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李二:我家老二,学我玄武门造反

李二:我家老二,学我玄武门造反 第172节

  【所以,这次特意招他入宫,就是想试探一番。】

  【同样,这事总得有人背锅。】

  【后面若没有查出幕后真凶来,那就拿长孙无忌来替他背这一口锅了。】

  【当然,李恪还怀疑不少人。】

  【什么魏王、楚王、晋王这些人都被考虑进去。】

  【但因为人数过多,摸不清头脑,故而暂且放在一边。】

第171章 李世民的主张!

  【一阵过后。】

  【良久,褚遂良等人汗流浃背的出了殿口。】

  【尤其长孙无忌的情况最为严重。】

  【他整个人都冷汗涔涔的。】

  【现在的他,在心中骂骂咧咧的。】

  【在骂哪个王八羔子的,栽赃陷害他。】

  【自然,他也有猜测是不是陛下想找人背锅的这个可能。】

  【因为他份量重。】

  【可他真想为了给自己辩解一番,说,我有那么傻吗,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张旗鼓的去动我的外甥李承乾,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可当时,他还没有开口辩解,便被臭骂了一顿,压根是不想给他说话的机会。】

  【所以出来后,他仔细想想,就猜到了某个不要脸的皇帝想让自己背黑锅的这个可能了。】

  【褚遂良等人见状,也是齐齐安慰。】

  【之后,他们就去忙于怎么处理此事了。】

  【与此同时。】

  【那消息在有心人的推动下,也是渐渐地传开了,入了长安百官的耳中。】

  【所听闻者,皆为之一惊。】

  【有些官员更是凑在一起闲聊。】

  【“我靠,这回就要出大事了。”】

  【“是啊,前朝废太子失踪之事,这可是大马蜂窝啊。”】

  【“不捅则已,一捅就全乱了。”】

  【“这下弄不好是人人自危啊。”】

  【“对,而且,还要看封王们对此事怎么想。”】

  【“一个招架不住,估计都得反朝廷了。”】

  【“毕竟魏王前车之鉴啊。”】

  【“是的啊,若前朝废太子没有找到,那我感觉距离天下大乱不远了呢。”】

  【“慎言慎言。”】

  【“陛下现在在气头上,此谈话被密探所听到,你、我不堪设想。”】

  【“明白明白。”】

  【“对了,你觉得会是何人所为啊?”】

  【“是楚王他们这些人吗?”】

  【“他们应该不会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吧。”】

  【“因为你看,前朝废太子在太宗皇帝时期,是有明确的继承权,是与他们有竞争关系。”】

  【“万一后面废太子壮大了,那对他们可是相当大的威胁啊。”】

  【“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猜应该是废太子的旧部所为吧。”】

  【“他们看到了得天下的时机,故而挺而走险吧。”】

  【“我也是这么想的。”】

  【“……你好歹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啊。”】

  【“发表了啊。”】

  【“难不成我还要说,俺也一样。”】

  【“行吧行吧。”】

  【“那这段时间,你、我该如何渡过?”】

  【“夹起尾巴做人吧。”】

  【“只要不被扳咬,那应该都没什么事吧。”】

  【“不一定,还有一种可能,会让你、我入劫。”】

  【“你是说,陛下借由此事发挥,肃清朝廷,然后让自己的人上台,从而达到掌控朝廷。”】

  【“这我可没说啊。”】

  【“都是你说的。”】

  【“……是是是,我说的。”】

  【“不过,我想,陛下应该不会行事这么狠吧。”】

  【“这么一搞,就太急了。”】

  【“一急就会出差错。”】

  【“谁知道陛下会怎么想呢!?对吧。”】

  【“也是,什么都不好说。”】

  【“我们俩现在就紧跟陛下的脚步就行了。”】

  【“嗯,没错,紧跟陛下的脚步,这才是保全之道。”】

  就到这,天幕的屏幕后面又黯淡下来了。

  同样,天色也渐渐地没了天光。

  李宽瞧到这,微微一愣:“结束了啊。”

  “现在天幕就如此短小了。”

  “每次就播一点点后,就停了下来。”

  他吐槽了一番。

  “算了,不管它了,反正后面还能看。”

  而后,他一手抱着美娇娘徐如兰,直接入了房。

  “呀~殿下。”

  “你酒还没有完全醒呢。”

  之后,简单明了,一阵娇声响起。

  ……

  翌日。

  太极宫。

  太极殿。

  大朝会。

  文武百官按照官职大小,手持着笏板,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

  内侍中气十足,大喊一声:“陛下驾到!”

  文武百官鞠躬叩首:“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一边健步如飞的大步走过去,一边说道:“平身吧平身吧。”

  “谢万岁。”

  没几下,李世民坐在了龙椅上,俯视着文武百官:“说说看,有什么上奏的。”

  内侍连忙捧着条陈,来到他的面前,躬着身,汇报道:“启禀陛下,有御史台参奏,楚王李宽以其名声煽动百姓一事的奏本。”

  李世民满不在乎这件事,随即,摆摆手,问道:“还有呢?”

  内侍赶忙道:“还有崔民干报来请予廷议的科举改革策。”

  “那个,那个。”

  李世民拿起崔民干写的条陈,然后,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文武百官,阐述道:“这个科举改革策。”

  “朕已经读过了。”

  “今天早朝叫大伙来。”

  “就是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这件事儿,事关重大。”

  “关系到朝廷的百年大计。”

  他想到了什么,补充道:“千年大计。”

  “所以今天大伙儿,可以畅所欲言啊。”

  “都谈谈。”

  众大臣一听,顿时是知晓这件事大概是走个过场的。

首节 上一节 172/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想做大奸臣的我竟然匡复汉室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