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威廉三世 第351节
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无数M16钢盔或是尖顶头盔组成的浪潮正在向北涌动,这个场景看看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何况作为其中光荣的一份子。
小胡子上士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连里的通讯兵一路小跑而来。
“上士,我们连接到命令留下来就地防守,你们排负责在这座山北面挖掘战壕!连长说了,战壕至少要挖1米半,最好能够挖到2米!”
“挖战壕?”诧异明明白白写在小胡子削瘦的脸上,“我没听错吧!我们在进攻啊!”
“上士,虽然我也不是很明白,但这是上级的命令,不会有错的,认真执行吧!”说着通讯兵也摇摇头,然后朝另一个排跑去。
“真见鬼!”小胡子迷惘的望了眼远处,看起来先头部队很快就要对那里的英军阵地发动进攻了。虽然不是很理解这道来自指挥部的命令,小胡子还是让他的士兵行动起来,挖战壕可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儿。
同一道命令下达到了德军所有一线进攻部队,在攻下英军阵地之后,除了伤兵和看守俘虏的士兵之外,大约五分之一的士兵被留下来构筑反方向的防御阵地——用来防范英国人可能发起的孤注一掷的反击。
就在这座小山前方不远的地方,缓缓流淌的河水正逐渐被鲜血染红,而这条河最终汇入的就是鼎鼎大名的泰晤士河。
第三十二章 回光
在这安静而温暖的夜里,躺在床上的辰天用踏实的睡眠表达着自己对前线将士的信任。当然,他的贴身侍卫长——勇敢而机智的雷尼正守候在门外,实在有重大而紧急的事情,辰天并不那么介意被叫醒。
对于即将到来的这个早晨,辰天和他的国民一样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知道结果无外乎两个,一个是胜利,另一个是辉煌的胜利。
当那些战斗着、运筹着、观望着以及一切相关人等将注意力集中到英格兰的时候,在漆黑的北海海面上,一支刚刚从德国基尔军港开出的舰队正快速朝着英格兰东北部驶去。这支舰队由3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37艘快速货轮、6艘中型邮轮组成,每艘船的甲板、船舱和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部被装备齐整的步兵以及他们的装备所占据。
这11000名来自东普鲁士的步兵将作为第三波登陆部队登上海滩,此时尽管有些晕船,士兵一个个都是士气饱满的。他们中许多人是参加过波兰战役的老兵,那场由德、奥、俄三国的百万大军参加的战役结束后,他们在马肯森将军的带领下驻守波兰。随着德俄结盟,波兰已经成为一片平静的土地,平静得令人厌烦!现在,这些渴望战斗的东普鲁士战士们又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为了尽量躲避英国人的耳目,德国总参谋部特地从距离英国最远的地方——波兰调动军队。这些步兵虽然没有接受过登陆训练,但在已经攻下的地方登陆并不存在太多麻烦。
此外,登陆部队的物资和装备从加莱和敦克尔克运出——那些运输船看起来是驶往多弗尔为兴登堡集团军运输补给,实际上在海上转向格里姆斯比。
在巡洋舰“皮鲁”号最好的房间——舰长室里,马肯森将军,东普鲁士集团军的元老之一,也是德国陆军中公认的一流指挥官,并没有辜负舰长博格中校的美意——中校慷慨的贡献出了自己的房间和床铺,而马肯森将军很快便安然入睡。一个很少坐船的人能够在这种有些颠簸的海况下享受香甜的睡梦,就连舰上的海军官兵也羡慕不已,至于那些陆军士兵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不仅是英国人,就连德国总参谋部的大部分军官也不知道这支特殊的舰队和这批特殊的士兵。至于官拜陆军上将、因为卓越贡献而获得蓝色马克斯勋章的马肯森将军,除了德皇和少数高级将领之外,其他人都以为这位波兰驻军的最高司令仍在华沙享受那里的沥沥春雨。
“我快要生锈了!”马肯森将军这样对皇帝说道,“要么让我上战场,要么让我退役!”
