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威廉三世 第542节
6月16日晚上8时,俄军终于对曼纳海姆防线发动总攻了。
虽然没有传说中的喀秋莎,也没有纵横疆场的T-34,俄国军队却在芬兰人面前表现出了强大的地面火力,2000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以山呼海啸的气势猛烈轰击着芬兰军队原本就摇摇欲坠的防线,俄国步兵们更是端着刺刀嗷嗷的往上冲,这一晚,德国空军的战机连续出动了上千架次,愣是没能挡住俄军的人海进攻,到了黎明时分,曼纳海姆防线陷落了!
损兵折将的芬兰军队随即退往维堡一带组织新的防线,俄军不敢在白天大规模行军,这也给了芬兰军队宝贵的喘息时间,曼纳海姆将军一面将残余部队收拢,一面要求政府无论如何都要在三天之内给他增派至少3万援军,否则俄军很有可能一举击溃芬兰主力长驱直入,那时就算德国空军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扭转战局了。
接到前线的紧急军情之后,芬兰政府高层万分焦急,这时整个芬兰也才300万人口,而且广泛分布在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目前为止芬兰陆军已经征召了15万多正规军和相同数量的民兵,加上将近1万人的海军加空军,这个数字已经接近芬兰可动员人数的极限!且不说一下子去哪里抽调3万士兵,就算能,这些军队也未必能够赶在俄军抵达之前与曼纳海姆的军队会合——德国空军可以大肆破坏俄军占领区的道路,但这对以步兵、骑兵为主的俄军并没有太好的阻拦作用,而且酷热的夏天也根本没有严寒和冰雪可以阻止俄国人。
这个时候,芬兰人终于想起了此前一直强烈要求直接派地面部队协助防守芬兰边境的德国人,此前芬兰人担心德国军队一旦来了就会赖着不走,但在目前这种危机的情势下,芬兰政府也顾不上这么多了,于是在6月18日上午,一条加密电报传到了柏林。
在收到芬兰人的求助之后,辰天和他的将领们也不计较和嘲笑战前芬兰人独立保卫家园的那种不自量力,早在俄国人开始对曼纳海姆防线发动进攻的时候,德国最高统帅部就预料到了芬兰人在兵力悬殊过于巨大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丢掉那条重要的边境防线,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保证德国在芬兰的空军基地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芬兰租借给德国的两个军港屯驻了总计5200人的海军陆战部队,此外,德国陆军也能通过东普鲁士沿岸港口登船然后从海上驰援芬兰,然而在目前战事紧急的情况下,辰天提出采取第3号备用方案,即紧急通过空运将轻装步兵师运送到芬兰去,尔后在从海上运送装甲部队和重型火炮。
从德国的东普鲁士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直线距离是600公里,这点距离德国目前最好的运输机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德国最高统帅部不仅将驻扎在东普鲁士、波兰的大型运输机集中起来,还紧急征用了德国各主要航空公司的客运飞机,德国第8集团军的4个轻装步兵师也奉命向驻地附近的机场集结,而在这一系列紧张有序的空运行动进行之时,驻扎在芬兰军港的那5200名海军陆战队员直接通过舰船运送到位于涅瓦河入海口处的维堡港。
与拥有悠久历史的德国陆军、刚刚度过百年生日的德国海军相比,德国的海军陆战队可谓是一直新生力量,建立海军陆战队的构思来自于1915年登陆英格兰的作战行动,自那之后,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已经鲜有发生,但是数百、数千或是上万人规模的登陆作战行动却常有实施的可能,因此德国最高统帅部在1916年从当初登陆博那茅斯的第8集团军和登陆多弗尔的第5集团军中挑选出一批拥有登陆作战经验的士兵组建了第一支海军陆战部队。十二年间,这支部队曾在入侵奥匈帝国宣告结束时作为先头部队进驻奥匈帝国的克罗埃希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和濒海省份,在德美战争时亦有不少表现的机会,至今已经发展到6个师10余万人的规模,装备精良、待遇优厚自是不用多说,军官、士兵的服役期也比普通德国陆军士兵长2年,训练之严格也甚于德国陆军部队。
在抵达芬兰人的新防线之后,德国海军第5陆战师的士兵们失望的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那钢筋混凝土的坚固防御工事,在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里,疲惫不堪的芬兰士兵所做的就是依照地形挖掘了一条长10来公里的野战防线,夜幕之下蜿蜒于维堡城外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战壕和土木结构的工事。
芬兰人知道,俄军总是趁着这夜黑风高的时机快速行军,因为这种情况下德国战机即便起飞也很难准确寻找到目标,而依靠照明弹来实施对地攻击的效果实在差强人意。于是,曼纳海姆将军将自己仅有的一些骑兵派去侦察和警戒,而将手中的6个步兵师平均布置在维堡城南、城东和城北,城西毗邻的维堡湾则右芬兰仅有的几艘炮艇和德国海军共同控制着,负责护送海军陆战队的两艘德国战斗巡洋舰也留在维堡港区以提供火力支援。
在不清楚德国海军陆战队战斗力的情况下,曼纳海姆没有将德国海军第5陆战师的这5000多名士兵部署在重点区域,而是留在维堡城中作为预备部队使用,这位芬兰统帅并不知道自己在战斗开始时竟将手中最厉害的武器放在一旁,但这一部署却也在战局甚危的时候挽救了芬兰军队的命运。
午夜时分,芬兰骑兵在城东5公里处发现了俄军先头部队,两场骚扰战之后,数百名芬兰骑兵被迫撤回维堡,俄军大股步兵于凌晨2点进抵维堡防线前方。
由于是连夜的急行军,俄军先头部队所携带的火炮也不多,持续半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基本上是由骑兵拖曳的骑兵炮和76.2毫米以下的步兵炮实施,防御一方的简易工事也只能承受这样程度的炮火,炮击结束之后,7万多俄军开始冲锋了!
