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穿越美综世界的大奥术师

穿越美综世界的大奥术师 第289节

  而府兵制败坏的原因就是均田制度的败坏,均田制度的破坏,在国朝之初期,人口稀少,均田可以不断推进,但是当人口逐渐增多后,均田制就推行不下去了。

  而府兵没有了田地,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最后到了中唐时期,府兵制败坏,只能使用募兵制。

  而李察这一次准备改良府兵制,并且重新在一些地方建立府兵制。

第428章 周国的大杂烩制度

  朱元璋的卫所军户制度,算牌打的太精明了。当军户不仅要缴税,还有劳役,更重要的是没有粮饷,还要去打仗,更重要的是军户还没有上升空间,一生是军户,生生世世都是军户。

  好处都让朝廷拿走了,军户过的还不如农户,那你就不要怪军户逃亡,摆烂了。

  李察准备改革府兵制度。府兵会分配两百亩农田,不用交税,不用服劳役,不归当地州县管辖,而是对于折冲府管辖。

  府兵所分配的农田不允许交易、专卖。府兵需要服兵役,年龄要求在20岁到45岁之间,超过四十五岁就要退役,然后更换儿子顶替名额继续服兵役。

  李察专门划分出一些区域,用来专门安置府兵。

  如果府兵战死,同样会由其儿子或者兄弟前来服兵役。

  李察设定的府兵拥有两百亩良田,除了良田外,还会根据所处区域分配十亩桑林或者牧场。让他们能够放牧养马养牛或者织布。

  再加上府兵不用服劳役,缴税,年收入能够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来磨练武艺。

  这样的府兵制度下,每一户府兵都能专门养活两个士兵磨练武艺。虽然府兵没有军饷,但是出征之后是会有赏钱的。并且府兵没有上限限制,若是立下功劳,能够获得官位,可以升迁。

  晋阳、忻州这些地方位于盆地中,有大量土地可以耕种,并且还能养殖战马。李察在这里设立折冲府,晋阳和忻州各自设置了四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一千户,加起来就是八千户府兵。

  这些府兵全部都是有经验的士兵,并且人人都有武器铠甲,按照李察给他们分配的农田,基本上都可以养马。

  这样训练有素的府兵,比很多正规军都强。

  要知道古代战争的披甲率是不高的,正规军中,披甲率高低直接影响了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唐代的披甲率算下来也不过是因为百分之六十,而府兵的披甲率至少也是需要百分之八九十,甚至还有大量骑兵,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完全不是辽国军队能够比拟的。

  八千府兵足以让这里高枕无忧了。接下来李察同样在幽州确立了府兵制。燕云十六州中,这里的耕地更多,同时因为要面对契丹的问题,李察在幽州设置了十六个折冲府。

  十六个折冲府加起来就是一万六千人府兵,然后又在河北设立了十六个折冲府。接下来又在关中、河东各设置了十六个折冲府。

  接下来陇西、河西同样会设置折冲府。

  周国的兵制,李察是准备募兵制和府兵制并行的,募兵制为禁军,府兵制多为边军。每次作战都是抽调一部分禁军,再加上一些府兵进行。

  府兵制设定过多,会影响朝廷税收,所以李察并没有像唐朝那样设置了了五六百个折冲府。李察预计会设置三百到四百个折冲府。

  府兵的人数会在三十到四十万,同时中央会训练三十万禁军,这些禁军二十万会镇守各地,十万镇守洛阳,并且这些禁军每年都会进行轮换。

  府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以这种方式来保证周国的武力。同时,李察和郭荣商定设立枢密院,以枢密院来管理天下军队。

  并且枢密院和文官是分离的,不会用文官来管理。李察太清楚文官管理武将的弊端了,只要让文官插手军队,不需要几十年时间,整个军队就彻底废掉了。

  文官集团不希望武将有太大的权利,更不希望皇帝掌握着一支强军。在那些文官眼中,保持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会让皇帝真正拥有皇帝的权利。

  就像明朝那样,为什么朱元璋、朱棣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利,朱元璋掀起来的四大案牵连数万人,杀的人头滚滚,没人敢反抗他的意志。

  除了朱元璋是开国之君,拥有巨大的威望外,另一方面就是他掌控着一支百战雄师,朱棣同样如此。而等到明堡宗之后,大明的百战雄师废了之后,皇帝的权利就开始一步步被压缩。

  明朝都是如此,更不要说现在还是五代十国这个时期了。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句话,虽然听上去大逆不道,但是却也实实在在的说出了皇帝真正的权利。

  郭荣可不希望自己的后代皇权被不断削弱。

  设立枢密院作为军队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这里面的官员只能是军人负责。除了枢密院外,朝廷另外也设置了一个政事院。

