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季汉刘璋

三国:季汉刘璋 第228节

  时间很快来到十月,刘璋驱车自长安而出,来到关中的陇原上,观察起了冬小麦的种植和生长情况,他下了马车,站在田垄上,神情若有所思。

  起初,关中之地的主粮以粟为主,这一点可从商鞅变法的时候有纳粟拜爵这条规则可以看出,秦汉之际关中百姓并没有种植小麦的习惯。

  直到汉武帝之时,由于长安作为帝都,长安日渐繁荣,人文荟萃,导致人口激增,官民的食粮供应逐渐成为难题。

  而解决供粮问题的方法有二,一个是开垦关中荒地,增加粮食产量,一个是从关东运送粮食到关中,只是水路运输路途遥远,加上黄河险要,渭水河道迂回曲折,运输颇为不易,路途上的耗损也十分巨大。

  所以要解决关中粮草不足的问题,惟有立足于当地,以三辅为中心,即关中地区的农业为主,来维持长安这座帝都所需的大量粮食和海量的物资消耗。

  这个时候秋种夏收的冬小麦,便得到官府的重视和推广,在官府的推动下,关中百姓开始种植起了冬小麦,使之得以与粟或大豆轮作,缓解了只种粟时青黄不接的困境。

  当时有名氾胜之的官员,将五谷主粮及瓜、瓠、芋、桑等十三种作物的种植经验编纂成册,书中对土地的精细利用、对每棵作物的精心照料,被用以教导督促关中百姓种植小麦。

  自此以后,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关中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加之小麦亩产量高,大面积种植后,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将大大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种植结构、耕作技术等方面的优化。

  刘璋望着面前青绿的麦田,他心中自觉光凭小麦还不足以支撑他的霸业,唯有获取到优良的稻种,做到稻麦轮作,将冬小麦和种稻结合在一起,获取更多的粮食产出,他的霸业才可以称得上稳妥,毕竟稻田的产量胜于粟、麦这些农作物。

  在封建时代争雄天下,粮草是一等一的大事,有了足够的粮草,才能孕育出更多脱产的士卒,而脱产的士卒,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利器。

  一念至此,他想起了被他派遣到交州的张裔,张裔从兴平元年被他派遣到交州寻觅稻种和棉花,如今已经快两年了,虽是偶有音讯传来,但优良的稻种和刘璋心心念念的棉花还是没有个苗头,却是不知现在情况如何了。

  稻种,尤其是占城稻,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可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也可与冬小麦一起轮作,可谓是国之利器。

  而棉花,在如今小冰河期降临的当下,能够提供足够的保暖措施,不至于使得一场严冬过后,士庶百姓饥寒交迫的死去,导致北方汉族人口大减,五胡趁机侵扰横行华夏。

  思绪至此,刘璋蹲在田垄上,目光飘远,望着南方,冀望能看到张裔归来的身影。(本章完)

第411章 武都太守王谋

  汉中。

  去岁汉中虽是有过一场大的战事,但在刘璋攻取汉中、驱逐米贼张鲁的过程中,一则攻进的速度很快,米贼张鲁很快就被他从汉中驱逐而走,二则刘璋的军队什伍法令森严,无有犯民之举,是以汉中大体保持安宁的状态,百姓士庶都安享于太平。

  如今汉中郡的郡治南郑,是一派士庶往来、熙熙攘攘的太平模样。

  当然,其中也有如今的汉中太守、兼镇南中郎将黄权治理得宜、抚民通便的功劳,毕竟一个好的地方长官,一二年间便能令当地大治,而一个劣等的地方长官,三五个月就会败坏地方的吏治,使得当地民不聊生。

  这里也可以从南郑街头巷尾的幼童口中念诵的歌谣可知:‘汉中守,黄府君,自到此,民安乐。’歌谣中极是称赞了黄权这位汉中太守,以黄权为汉中的明府君。

  幼童的歌谣声,引来了当下途径汉中,前往武都担任太守的王谋的注意,他见着南郑热闹非凡的街景,不自觉的点了点头,对那位未曾蒙面的汉中太守黄权提前有了一二分好感。

  王谋,字元泰,汉嘉人也,他以容止操行扬名于蜀地,比起当前的汉中太守黄权,一二年前还寂寂无名、不为人知的黄权,王谋算得上是早有盛名的人物,早些年间名头是盖过黄权许多的。

