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293节
纺织业当中,就拿荣家的‘申新系’来说,要职基本都是家族人和股东保持着。
接下来,各董事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虽然没有投资,但也卖陈光良一个人情,纷纷出谋划策。
最后,第一届董事会圆满结束,陈光良送大家一一离开。
恰好史量才最后一个走,陈光良便来到他身边,低声说道:“这两年别出沪市,有人要你命!”
史量才大惊失色,但很快镇定下来,他不是没有想过——南鲸有人要刺杀他,所以平常也有保镖跟随。
但如果这事是从陈光良之口警告他,说明事情已经很严重。
“多谢”
史量才不动神色的道了一声谢,便告辞,他知道这事陈光良不想掺和。
陈光良看着史量才离开的背影,心想只要史量才躲过‘西安事件’,就能多活一些时间了。
当然陈光良根本的想法,还是让史量才顶在传媒业的前面。
回到工厂,陈光良又和童润夫沟通了一下。
“童先生,我准备在香港建厂,明年还要去重庆建厂。”
童润夫不理解的说道:“陈先生,你去这两个地方建厂的想法是?”
陈光良坦白的说道:“你是纺织专家,而我则是战略专家。日本人频繁在北方挑事,必然有一天会全面侵略华夏,届时沪市必然保不住,租界尚且能撑一段时间。我的想法很简单,一旦抗战,纺织业便是抗战物资的需求,我们的产品要如何运输到后方呢?从租界出发,走香港或海防那边,比较现实,所以我干脆去香港建厂。至于重庆,我猜测南鲸政府自一二八后,有意在大后方建立陪都。”
童润夫直接佩服的五体投地,三言两语便将战略形势勾勒出来,关键他早就听说——这个年轻人很有前瞻性。
“好的,我会全力支持陈先生的这两个计划,只是资金上?”
陈光良说道:“资金我们还可以注入,但计划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不急于一时。”
“好,人才和技术,我一定全力配合。关于人才方面,我也有一些名单,包括南通大生纱厂经理李升伯,他也是技术出身、纺织专家,我希望陈先生能委任他来担任公司董事。”
陈光良高兴的说道:“你尽管邀请,一切由你说了算!”
别说董事,就是副总经理级别、厂长级别,都由童润夫说了算。
纺织行业,最重要的是技术人才,而非管理人才。
而这个李升伯,似乎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1949年春去香港,倾其家财,创办永丰布厂,终于在美国即将禁运之际,把价值260万美元的纺织机械母机抢运回国,导致永丰厂破产倒闭。为偿还债务,50年代去美工作入美国籍,为取得大学学历,62岁入美国一农业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1971年还清债务。1978年回国定居,任上海纺织工业局、纺织工程学会顾问,继续为拓市场、发展服装工业作出贡献,直至1985年去世,终年90岁。)
“好,我相信他会卖我这个面子。”
接下来。
陈光良又说道:“对了,最近几年美棉的推广初见成效,我预测明年美棉将迎来丰收。你组织一个团队,派人去四处考察,争取明年我们要大力储蓄棉花。这事,你负责就行,不用亲力亲为。”
童润夫顿时心中感叹起来,这个老板似乎不一般,他当然也知道,这些年华夏引进美国棉花种子,大力推广。但是,他却不敢说明年美棉会大丰收。
“好的”
陈光良的想法也很简单,明年(1936)如果棉花大丰收,他准备大量储备,这第一是可以自己用,第二则是准备炒。
1937年的‘纱交风波’,棉纱可是大涨,陈光良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4月下旬,陈光良来到香港,这是他第四次踏入香港的土地,不过中间两次是在‘运输白银’的往返期间,短暂性停留。
香港,是陈氏家族未来的重要基地,但不是唯一的基地。
因为陈氏家族发展到抗战后,其庞大的财力,是香港一地容不下的。这也是为什么陈光良积极安排,蒋梅英一房将来去美国发展的原因。
“哥”
“表哥”
陈光良抵达香港时,陈光聪带着妻子杨秀英在码头上迎接。
当看到杨秀英已经怀孕六个月的孕肚时,陈光良关切道:“你跑来做什么,肚子里的孩子重要!”
杨秀英马上快人快语的说道:“你当然也重要,你是我们的一家之主,让你未出世的侄子来迎接你,这不是应该的嘛!”
她性格一向如此,虽然还是惧怕这个大表哥,但至少不会畏畏缩缩。
陈光良笑道:“看来,你已经适应这边的生活了!”