对于这位现年66岁仍旧精力充沛的沙场老将,辰天向来是信任有佳,这种良好的关系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刚刚入主东普鲁士军团的时候,辰天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那个时候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就已经是军团的支柱人物之一了。此后不论是日常训练还是东普鲁士战役、波兰战役,这位沉稳而睿智的将领都有足够让人放心的表现。
“好吧,我亲爱的将军!到英国去吧,好好教训那些顽固不化的英国佬!”辰天亲自批准了马肯森将军的要求,因为他觉得马肯森“经验充足、头脑灵活而且身体结实,此时正值指挥官的黄金年龄”,让这样一位将军闲赋田中简直是“犯罪”。
于是,在“沉岛”战役发起前一个月,锲入英军后方的作战行动被确定了,地点定在了地理条件相当合适的格里姆斯比,作战发起的时间与正面战场相同,而行动部队则从佛朗索瓦的第8集团军、马肯森的波兰集群选出——由第8集团军有登陆经验的部队抢占滩头并巩固登陆场,接下来进攻或是防御就交给马肯森的部队。论进攻,论防守,曾在东普鲁士和波兰作战的士兵都是最优秀的——这也是辰天自己所创造和存储下来的一笔“财富”。
这个夜晚对于英国人来说注定是个不眠之夜,怀着对前景的悲观忧虑,英国皇室、政府的主要人物已经准备撤往加拿大了——这里面不包括国王乔治五世。看着辉煌的帝国在自己手里没落,乔治五世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悲哀的人,对于战局他同样不抱多少希望,但他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光荣与责任,他不愿意抛弃自己的子民独自偷生,更不愿意成为一位流亡海外的君主——也许比利时国王可以,也许西班牙国王也可以,但是英国国王不行。
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一处偏僻的码头旁边停靠着三艘潜艇,它们的身躯看上去比一般潜艇大上许多。这里的夜晚是平静的,这里远离战场的喧嚣,但这里的每个人却是不安的。在一位身着黑色礼服、面色苍白如同参加葬礼般的老头指挥下,人们忙碌的将大大小小的箱包运上潜艇,一切看起来都在悄悄的进行,但是周围警戒的士兵——穿着红色军服的皇家卫队,却让人能够轻易的理解这群人的行动。
午夜刚过不久,一队马车咯嗒咯嗒的来到这个码头。车夫穿着平常人的衣服,但马和马车都是华丽的,从马车上下来的人更拥有掩饰不住的非凡气质。这些人一个个低着头尽量不让人看到自己的脸,他们优雅而迅速的穿过没有红地毯的码头和非常普通的踏板分别登上那三艘潜艇。在从狭窄的舱口进入潜艇的时候,这些人的表情无一例外都是不悦的、勉强的。换作平时,他们是绝对不屑于乘坐如此肮脏而猥琐的“交通工具”,然而现在的情况却容不得他们选择。在德国战舰和潜艇的封锁下,唯有邮轮与潜艇才能安全的穿过——大部分贵族和政要选择了邮轮,但也有那么一部分身份或是性格特殊的人不愿意搭乘没有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出行,然而现在船只在大西洋上航行并且悬挂英国国旗是愚蠢而带有自杀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海军部只好为这些特殊人等弄来几艘远洋潜艇,抛开空间狭小、不够舒适等因素,它们的性能还是比较可靠的——它们年初才在美国波士顿下水,原本是用来加强美国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侦察、警戒和袭击能力,在英国政府的要求下远航来到英国并暂时的“租借”给英国海军。因此尽管它们挂着圣乔治十字旗,但许多艇员却操着一口标准的美国口音。
远在前线的英军将士们显然还不知道皇室和政府的打算,在这个夜晚,他们是勇敢的、无畏的,甚至是有希望的。借着夜幕的掩护,在战斗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正面战线后方,一条条道路被行进的英军士兵挤满。缺乏装备,但这些士兵看起来信心十足,英国人、加拿大人、新西兰人、印度人,各式各样的人等都在奔向预定集结地——他们生与死最后的宣判地。在这个时候,每个英国士兵似乎都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了,在光荣的死和屈辱的生之间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前者。
至少在这个夜晚,英联军从上到下都不用担心对方那恐怖的空中优势——虽然德国飞机在夜晚也可以冒险起飞,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德国人在战役开始之后并没有这么做,即便是有着空中战列舰之称的齐柏林飞艇也没有出动——飞艇最厌恨的就是今天晚上这种大风天气。
在没有空中侦察和掩护的情况下,德军地面部队不得不依靠他们有限的骑兵进行侦察,但是这种侦察受到了地形限制,而且信息传递是缓慢的。
“大家不要掉队!继续搜索前进!仔细检查每个灌木丛!”