  不过虽是有盛名傍身,王谋却不是什么自傲的人,且他自认即是路过汉中,当是不免拜访一下黄权这位地主,以免有什么失礼之处,惹来黄权的不喜。

  毕竟黄权作为汉中太守、兼镇南中郎将,坐镇在汉中这一处联通关中和蜀地的咽喉之地,可知黄权甚得刘璋的信重。

  对上位高权重,又极得主君信任的黄权,依靠着前任武都太守吴懿作为征讨关中的先锋去了关中,如今吴懿因为军功升迁了右扶风的太守,导致武都太守一职空缺,侥幸得到武都太守一职的王谋。

  在黄权的面前、路过黄权坐镇的地界,他哪里还敢托大,摆弄以往名士的架子,自是打算亲自前往南郑县寺登门拜访黄权,以表殷勤之意。

  此外这里还有一桩事情,使得王谋不敢轻视忽略黄权,即是黄权的妹妹同他当今的明公刘璋早有婚约在身,只是明公刘璋有意先诛杀李傕、郭汜二贼,以报父兄之仇,然后再结婚不迟。

  而如今他的明公刘璋抵定关中、枭首李郭,也就意味着不日黄权的妹妹就要被他的明公刘璋明媒正娶,迎为正妻,如今的汉中太守黄权就成为了他明公的舅氏,关系更近了一步。

  ‘啧啧啧。’武都太守王谋感叹了一二,他出名比黄权早,可仕途之路却是不如黄权通畅,而且眼见着他只能看到黄权前进之时激起的烟尘而已,却是连同黄权比肩都不得,真可谓是命数玄乎,不可测也。

  感叹着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先飞者不一定飞得高,后飞者不一定飞的低,其间或有能乘风而起,扶摇直上者的王谋,远远的望见了南郑的县寺。

  不过南郑县寺的门口,似是有着一群人在等候的样子,让王谋不由半眯着眼睛细细的侦望了起来,在看清县寺门口等候的人物服饰后,他催促了一声车夫,让车夫加快一点速度。

  不多时,王谋来到了南郑县寺的不远处,他没有让车夫驾车到南郑县寺的门口,而是提前下了车,三步并做两步的快步走向南郑县寺,只是虽是大步快走,他的身形却依旧稳重得体。

  “黄太守。”王谋来到南郑县寺门口等候的一群人面前,依着众人的服侍穿着,以及众人的站位,他从这群人中辨认出了谁是当今的汉中太守,并率先拱手施礼。

  黄权还以一礼,而后表达了一二歉意:“郡中事务繁杂,不得远行,是以王君将至,权未曾远迎,只在府门静候,却是有失待贤之礼,还请王君勿怪。”

  “岂敢,岂敢,得黄太守于府门相侯,如此厚遇,我都是受之有愧,若是黄太守出迎,则是要捧杀我也。”王谋不敢托大,他言辞上退却了一二。

  一番言语上的客套之后,黄权作为地主,将王谋迎入了县寺之中。

  于县寺的西阁,黄权和王谋分主客坐定,随即就有侍从们递上了酒水之物,放置在了他们各自面前的案几上,并贴切的为他们斟好了一杯酒水。

  “王君,请。”黄权举杯向着王谋致意。

  “黄君,请。”王谋将黄权的称呼从黄太守换成了黄君,以示热络之意。

  一杯酒水下肚,黄权谈起了王谋即将担任的武都太守一职:“武都之地,汉夷杂处,此前便有诸多氐王作乱,虽是得前任武都太守吴子远平定,然则武都虽是小定,现下还是会时不时有蛮夷起事作乱,今幸得王君出任武都太守,想来当是可以抚定武都,不使武都生乱。”

  对于担任武都太守的王谋,黄权很是服膺,毕竟王谋有盛名于蜀地,且王谋不止是有一个名头而已,王谋此前还在地方上有过不错的政绩,得所治之地的百姓颂扬其名,称得上是一位良守。

  有王谋出任武都太守一职,黄权料想,武都的百姓士庶可得安平也。

  “得黄君见重,却是羞惭我也,谋即是出任武都太守一职,自是尽心竭力,为明公安定一方,不使武都有什么乱子,不然,谋当披发奔入山林,不复见世人也。”王谋先是谦逊了一句,而后信誓旦旦的起了个承诺,发出了不当好武都太守,就跑到山林中做野人的毒誓。

  “何至于此。”闻言黄权微笑道:“武都这种地方,汉夷杂处,人情不定,形势错综复杂,任凭是谁去坐镇,难免都会有些小乱子,只需不要出现举郡沸腾的乱局,便算的上是明府君了。”

