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47节

  要知道,大汉才立国七十余年,一些寿高之人,就比如公孙弘,就是从那个困难吃不饱的时期过来的,依稀可以记得,当时盐价最高时达到八千钱一石,铁刀达到七千钱一把,而粮价,没有上限。

  “一些原意为朝廷做事的巨商大贾,也放缓了想法,坐了壁上观。”公孙弘继续说道。

  上君的“国业计划”,通过卓家告诉了全天下的商人,能以商业、家财换取高官厚禄、摆脱贱籍之身,不少大汉商人表示了兴趣。

  但是,突然的变化,让商人们忽然想起来,大汉朝还有位皇帝陛下,储君再当国也是储君啊,当接到来自离宫方面的警告后,默契地选择了等等看。

  相比较杀人不见血的太子储君,商人们还是认为和皇帝陛下的合作更加愉快。

  操纵物价,控制商人,阻扰新政,陛下在彰显执政二十年的威势。

  “盐的事,东郭咸阳能解决吗?”刘据一开口便十分明确。

  被张汤抓住把柄,东郭咸阳这辈子都别想逃脱,作为齐地最大盐商,就东郭家族一家,便能解决天下百姓盐业所需。

  盐和其他东西不一样,人吃不了多少,加工物,消耗就更少了。

  “上君,张汤让我转述给您,其他商人家族转为国业不敢保证,东郭咸阳家族、孔仅家族是必然的。”公孙弘答道。

  就张汤的能力,别说陛下没有归政,即使是归政从离宫返回长安的那点时间,都足够埋葬东郭咸阳、孔仅几百次的。

  所以,两个家族很听话。

  “既然东郭咸阳没有问题,就让其家族正式转为国业,全权接手国朝盐政之事,百姓的盐价能降低吧?”刘据望着公孙弘。

  “能降。”公孙弘笃定地答道。

  盐,属于山海池泽之利,归于少府,以往商人开采、晾晒,是要向少府缴纳巨利的,等贩卖时再向国库缴纳商税,如此一来,百姓盐价始终处在不低的状态。

  现在,所有盐矿、晾晒场收回国有,再转为国业,盐的成本,就只剩开采、制盐的工钱,盐的价格,甚至能低到以前的两三成。

  “以之前盐价的三成,向全天下百姓售卖,不论东郭咸阳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要保证人人吃得上盐,吃得起盐,终有一日,让盐布等物消失。”

  “谨遵上令。”

  “让卓家、孔家转为国业,全权接手国朝铁政之事,所制铁具,我想能满足万民日常所需。”

  卓家,在得到卓王孙同意后,已经正式向太子宫和丞相府递交了转业书,卓家三代除了每人留下了百万钱守身以外,其他家财、资产全部献给了朝廷。

  作为名义上的大汉首富,卓家具体献给了朝廷多少钱,就连卓家人自己也不知道,治粟内史官署、少府联合派出人手,对卓家在大汉的钱财进行接管,尚需要时间清点。

  卓家的表现,变相给有意转为国业的商人打了个样,留够几辈子花不完的钱,其他的,换个高位。

  卓家冶铁起家,孔仅家族也是冶铁世家,两个家族供应军、民铁器之用,或许有些困难,但暂时支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等事情过去,再让两家国业招纳人手,冶铁是吃饭的手艺,基本都是熟人,方便招人,到时候,还能培养大批冶铁学徒免费教授手艺,人多了,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公孙弘沉吟说道:“大体可以。”

  铁具,除了战争时期多备多消耗外,寻常百姓家的釜、炉、菜刀、剪刀、镰刀等厨、农之具,往往数年才会更换,即便是钝了,磨磨就能继续使,不会出现大规模买卖的情况,卓、孔两家国业就能供应上。

  “接下来,是粮食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

  刘据往燎炉里添了些炭,说道:“生民所必需,稍加混乱,便能引发无数问题,在与朝廷接触的粮商中,可有能迅速平淮粮价的人?”

  “回上君,还真有,宣曲任家任泉。”公孙弘接道。

  刘据一愣,倒是忘了这个独占九洲窖藏,号称大汉粮业半数过手的家族,“递书了吗?”

  “回上君,还没有。”

  “是有什么顾虑?”

  “当年的事……”

  “……在高祖皇帝与霸王项羽战时,任家两头吃的事?”刘据想到了任家大发战争财的过往。

  “是的,上君。”

  公孙弘点头说道:“是以,任泉愿意转为国业,但有个小小的请求,想求上君给他的书房题个字。”

  这是把题字当护身符了,刘据笑了笑,“好,可以,三个字,来。”

  砚墨好,刘据蘸满了墨,提笔在素绸上落下三个篆字,饱满有力,公孙弘定睛看去,“戒欺室”。

  “加上寡人的太子印,任家就该放心了吧。”刘据搁笔。

  “上君仁恕!”

第78章 大伪

  日上东山,长安城十二门进进出出,一片忙碌景象。

  往年霜降一过,田野净光,关中百姓就进入了漫长的窝冬期,早晨开城,除了商旅以外,农人几乎无人出进。

  目下却不一样,早城未开,就有大批的人牵牛执耒成群结队地在城门内外等候出城、进城。

  “老伯,你提着陶罐竹篮,是进城买粗盐、盐布的吧?”

  “是哩,听人说再不买就买不到了。”

  “盐那东西,咋能买不到?”

  “贵到买不起,不就买不到了?”

  “老伯,你别被人忽悠了,额可听说,盐便宜了哩。”

  “好后生,哪的盐便宜了?昨个儿额那小子就买了些盐布,就花了几十个钱,盐不贵,盐布咋会贵。”

  “东郭盐坊,老伯知道不?”