在曼纳海姆防御战期间,芬兰军队的人数虽然因为得到增援而一度增加到近13万人,但是持续的消耗和撤退途中的失散使得曼纳海姆将军此时手中的兵力仅有11万人不到,而且其中还有许多伤兵是准备通过海路撤退到后方的,而且重机枪、各式火炮大部分上都丢在了曼纳海姆,因此火力较此前减弱了不少,在兵员素质相近的情况下,使用毛瑟步枪加火鸟轻机枪的芬兰军队与使用莫辛-纳甘步枪和俄制轻重机枪的俄国军队战斗力相差并不悬殊,在俄军的第一波冲击中,防守方仅仅是依靠地形上的优势暂时击退了对方,而数十架德军战机也在视线极差的条件下勉强飞临战场上空并对进攻中的俄军进行了投弹和扫射,效果仍旧不太好。
凌晨4点,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刻,3个精锐的俄国近卫师投入战场,这些曾在波兰战场取得德俄军队交锋中唯一一场胜利的俄国王牌部队很快发动了极为强悍的死亡冲锋,只要芬兰人的子弹不击中自己,这些无畏的俄国战士便会勇往直前,这种气势往往能够带动那些与他们一同冲锋的普通俄国部队,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近卫师一场战斗下来的伤亡有时并不比其他部队多。
在城中候命的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们只能凭借火光和偶尔的照明弹来观望着城外的战局,这些德国士兵的装备与普通德国陆军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火力的密度却大大加强了——海军陆战队一个10人组步兵班里有一挺MG17轻机枪、三支MP24冲锋枪、两支GG半自动步枪和三支毛瑟步枪,班长、机枪手配有吉吉1917式手枪,三名毛瑟步枪手通常有一人携带狙击用标准镜,而这名士兵至少是接受过3个月专门狙击训练的。
第二十章 死神曲
自从1916年第一支MP16型9毫米冲锋枪装备德国军队以来,这种介于步枪与机枪之间的高射速武器就受到广大德军官兵的喜爱,而1924年定型、次年开始大批量装备部队的MP24型冲锋枪改进了MP16在实战中易卡壳、射速较低等缺点,除了内部结构优化之外,它还采用了简易的双保险结构,增加折叠式枪托以增加射击舒适性,握把和前护木改为塑料件以减轻重量。MP24仍旧使用9毫米手枪弹,但射击稳定性和准确率得到很大提高,有效射为200米。
在德国陆军的步兵班中,冲锋枪通常都是由班长亲自携带和使用,这自然让班里的一等兵和二等兵们羡慕不已。不过在德国海军陆战队中,由于每个步兵班配属有2到3支冲锋枪,那也就意味着会有一到两个幸运的小兵能够和士官一样成为光荣的冲锋者。
隶属于德意志帝国海军陆战第5师的一等兵索伦·皮尔松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家伙,他今年23岁,加入海军陆战队已经有4个年头了,1924年德美大战爆发的时候他还在本土受训,好不容易盼到新兵训练结束了,却从美洲传来了德美停战的消息。幸好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在接下来征伐加拿大的过程中进行几次中等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以攻取加拿大沿海的一些岛屿和战略要地,索伦·皮尔松也有了参加真正战斗的机会,加拿大的温哥华岛和夏洛特皇后群岛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1928年6月18日的夜晚,皮尔松跟随他的连队来到了芬兰的维堡,手里依旧是那支陪伴他3年多的MP24冲锋枪,听着隆隆的炮声,远眺着城外激烈的战斗场面,他不禁轻轻抚摸着MP24那光滑冰凉的身躯,枪身下部那铁制的长直弹匣里满满当当的装着32发子弹,在这个没有波波萨的世界里,这样弹容量显得相当充足,而皮尔松腰部两侧各三个皮质长条形弹包里还有6个备用弹匣,这些就是他平时随身携带的标准弹药。
这一次情况比较特殊,因此出发之前皮尔松和他的伙伴们被要求尽可能多的携带额外弹药,于是皮尔松又将4盒纸质包装的子弹塞进自己的背囊里,那一共是200发子弹,再加上放在后腰部弹带里面的3枚M24手榴弹,皮尔松这身装备光子弹和手榴弹就是十几公斤,加上冲锋枪本身、水壶、干粮等等,这一身少说也有20公斤,还好海军陆战队员个个都是健壮的家伙,而且在维堡下船之后他们并不需要走太远的路。
城外,俄军凶猛的进攻仍在继续,维堡港湾里停泊的那几艘战舰也一直在向俄军开火,场面十分热闹,而德国轻巡洋舰那三联装152毫米舰炮发射时的独特响声格外清晰,这让皮尔松心里多少有些安慰,至少自己国家的战舰仍在不远处。
“3连集合!3连集合!”
