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986节
白蜡是最优质的蜡烛点燃没有浓烟和异味,谁不愿意天天点这玩意儿?
翟汝文问道:“臣的家乡丹阳,也可养殖白蜡虫吗?”
赵渊说:“在你的老家丹阳,雌虫肯定无法产卵。”
“但可从四川、湖南两地,坐船把虫卵带过去,直接在丹阳养雄虫产蜡即可。”
“养白蜡虫的人家,就算是白蜡廉价之后,恐怕所得利润也不比养蚕差太多。”
“如今养殖白蜡虫,却比养蚕有着十倍之利。”
“此利国利民之物!”
不仅大臣们称赞,举人和道士也都很欢喜。
赵渊看向众人:“我提出的学问是,百姓日用即为道。”
“养白蜡虫自然不是道,但探究白蜡虫的习性,让白蜡虫能够快速推广,这却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道!”
众人点头,都不反对。
一来此事能让万民获益,就连权贵富豪也得好处;
二来都知道皇帝喜农事,没必要跟皇帝起冲突。
农为国本,谁敢说有利农业发展的不是道?
赵渊继续说:“研究农学是道,研究物理是道,研究化学也是道!”
秦桧抢在李邦彦前面捧哏:“臣不知化学为何物,还请官家示下。”
赵渊拿出个铁盒子,从中取出一根小木棍,在大理石桌面的粗糙侧方,随手那么轻轻划过去。
小木棍燃了!
众人顿时大惊,难道皇帝真会法术?
还有人忍不住移动脚步,想看看摩擦小棍的地方,是否藏有明火或者暗火。
北宋已经有火柴,唤作“引光奴”、“发蜡”、“火寸”,用杉木条侵染涂抹硫磺而制。
但这种火柴不能自己引燃,必须借助其他火源,比如在火炭上碰一下。
这似乎显得多此一举,但实际用起来却极为方便。
特别是北方冬天需要烤火,或以火折子形式长期保存暗火,此时“发烛”随便一碰即能燃烧。
赵渊手持火柴,笑着将白蜡烛点燃:“这不是发烛,但也可称之为发烛。暂时还比较危险,不适合民间使用,等长久研究改进了就行。”
“此物亦用到了化学之道,今日就不详细讲解了,谁感兴趣可以经常来这里。”
赵渊又拿起一个烧杯,用烧杯罩住正在燃烧的蜡烛。
在众人的视线之下,玻璃杯里的蜡烛,火光越来越小,然后猛地熄灭。
赵渊问:“为何蜡烛会熄?”
龙虎山世代研究符箓,上一代天师还发明初代雷法,他们对燃烧现象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张时修说道:“万物燃烧,皆仰仗生气。”
“陛下用杯子盖住,生气变成了死气,蜡烛自然就会熄灭。”.
第三千两百八十章 生气和死气
赵渊又问:“何谓生气,何谓死气?”
张时修说道:“流淌之水为生水,不流之水为死水。”
“同样的,通畅之气为生气,不畅之气为死气。”
“人若久居于不畅之屋室,被那死气所笼罩,亦会有窒息之危。”
“也就是说,把蜡烛罩上,一旦蜡烛把生气燃尽,里面皆为死气就会熄灭?”赵渊问。
“然也!”.
不止张时修这样认为,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赵渊道:“咱们出去。”
赵渊重新点燃蜡烛,迈步往外走出,来到院中的空地。
他又让一个侍卫穿上重甲,把面罩也拉下来:
“打开这個瓶子,把它罩在蜡烛上。”
“瓶子不要直接用手拿,而是用树枝绑好,另一只手最好捂住眼睛孔。”
重甲侍卫稀里糊涂照做,先用树枝把瓶子给绑好,接着再拔开软木塞瓶盖,随即将瓶口往燃烧的蜡烛上罩。
众人站得老远,只见瓶中蜡烛竟燃烧更旺,甚至瓶中其他部位也隐有火光。
赵渊也暗道运气好,居然没有爆炸。
他是靠加热硝石来制取氧气的,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有可能先分解成氧化钾,然后释放出一氧化碳和氧气。
也就是说,这瓶氧气不怎么纯,里面肯定掺杂了一氧化碳。
当然,一氧化碳浓度不高,而且数量并不多,就算爆炸也威力不大。
赵渊问张时修:“玻璃瓶罩着,里面可是死气?”
