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射雕从收徒开始

射雕从收徒开始 第171节

  这种事在唐朝就有了制衡权利的办法,那就是多加几个宰相。

  “此事,前唐就有解决之法,若你觉得宰相碍眼,废了便是。”苏铭瞥了他一眼,意思是这种小事还来问我?

  “既然说到治国,为师就教你一些改革之法。”

  紧接着,苏铭便把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以及考成法娓娓道来。

  越听,郭靖眸光愈盛,这些法子,自己怎么没有想到?

  他听完,立即起身朝苏铭深深施礼,“多谢老师指教。”同时,心里对苏铭更加惊叹敬仰,自己马上都要当皇帝了,没想到他竟然还能教我。

  这些都是后世封建王朝续命的法子,这大周几乎是苏铭看着建立起来的,底子远比朱元璋建立的大明要强得多,最起码,现在的北方依旧要强过南方。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北方被元朝霍霍的太厉害了,花了好多时间才恢复元气,结果却给大清做了嫁衣,使得他们能有余力征服吐蕃以及西域等地。

  如今的大周秩序还未完全建立,也不是没有变革制度的土壤。

  “这些法子有利有弊,你自己斟酌。”

  “弟子明白。”

  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只要有人在就会有漏洞,所谓的法制其实还是人治,郭靖心里很清楚,老师说的那些以大周现在的情况根本做不到。

  别的不说,就说摊丁入亩就需要大量官员丈量土地,清查人口,显然,大周如今还没有这么多官员。

  “好了,话说到这,让你岳父来一趟,我找他有事。”

  “弟子告退。”

  ……

  郭靖走后,苏铭放下书册,抬头望向天空,大宋带来的遗憾终究是被弥补了,汉人重新建立了王朝,不用再等到百年沉沦后的崛起。

  翌日,黄药师登门。

  当他看到花园里的苏铭,不由得笑了,“苏先生闲云野鹤,真是让老夫羡慕啊。”

  “能者多劳,药兄是大才,自然有大雅量。”苏铭大袖一挥,案上的茶杯被一股劲力推动,腾空而起,打着旋飞到他面前。

  黄药师伸手,碧波掌劲力一吐化解了茶杯上蕴含的力道,茶水稳稳当当,没有丝毫泄露,他走到苏铭前面,坐在旁边的椅子上,轻饮茶水,不由得赞叹,“好茶。”

  “看看这个。”苏铭又把葵花宝典递给他。

  黄药师接过来打开,丝绸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在他眼前展开,不多时,他便沉入其中。

  不知过去了多久,黄药师惊醒,长长吐了口气,“此功剑走偏锋,却立意高远,难得,难得。”

  “你应该从靖儿口中听到了此功的来源,九阴真经,把你桃花岛的地图给我,我要去拿九阴真经上半篇。”

  

  “以你的武功已经是天下无敌,何必要去找九阴真经?”

  苏铭淡淡瞥了他一眼,“武道一途从来没有天下无敌,这几年你的武功倒是不进反退,看来,你是真的放下了。”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老夫年轻时也曾参加科举,中进士后却不为朝堂所容,深以为憾,武道虽重,却重不过天下万民。”黄药师很坦然,说出了自己过去的隐秘。

  苏铭点点头,怪不得他对岳飞的事这么熟悉,还在襄阳城破的时候亲自赶来帮忙,原来是早有大志,不全是受了郭靖影响。

  黄药师取了纸笔,把桃花岛的路线图和入岛之法写在纸上交给苏铭,而后用一种莫名的语气道,“你上岛之后见到老顽童,请你代我向他说一声道歉,就说黄药师对不住他。”声音里略有几分后悔。

  苏铭知道岛上囚禁着老顽童,也不多问,只是点点头,“会的。”

  以黄药师高傲的性子,就算是有错也不会承认,他让自己代为道歉,看来是真的放下了。

  ……

  1231年八月八号,岁大吉。

  这一日,郭靖在洛阳举行祭天大典,登基称帝。

  草原各大汗国都派遣了使者前来祝贺,拖雷更是不远万里亲自前来。

  洛阳城里,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底层小民更是与天同乐,街道上人山人海,锣鼓声震天。

  黄药师站在皇城墙上,长长出了一口气,望着天边照来的阳光,以及远方的阳光里,朝这边延绵而来的旌旗,脸上更是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个建立新朝的皇帝,是他的女婿。

  此刻,他已经全然忘了自己当年第一次见到郭靖时的场景,他吩咐下去,不多时城墙上的侍卫高声呐喊,“开城门!”