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皮尔松条件反射般从刚刚坐着的那块石头上蹦了起来,此起彼伏的口令声在街道上响起,伴随着有些杂乱的皮靴声,穿着黄绿迷彩服的士兵们迅速向自己连队的集合点聚拢。
皮尔松所在的3连选择在一家小商店前面集合,商店的木门紧紧关着,也不知主人是躲避战祸去了还是藏在里面瑟瑟发抖。皮尔松也没心情去想这么多,他将MP24的背带挎在右肩,将海军陆战队用的20式短沿钢盔的扣带扣紧,一边走到自己往常的位置上。
“各班清点人数!”胡子总是刮得非常干净的中尉连长一丝不苟的喊到。
尽管一眼便能看清自己班里的10个壮汉都到齐了,可班长却也不依不挠的喊了一声:
“3连2排2班报数!”
1……2……3……
皮尔松排在第4个,于是中气十足的喊了声“4!”
此时城里的街道上隐隐约约都是报数的声音,待清点完人数之后,连长站到队列正前方,“全连注意,向右转,跑步前进!”
背着沉重的行囊跑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皮尔松宁愿受点累也不要在面对敌人的时候突然没了弹药,看着连队前进的方向,他知道部队马上就要投入战斗了。炮声、枪声、喊杀声每一秒都在变得更加清晰,忽暗忽明的火光照在士兵们脸上,每个人的神情都是那样严峻。
维堡城区的规模并不大,没多久皮尔松所在的连就从集结点开出城外,在他们前面还有许许多多同样的德国海军陆战部队轻装步兵连。少了在海滩登陆时重炮掩护的豪爽,少了钢铁战车在前方开路的稳当,这些德国士兵们只能用手中的武器去面对那些攻势如潮的俄国人,但就将谁会让谁感到恐惧,现在下定论恐怕还有些为时过早。
突然间,一发偏离目标的炮弹落在不远处的草地上,那毫无遮挡的爆炸声波冲击着众人的耳膜,但是和旁边所有的德国军人一样,皮尔松甚至没有缩一缩脑袋,经历了多次战斗之后,这样的场面实在不值一提。在攻占夏洛特皇后群岛主岛之一的安东尼岛时,皮尔松所在的登陆部队就曾遭到守军一个隐蔽炮兵阵地的猛烈炮击,成百上千的人倒下了,那场面无疑是皮尔松所经历的最残酷洗礼,而他也亲眼目睹了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前赴后继直到将守军彻底击溃的场面,那一刻,他以自己是这支精锐部队的一员而骄傲。
在继续前进了两、三分钟之后,各个连队开始分散开来向不同地域前进,皮尔松跟着自己的连队穿过芬兰人的一个小规模野战炮兵阵地,那里只有3门野战炮和二十几个芬兰士兵,由于弹药耗尽,炮手们只能无奈的坐在他们的大炮旁边看着德军士兵们奔赴前线。继续前进了大约50米之后,落在附近的炮弹霍然增加了许多,借着爆炸的火光,皮尔松已经能够看到正遭受俄军进攻的芬兰防线了。
“全连进入战壕区,以班为单位散开,防御作战!”尽管奋力高喊,但连长的声音还是时不时被爆炸声打断,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久经战阵的德国士兵们不用说也能大致明白自己的任务。皮尔松默默将冲锋枪的背带从肩上卸下,左手端在护木部位上,右手先打开折叠的枪托,顺便将枪保险打开,之后才紧握着枪握把并将食指扣在扳机上。
在进入战壕之前,咻咻飞来的子弹变得十分密集,这一次德军士兵们都乖乖的躬着腰将自己的受弹面积减到最小,几秒之后,除了极少数不幸的家伙之外,连同皮尔松在内的大多数陆战队士兵都进入到了芬兰人挖掘的战壕内。
刚进入战壕,一路小跑的皮尔松还有点气喘,但是那种熟悉的硝烟味和血腥味令他精神上一下子进入了战斗状态。战壕里原本就有好些芬兰人在向前方开火,但躺在地下的尸体似乎和活着的人一样多,隐约还能看到一些是穿着黄色军服的俄军士兵,看来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肉搏战,而那些仅存的芬兰兵基本上都是带伤作战,疲惫和虚弱是可想而知的。班长在一旁招呼着大家自由开火,班里唯一的一挺MG17机枪很快架好并发出那种连贯的嘎嘎声,这种机枪自定型生产以来已经度过了11个年头,射速高、射程远,使用可更换枪管,性能非常可靠,是德国步兵班在中远距离上的主要火力点。
