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48节

  他话音一落,场中三人纷纷转头,满眼诧异。

  往常哪见过老爹这般指点?

  可这惊讶归惊讶,却也不得不服。

  平日练拳总觉别扭却说不上来的结滞处,经老爹轻轻一点,竟像是气血豁然开阖,浑身舒坦。

  众人连忙照着他的话调整动作,一时之间,拳桩沉稳,步法齐整,练得比往日都更认真几分。

  就这么一路练到天大亮,那片寒地里白气氤氲、雪草微晃,一家人的动作却愈发利落老成。

  夜里吃过药膳,又在药浴里泡了个通透。

  兄弟俩筋骨舒展,身上余力未消,便出了院门,在外头那片空地上又斗起了手。

  拳脚翻飞,声声破风,打得雪尘四起,寒气也被逼退了三分。

  姜义没坐屋里喝茶了,倒也破天荒地站得近了些,背着手,眯着眼,在一旁静静瞧着。

  两兄弟你来我往,打得正酣。

  他却只是淡淡开了口:

  “姜明,拳太急了,没蓄住劲,虚招多,真力少。”

  “姜亮,你这防守不对,拳没打到,心先乱了半拍,空门敞着,换个狠人,早吃亏了。”

  一句话出,兄弟俩动作都是一顿。

  原本你攻我守、势均力敌,一听这话,却仿佛心头那盏灯被人挑亮了。

  果真!

