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92节

  “国公爷一月前轻车简从,悄悄离边访友,只知要来这长安府地界。

  地动之后,音讯短暂隔绝,京中与边关皆忧心不已。

  国公府一门忠烈,如今几位公子皆……唉,若是他老人家再有闪失,于军心士气,恐有动摇之虞。

  本督实是放心不下,方才借巡视之机,亲自前来寻访。”

  崔知府听得心头凛然。

  定国公程家,那是大雍朝真正的顶梁柱,擎天巨擘!

  老公爷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威震边陲。

  可惜天不遂人愿,几位公子先后战死沙场,听说半年前最后一位仅存的三公子又殁于鞑靼人之手,如今只剩老公爷一人支撑门庭,几经丧子之痛,就有传言老公爷身子就不大好了,估计才会有这悄悄离边访友的做法吧。

  虽然他这边之前通过崔氏主家的渠道收到些隐晦的消息,说一切都是“某人”的预谋,目的是为了收回军权,但这也只是很隐晦的猜测,具体情况是否如猜测那样不得而知。

  这般国之柱石,若真在自己的地头上出了意外……

  崔知府光是想想,后背就沁出一层冷汗。

  他连忙收敛心神,仔细回想近期所有往来文书和密报消息,确认并无相关记载,只得如实回禀:

  “下官确未接到任何讯息。不过请总督大人放心,下官立刻加派人手,暗中寻访!

  定国公乃国之柱石,万不能有失!”

  杨总督面色凝重地点点头:“此事需暗中进行,不宜声张,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揣测或惊扰。我今日到了长安城后,也已经派人去国公爷的几处旧友处寻访,若真有消息,那也就不必再劳烦崔大人了。”

  “下官遵命!”崔知府肃然应道,心下却如翻江倒海。

  寻找定国公,这既是天大的责任,却也可能是……天大的机遇?

  若真能找到并护得国公周全……

第110章 这就找到了?

  结果,还没等他幻想多久,就在此时,堂外传来一阵急促却刻意放轻的脚步声。

  总督大人的一名亲随侍卫快步走入,径直走到总督身边,俯身低声耳语了几句。

  杨总督原本凝重的面色骤然一变,猛地站起身,脸上瞬间涌上难以置信的狂喜之色,声音都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什么?!找到了?!在……在哪里?快!快带路!”

  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周巡抚和崔知府都吃了一惊,齐齐站起身来。

  “总督大人,可是……”周巡抚疑惑问道。

  “找到了!国公爷找到了!安然无恙!就在城中!”杨总督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也顾不上多解释,大手一挥,“周大人,崔知府,快随本督前去拜见!”

  周巡抚闻言,也是又惊又喜,连忙跟上。

  虽然崔知府此刻内心很无语,“前脚刚跟我说完,后脚就找到了,你这不是玩我呢吗?”

  但是还是也得跟着装出一副又惊又喜的样子,对了,也不能忘了自己还是个虚弱的“病人”。

  王明远作为崔知府的弟子,此刻自然也只能紧随其后,两个“病友”互相搀扶着,踉踉跄跄,勉强跟着前面两人的脚步。

  一行人几乎是快步小跑着出了府衙,杨总督的亲兵早已备好马匹车辆。

  总督竟等不及马车,直接翻身上了一匹亲兵牵来的骏马,一抖缰绳便冲了出去。

  周巡抚和崔知府、王明远也只得各自上车,催促车夫赶紧跟上。

  车轮滚滚,马蹄阵阵,在夜色笼罩、略显寂静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晰。

  王明远和崔知府坐在马车里,心中亦是波澜起伏。

  定国公……这般只存在于传说和邸报中的人物,竟然就在长安府?而且听总督语气,似乎就在某处民宅?

  马车很快在一处看似寻常、门庭并不起眼的宅院前停下。

  早有侍卫提前赶到,控制了周遭。

  杨总督几乎是跳下马的,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门前。

  那黑漆木门从里面打开,一名作普通家仆打扮、眼神却锐利如鹰的汉子无声行礼,侧身让开。

  杨总督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因急切而略显凌乱的衣袍,这才迈步而入。

  周巡抚和崔知府紧随其后,王明远则跟在最后,不过他怎么瞧着这个汉子有点眼熟?

  宅院不大,陈设简单却干净,一行人被引至正堂。

  堂上只点了几盏油灯,光线略显昏暗。

  王明远跟着众人低头进门,依礼不敢直视,只余光瞥见正堂主位上端坐着一个穿着灰色常服的身影。

  身形挺拔,虽坐着也能看出身形挺拔,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沉静气度。

  此刻那人影微微低着头,似在闭目养神,面容在光影交错间看不太真切,只能隐约看到轮廓分明、带着历经风霜的坚毅线条。

  然而,就是这样一道看似寻常老者的身影,却让威震西北的三边总督杨大人瞬间红了眼眶。

  杨大人抢步上前,竟不顾身份,推金山倒玉柱般单膝跪地,声音哽咽,带着如释重负的巨大激动和一丝后怕:

  “老将军!末将……末将总算找到您了!您……您无恙否?可吓死末将了!