这个时候,皮尔松才真正有机会看看自己的随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借着炮弹爆炸和地面上残留火堆的光线,他发现芬兰人的防线原来是建立在一片小小的缓坡上,坡下是涅瓦河的一条小支流,河面不过一两米宽,水不深也不急,原本是当地人用来灌溉对面那大片庄稼地用的,此时却静静漂浮着不少俄国人和战马的尸体。河流往东一些便是大片平坦的田野,距离这条小河越近,俄国人的尸体便越密集,其间还有三两匹无主的战马在慌乱中狂奔,再过去三四百米的地方,能够看到正在前进的俄国兵大约有两三千,他们以散兵队形快步前进,穿着女皇狄安娜一世登基之后颁布的陆军新制式军服,外形上看起来有些类似英国陆军的卡其布军服,其实是利于防寒的棉布制成的,戴着样式较为普通的圆顶无沿钢盔,其间不断有人倒下。
在俄国兵身后数十米的地方隐约有一条蜿蜒漫长的战壕,那就是芬兰军队已经失陷的阵地,好些机枪正从那里射出一串串呈暗红色的子弹,黑暗边缘不断有穿着黄色军服的俄国人从黑暗中钻出来,远处看不清轮廓的地方不时闪动着大炮开火的火光。
这个场面对于皮尔松和其他德国士兵们来说似乎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俄国人的进攻看起来并没有任何特色可言,但当一种燧发枪时代的手捶战鼓声传来的时候,极具“特色”的场景开始出现了。
炮声下,那种极有节奏感的鼓声开始只是隐约可闻,随着几发照明弹从守军阵地这边射出并在战场上空绽放出刺眼的光芒,战壕里的德军官兵这才大吃一惊,只见一个个巨大的矩形方阵正从远处缓缓逼近,那些俄国士兵之间前后间隔大约半米,一万多名俄国士兵所组成的个方阵宽度竟有五、六百米,队列末尾隐藏在黑暗中让人不知它究竟有多长。俄国士兵踩着鼓点稳步前进,每个人都端着插好刺刀的步枪,钢盔在不断迈动的步伐中微微颤抖着。炮弹、子弹不断窜入他们的队列,每一秒都有人倒下,但是倒下者的位置很快就有人补上,这场景仿佛让人回到了光荣的拿破仑时代。
皮尔松从未见过这种阵势,虽然让人感觉根本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心里却怎么也没有一点儿滑稽的感觉,不得不说俄国人这种阵列的气势很足,而且整齐的队形容易给人一种距离上的错觉,很多芬兰士兵在2千米之外便急着开火,庞大的阵列看似随便就能击中,有时候子弹却根本飞不了那么远。
皮尔松悄悄的将腰间几个皮质弹包的纽扣打开,好在战斗进行时方便取出弹匣,背囊有些沉重,但德军士兵大都没有将它们卸下,谁知道什么时候它可以替自己挡上一小块弹片呢?
那些以整齐队列行进的俄军对于距离的拿捏似乎十分准确,在进入对方机枪射程的时候,他们稍稍加快了步伐,这从鼓声的频率就能知道,当队列进入对方步枪射程的时候,鼓声停了,队列中突然爆发出一阵“乌拉”的呐喊,炮声、枪声在这一刻几乎完全被俄国人的呐喊所覆盖,只见俄军士兵们全都端着刺刀狂奔起来!
与芬兰士兵慌乱的射击相比,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素质在此时体现出来了,负责发射照明弹的士兵以每半分钟一发的速度为己方提供适量的视线,虽然光线非常有限,狙击手们还是尽可能准确的猎杀那些手持军刀的俄国军官们,毛瑟步枪手以每分钟15发的速度迅速而准确的射击,GG半自动步枪手的射速略快一些,但也争取一枪击中一个目标,唯有机枪手们更为“奢侈”一些,俄军的阵型显然不太利于扫射,他们不断用持续2、3秒间隔半秒的短射朝俄军密集处射击,通常一梭子弹只能命中3、4个俄国兵。
这个时候,皮尔松这些冲锋枪手和他们的武器仍旧保持着可怕的沉默,他们一个个贴着战壕边缘紧紧注视着正如海啸般蜂拥而来的俄军士兵。也不知是战场闷热还是紧张的缘故,汗珠从皮尔松两鬓缓缓滑落,但他却全然不知,右手从身后摸出一枚手榴弹,轻轻旋开铁盖并放于手旁的战壕上。
狂奔千余米之后,俄军居然速度不减,眼看就要越过那条没膝的小河了,就在这时,德军阵地上清脆的咔咔声大作,在这旷野上,在这100多米的距离上,MP系列冲锋枪的威力是骇人的!
皮尔松不断重复着扣动扳机、松开、微微移动枪口、再次扣动扳机的动作,密集的火力使得俄军在那条小河边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每每趁着德军冲锋枪手们更换子弹,他们就能够前进十几二十米,但随着德军冲锋枪的声音再次爆发,他们迅即被赶回小河那一侧,如此往复了数个会合,数量占优而且气势汹汹的俄军竟败退下去了!