  晨光推开黑暗的轮廓前行,郭靖阖着双眼端坐龙撵上,对于街道两侧无数望过来的目光,面上并没有任何变化,但对于即将而来的事,心里也有复杂的思绪。

  从今以后,他便是皇帝,便是天子,便是这万民之主了。

  狭长的宫道落到后方,延绵而行的队伍一路前行,视野在前方展开,很快,他们便离开了洛阳城,来到郊外。

  巨大的校场,耸立的高台,四周无数的旌旗林立,在风里猎猎作响。

  洛水之畔,一座三丈三尺三寸的高台建立起来,台阶一共三百六十五步,高台上架起硕大的大鼎,火焰摇曳,升起阵阵黑烟冲向天际。

  随着龙辇到来,祭祀开始。

  礼乐声响起,数百名官员立在台下,胜捷军五千人把守各处,有校尉见到队伍过来,奔跑挥动起令旗,无数长兵在这一瞬间,齐齐砸在地上。

  视野的前方,天云滚动,旌旗猎猎。

  阳光里,巨大的校场、跪坐的文武密密麻麻的的抬起头来,头戴冕冠的郭靖缓缓站起身来,越过了诸位臣子。

  郭靖一步一步踏上台阶,走到了祭天台上,风抚动视线前的白玉珠帘时,雄浑的嗓音响彻起来。

  “臣郭靖叩告天穹,日月山川,微臣上承天道,下顺臣民,驱逐异族之患,勘定篡位逆贼,设祭于洛水之畔,昭告天地皇祗,承国大周,建元神武!”

  说完,他取过托盘金杯,将里面的酒水洒到地上。

  在他身后,郭承平望着父亲高大的身形,眸子里充满了濡慕之色,这便是自己的父亲,大周的皇帝。

  祭天大典之后,郭靖便坐上龙辇回到洛阳皇宫,在这里接受百官朝拜,封赏诸位臣子。

  跟随郭靖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都获得了勋爵,官职,各个喜气洋洋,而嫡长子郭承平正式被立为太子,诸多子嗣之中唯有他得了封赏,连嫡次子都没有。

  发妻华筝为皇后,黄蓉晋升为皇贵妃与皇后一同执掌后宫。

  ……

  开国大典前后忙了半个月方才停息。

  宫中御花园。

  拖雷与郭靖坐在凉亭里对饮,两人说起了从前的往事,笑容满面,突然,拖雷说了一句话,“安达,父汗准备西征了,让我转告你。”

  “这么快大汗就要西征了?”郭靖神色一怔,眉头微皱。

  “父汗老了,他说草原的男儿就不该死在床榻上,要死也该死在马背上。”

  “大汗需要我做什么?”郭靖接着问道。

  拖雷看着他摇摇头,“大汗只是说,别忘了你和他的约定。”说完,他又问,“安达,你和父汗到底约定了什么?”

  “大汗想要我跟他一起去西征!”

第248章 西夏灭亡,郭靖将西征

  拖雷神色怔然,没料到父汗与郭靖有这样的约定,“安达,外面的天地很大,宋国曾派遣使者称臣,父汗没有答应,你难道还不明白他的心思吗?”

