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224节
商务印书馆在被轰炸之前,有3700名职工,因为其印刷着全国学校的书本等业务。
从2月份开始,王云五就不得不进行‘裁员’准备,此举也因此得罪很多人,他无时不受辱骂或威吓。
这个消息,便是被几名被裁的职员口中,泄露出来。
陈光良当即说道:“这个事情是你们商务印书馆的内部事情,我无意干涉,不过当初知晓我提供建议的人,只有你们少数几人。这个事情,我不想卷入其中,毕竟有人幸得避免,有人则遭受巨大损失,难免迁怒于我。”
本来是一件大功劳,如今也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故陈光良今天是提醒张元济、王云五的。
当然,陈光良肯定是不后悔的。
张元济这时候说道:“陈先生放心,此事要是做不好,那我们真是忘恩负义之辈。我也知道你的难处,绝不敢掉以轻心。”
他明白,以陈光良的影响力,已经不需要这种荣誉加身,反而是一个累赘。
陈光良这才放心的说道:“好,我相信你们。”
王云五松了一口气,随后他主动说道:“我们已经在租界租赁了临时的几处仓库,以及一批保险库,存放这些藏书。一周便可以腾出,不敢耽误时代电影院的工程。”
陈光良也没有强求,而是说道:“此次商务印书馆的重建,有没有困难?”
王云五说道:“可以说,一切困难在保住那些珍贵藏书来说,都不算什么。资金方面,去年我们有存款200万,然后我们又从香港、北平等全国分行调集资金130万.业务方面,我们也保留了三成多的印刷设备,目前已经在租赁的租界工厂进行印制秋季的教科书和课本,当然我们本身也把存货转移整体来说,只待日本退出闸北,我们就能第一时间进行恢复,并开业。”
他真正的汇报着工作,陈光良虽然不是股东,但胜似股东。
商务印书馆是上市企业,一共有1500名股东。
“好,这样我就放心了。”
张元济笑着说道:“建筑损坏严重,我们可以重新再建;印刷设备损失很多,我们可以重新再买。这次保留了八成多的书籍、十成的藏书,让我们备受鼓舞,所以我们没有感觉到困难,只有感觉到很幸运。”
从轰炸开始,他们一直没有真正伤心,反而觉得是幸运。
陈光良点点头,随后他把话题挪开,说道:“听说筱斋公有个儿子,在美国读书,不知道是什么专业,哪年毕业?”
他也是听朋友说的,便留意起来。
张元济说道:“他叫张树年,美国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今年就该毕业了!”
晚来得子,他谈起这个儿子,还挺自豪的。
陈光良问道:“可有工作的下家,莫非是到商务印书馆?”
张元济肯定的说道:“自然不是,尚未工作落处。”
陈光良当即说道:“那到时候可介绍他来我旗下的平安银行,我正需要一些留学人才。”
“好,我定叫他来和陈先生做,只要你看得上!”
“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的硕士,自然是看得上”
接下来,陈光良就是发展银行的时机,自然要继续招兵买马。
第243章 布局香港
陈光良来到黄浦滩的汇丰银行大厦,将自己的部分标金,用作还债和利息。
当初他想汇丰银行借贷20万英镑,年息8.5厘,去投资了标金现货,并存放在汇丰银行的金库里。
所以,汇丰银行也不担心陈光良还债困难,反倒是眼睁睁的看着陈光良借他们的钱,大赚一笔。
首先,英镑现在贬值30%(1英镑兑3.4美元);
其次,标金从640升值到765,升幅约20%。
在汇丰项目部的经理室中,乔治一边招待陈光良,一边等待属下核算。
乔治感叹的说道:“陈先生,你这一手借鸡生蛋,玩得真高明。莫非,你知道英镑会贬值?”
有些怀疑,但不多。
陈光良笑道:“我只是在赌标金能涨到800、900而已,并没有去赌英镑会贬值,毕竟这太过遥远的事情。”
还是有些怀疑,毕竟标金涨到800,也才20%出头的利润;而利息就需要8.5厘,这里面赚的利润并不多。
当然,在这次交易中,汇丰银行又没有损失,他们直接用英镑去支付标金的费用,产生的佣金也是算在陈光良的账。
“有道理,但你这一次赚的却是很多。”
陈光良说道:“多亏汇丰银行的帮衬才对!”
虽然他也是银行家,但能和汇丰银行打好关系,自然就要争取。
不一会,一名职员已经将陈光良的‘账单’拟好。
如今各种汇率都在变化,所以要核算一番才行。
反正最后算下来,陈光良在偿还贷款和利息后,还能剩下价值260万大洋出头的标金(值190万两白银)。
这样算下来,渣打的那笔英镑借款,也产生了195万大洋的净利润(即140多万两白银)
比预期高很多,当初陈光良也没有认真的核算——英镑贬值、白银贬值,唯独黄金上涨,这里面是有叠加效果的。
“账单没有问题,剩下的标金,麻烦继续存放在保险柜中。”
“好,我们马上为你开出凭证。”
陈光良本想兑换成白银的,不过转念一想,还是谨慎一些好。
反正标金不会今年跌价,等到10月份左右,平安银行大厦就已经建好,届时陈光良再将这批标金运回自己银行的保险柜中,并让平安银行去兑换成白银。
炒完标金,自然该炒白银。
炒完白银,自然该兑美元。
此时他手中的标金净资产,已经高达近700万大洋,即500万两白银。
另外,平安银行又支付他60万大洋(地皮加前期工程),用于购买正在建的平安银行大厦。
平安银行的办公室里,陈光良接待了来访的刘鸿生。
最近,他在煤炭公会抛出一个‘生意’——表示他有意出售贾汪煤矿的30%股权。
消息传出,便引来不少人的关注和咨询。
贾汪煤矿在‘一二八事件’前,为沪市提供了近30万吨的煤炭,获利约80多万大洋;自从‘一二八事件’发生后,火车运输困难,故现在又在积累煤炭。
不过煤炭这玩意不怕积累,只需要交通腾出来,便可以运出去卖钱。
刘鸿生试探性的询问道:“陈先生怎么想起将贾汪煤矿卖出?”