黑暗中,大胡子那熟悉的声音让舍尔纳不由得抓紧手中的步枪。此时,他们正在一片树林中前进,舍尔纳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去哪里,总之是一直跟在大胡子后面前进,而这片树林就在他们半个之前攻下的那片英军阵地后面。
这是列兵舍尔纳参加的第一场战役,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行动让这位不久之前补充到黑林根集团军的新兵既光荣又紧张,幸运的是他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同伴,其中许多是曾在法国作战的老兵,尤其是他的连长——被士兵们亲切的称为“大胡子”的瓦特上尉。
零星的枪声不时在树林中响起,时远时近,这片树林躲藏着一些溃逃的英军士兵,所以德国步兵们现在是呈搜索的散兵队形前进。除了枪声之外,整片树林充斥着人走过时碰触枝叶的沙沙声,侧耳倾听,远处隐约传来激烈的枪炮声,那是其他攻击前进的德军部队。
就在步兵们能够看到前方的树林边缘时,“停止前进”的命令丛前面传来。不等大家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咻咻的声音便疾速逼近,紧接着,在树林前方空地上的爆炸几乎让人耳膜破裂,接二连三的爆炸如同巨大的战鼓在大地上擂动,咚咚咚……
舍尔纳跟着老兵们迅速趴在地上,如同阳光般耀眼的光线由前方射入树林,黑暗被驱走了,世界如同白昼般光明。舍尔纳很勉强的抬起头,只看到一些黑影仓惶窜入树林。
“英国军队!前面有大批英国军队!”
4月22日凌晨4点,这对于来自德国黑森的第3步兵军是个黑暗的时刻。4万2千5百名军官和士兵,包括由1080名骑兵组成的8个骑兵侦察分队、操控着120门小口径步兵炮的20个炮兵连,按照预定作战计划进攻由2个英国师、1个印度师和1个新西兰旅防守的区域。经过数小时的苦战之后,防守方只剩下仅有的两块高地,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德军指挥官却接到骑兵分队的报告,大批英军正在这一区域后方集结!这一情况尚未得到核实,英军猛烈的反击就开始了。尽管英国人的炮火并不凶猛,但刚刚攻占对方阵地的德军先头部队立足未稳且没有多少现成的防御工事,而后续开进的部队没来得及进行战斗展开,以致于面对数以十万计的英军进攻时德军从上到下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花费相当大代价才夺取的阵地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迅速丢失了,整个军的指挥和通讯体系也在战斗中暂时失去作用。在这种糟糕的局面下,黑林根将军的这个步兵军一路后退,只是在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士兵努力下这种撤退才勉强没有演变成溃退。在仓惶退回出发阵地之后,这支部队好歹是稳住了,然而德军整体进攻队形上出现了一个宽约12公里的大口子。
在战线南侧的某片树林边缘,曼斯坦因少校和他的士兵们闲而无趣的听着远处的炮声,自从战役发起之前三天起,他们这个特别的装甲加强营便一直呆在这里。最令官兵们郁闷的不是自己不能在最前面冲锋陷阵,而是上级给他们安排了极其强悍的“保镖”——整整3个精锐步兵团!这令在意大利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老兵们感到失落与无奈,但这是前线指挥部的直接命令,这些最新式的坦克是来进行实战试验的,为了保证英国人缴获其中的任何一辆,试验必须在非常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英国人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本土的一寸土地,而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双方还在许多地段反复争夺着,等到大局已定的时候,这些宝贵的坦克自然会有出击的机会。
无线电波遍布在整个英格兰中部,但曼斯坦因坦克营的那台发报机却始终没有收到属于自己的命令。士兵们默默的等待着,可是随着战事的发展和德军的不断推进,那令人羡慕的战斗之声正逐渐远离这片树林。
这个时候,不论是曼斯坦因坦克营还是保护他们的第509、577、590步兵团,没有人会想到战火将蔓延到这里。他们所构筑的阵地很坚固,但从来没谁认为这些战壕会派上用场——在他们前面,百万精锐的德国一线部队正按照严密的计划稳步推进。然而,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连同才华横溢、年仅28岁的曼斯坦因在内,众多德军将是面临他们登陆英国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第三十三章 碰壁
“1个小时,我需要1个小时!”