虽然没有传说中的喀秋莎,也没有纵横疆场的T-34,俄国军队却在芬兰人面前表现出了强大的地面火力,2000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以山呼海啸的气势猛烈轰击着芬兰军队原本就摇摇欲坠的防线,俄国步兵们更是端着刺刀嗷嗷的往上冲,这一晚,德国空军的战机连续出动了上千架次,愣是没能挡住俄军的人海进攻,到了黎明时分,曼纳海姆防线陷落了!
损兵折将的芬兰军队随即退往维堡一带组织新的防线,俄军不敢在白天大规模行军,这也给了芬兰军队宝贵的喘息时间,曼纳海姆将军一面将残余部队收拢,一面要求政府无论如何都要在三天之内给他增派至少3万援军,否则俄军很有可能一举击溃芬兰主力长驱直入,那时就算德国空军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扭转战局了。
接到前线的紧急军情之后,芬兰政府高层万分焦急,这时整个芬兰也才300万人口,而且广泛分布在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目前为止芬兰陆军已经征召了15万多正规军和相同数量的民兵,加上将近1万人的海军加空军,这个数字已经接近芬兰可动员人数的极限!且不说一下子去哪里抽调3万士兵,就算能,这些军队也未必能够赶在俄军抵达之前与曼纳海姆的军队会合——德国空军可以大肆破坏俄军占领区的道路,但这对以步兵、骑兵为主的俄军并没有太好的阻拦作用,而且酷热的夏天也根本没有严寒和冰雪可以阻止俄国人。
这个时候,芬兰人终于想起了此前一直强烈要求直接派地面部队协助防守芬兰边境的德国人,此前芬兰人担心德国军队一旦来了就会赖着不走,但在目前这种危机的情势下,芬兰政府也顾不上这么多了,于是在6月18日上午,一条加密电报传到了柏林。
在收到芬兰人的求助之后,辰天和他的将领们也不计较和嘲笑战前芬兰人独立保卫家园的那种不自量力,早在俄国人开始对曼纳海姆防线发动进攻的时候,德国最高统帅部就预料到了芬兰人在兵力悬殊过于巨大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丢掉那条重要的边境防线,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保证德国在芬兰的空军基地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芬兰租借给德国的两个军港屯驻了总计5200人的海军陆战部队,此外,德国陆军也能通过东普鲁士沿岸港口登船然后从海上驰援芬兰,然而在目前战事紧急的情况下,辰天提出采取第3号备用方案,即紧急通过空运将轻装步兵师运送到芬兰去,尔后在从海上运送装甲部队和重型火炮。
从德国的东普鲁士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直线距离是600公里,这点距离德国目前最好的运输机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德国最高统帅部不仅将驻扎在东普鲁士、波兰的大型运输机集中起来,还紧急征用了德国各主要航空公司的客运飞机,德国第8集团军的4个轻装步兵师也奉命向驻地附近的机场集结,而在这一系列紧张有序的空运行动进行之时,驻扎在芬兰军港的那5200名海军陆战队员直接通过舰船运送到位于涅瓦河入海口处的维堡港。
与拥有悠久历史的德国陆军、刚刚度过百年生日的德国海军相比,德国的海军陆战队可谓是一直新生力量,建立海军陆战队的构思来自于1915年登陆英格兰的作战行动,自那之后,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已经鲜有发生,但是数百、数千或是上万人规模的登陆作战行动却常有实施的可能,因此德国最高统帅部在1916年从当初登陆博那茅斯的第8集团军和登陆多弗尔的第5集团军中挑选出一批拥有登陆作战经验的士兵组建了第一支海军陆战部队。十二年间,这支部队曾在入侵奥匈帝国宣告结束时作为先头部队进驻奥匈帝国的克罗埃希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和濒海省份,在德美战争时亦有不少表现的机会,至今已经发展到6个师10余万人的规模,装备精良、待遇优厚自是不用多说,军官、士兵的服役期也比普通德国陆军士兵长2年,训练之严格也甚于德国陆军部队。
在抵达芬兰人的新防线之后,德国海军第5陆战师的士兵们失望的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那钢筋混凝土的坚固防御工事,在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里,疲惫不堪的芬兰士兵所做的就是依照地形挖掘了一条长10来公里的野战防线,夜幕之下蜿蜒于维堡城外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战壕和土木结构的工事。
芬兰人知道,俄军总是趁着这夜黑风高的时机快速行军,因为这种情况下德国战机即便起飞也很难准确寻找到目标,而依靠照明弹来实施对地攻击的效果实在差强人意。于是,曼纳海姆将军将自己仅有的一些骑兵派去侦察和警戒,而将手中的6个步兵师平均布置在维堡城南、城东和城北,城西毗邻的维堡湾则右芬兰仅有的几艘炮艇和德国海军共同控制着,负责护送海军陆战队的两艘德国战斗巡洋舰也留在维堡港区以提供火力支援。
在不清楚德国海军陆战队战斗力的情况下,曼纳海姆没有将德国海军第5陆战师的这5000多名士兵部署在重点区域,而是留在维堡城中作为预备部队使用,这位芬兰统帅并不知道自己在战斗开始时竟将手中最厉害的武器放在一旁,但这一部署却也在战局甚危的时候挽救了芬兰军队的命运。
午夜时分,芬兰骑兵在城东5公里处发现了俄军先头部队,两场骚扰战之后,数百名芬兰骑兵被迫撤回维堡,俄军大股步兵于凌晨2点进抵维堡防线前方。
由于是连夜的急行军,俄军先头部队所携带的火炮也不多,持续半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基本上是由骑兵拖曳的骑兵炮和76.2毫米以下的步兵炮实施,防御一方的简易工事也只能承受这样程度的炮火,炮击结束之后,7万多俄军开始冲锋了!
