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都诸天了,谁还纯爱啊?

都诸天了,谁还纯爱啊? 第358节

  朝堂之上所有臣子,要么装泥人,要么愤怒要么惧怕,唯独陈东淡定之余,还能挂上一抹淡淡地微笑。

  这微笑在平时倒也常见,可在这种一个决定便能影响国运的时候,如此神态就意味着一件事,陈东对涿州之事胸有成竹。

  陈东除了四年前有代天子视察全国的经历之外,其余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汴京,少有出远门的经历,他是如何能对辽宋边境的军事有如此把握的呢?

  这个疑问在每个人的心中同时出现。

  或许唯一不奇怪的,就只有盛长柏了,在他心里陈东不知道才是怪事。

  这些年来,他们三个虽然都走的是文官之路,可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欲望却从未消退,尤其是顾廷烨,他始终有一颗从军的梦想。

  当然,在宋朝想要带兵打仗,并非只有从小卒做起的选择,在文官的位置上坐大,也会有带兵出征的可能。

  顾廷烨如今也在汴京,三人偶尔聚饮,便会说起燕云十六州之事,言谈之间,陈东往往将北方局势说的言之凿凿,令他们大开眼界。

  即便盛长柏为人板正,也知道陈东必然有特殊的消息渠道。

  此时满朝臣子的目光都聚集在陈东身上,从陈东进入官场以来,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他往往有语出惊人的时候,对于治理国家的事情上,其他人大都萧规曹随,从三代以上寻找治国之道。

  唯独陈东,往往大胆革新,提出来的制度明显对天下有利,却也不至于太过超前。

  大家对他的期待都非常高,因此也不像英国公、宁远侯出言时那样强烈反对,大家知道陈东是知道轻重的。

  虽然当年陈东在全国开杀,干掉了无数位高权重之人,可这些年下来大家都发现,没了这些人,政令推行的效率反倒高了不少。

  这并非是说,后来者就比先前被杀的那些人道德感更高,而是陈东还在。

  打个比喻就是,只要官员们守住基本的底线,那赵祯就保证不动用陈东。

  陈东不怕死,关键很难杀,民间早有传说陈东是神仙下凡,常人无法伤其肉体。

  这当然是因为四年前陈东遭遇无数次暗杀时,明明箭矢射中了他身体各处,可陈东毫发无损,箭矢却像是碰到了石头一般被弹开。

  只是陈东从未出面回应过此事,因此也只在民间流传。

  而今陈东面向韩琦,态度温和地说道:“就算不被发现,辽国人也不会放弃向我朝讨要损失,对他们来讲陈猛是不是我们授意的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折损了面子和利益,今日陈猛能攻进涿州,明日未必不会有李猛或者张猛拿下燕云十六州,甚至杀进上京。”

  “既然你都知道这个道理,为何还要提出之前的办法?尽力向辽国解释我们的难处,想办法消解他们的怒气,难道不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吗?”

  陈东无奈的摇了摇头,扫视一圈后说道:“诸位想必都是这么想的吧?但我们若真的这样想,且这样去做了,那我大宋才真的是要遭受灭顶之灾了。”

  “危言耸听。”欧阳修凑上来毫不客气的评价道。

  对这位老先生,陈东向来尊敬有加,倒也不是因为他的文采或者别的什么,只因为这位老先生待人宽厚,从不与人生气,而且在提携有才华的后辈这件事上,从来不会过多考虑利益上的事情。

  “欧阳公说我危言耸听,可我想问欧阳公,一个人要欺负,是欺负一个唯唯诺诺,即便被欺负了也不敢反抗,甚至还要对他顶礼膜拜的人,还是欺负一个有可能会咬他一口的人?”

  “这当然是欺负那不敢反抗的了,陈学士,我知道你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什么,但是两国之间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能说明的。”

  “我们若是能维持跟辽国的关系,每年节省的军费便足以覆盖掉辽国要求的岁币,更重要的是免去了许多无辜生命的牺牲,这些人活下来,可以作为农夫、工匠为我朝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死在战场上,那代表的可不只是他们个人,还有成千上万的家庭。”

  欧阳修抚摸着胡须,对陈东说道:“老夫知道陈学士一向喜欢寓教于乐,用举例子来说明道理,那我就用你刚才的例子反问你,当你要选择消灭一个人来保证自己的安全的话,你会选择消灭哪个?”

  “哈哈哈,欧阳公说的好,陈东,你要如何作答?”韩琦皮笑肉不笑,看向陈东。

  随着韩琦的笑声,其他官员也是好奇的看向陈东,期待着他会如何回答。

  陈东却只是淡淡地回道:“最大的轻蔑,就是无视。”

  欧阳修皱起眉头,一时之间竟然被陈东这句话给代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龙椅上看他们讨论半天的赵祯,此时不由问道:“陈郎中,你这是答非所问啊,朝堂之上装傻充愣是行不通的。”

  陈东还未回答,欧阳修却忽然拱手对陈东一礼,道:“老夫受教了。”

  其他人还没有回过味来,欧阳修却已经走向自己的队列。

  韩琦连忙拉住欧阳修的袖子,道:“欧阳公明白什么了?”

  欧阳修摇头苦笑一声,说道:“我朝以中央之国自居,怎么能将自己当做一只不被大象注意的蚂蚁,而沾沾自喜呢?如我之前所说,若是我朝俯首称臣,辽国自然不会对我们出手,可那样的话,我朝的风骨又该往何处去找?”