在南安普顿的德军指挥部里,老将兴登堡一再重复着自己唯一但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在预备部队抵达并部署完毕之前,那些遭到英军进攻的部队必须在现有阵地上至少再坚守1个小时。
在那片被临时命名为“河源角”的区域,德军与英军的兵力对比是1比4.5,那恐怕是这条战线上双方兵力对比最为悬殊的地方。尽管前线的德军构筑了阵地,但遭到忽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士气和预先的部署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德军指挥部里并没有恐惧或是绝望的气氛,毕竟英国人的这次反击与其称作是反戈一击,更不如说是回光返照。百万德军从完成登陆到发起最后的战役间隔4个多月,这并不是效率低下的表现,相反的,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多一天时间,英国人所面临的物资缺乏就多一分——4500万英国人,加上来自各英联邦国家、英属殖民地的数十万军人,每天在各方面的消耗是惊人的,而在德国海军的出色封锁下,每天运到英国的货物简直是杯水车薪。德国海军的灵魂人物提尔皮茨甚至预言,德国陆军即使不发动进攻,这种局势再持续1-2年,英国也会被饥荒和暴乱打倒。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并不打算让提尔皮茨的预言成为现实,因为那样德国也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4个集团军的补给同样惊人,海军也需要满负荷工作,加上难以预料的国际政治因素,最终,战斗在一个大多数人认为适当的时候重新打响。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德国将领们都把英国人的反击看成是耗尽他们最后力量的行动。对于这种看法,68岁的兴登堡在心底也是赞同的,但一贯的谨慎风格还是让他小心应对。根据来自前线的最新情报,这次英联军第17、第22两个预备集团军在奥克斯福德以西一共投入约30万兵力,发动反击的部队在大炮的支援下沿着泰晤士河上游发动进攻。黑林根将军在那里的第3军虽然实力不弱,但由于英军的这次反击来的太突然,目前为止这个军的损失相当惨重——大约四分之一的兵员失去战斗力、三分之一的轻装备和大部分重装备丢失。突破这一区域的英军随后分兵两路,一路向西迂回佛朗索瓦将军的侧翼,另一路迂回克卢克将军的侧翼,这两个集团军的部队也先后发来与英国人交火的报告。
“1个小时……”
一位德国将军掏出自己的怀表,此时是凌晨5点,1个小时之后,英格兰的天差不多也该亮了。
薄物弥漫的大地上,到处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这片土地究竟会是谁演出的舞台?谁又会成为真正的赢家?人们努力着、奋斗着……
那位小胡子上士,虽然有着漂亮的面孔,此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若干年后,他和他的战斗事迹被写进了军事学院的教科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像奥利弗·哈勒上士一样带领17名步兵对抗2000名敌人!布尔战争中的机枪屠杀算是一次,但那些土著人手里的武器是极其落后的,而哈勒上士面对的是1个装备着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的整装英格兰步兵团。负责防守那片山丘的本来有两连德国步兵,但当前方的攻击部队与迂回的英军鏖战时,其他士兵奉命前往增援。那些士兵是否改变了前方的战局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哈勒这边的阵地却在一刻钟之后遭到了另一伙英军的攻击。
当来袭的英军排成散兵线并开始向这边推进的时候,哈勒上士和他的17名士兵手里只有18支毛瑟1898步枪、1挺改进型火鸟轻机枪即G-14机枪、在英军阵地上缴获的1挺维克斯-马克沁机枪和1挺刘易斯机枪、42枚M24型长柄手榴弹、2箱英制黑尔手榴弹。面对没有炮火支援的英军,那3挺机枪看起来是可以倚靠的,但实际上那挺维克斯几乎是没有子弹的——除了枪身上挂着的那半条弹带之外,而那挺刘易斯机枪也在射出两梭子弹之后也弹药告罄了,因此这些德国步兵唯一可用的只有自己带来的那挺“火鸟”。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轻机枪是德国步兵们非常喜爱的武器,而且这种喜爱程度丝毫不亚于经典的毛瑟步枪。G14是在老火鸟机枪即G11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因在1914年定产而被定名为G14,它一改G11枪管易发热、持续射击易卡壳等缺点,虽然机枪重量略有增加,但在射速、射程和射击稳定性上都有不少提高。对于广大的德军官兵来说,使用这种机枪时唯一的缺憾就是总感到子弹不够。
在第二条弹带被G14“吞没”之后,英军的第一次试探性进攻被打退了。借着照明弹和火光,哈勒上士和他的士兵这段时间的射击算是合格的,60多具英格兰人的尸体留在了他们的阵地前方,其中大部分都是那挺G14的功劳。不过,哈勒他们并不能长久的依赖这挺机枪,它的弹药只能够维持两次这种规模的冲锋,如果英国人的进攻更加猛烈一些,或许一次就够了。
小胡子上士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连里的通讯兵一路小跑而来。
“上士,我们连接到命令留下来就地防守,你们排负责在这座山北面挖掘战壕!连长说了,战壕至少要挖1米半,最好能够挖到2米!”