在曼纳海姆防御战期间,芬兰军队的人数虽然因为得到增援而一度增加到近13万人,但是持续的消耗和撤退途中的失散使得曼纳海姆将军此时手中的兵力仅有11万人不到,而且其中还有许多伤兵是准备通过海路撤退到后方的,而且重机枪、各式火炮大部分上都丢在了曼纳海姆,因此火力较此前减弱了不少,在兵员素质相近的情况下,使用毛瑟步枪加火鸟轻机枪的芬兰军队与使用莫辛-纳甘步枪和俄制轻重机枪的俄国军队战斗力相差并不悬殊,在俄军的第一波冲击中,防守方仅仅是依靠地形上的优势暂时击退了对方,而数十架德军战机也在视线极差的条件下勉强飞临战场上空并对进攻中的俄军进行了投弹和扫射,效果仍旧不太好。
凌晨4点,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刻,3个精锐的俄国近卫师投入战场,这些曾在波兰战场取得德俄军队交锋中唯一一场胜利的俄国王牌部队很快发动了极为强悍的死亡冲锋,只要芬兰人的子弹不击中自己,这些无畏的俄国战士便会勇往直前,这种气势往往能够带动那些与他们一同冲锋的普通俄国部队,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近卫师一场战斗下来的伤亡有时并不比其他部队多。
在城中候命的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们只能凭借火光和偶尔的照明弹来观望着城外的战局,这些德国士兵的装备与普通德国陆军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火力的密度却大大加强了——海军陆战队一个10人组步兵班里有一挺MG17轻机枪、三支MP24冲锋枪、两支GG半自动步枪和三支毛瑟步枪,班长、机枪手配有吉吉1917式手枪,三名毛瑟步枪手通常有一人携带狙击用标准镜,而这名士兵至少是接受过3个月专门狙击训练的。
第二十章 死神曲
自从1916年第一支MP16型9毫米冲锋枪装备德国军队以来,这种介于步枪与机枪之间的高射速武器就受到广大德军官兵的喜爱,而1924年定型、次年开始大批量装备部队的MP24型冲锋枪改进了MP16在实战中易卡壳、射速较低等缺点,除了内部结构优化之外,它还采用了简易的双保险结构,增加折叠式枪托以增加射击舒适性,握把和前护木改为塑料件以减轻重量。MP24仍旧使用9毫米手枪弹,但射击稳定性和准确率得到很大提高,有效射为200米。
在德国陆军的步兵班中,冲锋枪通常都是由班长亲自携带和使用,这自然让班里的一等兵和二等兵们羡慕不已。不过在德国海军陆战队中,由于每个步兵班配属有2到3支冲锋枪,那也就意味着会有一到两个幸运的小兵能够和士官一样成为光荣的冲锋者。
隶属于德意志帝国海军陆战第5师的一等兵索伦·皮尔松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家伙,他今年23岁,加入海军陆战队已经有4个年头了,1924年德美大战爆发的时候他还在本土受训,好不容易盼到新兵训练结束了,却从美洲传来了德美停战的消息。幸好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在接下来征伐加拿大的过程中进行几次中等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以攻取加拿大沿海的一些岛屿和战略要地,索伦·皮尔松也有了参加真正战斗的机会,加拿大的温哥华岛和夏洛特皇后群岛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1928年6月18日的夜晚,皮尔松跟随他的连队来到了芬兰的维堡,手里依旧是那支陪伴他3年多的MP24冲锋枪,听着隆隆的炮声,远眺着城外激烈的战斗场面,他不禁轻轻抚摸着MP24那光滑冰凉的身躯,枪身下部那铁制的长直弹匣里满满当当的装着32发子弹,在这个没有波波萨的世界里,这样弹容量显得相当充足,而皮尔松腰部两侧各三个皮质长条形弹包里还有6个备用弹匣,这些就是他平时随身携带的标准弹药。
这一次情况比较特殊,因此出发之前皮尔松和他的伙伴们被要求尽可能多的携带额外弹药,于是皮尔松又将4盒纸质包装的子弹塞进自己的背囊里,那一共是200发子弹,再加上放在后腰部弹带里面的3枚M24手榴弹,皮尔松这身装备光子弹和手榴弹就是十几公斤,加上冲锋枪本身、水壶、干粮等等,这一身少说也有20公斤,还好海军陆战队员个个都是健壮的家伙,而且在维堡下船之后他们并不需要走太远的路。
城外,俄军凶猛的进攻仍在继续,维堡港湾里停泊的那几艘战舰也一直在向俄军开火,场面十分热闹,而德国轻巡洋舰那三联装152毫米舰炮发射时的独特响声格外清晰,这让皮尔松心里多少有些安慰,至少自己国家的战舰仍在不远处。
“3连集合!3连集合!”