  “嗯,黄君说的是。”王谋认可的点了点头,武都作为边郡之地,蛮夷丛生,没有谁能保证一点乱子都没有,惟有保证不会出现大的动乱,不使武都举郡沸腾。(本章完)

第412章 主簿王累

  南郑。

  新任武都太守王谋在南郑停留歇息了一夜后,就向汉中太守黄权请辞,他打算尽早一些赶到武都上任,这里武都自前任太守吴懿前往了关中后,已是数月无人看顾了,只暂时由着近处的汉中太守黄权兼顾看管。

  不多时,于明媚升起的朝阳下,王谋乘坐的马车出了南郑的东门,车辚辚,马萧萧,车驾数十人,就此马不停蹄的朝东面的武都而去。

  ‘当真是命数。’

  出了南郑东门的王谋感喟了一声,他昨日同黄权一番交谈,对当今关中的局势有了详细的了解,知晓了刘璋抵定关中、枭除李郭的诸多事迹,明白如今的关中已经全然是在刘璋的掌控之中。

  而上一个做到从陈仓道袭取关中的人物,乃是大汉的开国帝王-——高皇帝刘邦,他的明公刘璋,这一手操作像极了高皇帝,简直是如出一辙。

  王谋想起了蜀地流传很广的一句谶语,出自图谶一学殿堂级人物董扶口中的谶语,即是董扶劝告故益州牧刘焉入蜀时所说的话:‘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如今看来,董扶这位图谶学大师果然名不虚传,的确是有一点门道,益州分野确乎是有天子气,且当是应在明公刘璋的身上,王谋心中断言道。

  既是明公刘璋有天子气,那么被董扶称作有大贵之相的黄权之妹,当是的确有大贵之相。

  说不得黄权之妹能成为开国皇后,而黄权日后自然而然的会成为大将军,巴西郡黄氏一门,将与国同戚,屡代金紫。

  ‘命数,命数啊!’想到这里,王谋又是一声感慨。

  那边黄权送别了武都太守王谋,他返身回到了汉中太守的府邸,埋头于案牍之间。

  作为汉中太守,坐镇在关中和蜀地的联通之地,黄权肩上的责任不可谓不重,他一则要保证治下汉中的稳定和谐,使得汉中民和年丰、百姓安康,二则要防范上庸之地的米贼张鲁,虽是上庸对汉中的威胁不大,但黄权自认还是要做到万无一失,不露给米贼张鲁一丁点破绽。

  这里不由得黄权不用心,一来明公刘璋对他殊遇非常,先是任他为主簿,后又超拔他为汉中太守,可谓是国士待之,他自当国士报之,二来关中既定,他的妹妹黄婉就将同明公成亲,到时候就是一家人了,自家妹夫的大业,他自然要上心。

  来到府邸西阁的黄权,迎面见到了他麾下的主簿王累。

  王累正捧着一摞文书,看到黄权的到来,他携着笑色迎了上去:“府君,这是需要你批阅的文书,都是比较紧急的事宜,得早些处理。”

  “嗯,放在案几上吧,今日都会有个结果的。”黄权点头,他招呼了一句王累,让王累将这些文书放到案几上,同时给了王累一句保证。

  言罢黄权就坐到了案几面前,一一展开文书批阅了起来。

  虽是如今关中抵定,没有了大的战事,只有一些剿杀贼寇的军事活动,小打小闹一通,黄权本应该不用像前面关中之战进行中的时候一样,每日操心于粮草运输、辎重往来的事宜,夙兴夜寐的埋头案牍之间。

  但是关中虽然抵定了,可关中经过数载的大乱,困乏非常,粮钱辎重等物还是需要汉中暂时的接济,且汉中不足供给,还得蜀地运送钱粮等物。

  是故作为蜀地和关中之间中转站的汉中,每日所需处理的事宜就十分的多了,身为汉中太守的黄权也就忙碌非常,前面黄权同途径南郑的武都太守王谋所言事务繁杂、不得远迎,确乎是实实在在的话。

  同时如今黄权所需处理的事情,不止运往关中的钱粮一端,他还需料理流落汉中的关中士庶返乡的事宜。

  之前因为关中之乱,不得已流落到汉中的关中士庶,在听闻刘璋抵定关中之后,一个个神情悦然,生出了返乡的念头,且有的关中士庶已经早早的出发了,走得早的估计都到了关中也未可知。

  而这里作为汉中太守的黄权,就得为关中士庶返乡的路途上做出妥善的安排,不让关中士庶的返乡之路有一二点波折,毕竟这些返回关中的士庶,大抵都是青壮年,是不错的在籍丁口,能为关中的振兴做出贡献。

  “近几日走了多少人。”黄权朝着他的主簿王累问上了一句。

  主簿王累应声作答:“大约一千多人,还有千余人在做动身的准备,愿意留在汉中的关中士庶很少,都望着返回故土,不愿意留在异乡……府君,需要挽留一下这些人吗?”

