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从收徒开始 第170节
翌日,皇宫里剩余的太监和宫女尽数被郭靖遣散。
大宋覆灭,郭靖并未班师回朝,而是带着全真教的道士上了龙虎山天师府,与之随行的还有急匆匆从终南山赶过来的丘处机。
丘处机与天师府的天师坐而论道,花了三天三夜,最终天师府当代天师承认了全真教的地位,并让门下弟子前往北地传道交流,配合大周弹压地方。
有了天师府的配合,南方地方势力迅速稳定下来。
随即,郭靖便带着五千禁卫军巡视南方,江南路,两浙路,以及荆南路等地。
周王以及大军所到之处,百姓豪商无不翘首以待,民众竭诚欢迎,更有被欺压的小民拦截车架,央求周王替他们主持公道。
对此,郭靖自然应允。
在大宋覆灭那一刻起,他的王权已经自动上升到了皇权,而皇权的体现不仅在于强大的军力,更在于民心所向所能调动的物资和人力。
南方是新纳之地,君主巡视,威压四方,这是必然要走的路,唯有见识到强大的军队,这些南方的人才会真正心悦诚服。
就像是大清把南方霍霍了一遍,乡绅们终于是跪了,哪像大明朝,一次次纵容,最后连税都收不上来了。
北方固然重要,但南方的重要也是毋庸置疑。
接下来的一年里,郭靖一直都在巡视南方,在这个过程当中,大理被王善率领一万大军覆灭,国内的权臣高氏被夷灭三族。
而广南西路的叛军为史天倪击败,首领被招降,农民军被遣散,择选精壮入军。
同时,大越国也被狠狠地揍了一顿,不得不退出了占据的交趾,王善依照郭靖的命令,在这里留下一千大军守边,又迁移广南三千户百姓充实边境。
至此,天下一统。
……
等郭靖再次回到洛阳,已经是第二年的夏天。
在这个时代,古老的洛阳毫无疑问的再次成为了中原的中心,随着天下一统,天南海北的人源源不断的涌入洛阳,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机。
天下一统之后,郭靖命镇守洛阳的丞相督造皇城,扩建城池,以往洛阳的规模很大,但城内杂乱不堪,新旧交替,皇城只是草草修建,以实用为主,剩下的宫殿园林都还没怎么动土。
洛阳的坊市逐渐被翻新,修建,朝廷各个部门规划区域,稳定秩序。
“铛铛铛!”
当郭靖进入洛阳的时候,此时正是日头多过雨水,洛阳内外在郭靖主政的几年里变得四通八达,南来北往的商队畅通无阻,拉载货物的辕车从未空下来,不是草原的牛羊皮毛就是贩到北地的南方稻米,同时也流通来自各州的见闻、消息。
洛阳城外的平原上,毗邻官道的田里到处都是忙活的农人,再过两三月,该是可以收获了,除去上缴的赋税,剩下的还能在城中置换些钱帛,将家里婆娘、孩子养的白胖一些。
战事消弭,天下也该休养生息了。
农人放下农具,直起腰让凉风吹过颈脖,他们笑眯眯的望着走过道路的乡邻,对方牵着一双儿女赶着清晨的日头还不毒辣去往城里,孩子欢快的跑前跑后,遇到商队还扬着小手与人打招呼。这一切不仅仅只是农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踏实和温暖。
沐着阳光的树叶,在城外卸了货物的商队,陆续给主家打声招呼,走进了城门,熙熙攘攘的长街具有了大城的气势,街边的商贩揭开了蒸笼、檐下打开门做生意的商铺、招呼过往行人的酒肆伙计,都在这片天空充斥着生活的市井气息。
酒肆、食肆人雅客、游侠豪绅谈起最多的还是周王登基称帝的消息,如今天下一统,周王即将归来,是该登基称帝了。
随着北地秩序稳定,晋地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里扼制草原、中原的商贸,搬来这边定居的人也愈发多了起来,就连一些原本瞧不上北地的南边的江南世家,也在这边置下宅子,偶尔过来居住一段日子,也算得上悠闲。
可以说,如今的天下依旧是北强南弱的局面,而且郭靖对北方的掌控力比南方要强得多。
这里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说是他的龙兴之地也不为过,与蒙古交好,使得三晋不用成为与蒙古对峙的前线阵地。
关中三晋,已经复苏了。
如今战事已经停息,天下一统,官府腾出手治理地方匪患也明显改善许多,南来北往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城门里,郭靖骑着小红马一副商人打扮,身边跟着几十个随从。
他望着宽阔的街道,往来如织的商人,眼里满是高兴之色,当初他攻下洛阳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座残破的旧城,这里的百姓虽多,却穿的破破烂烂,面瘦肌黄。
金国横征暴敛,再加上官府贪婪腐败,北地的民力被压榨的十分厉害。
郭靖到来之后,沟通南,发行盐交子,与草原通商换来耕牛,又兴建河洛,关中的水利,疏通运河,洛阳因此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看到这一幕,他满心欢喜,自己起兵不就是为了看到今天这一幕?