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皮尔松条件反射般从刚刚坐着的那块石头上蹦了起来,此起彼伏的口令声在街道上响起,伴随着有些杂乱的皮靴声,穿着黄绿迷彩服的士兵们迅速向自己连队的集合点聚拢。
皮尔松所在的3连选择在一家小商店前面集合,商店的木门紧紧关着,也不知主人是躲避战祸去了还是藏在里面瑟瑟发抖。皮尔松也没心情去想这么多,他将MP24的背带挎在右肩,将海军陆战队用的20式短沿钢盔的扣带扣紧,一边走到自己往常的位置上。
“各班清点人数!”胡子总是刮得非常干净的中尉连长一丝不苟的喊到。
尽管一眼便能看清自己班里的10个壮汉都到齐了,可班长却也不依不挠的喊了一声:
“3连2排2班报数!”
1……2……3……
皮尔松排在第4个,于是中气十足的喊了声“4!”
此时城里的街道上隐隐约约都是报数的声音,待清点完人数之后,连长站到队列正前方,“全连注意,向右转,跑步前进!”
背着沉重的行囊跑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皮尔松宁愿受点累也不要在面对敌人的时候突然没了弹药,看着连队前进的方向,他知道部队马上就要投入战斗了。炮声、枪声、喊杀声每一秒都在变得更加清晰,忽暗忽明的火光照在士兵们脸上,每个人的神情都是那样严峻。
维堡城区的规模并不大,没多久皮尔松所在的连就从集结点开出城外,在他们前面还有许许多多同样的德国海军陆战部队轻装步兵连。少了在海滩登陆时重炮掩护的豪爽,少了钢铁战车在前方开路的稳当,这些德国士兵们只能用手中的武器去面对那些攻势如潮的俄国人,但就将谁会让谁感到恐惧,现在下定论恐怕还有些为时过早。
突然间,一发偏离目标的炮弹落在不远处的草地上,那毫无遮挡的爆炸声波冲击着众人的耳膜,但是和旁边所有的德国军人一样,皮尔松甚至没有缩一缩脑袋,经历了多次战斗之后,这样的场面实在不值一提。在攻占夏洛特皇后群岛主岛之一的安东尼岛时,皮尔松所在的登陆部队就曾遭到守军一个隐蔽炮兵阵地的猛烈炮击,成百上千的人倒下了,那场面无疑是皮尔松所经历的最残酷洗礼,而他也亲眼目睹了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前赴后继直到将守军彻底击溃的场面,那一刻,他以自己是这支精锐部队的一员而骄傲。
在继续前进了两、三分钟之后,各个连队开始分散开来向不同地域前进,皮尔松跟着自己的连队穿过芬兰人的一个小规模野战炮兵阵地,那里只有3门野战炮和二十几个芬兰士兵,由于弹药耗尽,炮手们只能无奈的坐在他们的大炮旁边看着德军士兵们奔赴前线。继续前进了大约50米之后,落在附近的炮弹霍然增加了许多,借着爆炸的火光,皮尔松已经能够看到正遭受俄军进攻的芬兰防线了。
“全连进入战壕区,以班为单位散开,防御作战!”尽管奋力高喊,但连长的声音还是时不时被爆炸声打断,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久经战阵的德国士兵们不用说也能大致明白自己的任务。皮尔松默默将冲锋枪的背带从肩上卸下,左手端在护木部位上,右手先打开折叠的枪托,顺便将枪保险打开,之后才紧握着枪握把并将食指扣在扳机上。
在进入战壕之前,咻咻飞来的子弹变得十分密集,这一次德军士兵们都乖乖的躬着腰将自己的受弹面积减到最小,几秒之后,除了极少数不幸的家伙之外,连同皮尔松在内的大多数陆战队士兵都进入到了芬兰人挖掘的战壕内。
刚进入战壕,一路小跑的皮尔松还有点气喘,但是那种熟悉的硝烟味和血腥味令他精神上一下子进入了战斗状态。战壕里原本就有好些芬兰人在向前方开火,但躺在地下的尸体似乎和活着的人一样多,隐约还能看到一些是穿着黄色军服的俄军士兵,看来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肉搏战,而那些仅存的芬兰兵基本上都是带伤作战,疲惫和虚弱是可想而知的。班长在一旁招呼着大家自由开火,班里唯一的一挺MG17机枪很快架好并发出那种连贯的嘎嘎声,这种机枪自定型生产以来已经度过了11个年头,射速高、射程远,使用可更换枪管,性能非常可靠,是德国步兵班在中远距离上的主要火力点。