  王累在回答了黄权的问题之后,他试探性的问了一句,对于这些流落到汉中的青壮人口,他有意将这些人挽留下来,毕竟乱世之中,青壮是稀缺之物,对于地方是有大用处的。

  “不必。”黄权摇了摇头,他言辞坚决的说道:“士庶顾念乡土,我等不好挽留阻止,况且比起汉中,关中较缺青壮的丁口,明公那里需要这批返乡的士庶……所以不仅无需挽留,还需为关中士庶返乡做好妥帖的应对,以便他们尽早返乡。”

  “是。”主簿王累点头称是,他应了下来。

  “上庸的间细递来消息,言是蔡瑁、张允久攻不下上庸,已经引军退还了襄阳,你等会写上一封书信,发给中郎将沈弥,让他仔细汉中的东面防务,不要露出什么空挡给米贼张鲁。”黄权在翻阅了一封文书后,他吩咐了一句王累。

  同时他说出了原由:“昔日米贼张鲁在汉中传道,信奉之人颇多,且多有虔信者,虽是这段时间有官府明文,三老劝告,但还是有不少人信奉鬼道,延颈东望,盼着张鲁归来,是故我等须得小心为上。”

  “府君说的是,民夫无知,虔信鬼道,且不知悔改者多矣,这些人一则不好处置,二则其念坚定,着实是一个大问题。”王累感叹了一句。

  黄权淡然一笑,他心态放的很宽:“米贼一去,鬼道大衰,眼下只需潜移默化,抚定数载,这汉中的鬼道中人当是会消弭一尽。”(本章完)

第413章 益土有天子气

  自董卓奋起,破坏朝纲,宇内大乱已有多时也,天下称得上是无日不战,少有安宁太平之地,也少有无风无浪之时。

  然则闭塞的蜀地,在天下纷争之际置身事外,不闻兵戈久已,安然的享受着太平的日子。

  而这一切,在长史王商的眼中,他认为都要归功于如今的大司马、行车骑将军事的益州牧刘璋。

  益土得安,明公之功也。

  到如今,他的明公更是为国讨贼,安集关中,诛杀了祸乱天下的李傕、郭汜等凉州贼,声威震于戎狄。

  ‘得此明公,死复何恨。’作为留守成都的长史王商,在收到关中递来的消息后,他面带喜悦之色,生出了一个念头,他庆幸能侍奉于刘璋的帐下,为兴复汉室做出贡献。

  放下关中的捷报之后,王商提笔在面前案几上铺开的绢布书写了起来。

  其文字书曰:‘禽坚至孝,当追赠孝廉。’

  禽坚,成都人也,是一名极为孝顺父母的人物,只是其人虽是孝顺,奈何命数不佳,早早的夭亡,但王商有意追赠禽坚为孝廉,以示汉家以忠孝治天下之意。

  同时将已故的禽坚打造成一个榜样,让蜀军子弟效仿其人其事,对自家的父母兄弟也行孝悌之事,使得蜀军的风气嘉然,人文称美。

  此外长史王商也有一二点私心,那就是为了表明在他的明公刘璋的治下,是民风淳朴、国家大治,非是有别于中州的蛮荒之土也。

  “父亲,何故如此欢颜,关中有什么捷报传来吗?”这时王商的长子王彭走了进来,他见着王商脸上的欢愉,自然而然的问询上了一句。

  王彭夙来关心着关中的战事,每每入见王商他都要问上一嘴,毕竟关中的战事关系到他王氏的未来,若是明公刘璋抵定关中、荡定群贼,则将是潜龙腾空,翻云覆雨。

  而依附在明公刘璋帐下的王氏一门,也当施施然的攀龙附凤,有所翻飞,王氏之名,将是随着明公刘璋一起,为天下名豪所知晓。

  要知道他的父亲王商在明公刘璋麾下担任长史,位高而权重,自明公以下,可称第一人,每每明公刘璋出征,都是由他父亲留守成都,坐镇后方,有萧何之美誉。

  明公刘璋的进步,即是他父亲王商的进步,也即是王氏一门的大步跃进。

  事关家门福祸,关中的战事结果,由不得王彭不关切。

首节 上一节 228/2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下一篇:长生从红楼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