不多时,大军入城,郭靖也换了一身衣服回到洛阳皇宫。
“参见王上。”
“岳父免礼。”
黄药师被郭靖搀扶起来,看到黄药师疲惫的面孔,他心中动容,当即朝他行礼,“岳父在朝中苦心孤诣,主持大局,还请受我一拜。”
“王上言重了,此乃微臣分内之事。”黄药师不敢受礼,直接避开。
虽说他是郭靖的岳父,但也是他的臣子,岂能轻易受礼。
“天下初定,国事艰难,若非岳父大才,孤也不可能放心将国事交由你们处理。”郭靖命人搬来座椅,让他坐下。
“王上,皇城大体已经修建完毕,不知王上准备何时登基?”
郭靖面上满是和煦的笑容,“此时交给礼部,另外蒙古诸位汗国也要通知,不可疏漏了。”
“臣明白。”
“南边尚未稳定,各地匪乱不断,孤留了一支兵马,岳父以为如何?”
黄药师点点头,十分认同,“事关国家安定,匪不剿不行,此事也可彰显朝廷武德,收揽民心。”
两人聊了一会儿,黄药师便告辞离去,不一会儿,一道年轻的身影踏入大殿,“儿臣参见父王。”
看到眼前的嫡长子,郭靖素来刚毅的面容也露出了笑容,“平身吧。”
他走上前,上上下下打量着郭承平,狠狠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平儿,你又长高了不少。”
郭承平今年二十出头,身高已经跟郭靖一般高了,他母亲是草原人,基因摆在这,他们兄弟俩比别的兄弟都高出一截。
去年郭靖巡视南方的时候,他让长子郭承平开始学习政务,亲自批阅处理洛阳政事,起初手忙脚乱,有黄药师等人从旁指点,他渐渐适应了,大半年下来,原本圆润的脸,消瘦了一些,原本他就精神坚毅,长于军旅之中,现在下颔蓄起了些许胡渣,显得沉稳许多。
天下已定,也该确立继承人,在这个时代,太子是国本可不是说说而已。
自从郭靖从草原回来,蒙古西征的战绩传遍天下,郭承平的地位就不可动摇,华筝有这样的娘家势力,下面的人更不敢那她的身份做文章。
所以,郭靖便顺水推舟,让郭承平正式参与政务,算是把继承人给定下来,好在他没放松对郭承平的教导,这个长子总算是没长歪。
本来他想的是让自己的老师苏铭教导郭承平,只可惜他踪迹不定,郭靖也只能作罢。
第247章 改革建议, 登基称帝
“父王,儿臣已经长大了。”
听到这话,郭靖哈哈大笑,“你离长大还早,什么时候能撑起这天下,你才算是真的长大了。”
郭承平苦笑一声,“父王,这天下的担子太沉重了,即便有丞相他们辅佐,儿臣劳心劳力,依然有力不逮,孩儿恐怕会辜负您的期待。”
郭靖听完,脸上露出欣慰之色,“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够了,人力有时穷,一人之力如何能扛起这天下苍生,为父也做不到。”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孤收拾旧山河,汉家为之一统,但这不代表一切都万事大吉,自古以来,打天下易,坐江山难,你明白为父的意思吗?”