  明明自己以为已打得极顺,细一回想,刚才那几招,竟真有些地方发力浮飘、防守迟缓。

  兄弟俩对视一眼,眼里皆有一丝难掩的惊异。

  这些年,两人切磋不知凡几,彼此招数都能背出来。

  却从未有哪一次,能被人一语道破其内疏漏,还说得这般贴骨入理。

  他们本以为自己在父亲眼里,早是能独当一面的年纪。

  却不想这老爹瞧着懒洋洋的,几句话就把他们打回了原形。

  一时间,院外无声,唯雪声簌簌落地。

  兄弟二人转过身来。

  望着姜义的眼神里,除了惊诧,竟添了几分少年时才有的那股敬畏之色。

  姜义心头顿时一阵受用,仿佛冬日泡茶时那第一缕蒸汽,暖得正好。

  说来也是,这两个小子近几年一天天往上窜。

  尤其拳脚上头,已不是当年穿开裆裤、跟在屁股后头叫爹的年纪了。

  如今真要动起手来,自己也未必讨得了好去。

  身为人父,瞧着他们长进,自然是欣喜的,满心欢喜都来不及。

  可欣喜之外,总也难免有几分隐隐的落寞。

  想教,却无从教起。

  想指点,却也只能说些泛泛而谈。

  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越走越远。

  如今倒好,踏入了“心静”之境。

  感官通透,眼里那些细枝末节、拳脚发力的瑕疵,皆如雪地里落笔,一清二楚。

  这一来,既能指出他们功夫上的破绽,真真切切地帮上忙。

  也能好好抖一抖身为老爹的威风,让这两个皮猴子明白,老子终究是老子。

  姜义脸上那点一贯的笑意,也悄悄浓了几分,悠然里多了点藏不住的得意。

  此章三千来字,姑且权当是作者加了半更。

  顺便求追读,求月票,祝各位长生不死,夜夜笙歌。

  么么哒。

第51章 读书嚼文,气息沉稳

  在老爹不时点拨几句、大哥也肯低头陪练的日子里,姜亮的拳法棍法,蹭蹭往上冒尖儿。

  每日里打熬筋骨,气血流畅得仿佛能听见涌动的响声,念头也清明得很,起落自如。

  倒是姜义自己,头几日还觉新鲜,指点起来得心应手。

  可渐渐的,这舒坦竟也有些淡了,心里头有些空落落的。

  往常夜里睡前,总要翻几页《坐忘论》。

  一页一页读下去,便觉心境一点点起了变化,那份“今日胜昨日”的安稳感,踏实得很。

  如今心境是真静了,躺下便睡着,倒没得半点波澜。

  可也正因此,那种日日添柴火、点点看火苗往上蹿的感觉,却没了影儿。

  心头空落落的,总觉少了点什么。

  姜义晓得,这便是心静了,意却未定。

  坐忘论本就是捷径小道,能助人心静,却无意定之功。

  心头这念头闪过,再瞧那桌角,目光忽地一顿。

  那儿歪歪斜斜地搁着几本旧书,纸页发黄,边角翘起。

  是头些年大儿姜明从学堂里顺回来,说是开蒙用的。

  当初说是或许对修性有助,拿回来就堆那儿了。

  这会儿细一想,那小子恐怕从那时起,便已晓得什么叫“坐忘是下乘,定意乃上阶”了。

  当年姜义翻了几页,脑子就像被灌了铅,胀得厉害。

  心里也就认了命,自觉没那根筋头,悟性不够,精力更差,索性撂一边吃灰去了。

  可今时不同往日。

  一念既静,心底不再翻江倒海,精气神也胜从前数倍。

  姜义心念微动,便将那本旧书重新翻了出来,轻轻拂去尘土,拇指一掀,翻开第一页。

  书页还是那副模样,字句依旧板滞古奥,摆在眼前,叫人脑仁有些发疼。

  但如今心静如水,眼中不生波澜,倒也能一字一句看下去,不觉枯燥,亦无困意。

  只不过,心静虽贵,终究不是开悟,更谈不上什么“无师自通”。

  姜义虽能读进去,字是认得的,句子也能断,但真意仍是雾里看花,隐隐绰绰,似懂非懂。

  每一句都要在心里翻来覆去地咂摸,方能模糊勾勒出个大概。

  还得提防是不是自己瞎蒙出来的,走了歪路还不自知。

  看到这儿,姜义心里便明白了。

  当初刘庄主提起这“上乘修性之法”时,为何脸上带着那种又无奈又无语的神色。

  这条路,若无高人指点,靠自个儿一头扎进书堆里啃,想真有所得,怕不是得啃上几十上百年。

  而且稍有错漏,便是走火入岔。

  哪怕只是错了一字一意,怕也得付出几个月、甚至几年苦功来填坑补漏。

  能不能补得回来,还在两说。

  这条道,说是康庄大道,实则悬崖栈道,非是寻常凡夫能走得通的。

  可话又说回来,虽苦虽涩,姜义合上书时,却觉心头那点空落感,也不知不觉淡了几分。

  看来这读书嚼文,虽未必解渴,却能压住虚火,教人心里踏实。

  姜义坐在那儿,望着泛黄的书封,忽而嘴角微微一挑。

  要是真有那么一天,那小儿子也迈过这“心静”的门槛。

  不知会不会也能改了那一读书就犯困的老毛病?

  日子就在这样静水流深里,一点点地淌过去。

  姜义一念既静,心神澄明,连屋里几人的气息流转,也仿佛听得分明。

  谁昨夜睡得香,谁这几日精力不济,胸腔间那点气血起落,都像拂面春风般,轻轻吹到他耳边。

  一家人的底子都在悄悄打厚了,那精气神瞧着,比起年前,活泛了不止一筹。

  尤以大儿姜明最是明显,那身子里蕴着一股藏不住的劲儿,若说是一池泉水,如今已隐隐要涨出堤坝了。

  直到这一日清晨,天还没亮透,一家子老规矩,照旧披着寒意下地晨练。

  姜义站在一旁,瞧着大儿在地头打拳。

  忽而神色一动,只觉那孩子气息陡然一变,沉凝如水,幽深似井。

  呼吸间已无分明顿挫,也无气声杂响。

  仿佛一条首尾相接的溪流,在躯壳中蜿蜒盘走,温润却不间断。

  “气足了。”

  姜义脑中浮现出刘庄主讲“命功三项”时,随口点出的寥寥几句。

  当初听着玄而又玄,如今却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才晓得那是种什么光景。

  大儿起步早,那门呼吸法最早练起,这些年下来,一日不落,打熬得极是扎实。

  更别说后山那位,说不得还能点拨几句。

  有此成就,倒也自然。

首节 上一节 48/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