“挖战壕?”诧异明明白白写在小胡子削瘦的脸上,“我没听错吧!我们在进攻啊!”
“上士,虽然我也不是很明白,但这是上级的命令,不会有错的,认真执行吧!”说着通讯兵也摇摇头,然后朝另一个排跑去。
“真见鬼!”小胡子迷惘的望了眼远处,看起来先头部队很快就要对那里的英军阵地发动进攻了。虽然不是很理解这道来自指挥部的命令,小胡子还是让他的士兵行动起来,挖战壕可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儿。
同一道命令下达到了德军所有一线进攻部队,在攻下英军阵地之后,除了伤兵和看守俘虏的士兵之外,大约五分之一的士兵被留下来构筑反方向的防御阵地——用来防范英国人可能发起的孤注一掷的反击。
就在这座小山前方不远的地方,缓缓流淌的河水正逐渐被鲜血染红,而这条河最终汇入的就是鼎鼎大名的泰晤士河。
第三十二章 回光
在这安静而温暖的夜里,躺在床上的辰天用踏实的睡眠表达着自己对前线将士的信任。当然,他的贴身侍卫长——勇敢而机智的雷尼正守候在门外,实在有重大而紧急的事情,辰天并不那么介意被叫醒。
对于即将到来的这个早晨,辰天和他的国民一样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知道结果无外乎两个,一个是胜利,另一个是辉煌的胜利。
当那些战斗着、运筹着、观望着以及一切相关人等将注意力集中到英格兰的时候,在漆黑的北海海面上,一支刚刚从德国基尔军港开出的舰队正快速朝着英格兰东北部驶去。这支舰队由3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37艘快速货轮、6艘中型邮轮组成,每艘船的甲板、船舱和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部被装备齐整的步兵以及他们的装备所占据。
这11000名来自东普鲁士的步兵将作为第三波登陆部队登上海滩,此时尽管有些晕船,士兵一个个都是士气饱满的。他们中许多人是参加过波兰战役的老兵,那场由德、奥、俄三国的百万大军参加的战役结束后,他们在马肯森将军的带领下驻守波兰。随着德俄结盟,波兰已经成为一片平静的土地,平静得令人厌烦!现在,这些渴望战斗的东普鲁士战士们又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为了尽量躲避英国人的耳目,德国总参谋部特地从距离英国最远的地方——波兰调动军队。这些步兵虽然没有接受过登陆训练,但在已经攻下的地方登陆并不存在太多麻烦。
此外,登陆部队的物资和装备从加莱和敦克尔克运出——那些运输船看起来是驶往多弗尔为兴登堡集团军运输补给,实际上在海上转向格里姆斯比。
在巡洋舰“皮鲁”号最好的房间——舰长室里,马肯森将军,东普鲁士集团军的元老之一,也是德国陆军中公认的一流指挥官,并没有辜负舰长博格中校的美意——中校慷慨的贡献出了自己的房间和床铺,而马肯森将军很快便安然入睡。一个很少坐船的人能够在这种有些颠簸的海况下享受香甜的睡梦,就连舰上的海军官兵也羡慕不已,至于那些陆军士兵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不仅是英国人,就连德国总参谋部的大部分军官也不知道这支特殊的舰队和这批特殊的士兵。至于官拜陆军上将、因为卓越贡献而获得蓝色马克斯勋章的马肯森将军,除了德皇和少数高级将领之外,其他人都以为这位波兰驻军的最高司令仍在华沙享受那里的沥沥春雨。
“我快要生锈了!”马肯森将军这样对皇帝说道,“要么让我上战场,要么让我退役!”