  政事院设立七位大臣,这些大臣就相当于宰相。所有的宰相的官职都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参知政事。七个宰相中,有一人为首相,然后其他六人为次相。

  李察和郭荣这样设计,就是为了削弱相权,将相权进行分割。并且七个宰相,每人轮值一天。有重大事情,则是需要七人商议后,上呈皇帝批复。

  相当于皇帝掌握了决策权,

  同时建立了工部、吏部、礼部、刑部、太府令、少府令、监察院、都察院和通政司等。

  工部主管各地工程,水利设施,吏部掌管官员五品以下官员升迁,五品以上官员则是由皇帝说的算。礼部负责科举,以及祭祀,刑部掌管天下刑名,太府令掌管天下税收,少府令是皇帝内库。

  枢密院则是负责军队调配,同时和工部一起负责武器打造,监察院负责监察天下官员违法乱纪,同样有弹劾百官的职责,督察院则同样有负责监察官员,并且还负责督查监察院,相当于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

  并且李察还搞出了密折制度,七品以上官员,如果有发现了重大事件,可以给皇帝上密折,密折是不走政事堂的,直接走通政司,然后由通政司送到皇帝内书房。

  实际上,整个制度就是结合了几个朝代的优点,组成了一个大杂烩,这个制度究竟怎么样,还需要接下来运行一段时间看看。

  如果出现问题,那就及时进行调整,反正现在是开国之初,制度不完善不断改进就是了。现在李察和郭荣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试错。

第429章 河西走廊重新汉化

  李察制定的制度对于官员们来说非常不友好,特别是密折制度。这就相当于鼓励文武百官们相互举报。

  不要以为那些官员都是读书人,成为士族后就会联合起来了和皇权争夺权利,士族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族群泛意识体。

  相反官员之间的内斗会非常激烈,特别是群相制度下。密折制度同样会让文官集团继续分裂,最终皇帝会作为裁判。

  同时督察院的出现也相当于是周国的锦衣卫,只不过权利没有锦衣卫那么大。

  总之,李察的这些制度下来,周国就要‘官不聊生’了。当然这种官不聊生指的是和前唐相比,和明朝洪武与永乐时期相比已经好了很多倍了。

  并且,李察改制了科举制度,像是一些技术性很高的职位,只能是通过相应考核才能够担任的。

  就比如工部,工部负责主持建造朝廷各种工程,必须要专业性非常高的官员主持才行,只学过四书五经的官员永远不能担任这个职位。

  这些官职要求并不是潜规则,已经被定为制度了。想要再依靠四书五经做官,那就只能担任礼部了。而礼部的权利已经被李察限制死了。

  礼部只掌握每年祭祀、皇帝大婚、驾崩、外番邦朝贡等一些事情,就连科举考试都不是他们说的算了,而是政事堂筹备。

  朝廷制度问题想要稳定下来,除了政局稳定外,还需要皇帝坚持。并且需要连续几任皇帝持之以恒的坚持。

  所以李察对郭荣的身体,以及他的继任者的身体都很关注。

  李察和吕洞宾论道交流的时候,从他手中得到了几种道家导引术,并且和他手中的呼吸法进行结合之后,重新整理完善出了几种不同的导引术。

  第一种是降低资质要去,让人更容易练习,只要持之以恒,终究会练成的,不过这种导引术的上限要低一些。

  第二种则是增强身体素质,适合资质好的人学习,修炼到最后能够打破人体极限,达到甚至超越项羽、李存孝这种猛人级别。

  第三种导引法则是以提升寿命,提升免疫力,增长智力为主。李察经过系统计算之后,这种导引术最多能够让人活到一百二十岁左右,智力则是按照莫泰拉世界属性计算,能够提升1-2点,最高不超过14点。

  三种导引术全部被李察传授给了郭荣。郭荣最后选择的也不出他所料,选择修炼第三种导引术。只要一切正常,无病无灾,他至少能够活八九十岁,如果他身体不错,甚至活到百岁也不是不行。

  至于剩下的两种导引术郭荣也没有浪费,而是挑选孤儿,亲自培养。

  数十年战乱,天下凋敝,留下了很多孤儿,郭荣特意让人去将孤儿带回来,亲自收养。从小教授这些孤儿院读书写字,传授他们武艺,培养忠诚,等到长到十一二岁后,开始传授这些孩子导引术。

  这些人绝大多数导引术都是第一种,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的人被传授第二种导引术,第三种导引术传授的同样非常少。

  郭荣已经这是在培养皇室的底蕴,这些人一部分会作为皇室的侍卫,另一部分则是作为大将,至于那些修行了第三种导引术的聪慧之人,则是作为皇室的智囊或者内相。

  甚至郭荣还组建皇家商队,以后皇室不再需要各地供奉御用之物,而是以皇室御用商人进行采购,同时皇室还组建了商队,其收入所得也会充入少府。当然郭荣还以身作则,让皇商主动缴税。