这个时候,皮尔松才真正有机会看看自己的随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借着炮弹爆炸和地面上残留火堆的光线,他发现芬兰人的防线原来是建立在一片小小的缓坡上,坡下是涅瓦河的一条小支流,河面不过一两米宽,水不深也不急,原本是当地人用来灌溉对面那大片庄稼地用的,此时却静静漂浮着不少俄国人和战马的尸体。河流往东一些便是大片平坦的田野,距离这条小河越近,俄国人的尸体便越密集,其间还有三两匹无主的战马在慌乱中狂奔,再过去三四百米的地方,能够看到正在前进的俄国兵大约有两三千,他们以散兵队形快步前进,穿着女皇狄安娜一世登基之后颁布的陆军新制式军服,外形上看起来有些类似英国陆军的卡其布军服,其实是利于防寒的棉布制成的,戴着样式较为普通的圆顶无沿钢盔,其间不断有人倒下。
在俄国兵身后数十米的地方隐约有一条蜿蜒漫长的战壕,那就是芬兰军队已经失陷的阵地,好些机枪正从那里射出一串串呈暗红色的子弹,黑暗边缘不断有穿着黄色军服的俄国人从黑暗中钻出来,远处看不清轮廓的地方不时闪动着大炮开火的火光。
这个场面对于皮尔松和其他德国士兵们来说似乎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俄国人的进攻看起来并没有任何特色可言,但当一种燧发枪时代的手捶战鼓声传来的时候,极具“特色”的场景开始出现了。
炮声下,那种极有节奏感的鼓声开始只是隐约可闻,随着几发照明弹从守军阵地这边射出并在战场上空绽放出刺眼的光芒,战壕里的德军官兵这才大吃一惊,只见一个个巨大的矩形方阵正从远处缓缓逼近,那些俄国士兵之间前后间隔大约半米,一万多名俄国士兵所组成的个方阵宽度竟有五、六百米,队列末尾隐藏在黑暗中让人不知它究竟有多长。俄国士兵踩着鼓点稳步前进,每个人都端着插好刺刀的步枪,钢盔在不断迈动的步伐中微微颤抖着。炮弹、子弹不断窜入他们的队列,每一秒都有人倒下,但是倒下者的位置很快就有人补上,这场景仿佛让人回到了光荣的拿破仑时代。
皮尔松从未见过这种阵势,虽然让人感觉根本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心里却怎么也没有一点儿滑稽的感觉,不得不说俄国人这种阵列的气势很足,而且整齐的队形容易给人一种距离上的错觉,很多芬兰士兵在2千米之外便急着开火,庞大的阵列看似随便就能击中,有时候子弹却根本飞不了那么远。
皮尔松悄悄的将腰间几个皮质弹包的纽扣打开,好在战斗进行时方便取出弹匣,背囊有些沉重,但德军士兵大都没有将它们卸下,谁知道什么时候它可以替自己挡上一小块弹片呢?
那些以整齐队列行进的俄军对于距离的拿捏似乎十分准确,在进入对方机枪射程的时候,他们稍稍加快了步伐,这从鼓声的频率就能知道,当队列进入对方步枪射程的时候,鼓声停了,队列中突然爆发出一阵“乌拉”的呐喊,炮声、枪声在这一刻几乎完全被俄国人的呐喊所覆盖,只见俄军士兵们全都端着刺刀狂奔起来!
与芬兰士兵慌乱的射击相比,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素质在此时体现出来了,负责发射照明弹的士兵以每半分钟一发的速度为己方提供适量的视线,虽然光线非常有限,狙击手们还是尽可能准确的猎杀那些手持军刀的俄国军官们,毛瑟步枪手以每分钟15发的速度迅速而准确的射击,GG半自动步枪手的射速略快一些,但也争取一枪击中一个目标,唯有机枪手们更为“奢侈”一些,俄军的阵型显然不太利于扫射,他们不断用持续2、3秒间隔半秒的短射朝俄军密集处射击,通常一梭子弹只能命中3、4个俄国兵。
这个时候,皮尔松这些冲锋枪手和他们的武器仍旧保持着可怕的沉默,他们一个个贴着战壕边缘紧紧注视着正如海啸般蜂拥而来的俄军士兵。也不知是战场闷热还是紧张的缘故,汗珠从皮尔松两鬓缓缓滑落,但他却全然不知,右手从身后摸出一枚手榴弹,轻轻旋开铁盖并放于手旁的战壕上。
狂奔千余米之后,俄军居然速度不减,眼看就要越过那条没膝的小河了,就在这时,德军阵地上清脆的咔咔声大作,在这旷野上,在这100多米的距离上,MP系列冲锋枪的威力是骇人的!
皮尔松不断重复着扣动扳机、松开、微微移动枪口、再次扣动扳机的动作,密集的火力使得俄军在那条小河边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每每趁着德军冲锋枪手们更换子弹,他们就能够前进十几二十米,但随着德军冲锋枪的声音再次爆发,他们迅即被赶回小河那一侧,如此往复了数个会合,数量占优而且气势汹汹的俄军竟败退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