对于这位现年66岁仍旧精力充沛的沙场老将,辰天向来是信任有佳,这种良好的关系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刚刚入主东普鲁士军团的时候,辰天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那个时候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就已经是军团的支柱人物之一了。此后不论是日常训练还是东普鲁士战役、波兰战役,这位沉稳而睿智的将领都有足够让人放心的表现。
“好吧,我亲爱的将军!到英国去吧,好好教训那些顽固不化的英国佬!”辰天亲自批准了马肯森将军的要求,因为他觉得马肯森“经验充足、头脑灵活而且身体结实,此时正值指挥官的黄金年龄”,让这样一位将军闲赋田中简直是“犯罪”。
于是,在“沉岛”战役发起前一个月,锲入英军后方的作战行动被确定了,地点定在了地理条件相当合适的格里姆斯比,作战发起的时间与正面战场相同,而行动部队则从佛朗索瓦的第8集团军、马肯森的波兰集群选出——由第8集团军有登陆经验的部队抢占滩头并巩固登陆场,接下来进攻或是防御就交给马肯森的部队。论进攻,论防守,曾在东普鲁士和波兰作战的士兵都是最优秀的——这也是辰天自己所创造和存储下来的一笔“财富”。
这个夜晚对于英国人来说注定是个不眠之夜,怀着对前景的悲观忧虑,英国皇室、政府的主要人物已经准备撤往加拿大了——这里面不包括国王乔治五世。看着辉煌的帝国在自己手里没落,乔治五世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悲哀的人,对于战局他同样不抱多少希望,但他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光荣与责任,他不愿意抛弃自己的子民独自偷生,更不愿意成为一位流亡海外的君主——也许比利时国王可以,也许西班牙国王也可以,但是英国国王不行。
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一处偏僻的码头旁边停靠着三艘潜艇,它们的身躯看上去比一般潜艇大上许多。这里的夜晚是平静的,这里远离战场的喧嚣,但这里的每个人却是不安的。在一位身着黑色礼服、面色苍白如同参加葬礼般的老头指挥下,人们忙碌的将大大小小的箱包运上潜艇,一切看起来都在悄悄的进行,但是周围警戒的士兵——穿着红色军服的皇家卫队,却让人能够轻易的理解这群人的行动。
午夜刚过不久,一队马车咯嗒咯嗒的来到这个码头。车夫穿着平常人的衣服,但马和马车都是华丽的,从马车上下来的人更拥有掩饰不住的非凡气质。这些人一个个低着头尽量不让人看到自己的脸,他们优雅而迅速的穿过没有红地毯的码头和非常普通的踏板分别登上那三艘潜艇。在从狭窄的舱口进入潜艇的时候,这些人的表情无一例外都是不悦的、勉强的。换作平时,他们是绝对不屑于乘坐如此肮脏而猥琐的“交通工具”,然而现在的情况却容不得他们选择。在德国战舰和潜艇的封锁下,唯有邮轮与潜艇才能安全的穿过——大部分贵族和政要选择了邮轮,但也有那么一部分身份或是性格特殊的人不愿意搭乘没有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出行,然而现在船只在大西洋上航行并且悬挂英国国旗是愚蠢而带有自杀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海军部只好为这些特殊人等弄来几艘远洋潜艇,抛开空间狭小、不够舒适等因素,它们的性能还是比较可靠的——它们年初才在美国波士顿下水,原本是用来加强美国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侦察、警戒和袭击能力,在英国政府的要求下远航来到英国并暂时的“租借”给英国海军。因此尽管它们挂着圣乔治十字旗,但许多艇员却操着一口标准的美国口音。
远在前线的英军将士们显然还不知道皇室和政府的打算,在这个夜晚,他们是勇敢的、无畏的,甚至是有希望的。借着夜幕的掩护,在战斗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正面战线后方,一条条道路被行进的英军士兵挤满。缺乏装备,但这些士兵看起来信心十足,英国人、加拿大人、新西兰人、印度人,各式各样的人等都在奔向预定集结地——他们生与死最后的宣判地。在这个时候,每个英国士兵似乎都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了,在光荣的死和屈辱的生之间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前者。
至少在这个夜晚,英联军从上到下都不用担心对方那恐怖的空中优势——虽然德国飞机在夜晚也可以冒险起飞,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德国人在战役开始之后并没有这么做,即便是有着空中战列舰之称的齐柏林飞艇也没有出动——飞艇最厌恨的就是今天晚上这种大风天气。
在没有空中侦察和掩护的情况下,德军地面部队不得不依靠他们有限的骑兵进行侦察,但是这种侦察受到了地形限制,而且信息传递是缓慢的。
“大家不要掉队!继续搜索前进!仔细检查每个灌木丛!”
