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00节
王大牛也是汗流浃背,粗布褂子后背湿了一大片,他抹了把脸上的汗,骂了一句:“娘的,这南边的天是跟北边不一样,黏糊糊的,真不痛快!”
倒是王明远,虽也觉得闷热,但尚能忍受。
他宽慰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初来乍到总有些不惯,适应几日便好了。”
等到找了客栈住下,尝到本地特色的襄阳盘鳝还有喷香的米饭时,狗娃那点“病”瞬间就好了大半。
尤其是那米饭,粒粒分明,就着鲜美的菜肴,他足足吃了两大碗。
“嘿嘿,三叔,这饭好吃!比饼子好吃!”狗娃舔着嘴角,意犹未尽。
王大牛也扒拉着米饭,含糊道:“嗯,是好吃。就是这天天吃米,总觉得不如啃大饼扛饿。”
自此,他们的主食渐渐从面食转向了稻米。
在襄阳府,他们要按照计划更换交通方式了。
接下来的路程,将改走汉江水路,乘船顺流而下,途经武昌府,过公安县、石首县、华容县,抵达岳州府,然后便到达最终目的地——岳麓书院所在的湘江府。
在镖头的安排下寻了可靠的船家,谈好价钱,上船离岸,船只晃晃悠悠驶入江心。
刚开始,狗娃还兴奋地在甲板上跑来跑去,看江景,看两岸青山,看其他帆船。
但没多久,他就笑不出来了。
江浪起伏,船身摇晃不定。
狗娃先是觉得头晕,接着小脸发白,捂着嘴跑回船舱,趴在床边干呕起来。
“呕……三叔……我……我难受……”狗娃有气无力地呻吟。
王明远也觉得有些头晕目眩,胃里隐隐不适,但还能忍住。
他连忙拿出提前准备的药丸给狗娃含上,又让他躺平休息。
再看王大牛,这铁塔般的汉子情况更糟。
他脸色煞白,额头冷汗涔涔,强撑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哇”地一声吐了出来,吐得昏天黑地,差点把胆汁都呕出来。
“大哥!”王明远赶紧过去给他拍背,递水漱口。
王大牛吐得浑身发软,瘫在铺位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只是虚弱地摆摆手。
“大哥,要不……我们还是在下一个码头下船,换回陆路吧?虽然慢些,但总好过受这罪。”王明远看着大哥难受的样子,提议道。
王大牛闻言,却挣扎着抬起头,虽然虚弱,语气却异常坚决:“不……不行!吐……吐死老子也得坐船!不能耽误你去岳麓书院报到!没事……我……我扛得住!适应两天就好了!”
他性子倔,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王明远知道劝不动,只好由着他,自己和狗娃稍微好些后,便轮流照顾他。
果然,如王大牛所说,适应了两天,晕船的症状渐渐减轻了。
王明远最先适应,几乎没了感觉,狗娃年纪小,恢复得快,一天后又能活蹦乱跳了。
王大牛虽然还是有些不舒服,但至少不再狂吐,能勉强吃些东西了。
晕船是好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船家提供的饭食多是鱼鲜水产,天天不是鱼就是虾,口味也偏清淡。
吃了一两天,王大牛和狗娃这俩西北汉子就受不了了。
“我的娘哎……又是鱼……我现在闻到鱼腥味就想吐……”王大牛看着桌上的清蒸鱼,一脸苦大仇深。
狗娃也扒拉着米饭,愁眉苦脸:“三叔,我想吃我娘烙的饼了,想喝胡辣汤了……”
王明远也无法,只好每次船靠岸补给时,赶紧带着他们上岸,寻些面食铺子或买些耐存放的烙饼、馒头、咸菜疙瘩回来改善伙食。
就这么在船上晃晃悠悠,过了将近半月,两岸景色越发秀丽,气候也越发温润。
终于,船家吆喝一声:“岳州府到喽!”
船缓缓靠上码头,王明远站在船头,望着眼前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水乡景象,长长舒了一口气。一路跋涉,舟车劳顿,总算快要到了。
接下来,只需再从岳州府换乘新的江船,便能抵达此行的终点——岳麓书院。
回想这一路艰辛,王明远不禁再次感慨,古人出行,着实不易。
第124章 拜见柳山长
近一个月的舟车劳顿,水路陆路交替,今日总算到了目的地。
他们并未急着立刻去岳麓书院,而是先来到了湘江府城,在镖头介绍的离书院不算太远的一家干净客栈住了下来。
大哥王大牛这会忙着和镖头结算最后的尾款,狗娃则和工人一起将那几个沉甸甸的箱子搬到客栈。
一切收拾妥当后,狗娃踮着脚尖四下张望,眼睛不够用似的,嘴里不住地惊叹:“三叔,这地方比长安城还热闹!你看那楼,有好几层啊,真高!还有那桥!”