  “那可是长安最大的盐坊,也是最好的盐坊,咋?那的盐便宜?”

  “便宜哩,一石盐一百钱。”

  “后生蒙谁咧,这价连盐布都买不到。”

  “老伯,谁蒙你咧,东郭盐坊就在那,你不信进了城就去看。”

  “不信。”

  “你……”

  “和乡党争个甚,他愿意吃盐布就让他去吃盐布,咱们吃精盐,上君当国,吃不完的便宜盐。”

  等着城门开也是等着,看热闹是人的天性,你来我往的争执,早就让周围的人竖起了耳朵听。

  盐价上涨,不少人都知道,当听到一石盐一百钱时,人们根本没放在心上,只以为后生被忽悠了,但当明显是老模样的乡党喝止争吵时,不相信盐价贱了的人心,忽然有了动摇。

  有聪明的人抱着陶壶往陶碗里噜噜倒满了,捧了过来,“乡党,喝点茶。”

  那人像是渴极了,没有客气接过陶碗,一口气咕咚咚饮尽了,或许是喝的急了,一个水嗝上来,周边的人顿觉一股浓浓的土腥味夹着干树叶的味扑鼻而来。

  “乡党,盐价真是贱哩?”

  “是贱哩。”

  “咋就贱哩?”

  “现在朝廷谁说的算知道吗?”

  “那肯定是皇帝啊。”

  “屁。皇帝犯了错,不顾老百姓死活,跑去外面快活去了,说的算是储君,就是皇帝的儿子,额告诉你,上君是个好人,把那些歹心眼黑斑脎的盐商、铁商、粮商都给收拾了,为的是让咱们穷人能吃饱穿暖咧。”

  “乡党的意思,铁价、粮价也贱哩?”

  “贱哩!贱哩!”

  “乡党能指个路吗?买完盐、粮,额请你咥羊肉。”

  “这费什么劲,买盐就去东郭盐坊,买铁器就去卓家铁工坊和孔家铁工坊,买粮食就去任家粮坊,这些地方你们都知道,都是数一数二的,额不蒙你吧?”

  “不蒙!不蒙!乡党,买完盐粮你就在这等额,额们回去就杀羊。”

  长安城十二个城门,每隔城门内外都如此,一派热闹的景象,盐价、铁价、粮价贱哩,东郭盐坊、卓家铁工坊、孔家铁工坊、任家粮坊这些关键话语深入人心。

  “巳时到了,开城门了,开城门了,进吧!进吧!”

  进城时,通过守城将士之口,城门开关时间时间更改,自明日起开城会早一个时辰,闭城会晚一个时辰的消息,也为所有人知晓。

  来到盐坊、铁工坊、粮坊的百姓们不由得震惊了。

  盐价一百钱一石。

  铁器、农具,视大小、质量,从几十钱到几百钱等。

  粟、麻、麦、菽、笞、黍等粮价,全部跌至六十钱以下。

  这样的价钱,似乎回到了孝文帝、孝景帝之治末年,年长的百姓中竟有人落下泪来,上君好啊,然后加入到买盐,买菜刀、农具、粮食的行列中。

  刚刚出现波动的长安市曹,竟迅速消之弥耳,盐、铁、粮短缺的谣言,不攻自破。

  卓家铁工坊,楼上。

  白雪、东郭咸阳、孔仅、任泉都在,打开窗户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不由得有几分紧张。

  铁工,从战国时代以来,就是“百工第一才”,卓家作为大汉首富之家,铁工数万,却分布于天下,突然的铁具需求量大增,卓家临时调动了京畿、关中各地铁工坊的农具、菜刀等基本铁具,依然没有把握完全供应需求。

  卓家铁工坊已经转为国业,广求铁工,所有铁工坊也动火冶炼,但要时间来制器。

  “白掌柜。”

  任泉在这寒冬中依然遵循祖制穿着单薄的衣服,提醒道:“朝廷世职百家,别的不提,墨家子弟,卓家国业、孔家国业想必能用得上。”

  铁工好找,良工不好找,辨器、锻铁、淬火、锤工几个方面,没有几年、十几年的上手功夫,是很难到家的。

  而墨家,最擅长的便是手上功夫。

  白雪、孔仅一喜,但又犹豫了,“朝廷征召他们是出仕做官的,还能愿意打铁吗?”

  “如果不愿意,那就不是墨家子弟了,再说了,问问又何妨。”任泉笑道。

  百家出仕,哪家都是一大群人,但世职就一个,是不可能养活那么多人的,以墨家性格,大多人会选择自食其力,凭本事吃饭,在墨家人眼中,并不是贱业,将会是不少人的选择。

  白雪、孔仅颔首,不管成功与否,值得一试。

  察觉到任泉的目光,东郭咸阳两手一摊道:“我那没什么问题。”

  盐这种东西,有粗盐、细盐之分,却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简而言之,挖出来放在那几年、几十年稍加处理仍能食用,东郭家族在齐地盐业深耕细作几百年,存储的盐和未开采的盐多的是,再把话说明白点,东郭家的盐,当然,现今都属于朝廷的盐,哪怕不再开采,大汉几千万百姓十年吃不完。

  “接触些百家人才,也没有什么不好。”

  任泉笑着说道:“如今的我们,可以说是同乘一船,无论以前发生过什么,我还是那句话,天大的事情,端赖我们同舟共济。”

  白雪当然深表赞同地点点头,东郭咸阳、孔仅默了一下,也点了头。

首节 上一节 4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