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神话:从教书先生开始 第842节
许堂主说得明白,此去北方,首要之事便是赠医施药,治病救人,广结善缘。既是行善积德,自然是宜早不宜迟,就连三神剑都没有携带。
南方的保安堂如今已自成体系,运转自如,无需他再多操心。
也正好借此机会,去亲眼看看北地究竟是个什么光景,那里的百姓又过着怎样的日子,竟让堂主如此挂怀。
当然,道长此番北上,所依仗的并非自身那并不算顶尖的法力或神通。
怀中揣着的杀器是许宣亲手授予的、可调动保安堂绝大部分资金的印信,以及临机决断、便宜行事的巨大权限。
是足以让任何一地官府豪强都为之侧目的庞大资源。
于是,这位平日里有几分潦倒的老道,此番却是“凭亿近人”,携着金山银海般的磅礴之势踏入北地。
就连龙君都抬眼看了一眼这个老道士。
嗯,有点许宣的味道了。
许宣本人则留在江南,进行着最后的告别与安排。
年节刚过,暖风渐起,不少有意北上洛阳搏个前程或是开阔眼界的年轻才俊都已开始动身。
多是三五成群,结伴而行,选择的路线也各不相同。
有的偏爱山水,计划一路游览名山大川,诗酒唱和。有的则重在交际,打算一路拜访各地亲友师长,拓展人脉。
这一日,“三杰”等人联袂前来拜见,言辞恳切,希望许宣能与他们同行,一路之上好多得教诲。
谢玉更是笑道:“许师,学生虽在江南求学,实是北地出生成长,对北方风物人情颇为熟悉,正好可为向导。且我谢家与钱家在北方经营多年,若论起亲友故旧,那真是数不胜数,足以保证一路行程顺畅无阻。”
言下之意,此行钱财用度、食宿安排皆无需担忧,绝对是顶配的舒适游览团,没有任何额外消费。
然而,许宣只是微笑着婉拒了。
理由很简单,听上去就过于安逸规整,实在没什么意思。
不久“三奇”也前来相邀。
他们三人在北方倒没什么显赫亲友,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也有限。
早同学一心向往的是沿途各大书院,希望能与北方学子切磋学问,感悟那迥异于江南的浩然正气。
宁采臣则想寻访北地的琴道大家,以琴会友,印证自身技艺。
季瑞最为直白,就想见识见识传说中的北地风情,甚至拍着胸脯表示咱们可以包船出行。
许宣依旧摇头婉拒,顺便给了跃跃欲试的季瑞一个不轻不重的当头棒喝。
打得他龇牙咧嘴,也打死了一个月的欲念,俗称不举。
此乃大金刚神力结合心经的妙用,效果非凡。
三奇败兴而走,某季姓书生更是扬言许师不懂人间乐趣。
许宣冷笑,我的乐趣你不懂。
此番北上,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和路线,那绝非任何一条既定的、舒适的、充满应酬或风花雪月的旅程。
他要去的地方,要见的人,要做的事才是真乐趣。
第894章 江南顶流
该吃的饯行酒席都已吃过一轮又一轮,该做的告别话语也已说得再无新意,该听的吉祥祝福更是听到耳朵快起茧子。
仿佛许宣此番北上洛阳参加春闱,不过是走个过场,金榜题名、平步青云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哎,我去北方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别说状元了,说不定皇榜上贴的是通缉令呢。”
年前就已将保安堂各项事务交割得清清楚楚的许宣,参加完最后一场宴席之后只觉得一身轻松,了无牵挂,只待启程。
这日清晨,他一身简便行装,溜溜达达来到钱塘码头,准备登上一早备好的客船。
不料人还未到岸边,便被眼前景象弄得一怔。
只见码头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竟似比年节时的市集还要热闹几分。
男女老少,士农工商,甚至还有些气息迥异的修士精怪混杂其中,几乎把整个码头挤得水泄不通。
许宣:“……”
这……是谁走漏了风声?还搞出这么大阵仗?
难不成是余白?
咱们保安堂里擅长溜须拍马营造声势的“奸佞之徒”,好像就剩这位太湖博士相还没北上,搞出这种浮夸的送行场面,似乎也很符合它一贯的作风。
然而这一次倒是真冤枉了余白。
余大总管不是不想组织,实在是还没来得及动手,就发现根本无需它操办。
许宣的出行计划并非秘密,告别日期在那些酒席宴会上早已被他自己随口说了个明明白白。
消息便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钱塘乃至周边传开。
于是,便有了眼下这自发而成的盛大场面。
要知道,钱塘县坐落觐天、崇绮两大顶级书院,文风鼎盛,每一届秋闱能中举的学子少说也有七八个,本地百姓对此早已司空见惯。
寻常举人老爷出行,若无世家组织民众,能有三五亲朋相送已算体面。
所以只有真正的传说人物才能搞出这样的大场面。
许宣着实是低估了自己在钱塘本地那堪称恐怖的人气,那是顶流中的顶流。
就连于公这上个时代的主角来到这里也就一时新鲜,时间久了还是被后辈超越。
在这市井之间,若只是谈论什么神童故事,谁家不能随口数出三四个?