此话一出,杨秀英又是大吐苦水,说香港这边冬天阴冷,夏天太热,各方面也远不如沪市。
陈光良只讲了一句:“比起番瓜弄如何?”
杨秀英顿时不开腔了,因为这话的意思是——他们家才过几天的好日子,八年前的番瓜弄,还历历在目。
随后,一家人在天星码头做轮渡来到港岛,再有汽车迎接,朝着半山驶去。
陈光聪目前在环球航运工作,主要是做业务方面的工作,毕竟环球航运多艘船停靠香港,他便从业务开始做起走。
整体来说,陈光聪还是很让陈光良放心的,肯学肯做,丝毫没有因为大哥是巨富,而想着坐享其成。
当然,陈光良也没有亏待这个亲弟弟,沪市送了一套别墅,又在香港半山为他购置一幢洋房安家,甚至他还拥有一辆汽车。
汽车来到干德道,陈光良看见了‘太古买办’莫干生家族的‘红房子别墅’,这幢别墅占地约10万平方尺(约16亩),当年莫干生仅地皮就花费了100万港币,可谓非常昂贵。
正式莫干生如此有钱,才让太古大班警觉起来,你一个小小的买办,居然如此有钱,到底是贪墨了多少财富;后来,太古便想办法,逐步减少买办的佣金(5%减少至0.5%),甚至直接取消买办。
而陈光聪、杨秀英的住宅,也位于干德道,但不过是一幢三层的小洋房,占地面积不过1亩而已,相当于后世的独幢小别墅。
拥有一个院子,汽车也能停进来。
陈光聪夫妇知道,陈光良会常来香港,加上又没有购置其它住房物业,便将三楼一直空着,留给他居住。
这一点,夫妇俩倒是齐心,不会有怨言。
“下午我要去平安银行大厦,中午就不喝酒了!”
简单的洗漱后,陈光良下楼时,陈光聪夫妇已经让佣人准备了丰富的午餐,还准备了酒。
陈光聪马上撤掉酒,说道:“嗯平安银行大厦在中环挺震撼的,十层的高度,也是鲜有的高楼。听说这幢大厦建成后,平安银行在香港的存款也多了起来。”
平安银行(香港)财务是单独计算的,毕竟这边存港币较多。
陈光良说道:“嗯,但毕竟开业还短,只能说生存下来,做生意要耐着性子,一步步走踏实才行的。”
陈光聪马上说道:“大哥说的是”
对于这个亲弟弟,陈光良也是希望他能成为自己在航运业的得力助手,抗战胜利后,支持他独立,也是毫无问题的。
吃完午餐,陈光良便乘坐汽车前往中环,两岸的景色让陈光良感叹,这个时代的香港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给沪市商人的印象就是——市面不及沪市之繁华,尤其永安、先施两个百货公司,其规模甚小,即无特殊之处可饱眼福,自感无留连之必要。
来自大江南北的旅客,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常是寒碜的。不但无法与沪市相比,就连广州、天津乃至哈·尔滨都比香港繁华。
这就是现实的一幕。
香江真正经济腾飞,应该是1950年之后,来自天南海北的华人纷纷涌入香港,之后才插上翅膀,经济实现腾飞。
来到德辅道,一幢十层高,占地2万平方尺,建筑面积高达10万平方尺(顶部逐渐变小)的一流大厦矗立在香港中环。
平安银行在香港兴建这样一幢大厦,也是让沪市的商人错愕,实在想不明白陈光良为什么如此犯傻,来到香港这个穷地方,还投资上百万大洋兴建大厦。
而且香港的银行大厦,比沪市的平安银行大厦,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建筑,都比其豪华和庞大。
走进平安银行大厦,陈光良很快就见到这边的平安银行经理李鸿生、协理张树年等高层,以及叶熙明也带人在香港考察,大家也是一番寒暄,随后来到会议室。
李鸿生汇报道:“自今年一月份以来,香港的钱庄和银行陆续发生挤提事件,我们香港平安银行因为作风稳健,故躲过一劫,并有一定的发展。香港平安银行的存款已经达到210万港币,放贷金额为76万港币.同时,和内地建立系统的汇兑业务,在不考虑平安银行大厦收租的情况下,保守已经达到盈利的水平。”
去年,香港平安银行还产生了亏损,主要是前期的开支。
随着平安银行大厦的投入使用,意味着信誉提升,存款自然就提升,业务也自然扩大,特别是汇兑业务。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这次来,主要是为了平安银行投资香港资产一事,大家现在有什么手上的项目?”