这个年轻人一向不做亏本生意,捐款虽然大方,但赚钱也非常厉害。
贾汪煤矿如今势头正好,占据沪市煤炭供应的一席之地,就算缺席这个夏天的供应,等到冬天也有相当的存货,供应沪市的市场。
陈光良很大方的说道:“我嫌弃他赚钱太慢,故想抽出资金。另外,贾汪煤矿已经走上正轨,不需要我再建言。”
去年冬天,贾汪煤矿不仅大赚一笔,更是在沪市打通销售渠道和口碑。
功成名就!
但事实上,陈光良知道一件事——一旦签署停战协议后,抚顺煤、滦平煤矿一定会向上海倾向煤矿,因为他们库存实在太多了;同时,上海那么多工厂轰炸,需求的煤矿也会减少。
所以,短时间沪市的煤炭生意将陷入低谷。
刘鸿生见陈光良大方的承认——煤炭生意赚钱太慢,只得苦笑道:“同样是实业家,陈先生总是能找到更好赚钱的渠道,去和实业进行携手并进。像我就不行了!”
陈光良说道:“风险与机遇并存。金融如同工业的血液,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本、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服务。”
“受教”刘鸿生诚恳道。
像陈光良这样的天才,又怎么不让人羡慕,但好在刘鸿生知道自己的斤两,对标金、公债、期货等,是没有把握的。
所以,还是不去碰那些为好!
接着陈光良说道:“贾汪煤矿我投资一年,总资本是借银行的40万,利息4万。我本意不是赚钱,所以50万大洋就可以出售。”
煤矿、制糖,他的本意都不是赚钱,而是‘实业救国’的信念。
但是,他做生意是不能亏本的,这是商业的职业操守。
刘鸿生惊喜的说道:“当真?”
这个价格太合理了,毕竟贾汪煤矿现在账户上还躺着50万的现金流,且开采正常。
事前,他甚至想过陈光良开价60万的。
陈光良笑道:“自然是真的!不过我提醒刘先生,煤炭行业有风险,洋煤的优势很明显,所以我今天出售后,不管以后未来如何。”
明着说。
愿意投资就投资。
当然,贾汪煤矿也不可能亏本,等到冬季旺季时,存煤也是可以赚钱的。避开抚顺煤和开滦煤的倾销季节便可。
一年不赚钱,下一年赚钱即可,这玩意本来就是‘行情生意’。
刘鸿生直接说道:“这是自然,陈先生今天开出的价格,已经是我没想到的。生意的风险,自然是该自己承担。”
“好,明天我们正式签署合同。”
“好,陈先生爽快人”
陈光良将夏高翔、叶熙明叫到自己的办公室。
“我个人存入平安银行的资金,已经达到110万大洋(60万出售在建平安银行大厦、50万出售贾汪煤矿股权),平安银行需要支付我每年6厘的利息。另外,平安银行投资的150万大洋标金,如今已经增值到168万大洋,可以进行出售掉。这两笔大资金,可以全部投入公债当中;加上原本计划投资100万的公债,总计380万大洋买入公债。”
平安银行的存款,已经攀升至480万左右,贷款也达到70万左右,资本额则在100万出头。
如今,仅公债就占存款的八成左右,很显然陈光良是在赌。
夏高翔也明白这一点,但谁叫老板还有250万大洋的标金存款单,做平安银行的后盾呢!
所以,他只是说道:“只是流动资金仅三十万左右,会不会太过紧张?”
陈光良说道:“这一点你们放心,一旦日本军队撤出沪市,上海将迎来一股‘热钱’,银行也不会再缺钱。所以,我们只需要继续大力吸纳存款即可。而且,我那250万大洋的标金,都存在保险柜中,也算是流动资金可以借给银行。倘若不是平安银行大厦还没有建立,这些资金就能存放在外面自己的保险柜中。”
叶熙明这时候说道:“南鲸政府已经严令公债交易所必须在5月1日开业,我们可以在那个时候开始买进。”
陈光良说道:“不错,而且不需要马上买进完,短时间内没有人想到公债会反弹的,大家恐慌情绪还在,所以两三个月买进,问题都不大,不是一次性买进。”
这样一来,资金也在流动中。
夏高翔继续说道:“确实恐慌情绪在,大家都担心南鲸政府的信誉问题。”
陈光良靠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说道:“别人恐慌的时候,我们就该疯狂;别人疯狂的时候,我们就该恐慌。因为,赚钱的永远是少数!南鲸政府的政权,还是很稳定的,他们也不会冒险将金融市场搞混乱,那他们再无支持者了。”
上一篇:重生华娱,95小花养成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