  郭靖心里满是犹豫,按理而言,大汗对他有恩,他该有所回报才是,可天下初定,大局系于他一身,如果自己走了,大周生变,后果不堪设想。

  但若是因此触怒成吉思汗,却又是得不偿失,想了想,他便道,“此事事关重大,你让我想一想,再过半个月,我一定给你答复。”

  “好,我等你。”拖雷点点头,没有继续谈论这个话题。

  “不过,你们中原的人好多啊,哪像我们草原,走个上百里都不见得有人影,父汗分封诸汗国,各大部落迁移,草原人是越来越少了。”

  想到草原上的场景,郭靖笑了,“人少还不好?你们克烈部不用跟别人争夺草场水源,岂不是美事一件?”历来各部落之间纷争不断,就是因为资源不足。

  人口多了,就需要大量的牛羊,就需要更大的草场,可放牧的资源有限,只能互相仇杀吞并,成吉思汗征讨西域,各部落被迁移走,留下大片空间,草原人也能安稳的过自己的生活,说起来,与老师告知自己的法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吉思汗跳出了局限,做增量,目光不仅仅只局限在中原这片土地上,而自己呢?此刻,郭靖扪心自问,只觉得远远不如他。

  “你说对极了,现在草原上的纷争已经很少了,有事大家都到哈拉和林请求大汗仲裁,现在的蒙古王城跟以前已经大不相同,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一看,保证让你惊叹。”

  “放心,我一定会去!”

  不管怎么说,大周现在名义上还是蒙古分封的汗国,要取得与蒙古相等的地位,只能去走一遭,否则这个隐患迟早要爆炸。

  煌煌大周,怎能甘为蒙古臣国,还有幽燕之地,这也是大周的心病,这地方已经丢失了数百年,他一定要拿回来。

  最简单的办法是成吉思汗承认大周,两国结盟,若是谈不成闹翻了,也只能兵戎相见,不到万不得已,他绝不会走这条路。

  百般心思在郭靖心中流转,他举起酒杯与拖雷慢慢对饮。

  ……

  翌日,郭靖在甘露殿召集丞相,枢密使,三司等高官。

  黄药师眉头微皱,“成吉思汗欲要西征?他年纪不小了吧?”大周与蒙古的关系人尽皆知,现在大周朝堂上有种声音就是打回北方,拿回幽燕之地。

  只不过,碍于华筝与皇帝的身份,这种声音并没有成为主流。

  郭靖接着抛出的话题把他们震得不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草原战士素来如此。大汗邀请朕与他一起西征,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不可!”三司使裴安道率先开口。

  “千金之子不坐垂堂,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易涉险?异国他乡之地,稍有不慎出了差错,后果难料,还望陛下三思。”

  枢密使陆冠英目露惊异之色,“陛下,臣以为此事倒可以考虑考虑,不必拒绝。”

  裴安道愕然,随即质问他,“陆大人,让陛下远征,你到底安的什么心思?”

  陆冠英眉眼如锋,据理力争,“裴大人,难道陛下不去,咱们就能对蒙古视而不见?北方偌大草原,河北河南无险可守,一马平川,此事早晚得有个了结。”

  作为与郭靖一起打天下的元老,陆冠英深知大周与蒙古之间的关系。

  一旁有人也赞同陆冠英的想法,“陆大人言之有理,此事干系重大,若是直接回绝,恐生变故。”

  然后几位臣子也陆续说话,只剩下黄药师还在沉思。

  “丞相,你有何看法?”

  黄药师轻捋胡须,沉声道,“回陛下,微臣以为,于情于理您都该往蒙古走一遭,两国邦交素来密切,民间商旅不绝,大周一统天下,我们跟蒙古的关系也是时候变一变了。”

  郭靖本有此意,眼下大周正是开国之时,武德充沛,就算他不在,蒙古骑兵南下,他们也守得住,不至于落得与金国同样的下场。

  几位文臣互相对视一眼,眼里满是遗憾,看来是劝不了了。

  “蒙古一行,迟早会有,朕不会把难题留给后人,大宋曾派遣使者向蒙古臣服,却被成吉思汗拒绝,于情于理,朕都该承情,倘若当初蒙古插手战局,后果难以预料。”

  “诸位意下如何?”

首节 上一节 171/2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诸天:人在遮天,炼宝成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