他心中倾向是购入铜锣湾、北角、九龙的地皮,特别是工业地皮。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前世1937年后,香港也涌入了一批内地的工厂,企业家带着资本与技术离开沪市,香港工业迎来腾飞良机。
上海企业同样以民生轻工业为主,技术却更上一层楼。同样是味精,广州天生味源厂的“味源”粉体粗糙易发潮,不耐久存,无法出口。上海天厨公司于九龙马头角道建厂,风味赶超日本货,出口迅速占领南洋市场,进而打进美国,年产量达到180吨;同是印刷厂,广州流行五彩石印,最大生意是印制彩色商标,而中华书局与大业公司在香港设厂,印刷业一步直达印钞票的最高境界。
1940年,香港注册工厂多达800家。香港在1941年底沦陷,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但潜藏在民间的技术、资本与熟练工人,成为战后工业再起的动力。
平安银行投资地皮,可以提前修建工厂大厦,帮助沪市工业转移至香港,再反过来支持抗战。当然,这些物业或地皮,自然是只租不售。
接下来,大家纷纷发言,显然准备很充足。
例如张树年就汇报道:“铜锣湾有幅地皮急着出售,价格并不高,原来是仓库,面积约6万平方尺(10亩),价格预计在20万港币左右(15万大洋,约1.5万一亩)。”
听到这个事情,陈光良盘算了一下,在1935~1945年期间,香港地皮涨幅应该不算大;虽然1937年涨了一波,但沦陷后自然又大跌。(前世在战后的第一时间,北角地皮约7港币一平方尺,但很快就暴涨数倍甚至十倍)
炒地皮,显然是不可能,香港现在的物业和地皮,基本就是陈氏家族和旗下企业的‘底蕴之一’。
“可以谈”
随后,大家纷纷献出项目,毕竟最近都有在观望。
陈光良则挑选出值得投资的项目,接下来准备接洽。此次平安银行在香港,预计投入100万大洋,约不到140万港币。
再加上香港也发生银行挤提和经济危机,自然能买到更多的物业。
最让陈光良意外的是,沪市‘分层分期’已经流行那么多年,香港居然鲜有这样的案例。综合愿意,还是大家不愿意分享自己手中的物业,做一次性买卖,以及香港经济的落后,另外这个时代的房屋税太高。当然,也有个别人在分层销售,但分期则更加稀少。
如今发生这样的经济危机,那么自然就更少了。
好在,陈光良在没有出现‘取消住宅限高’之前,也不会再香港发展‘出售房屋’;甚至以他的财富,七成住宅留着出租,都可以。
相比较平安银行的购置香港物业资产情况(地皮及现成收租物业),长江地产则主要在油尖旺发展中档住宅,以及在半山发展高档洋房。
油尖旺地区的地皮,普遍在3~4港币每平方尺左右,而半山则足足贵了2倍出头,要10元以上一平方尺。因为是港币,所以换算大洋,还得打个七五折,相当于油尖旺地区在1.5万大洋每亩左右,半山则高达五六万每亩。
事实上在1934年上半年之前,价格还得涨个三成。
长江地产在香港这次预计投资是200万港币,主要包括的是地皮,建筑后续可以采取部分贷款,修建出来也是庞大的物业资产。举例来讲,在油尖旺投资一幢5层唐楼,预计花费在1.2万港币,售价至少也是2万港币以上。
当然这些数据就是个大概行情,具体因为位置(临街与否)、业主的心情(急用钱否)等原因,而有所浮动。
在旺角的街头,严宽介绍道:“老板,目前香港政府实行的批租性质,实际上少有流出地皮。所以目前的好地皮,都是属于私人出售,亦或者洋行流出的地皮。像油尖旺地区,每幢物业或每幅地皮都不大,我们只能小规模小规模的开发。至于新界,甚至是九龙和港岛的边缘地带,基本都是农田,开发的价值不大。”
这倒是,没有交通和水电,开发出来的房子租给谁?
如果将地皮搁置到1950年后,这又未免太过浪费,中间十五年不能产生利润,也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嗯,这个我知道,无妨,小规模开发就小规模开发。”
随后,严宽带着陈光良到了一处旺角的旧房,比较破难,重建也很有必要。
“这三幢楼房,是以为金山阿伯(华侨回来)的物业,他现在想去沪市发展,故有意出售。占地面积5000平方尺,他开价2.5万港币。考虑到在两条接到的连接处(两面临街),一楼也可以做铺面。”
上一篇:重生华娱,95小花养成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