黑暗中,大胡子那熟悉的声音让舍尔纳不由得抓紧手中的步枪。此时,他们正在一片树林中前进,舍尔纳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去哪里,总之是一直跟在大胡子后面前进,而这片树林就在他们半个之前攻下的那片英军阵地后面。
这是列兵舍尔纳参加的第一场战役,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行动让这位不久之前补充到黑林根集团军的新兵既光荣又紧张,幸运的是他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同伴,其中许多是曾在法国作战的老兵,尤其是他的连长——被士兵们亲切的称为“大胡子”的瓦特上尉。
零星的枪声不时在树林中响起,时远时近,这片树林躲藏着一些溃逃的英军士兵,所以德国步兵们现在是呈搜索的散兵队形前进。除了枪声之外,整片树林充斥着人走过时碰触枝叶的沙沙声,侧耳倾听,远处隐约传来激烈的枪炮声,那是其他攻击前进的德军部队。
就在步兵们能够看到前方的树林边缘时,“停止前进”的命令丛前面传来。不等大家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咻咻的声音便疾速逼近,紧接着,在树林前方空地上的爆炸几乎让人耳膜破裂,接二连三的爆炸如同巨大的战鼓在大地上擂动,咚咚咚……
舍尔纳跟着老兵们迅速趴在地上,如同阳光般耀眼的光线由前方射入树林,黑暗被驱走了,世界如同白昼般光明。舍尔纳很勉强的抬起头,只看到一些黑影仓惶窜入树林。
“英国军队!前面有大批英国军队!”
4月22日凌晨4点,这对于来自德国黑森的第3步兵军是个黑暗的时刻。4万2千5百名军官和士兵,包括由1080名骑兵组成的8个骑兵侦察分队、操控着120门小口径步兵炮的20个炮兵连,按照预定作战计划进攻由2个英国师、1个印度师和1个新西兰旅防守的区域。经过数小时的苦战之后,防守方只剩下仅有的两块高地,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德军指挥官却接到骑兵分队的报告,大批英军正在这一区域后方集结!这一情况尚未得到核实,英军猛烈的反击就开始了。尽管英国人的炮火并不凶猛,但刚刚攻占对方阵地的德军先头部队立足未稳且没有多少现成的防御工事,而后续开进的部队没来得及进行战斗展开,以致于面对数以十万计的英军进攻时德军从上到下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花费相当大代价才夺取的阵地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迅速丢失了,整个军的指挥和通讯体系也在战斗中暂时失去作用。在这种糟糕的局面下,黑林根将军的这个步兵军一路后退,只是在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士兵努力下这种撤退才勉强没有演变成溃退。在仓惶退回出发阵地之后,这支部队好歹是稳住了,然而德军整体进攻队形上出现了一个宽约12公里的大口子。
在战线南侧的某片树林边缘,曼斯坦因少校和他的士兵们闲而无趣的听着远处的炮声,自从战役发起之前三天起,他们这个特别的装甲加强营便一直呆在这里。最令官兵们郁闷的不是自己不能在最前面冲锋陷阵,而是上级给他们安排了极其强悍的“保镖”——整整3个精锐步兵团!这令在意大利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老兵们感到失落与无奈,但这是前线指挥部的直接命令,这些最新式的坦克是来进行实战试验的,为了保证英国人缴获其中的任何一辆,试验必须在非常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英国人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本土的一寸土地,而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双方还在许多地段反复争夺着,等到大局已定的时候,这些宝贵的坦克自然会有出击的机会。
无线电波遍布在整个英格兰中部,但曼斯坦因坦克营的那台发报机却始终没有收到属于自己的命令。士兵们默默的等待着,可是随着战事的发展和德军的不断推进,那令人羡慕的战斗之声正逐渐远离这片树林。
这个时候,不论是曼斯坦因坦克营还是保护他们的第509、577、590步兵团,没有人会想到战火将蔓延到这里。他们所构筑的阵地很坚固,但从来没谁认为这些战壕会派上用场——在他们前面,百万精锐的德国一线部队正按照严密的计划稳步推进。然而,战场是瞬息万变的,连同才华横溢、年仅28岁的曼斯坦因在内,众多德军将是面临他们登陆英国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第三十三章 碰壁
“1个小时,我需要1个小时!”