张时修欲言又止,不知该如何回答。
众人看着还在燃烧的蜡烛,眉头紧蹙,冥思苦想,却怎也想不明白。
终于,瓶中氧气耗尽,蜡烛终究还是熄灭了。
赵渊尽量用古人听得懂的方式阐述:“气无处不在,但它并非纯粹之物。”
“就仿佛细沙、粗沙,混合之后还是一盘沙。”
“诸多气体混合,便是我们呼吸之空气。”
“这空气当中,有些是人需要的,有些是人不需要的。”
“人之呼吸,就是吸入有用之气,再排出那无用之气。”
他又指着罩在蜡烛上的玻璃瓶:
“此瓶所装者,便是柴火燃烧需要的气体,也是人赖以生存之气体。”
“它可养人,朕称之为养气。”
“做研究之时,且写作氧气。”
赵渊捡起棍子,在地面写出“氧气”二字。
道士们恍然大悟,认为“氧气”即为“天地灵气”,每天吐纳吸收的就是这玩意儿。
也不知道教是否会诞生出“吸氧派”,误吸掺杂其中的一氧化碳就大条了。
赵渊干脆盘腿坐于院中,众人不敢再站着,也纷纷跟着坐下。
赵渊说:“京中百姓,多用石炭来做饭取暖。”
“冬日取暖之时,偶有门窗关得太死,结果中炭毒而身亡者。”
“何谓炭毒?那也是一种气,石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毒气。”
来的都是阁部院重臣,他们都居住在东京。
虽然自己高价购买木炭,但家中奴仆却多用石炭取暖。
此刻听皇帝解释,众人将信将疑,却又忍不住去相信。
赵渊又看向张屏:“你的祖先,改进了湿法炼铜之术,每年为朝廷带来无数铜料。你可知其中原理?”
张屏说:“回禀官家,我知道怎样炼铜,却不知为何要那般做。”
赵渊笑问众人:“你们可想看看?”
“愿得一观!”众人连忙应道。
今天不讲什么深奥的知识,纯粹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
赵渊重新走向屋中,边走边说:
“化学之道,利国利民,湿法炼铜便为其一。”
“深研此道,或能为国朝平添无数金银。”
大家心想对啊,湿法可以炼铜,为何不能炼制金银?
皇帝就是个大忽悠。
炼金术师,中国也有,一般称为方士或术士。
方术之士,是星相医卜从业者的统称,其中就有不少折腾炼金术的。
两宋交替时,战火一度蔓延到江西,接着又是贼寇四起,就连张家都遭到劫掠,万卷藏书被付之一炬。
张锦屏的兄长张焘,从灰烬中找到《浸铜要略》的残卷,重新补齐之后再次献给朝廷。
南宋这才派遣官员,恢复江西的湿法炼铜场,并成为南宋的重要铜料来源。
张焘在给此书作序时,就有写道:“谨按《神农本草》著,石胆,谓神仙能以化铁化铜,成金银。”
“故方术之士竞尽力于此,然不探其理,类皆求之炉火之间,以为丹药之用.....”.
第三千两百八十一章 神农本草经
这些方士,读了《神农本草经》就去炼金。
也有方士认为,书中的金银铜铁,暗指炼丹的某些材料,可用石胆(胆矾)炼化出来。
此时此刻,围观皇帝做实验的道士,便有这种用炼丹炉来炼化石胆之辈。
“陛下妃,可读《浸铜要略》之序言。”赵渊说。
张屏颇为激动,这篇序言是第一版,由她的叔祖张甲所写。
张屏翻开扉页念道:“万物之理,非圣人莫穷;万物之用,非圣人莫制。”
上一篇:人在柯南,我真不是悍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