来的,这也是陛下最关心的事。”

  山东闻香教作乱,在紫禁城中那位眼里或许只是疥癣之疾,真正让皇帝忧心的,是乱象背后牵扯出的根结。

  闻香教的叛乱不足为惧,陛下的意思很明确:

  平定山东之乱的同时,必须借着这个由头,把山东官场彻底涤荡一遍。

  唯有剜去这腐肉,才能杜绝民变死灰复燃。

  而皇帝关心的事情,也就是他要做的事情。

  这也是他到此地来的目的。

  那百户张迁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一声:

  “千户大人,山东官场腐败,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就拿这次征调民夫来说,户部拨下的饷银粮草,层层克扣下来,到了民夫手里只剩个零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此番民变能闹得这么快,一是民怨积得太深,一点就炸;二是那些县令,见乱兵一到,扔下印信就跑,连抵抗都不敢,县城就这么丢了,自然让局势彻底乱了套。”

  “哦?”

  陆文昭眼睛一眯,眸中瞬间溢出血丝般的杀气。

  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桌上的卷宗都跳了起来:“身为父母官,守土护民本是天职!县城都丢了,他们倒有脸跑?谁给他们的胆子?”

  这几句话,说得又冷又硬,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的狠厉。

  张迁被他这气势吓得缩了缩脖子,不敢接话。

  陆文昭却缓缓站起身,负手而立,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

  他要找的突破口,来了。

  这些弃城而逃的县令,便是清理山东官场最好的由头。

  按大明律,守土不力者当斩,更何况是临阵脱逃?

  拿这些人开刀,既能平息民愤,又能震慑那些藏污纳垢的官员,正好顺了陛下的意思。

  “张百户。”

  陆文昭的声音平静下来。

  “把那些弃城而逃的官员名单,还有他们平日里贪赃枉法的证据,都给我备齐了。记住,一点都不能漏。”

  百户张迁当即点头,说道:“属下遵命。”

  陆文昭眼神闪烁

  他要做的,可不止是协助平叛。

  这场山东的风暴,既然起了,就得刮得再猛烈些,把那些藏在暗处的蛀虫,连根拔起。

  他这个千户,可想着往上升呢!

  ……

  邓邵煜所部作为先锋,多是精悍骑军,行动迅捷,早已抵近兖州外围布防。

  而在他身后缓缓推进的,才是此次平叛的真正主力。

  由兵部侍郎兼协理京营戎政袁可立亲自率领的京营兵马。

  袁可立麾下的兵卒,大多是两个月前刚招募的新卒。

  此番带他们前来山东,除了平叛,更有练兵的深意。

  这些新兵未经战阵,若是直接拉去辽东与建奴厮杀,无异于驱羊入虎口。

  但对付山东这些缺乏甲胄、器械简陋的乱民,装备齐整、配有刀枪火炮的京营兵卒,便足以形成碾压之势,正好让新兵在实战中历练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往山东的兵力中,并未包括那些曾奔袭赫图阿拉的精锐。

首节 上一节 423/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