  商队除了赚钱外,还是会为皇室收集各地情报,了解各地民生状况。

  李察检查过郭荣的身体,在学习了导引术之后,他身上原本因为征战而留下来的暗伤已经全部消失了,身体恢复健康,而且精力充沛。

  周国接下来至少三五十年都不会有改变。如果朝廷能长期稳定,这些制度就会稳定下来。

  “已知五百人运送五千石粮草,队伍每天走六十里,每日需要四石粮食,那这支队伍最多能够走多远?”

  “已知一片土地为方田,其长一百二十七丈,宽三十三丈,那么这块方田有多少亩?”

  “已知前线缺乏十万粮草,具体最近粮仓约有五百里,请计算怎样能够安全又损耗最小的办法将这些粮草在击败三十天运送至前线?”

  三月二十,李察改革科举后,第一次科举在开封城开始。这一次考试分为,明经(四书五经)科、刑名科、工科、农科、数学科、自然格物科等十个学科。

  考试时间为五天,科举并不会要求士子去考所有学科。但是必须要谨慎选择报考的学科,因为一旦报错了学科,想要更换就只能等下一次了。

  而且所考学科和他们未来也有很大的干系。再抱着学习四书五经,以后基本上就只能在礼部干到死了。

  按照朝廷的制度,科举为三年一次,一次录取的人数在一百人左右,在完成了省试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了殿试。殿试只有通过省试的人才能参加了。

  而且殿试通常情况是不会罢免的,只不过会分出一甲二甲和三甲。

  对于这第一次科举,李察和郭荣还是很重视的。不仅亲自派人进行监督,同时郭荣担任主考官,而这一届的士子也被称为天子门生。

  同时经过李察的改制之后,科举考试也规范多了。因为加入了大量自然科学、数学、刑名等等,科举考试的答案也固定了。不会出现了所谓的八股模本。

  毕竟数学这些学科不会像四书五经这般,没有固定答案,在这里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

  几天之后,伴随着殿试结束,周朝改制后的第一场科举终于落下了帷幕。这一次的改制虽然时间仓促,但是依旧收获了不少人才。

  这些士子在考中之后,会先去政务院学习一两年时间政务,然后被下放地方。周朝的制度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必须从地方做起,想要进入政事堂,必须要有管理地方的经验。

  郭荣信奉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行伍。

  所以想要进入政事堂做宰相,就必须要下放州县不可。

  科举改制之后,增加了大量学科,但是李察并不担心提升了科举的难度会,会降低考试的人数。自古以来,愿意参与科举的人都是非常多的。

  历史上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持续了一千多年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已经完全变样了。

  大量士子卷起来之后,将四书五经以及大儒注解都快要研究过出花来了,各种考试题目几乎都已经出完了完了。

  到了这个时候,科举考试为了出题,那些考官更是想出来所谓的‘集句’考法、‘截搭题’。意思就是将上下中根本不是一个赐予的两个字作为题目,还要让考生解答出儒学真意出来。

  就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就要用‘之不’作为题目进行作答,还要考生按照这词来解答其中儒家真意来。

  这种科举考试已经完全不是在为国家挑选人才了,这是纯粹为了刷下去更多的人,是为了出题而出题。完全没有一点逻辑了。

  在看到科举制度成功推行之后,李察开始组建皇家科学院,皇家科学院负责研究各种前沿知识,里面的学者也会获得了爵位封赏。

  李察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自然是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东西的。

  他很清楚,那些超凡力量终究会消失,隐藏于俗世中,科技才是最终的未来。

  自然会让郭荣注重科技的发展。

  河西走廊。

  伴随着朝廷西征,关于河西之地的消息也被纷纷送了过来。此时的河西之地佛教已经开始衰落,另一边的大食教开始兴起。实际上此时的中亚已经几乎全部都信奉了大食教,原来佛教、景教、祆教都已经示微。

  而周国西征大军出现,重新进入河西,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希望。特别是中原物资、人口的不断涌入,开始重新修建河西。

  河西之地在唐代也是人口众多的区域,就比如凉州当时治所为姑臧下辖四县,有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当初仅仅是姑臧一地,就有良田五十万亩,同时凉州这里是半耕半牧模式,鼎盛时期,牛羊有三十万,人口数万。

  其他四县虽然比不上姑臧,但同样也有二三十万良田,十余万牧群,一个凉州可以轻松养活五十万人口。

首节 上一节 289/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吞噬星空:悟性逆天,加入聊天群

下一篇:从镇妖关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