  边关上下,得知地动消息,皆是心焦如焚!

  您若真有半点闪失,末将万死难赎!

  三军将士,只怕……只怕军心都要动摇啊!”

  他这一跪一哭,身后的周巡抚和崔知府也慌忙跟着躬身行礼,口称:“下官参见国公爷!”

  王明远也连忙跟着深深作揖,心头剧震。

  这就是定国公?威名赫赫,能让总督如此失态跪拜的定国公?

  而且听杨大人的语气,他曾是国公底下的将领或者旧部?

  堂上的老者缓缓抬起头,灯光照亮了他的面容。

  王明远下意识地抬眼望去——

  下一刻,他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劈中,整个人僵在原地,瞳孔骤然收缩!

  那张脸……沟壑纵横,饱经风霜,眼神沉静如古井深潭,却又透着一种洞悉世事的锐利……

  这、这不是那日官道之上,花二两银子买他家一碗烩麻食,后又一同经历地龙翻身,被二哥王二牛从滚石下救了一命,临别时还特意询问王家地址,说是日后要登门拜谢的那位……那位看似寻常却气度不凡的老者吗?!

  他……他竟然是定国公?!程老国公?!

  就在王明远脑中一片空白,震惊得无以复加之际,程老国公的目光也扫了过来,恰好落在他的脸上。

  老国公的眼神也是微微一顿,显然也认出了他,沉静的眼眸中飞快地掠过一丝同样的讶异,随即化为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笑意。

  但他并未立刻与王明远说话,而是先看向跪在面前的杨总督,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起来吧。老夫还没死呢,哭哭啼啼,成何体统,边关有你们在,老夫很放心。

  大雍的江山,不是靠一个老头子撑着的。”

  杨总督被他说得有些讪讪,连忙起身,依旧激动难平:“老将军,您无事便好,无事便好!您不知这几日……”

  老国公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目光转而看向周巡抚和崔知府,微微颔首:

  “周大人,崔知府,劳你们挂心了。老夫此行本是私访,不想惊动地方,更不料遇上地动。

  长安府赈灾事宜,老夫略有耳闻,崔知府,你做得不错。”

  能得到定国公一句“做得不错”,崔知府只觉得浑身骨头都轻了几两,激动得差点又要跪下,连忙躬身道:“国公爷言重了!此乃下官本分,不敢当国公爷夸赞!”

  老国公点点头,不再多言,似乎对官场应对并无兴趣,他的目光再次转向了站在崔知府侧后方的王明远。

第111章 去王家

  这一次,他直接开了口,语气竟带上了一丝罕见的温和,仿佛对待自家子侄:“王小友,没想到在此处相见。你父亲腿伤可大好了?”

  这一声“王小友”,如同平地惊雷,再次炸得周巡抚、杨总督和崔知府目瞪口呆,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王明远!

  周、杨二人是惊疑不定,完全搞不清这小小的知府弟子,如何会与深居简出的定国公有如此渊源?

  竟能让老公爷以“小友”相称,还关切其家事?

  崔知府更是心头狂震,他也怎么都想不到,他这个新收没多久的小徒弟,竟不声不响地搭上了定国公这条通天线!

  这……这简直是……

  王明远被三位大佬的目光看得头皮发麻,连忙上前一步,恭谨回道:“回国公爷话,托您的福,家父腿伤已无大碍,今日已能下地缓慢行走,应该很快便可痊愈。”

  “嗯,那就好。”老国公脸上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语气竟带上了一点不易察觉的……期冀?

  他稍稍向前倾身,声音压低了些,问道:“对了,你那二哥……二牛小友,近日可曾回府城来?”

  二哥?二牛?

  周巡抚和杨总督再次面面相觑,完全跟不上节奏。

  这王家到底什么来头?

  崔知府脑子里飞快闪过王二牛那憨直魁梧的身影,他怎么……他怎么就和定国公扯上关系了?还“小友”?

  王明远心中也是波澜再起,老国公竟然如此惦记二哥?

  他谨慎答道:“二哥尚未回长安府城,如今……应还在清水村。”

  “哦?没有回来?”老国公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被另一种光芒取代。

  他沉吟片刻,竟直接开口道:“王小友,老夫与你二哥颇为投缘。他那般身手,那般心性,埋没乡野实在可惜,老夫着实不想放弃。不知……他可有从军报国之志?若他愿意,老夫军中,虚席以待。”

  从军?投入定国公门下?!

  这话一出,宛如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千层浪!

  杨总督猛地看向老国公,眼神复杂。

  老公爷这是……要亲自栽培人选?多少年了?不知道多少将领子弟挤破头都想入老公爷法眼而不得啊!

  周巡抚也是面露惊容,再次深深打量王明远,仿佛要重新审视这个少年。

  崔知府更是心跳如鼓擂!这可是天大的机缘!一步登天的机缘!

  若二牛真能投入定国公门下,有老公爷照拂,将来前程岂可限量?

首节 上一节 92/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