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276节
“这你是知道的吧?”.
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天理入春秋
赵渊点头道:“当然知道。”
“明代科举的《春秋》教材,”.
“实际就是胡安国的《春秋传》,”
“直到清朝编修《四库全书》才改过来,”
“但清朝的主流春秋思想依旧源自胡安国。”
“他率先把‘天理’引入春秋经,”
“忠君是天理,”
“三纲是天理。”
“在他以前,忠君可以不是天理,”
“三纲也可以不是天理,”
“忠君与三纲都能辨证讨论。”
“难怪他的书能做明清科举教材,”
“做皇帝的当然喜欢得很。”
“见一见吧,”
赵渊说道,
“他那无条件的忠君理论,”
“是以南宋初年为背景提出的,”
“是为了帮赵构收拢兵权和人心。”
“如今没有经历靖康南渡,”
“我估计胡安国的学术思想,”
“会跟另一个时空不太相同。”
赵渊说:“那就见见。”
.....
在秘阁的一处偏殿,
赵渊召见李邦彦和胡安国。
一番拜见问候胡安国开始说正题,
“今河北有伪帝,东南有赵佶,荆湖有钟相,”
“又有西夏、金国等夷狄。”
“二位圣人若建新朝,”
“当大一统、通三统,”
“方可立不世之伟业!”
赵渊说道:“老调重弹而已,”
“就没有些新论?”
胡安国说:“新调很多,”
“须编撰一本《春秋传》来详细阐述。”
胡安国的《春秋传》,
跟《左传》有几十上百处不同,
有些地方甚至跟《左传》道理相反。
“那就说说伱的大一统、通三统吧。”赵渊开口道。
胡安国阐述道:“统,治也。”
“《礼记》:天无二日,士无二王,”
“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
“即大一统之义也!”
“《汉书》又言,春秋大一统者,”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经略应该尽早称帝,”
“再颁布纲纪,以确立自身法统,”
“天下余者皆为宵小。”
儒家的“大一统”,
首先是国无二主,
全国只能有一个最高主权、一个最高领袖,
不能有国中之国和分封势力。
其次,是礼制、法律、文化、度量衡等等,
必须有主体标准,
即所谓“六合同风”。
至于领土统一,
那纯粹属于顺带的,
“大一统”皇帝有权力也有责任收复失地。
赵渊点头道:“此言有理。”
胡安国又说:“大一统者,通三统为一统,”
“周监夏商而建天统,”
“教以文,制以文。”
“春秋监商周而建人统教以忠,制尚贤也。”
这话的意思是,
周朝虽然取代商朝和夏朝,
却也继承融合了夏商两代的传统,
并以此为基础改革出更高级的文明。
“通三统”是中华文明生命力所在,
也是在建立新朝时,
儒家重点追求的目标,
核心总结就八个字,
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即便是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
在入主中原之后,
也会在儒家的引导下,
不由自主的“通三统”,
以此延续中华文明的古老传承。
只在实际过程中,
有深有浅而已,
比如元代就浅得很。
中华文明对于外来势力的超强同化力,
其实就是儒家的“通三统”在刻意引导。
胡安国说:“唐的租庸调已不堪用,”
“因此宋继承了两税法,”
“新朝若采用两税法,”
“就可视为通三统之体现。”
“这只是其一,若高屋建瓴,”
“便是那三统五时。”
赵渊对《春秋》理解不深,
对春秋公羊派理解更少,
因此非常罕见的没有再说话。
赵渊问:“何谓三统五时?”
胡安国详细解释道:“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
“五端便是五时,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
“元,气之始;”
“春,四时之始;”
“王,受命之始;”
上一篇:人在柯南,我真不是悍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