想到自己在奏折上看到的繁杂政务,郭承平脸上露出一丝明悟,“儿臣明白。”
郭靖接着道,“你是孤的嫡子,更是长子,未来这天下迟早要交到你手上,你身上的担子很重,有何不懂的事,直接来问我便是,你我是父子,更是国家的君主。”
“历代以来,国家兴亡起于内患,其中最重要的关节便是权利的接替,这一点,我们父子要牢记在心。”
皇权接替是大事,秦之扶苏,汉之刘盈,唐之李建成,再加上前宋的赵匡胤两兄弟,像是一个魔咒,郭靖不想大周走上历代王朝的老路。
“好了,你先退下吧。”
“儿臣告退!”
……
“老师,弟子求见。”
王府后院,门扉被叩响。
“进来。”
苏铭躺在树下晒太阳,神色慵懒,“你不去准备登基称帝,到我这儿来干什么?”
“老师,弟子有疑惑,希望老师能解答。”
苏铭睁开眼睛,从躺椅上坐起来,“哦?何事,说来听听。”
郭靖来到苏铭面前,拿起茶壶给他倒了杯茶奉上,而后开口道,“此番南下,所见之处触目惊心,官府贪污与地方勾结,百姓民不聊生,没了活路,广南路叛乱不止,就算是去年我不打宋国,他们一样也维持不下去。”
“弟子有时候在想,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苏铭嘴角微扬,盯着郭靖的眸子道,“那就要看你说的是什么民了,草民,庶民,亦或者是豪强士大夫?”
“当然是草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替,王朝兴衰,苦的始终是最底层的百姓,他们就像是野草一样,死了一茬又一茬,然后过个百年又长出来了。”
郭靖深深的叹了口气,“是啊,这些草民,只要有一口吃的,能活下去就够了,但官府苛捐杂税,往往逼得他们没了活路。”
“无兵不强,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归根结底是粮食的问题,只要有充足的粮食,能让下面的人活下去,朝廷便是稳如泰山,是也不是?”苏铭轻饮一口茶水。
“是,只要有粮食足够他们生存,他们便不会生乱。”郭靖点点头,同时觉得离他想要的答案愈发近了。
“但问题就在于,耕地是有限的,但百姓代代生育,户口增长,有限的田地怎能满足得了无限的人口,这便是历代王朝崩溃的最大原因之一。”
“老师真知灼见。”
“历代王朝的版图大小几乎都差不多,这是中原王朝的局限,往北的草原,不足以养活数量巨大的百姓,因此,粮食的产地逐渐南移,数百年之后,江南变成了鱼米之乡。”
“可一旦出现天灾人祸,这些产地的粮食出了问题便是民乱的开始,百姓要有出路,朝廷也不能不管,你有何应对之策?”
郭靖思考片刻,给出了答案,“以工代赈,常平仓法,兴修水利。”
这三个答案是历朝历代几乎都在做的事,也不能说是错了,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些法子是没错,但是还不够,我们不仅要做存量,更要做增量,土地不够就打,往北打,往南打,移民实边,开拓土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实还有另一种方法,那便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根源依旧源自于农,就像是后世,没有足够的农业支撑,如何发展工业?
于大周而言,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整合农商,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尽量扩大农业生产。
郭靖眉头微皱,“老师,国虽大,好战必亡,战争的风险太大了。”
苏铭放下茶杯,“那就是你的事了,国虽大,忘战必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下场不用为师多说,山林水泽,自有出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相信后人的智慧。”
想到大宋的结局,郭靖心中一凛,有所明悟,“弟子明白了。”
随即,又说道,“另外,朝廷政务皆系于皇帝,宰相身上,皇帝坐朝,宰相治国,此法弊端太大,可弟子却又不知如何更改,还望老师指教。”
上一篇:诸天:人在遮天,炼宝成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