若论学问深厚,难道还能胜过觐天、崇绮两大书院里那些皓首穷经的老教授?
钱塘的百姓连白日惊雷都习惯了,岂能和其他地方的普通人一样一惊一乍。
在此地唯有真正的奇人奇事,才有资格成为口耳相传、经久不衰的传说。
而许宣,就完美契合了这一切本土偶像的条件。这一路走来,不是事故,就是故事。
首先,他是根正苗红的正宗本地人。
出生就在乌衣巷,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清晰可考,街坊邻里都是看着他长大的,没有任何来历不明的“外来元素”稀释这份亲近感。
这一点至关重要,地域认同的加成直接拉满。
钱塘百姓提起他,那语气都带着“咱家孩子”般的自豪。
其次,经历足够神奇。
从铁掌镇钱塘开始就有了自己的传说度,一个文弱书生竟能把地痞恶霸打得跪地求饶,这种反差强烈的话题在任何时代都经久不衰。
随后下山破奇案、降妖除魔的种种细节,也逐渐通过说书人和百姓之口流传开来,情节之曲折、手段之玄奇,远超寻常话本。
更有李老夫子这等德高望重之辈,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其宣扬“仁心义胆”之名,将他的武力值与道德值双双拔高。
再到后来,什么江南文会上力压群儒、西湖边与神女论道、入画舫不近女色光吃饭、成为于公的忘年挚友……
这一桩桩、一件件奇闻轶事,不断维系并推高着他的热度。
最后,更是有天大的功德在身。
许宣能一跃而上,成为钱塘乃至江南地区口耳相传的真正传说,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保安堂”。
保安堂这些来在江南地区大规模赠医施药、施符辟邪的善举,最早、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钱塘本地的百姓。
三年下来,不知将多少人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又挽救了多少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在古代这般人情淳朴的社会,忘恩负义、放下碗就骂娘之辈终究是极少数。
因此,在无数被救治者及其家属心怀感激的口口相传之下,“许神医”的名号在本地早已超越了名医的范畴,几乎达到了“万家生佛”的级别。
现在许.钱塘骄傲.宣要去洛阳了,于情于理,深受其恩惠的父老乡亲们自然都要来送一送,表一表心意。
于是,便发生了码头堵塞的这一幕。
跟在许宣身后忠心耿耿的石王见状,当即就要上前为自家老大开道。
以他那山石成精的强悍体魄,分开江河海浪都不在话下,更何况是分开人群。
他刚迈出一步,周身气息微沉,便欲行动。
却被许宣轻轻抬手拦了下来。
“都是乡里乡亲,一片好意,岂能用强?不能让大家寒了心嘛。”
许宣笑着说道,语气温和。
众所周知,咱们这位“圣父”虽不是什么热衷虚名之辈,但也绝不会为了特立独行而刻意维持冷傲姿态,那样岂不是犯了脱离群众的大忌?
这是万万不能的。
他现在没有走过去与每一位乡亲自在地握手寒暄,纯粹是因为这码头实在太小,人又太多,实在施展不开。
这时,眼尖的人终于发现了正主的身影。
刹那间,本就热烈的场面如同滚油泼水,彻底沸腾炸裂!
“啊!!!!许公子!!!看这边!”有少女激动得尖叫出声,嗓音穿透嘈杂。
“祝许大人上京夺魁,蟾宫折桂!我秀春楼十二秀女愿日夜焚香,为大人祈福……”某处传来老鸨热情洋溢、内容微妙的祝福。
“那个!穿玄色外袍的就是许宣!快看!”有人精准指认。
“不对!是那个脱掉外袍、挽起袖子的才是!”旁边立刻有人纠正,显然信息更新不及时。
甚至有酒楼的伙计趁机高声揽客:“观海楼今日同庆许相公北上,酒水一律九折!九折啊!”
“许相公!看我!看我一眼!啊啊啊啊啊啊啊!!!!”这是激动到语无伦次的。
“许大侠!去了洛阳也要拿出打遍钱塘无敌手的气势!打翻那些北佬!”这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豪迈派。
混乱中,一声格外清晰又略显突兀的呼喊格外突出:“许神医!我……我有个隐疾,您临走前再帮我看看吧!!!”
这话一出,周遭瞬间安静了一瞬,无数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去。
那喊话之人顿时面红耳赤,羞愤难当,猛地以袖掩面,“扑通”一声扎进了旁边的运河里试图遁走。
反正码头上喊什么的都有,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气氛狂热得几乎要掀翻岸边的柳梢。
西门县令不得不紧急调派更多衙役官差来维持秩序,顺便还得忙着打捞那位落水群众,河面上“扑通扑通”响个不停,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煮汤圆。
上一篇:综武:通晓古今,你说我是乌鸦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