在南安普顿的德军指挥部里,老将兴登堡一再重复着自己唯一但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在预备部队抵达并部署完毕之前,那些遭到英军进攻的部队必须在现有阵地上至少再坚守1个小时。
在那片被临时命名为“河源角”的区域,德军与英军的兵力对比是1比4.5,那恐怕是这条战线上双方兵力对比最为悬殊的地方。尽管前线的德军构筑了阵地,但遭到忽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士气和预先的部署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德军指挥部里并没有恐惧或是绝望的气氛,毕竟英国人的这次反击与其称作是反戈一击,更不如说是回光返照。百万德军从完成登陆到发起最后的战役间隔4个多月,这并不是效率低下的表现,相反的,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多一天时间,英国人所面临的物资缺乏就多一分——4500万英国人,加上来自各英联邦国家、英属殖民地的数十万军人,每天在各方面的消耗是惊人的,而在德国海军的出色封锁下,每天运到英国的货物简直是杯水车薪。德国海军的灵魂人物提尔皮茨甚至预言,德国陆军即使不发动进攻,这种局势再持续1-2年,英国也会被饥荒和暴乱打倒。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并不打算让提尔皮茨的预言成为现实,因为那样德国也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4个集团军的补给同样惊人,海军也需要满负荷工作,加上难以预料的国际政治因素,最终,战斗在一个大多数人认为适当的时候重新打响。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德国将领们都把英国人的反击看成是耗尽他们最后力量的行动。对于这种看法,68岁的兴登堡在心底也是赞同的,但一贯的谨慎风格还是让他小心应对。根据来自前线的最新情报,这次英联军第17、第22两个预备集团军在奥克斯福德以西一共投入约30万兵力,发动反击的部队在大炮的支援下沿着泰晤士河上游发动进攻。黑林根将军在那里的第3军虽然实力不弱,但由于英军的这次反击来的太突然,目前为止这个军的损失相当惨重——大约四分之一的兵员失去战斗力、三分之一的轻装备和大部分重装备丢失。突破这一区域的英军随后分兵两路,一路向西迂回佛朗索瓦将军的侧翼,另一路迂回克卢克将军的侧翼,这两个集团军的部队也先后发来与英国人交火的报告。
“1个小时……”
一位德国将军掏出自己的怀表,此时是凌晨5点,1个小时之后,英格兰的天差不多也该亮了。
薄物弥漫的大地上,到处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这片土地究竟会是谁演出的舞台?谁又会成为真正的赢家?人们努力着、奋斗着……
那位小胡子上士,虽然有着漂亮的面孔,此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若干年后,他和他的战斗事迹被写进了军事学院的教科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像奥利弗·哈勒上士一样带领17名步兵对抗2000名敌人!布尔战争中的机枪屠杀算是一次,但那些土著人手里的武器是极其落后的,而哈勒上士面对的是1个装备着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的整装英格兰步兵团。负责防守那片山丘的本来有两连德国步兵,但当前方的攻击部队与迂回的英军鏖战时,其他士兵奉命前往增援。那些士兵是否改变了前方的战局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哈勒这边的阵地却在一刻钟之后遭到了另一伙英军的攻击。
当来袭的英军排成散兵线并开始向这边推进的时候,哈勒上士和他的17名士兵手里只有18支毛瑟1898步枪、1挺改进型火鸟轻机枪即G-14机枪、在英军阵地上缴获的1挺维克斯-马克沁机枪和1挺刘易斯机枪、42枚M24型长柄手榴弹、2箱英制黑尔手榴弹。面对没有炮火支援的英军,那3挺机枪看起来是可以倚靠的,但实际上那挺维克斯几乎是没有子弹的——除了枪身上挂着的那半条弹带之外,而那挺刘易斯机枪也在射出两梭子弹之后也弹药告罄了,因此这些德国步兵唯一可用的只有自己带来的那挺“火鸟”。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轻机枪是德国步兵们非常喜爱的武器,而且这种喜爱程度丝毫不亚于经典的毛瑟步枪。G14是在老火鸟机枪即G11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因在1914年定产而被定名为G14,它一改G11枪管易发热、持续射击易卡壳等缺点,虽然机枪重量略有增加,但在射速、射程和射击稳定性上都有不少提高。对于广大的德军官兵来说,使用这种机枪时唯一的缺憾就是总感到子弹不够。
在第二条弹带被G14“吞没”之后,英军的第一次试探性进攻被打退了。借着照明弹和火光,哈勒上士和他的士兵这段时间的射击算是合格的,60多具英格兰人的尸体留在了他们的阵地前方,其中大部分都是那挺G14的功劳。不过,哈勒他们并不能长久的依赖这挺机枪,它的弹药只能够维持两次这种规模的冲锋,如果英国人的进攻更加猛烈一些,或许一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