王明远也感同身受,放眼望去,湘江府水系发达,码头众多,船只鳞次栉比,桅杆如林,脚夫吆喝着号子,搬运着各色货物,一派欣欣向荣的感觉。
不过暂时也无心欣赏,找来店小二要了点热水,三人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洗去一身疲乏,又饱餐了一顿本地特色的饭菜。
一路上舟车劳顿,狗娃几乎是头沾枕头就鼾声如雷。
王大牛和王明远却还强撑着精神,就着油灯,将明日要用的拜帖和礼品又仔细核对了一遍。
毕竟即将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王明远心中虽有期待,更多的却是谨慎。
师父崔知府的教诲言犹在耳,岳麓书院乃天下文枢之一,规矩大,能人多,所以要注意的地方也很多。
次日一早,湘江府的清晨,是被江上的雾气和码头的喧嚣一同唤醒的。
王明远站在客栈二楼的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逐渐增多的人流。
不同于长安府的厚重沉稳,也不同于沿途其他州府的或繁忙或萧索,湘江府给人一种湿润而灵动的感觉。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水汽和一种说不清的草木清香,远处隐约可见起伏的山峦轮廓。
吃完早饭,他便吩咐道:“狗娃,你去街上,寻一家好些的礼品铺子,买几个清雅些的木制礼盒来,大小都要,中等和小的多要些。”
“好嘞,三叔!”狗娃一听有任务,立刻来了精神,一溜烟跑了。
王大牛问:“三郎,咱不是从家里带了特产吗?还买盒子做啥?”
王明远解释道:“大哥,送礼讲究个心意,也讲究个门面。咱们那茯茶,用油纸包着直接送,显得粗糙。用合适的礼盒装起来,看着郑重,收礼的人心里也舒坦。给山长和重要人物的,用大盒;日后与同窗交往,送些小茶砖,用小盒,方便也体面。”
王大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还是你们读书人想得周到。”
没多久,狗娃就抱着一堆摞在一起的木盒子回来了,有原木色的,有刷了漆的,看着确实雅致。
王明远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
三人回到房间,将带来的茯茶小心地分装。
给未见面的师兄和柳山长的那份,他挑了两个最大的木盒,分别装了足足五斤品相最好的茯茶,金花茂盛,香气醇厚。
又另外准备了几个稍小但依旧体面的大盒,分量稍减,以备不时之需。
其余的半斤、一斤装的小茶砖,则分别放入小号礼盒中,整整装了几十个。
“三叔,这得送多少人啊?”狗娃看着一排小盒子,咋舌道。
“初来乍到,与同窗师长打交道,这些是小小心意,不算什么。”王明远一边封盒,一边道,“礼数周到些,总没错。”
装好茶叶,他又将特意从老家带来的土特产整理出来。
玉米碜子、玉米面用干净的布袋分装好;自家晒的柿饼、做的蜜枣用油纸包得整齐;还有娘亲赵氏和刘大嫂特意熏制的腊肉、腊肠,虽然一路奔波,但保存得当,依旧油光发亮,散发着独特的咸香。
给柳山长的礼,他斟酌了很久。
从柳教谕那里,以及柳暻那小娃娃无意中透露的话里,他了解到这位柳山长与柳教谕性子很像,不喜奢华,更重实用和心意,而且这柿饼和蜜枣还有玉米碜子都是柳暻那小娃娃透露出来父亲极为爱吃的。
这些东西,王明远都是很早就做好了功夫。
送金银珠宝那是自讨没趣,送些华而不实的摆件更是落了下乘。
反倒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吃食用品,尤其是来自千里之外的西北、带着浓浓家乡气息的东西,更能投其所好。
这并非贿赂,而是一种尊重和心意表达,是师父崔知府潜移默化教导他的“人情练达”的一部分。
礼不在贵重,在于是否用心,是否能送到对方心坎上。
一切准备好后,三人雇了辆马车,带着礼物,出城往岳麓山方向而去。
马车驶出喧闹的城区,沿着一条青石板路前行,两侧绿意渐浓,山势起伏。
远远地,便能看到一片灰瓦白墙的建筑群,依山而建,掩映在苍翠的古木之中,飞檐翘角,气度森然。
与地动损毁前的长安书院古朴庄严不同,岳麓书院更添了几分山水灵秀之气,清幽静谧,唯有风声、鸟鸣和隐约传来的诵读书声,让人不由自主地便肃然起敬。
“这书院……真漂亮!”王大牛忍不住赞叹,声音都不自觉地压低了些。
马车在山门外的牌坊处停下。
三人下了车,抬头望去,“岳麓书院”四个遒劲大字高悬其上,历经风雨,自有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王明远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靛蓝色细布直裰,确保衣着整洁,神色从容。
他让王大牛和狗娃在原地稍候,自己率先走向山门旁的一处门房。
门房外坐着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正捧着个小茶壶眯着眼喝茶。
王明远上前几步,拱手行礼,语气恭敬:“老丈请了,学生王明远,自长安府而来,特来拜谒柳山长。这是学生的名帖和山长家中长辈的亲笔书信,烦请老丈通传一声。”
说着,他将早已准备好的名帖和柳教谕的亲笔信递了过去。
老者接过名帖和信,简单核对了下,点了点头,便进去通传。
第125章 相谈甚欢
等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便见老者返回,身后还跟着一个穿着青色长衫、年纪与王明远相仿的学子。
那学子见到王明远,拱手笑道:“可是长安府王明远王师弟?山长正在‘百泉轩’处理公务,命我前来引路。师弟请随我来。”
“有劳师兄。”王明远还礼,然后回头示意王大牛和狗娃拿起礼物跟上。
进入书院,更是别有洞天。
亭台楼阁,回廊曲折,庭院深深,处处可见参天古木,石刻碑文随处可见,学术气息极为浓厚。
偶尔有学子匆匆而过,皆衣着素净,神态专注。
狗娃和王大牛大气都不敢出,小心翼翼地跟着,生怕脚步声重了,惊扰了这份宁静。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