  韩琦微微一怔,眉头深深的皱起,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令他的脸看起来极为纠结。

  盛长柏此时高兴地顿了顿手,在盛纮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出列来到中间的过道,对赵祯遥遥一礼后说道:“陛下,我朝为中央之国,对邻国之方略固然要考虑到民生疾苦、军事疲惫,可同样要考虑到我朝军心民心的建立和稳固,从三代以来,中原百姓无不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时的困难自古有之,但对我中国而言,从未有无法解决的敌人。”

  “汉高祖有白登山之围,唐太宗有渭水之盟,可最终匈奴西去,突厥败亡,若是甘愿俯首称臣,那我朝何以追唐迈汉?”

  盛纮原本看到盛长柏出列,心中焦急万分,甚至有些责怪陈东带坏了他的儿子。

  以前的长柏如何听话?

  向来以他的教导为立根之本,可与陈东呆久了,便常常敢对他的话提出质疑,还常常理直气壮地说:“文煜说了,理不辨不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若父亲说的话是理,何以惧怕疑问?若父亲说的话是真理,那孩儿在明白父亲深意之后,岂不更敬爱父亲?”

  这样的话,搞得盛纮往往没有脾气。

  好在盛长柏也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不至于让他这个父亲彻底下不来台。

  可质疑他,作为父亲他自然会包含自己的麒麟儿。

  但现在盛长柏站出来,明显是要与陈东并肩,和满朝文武甚至官家唱反调,盛纮如何会不惊惧?

  可等盛长柏说完这番话,他惊惧缓缓消散,眼中却多了赞赏。

  是啊,作为大宋之臣,虽然心中清楚辽国骑兵的厉害,可当年匈奴、突厥的骑兵难道不厉害?

  但他们最终不都被汉人给驱逐的亡命而逃,甚至除名灭族。

  眼下辽国和西夏作为大宋的心腹大患,他们怎么能一点进取之心都没有?

  一时的困难是可以被承认的,但谁能心甘情愿的认命,自己作为汉人,远不如自己的祖宗坚韧?

  这不只是盛纮一个人的想法,更是稍微有点人格的臣子的共同想法。

  同样是汉人王朝,他们又能比前朝之人差到哪里去?

  困难至极的科考都被他们鱼跃龙门了,难道辽国就成了一座搬之不去的大山了吗?

  除了这些,有些人也反应过来陈东之前的那句话,最大的蔑视,其实是无视。

  被辽国认为是威胁,至少说明大宋还有可能掀翻辽国,可要是被无视,那岂不是成了一条任人宰割的羔羊?

  没人愿意成为那个,因为被无视而苟活的人。

  在场之人,都是天之骄子,在百姓眼里也是文曲星下凡,他们或许对辽宋之间的战争抱有悲观态度,但绝不至于不抱一点希望和期冀。

  盛长柏顿了顿,眼看没人阻止他,而陈东与此同时投来赞同的眼神,他感觉全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

  于是他继续说道:“陈郎中曾经说过,危险往往意味着机会,在困难中我们要看到希望,看到光明,看到我们的成绩,看到我们所拥有的和即将拥有的一切,尤其是不能忘记我们所拥有的勇气。”

  “陛下这些年与民休息,鼓励农桑,大有当年文景之治的气象,而陈郎中之前所提童谣,便是明证。”

  “如今圣皇我们有了,而将星难道不是应在那位只身夺城的巡检陈猛身上?既然他都能联合同僚拿下一城,我大宋难道不应该想想,或许这正是我们开始反击的号角?”

  韩琦陷入了沉思,慷慨激昂的演讲自然不能动摇他的想法,可先前陈东所说的提议,却再次涌上心头。

  包拯点了点头,上前一步说道:“是不是反击的号角还犹未可知,但陈郎中先前的提议确实是最好的处置办法,至少我们也应该趁此机会看看,辽国是否还有先前的实力,能让我朝每年为他们奉上岁币。”

  这话倒是让陈东为之侧目,他笑道:“不错,我们这岁币每年都不曾短缺他们的,但我们拿了钱,他就得证明他是不是有资格拿这些银子?要是这些银子烫手的话,他们也应该给我们一个交代。”

  韩琦思索片刻,在陈东话音落下之后,接口说道:“若是人家反过来以此事为理由南下呢?”

  “哈哈哈,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但当年他们为什么不南下呢?是不想吗?”

  韩琦刚以为自己这句话能让陈东和盛长柏等人冷静一下,可陈东一个反问,顿时令他难受不已。

  朝臣之中,有一半都跟着点头。

  陈东说的没错啊,当年大宋与西夏苦战落入下风,辽国的骑兵在河东路与大宋多有大战,可最终他们为什么没有南下?

  真的是不想吗?

  恐怕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也。

  为什么不能?

  因为辽国骑兵固然有其威势,可在攻城战中,大宋也不是没有抵抗能力的,甚至往往能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威胁。

  既然如此,那看看他们现在的实力,又有什么不行的?

  无非是再谈判几年,增加些岁币罢了。

  这固然会加重大宋的负担,可要是真的证明辽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那对大宋来说,可就真的是天大的机遇了。

  “陛下,臣以为陈郎中的提议并非信口开河,只需小心谨慎,此事未必不可行。”

  “臣附议。”

  “臣附议。”

  ……

  将近一半的臣子都站了出来,深深的向龙椅上的赵祯拱手。

  赵祯望着下面昂首站立的陈东,眼中闪过深深的欣赏,甚至不由自主的点起头来。

  “韩相公,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么?”赵祯缓缓问道。

  可韩琦看向身后那些躬身抱着笏板的官员,心里已经认同了陈东的说法。

  终于,他侧目看了一眼陈东,随后做出一样的动作,道:“臣,无言以对,请陛下定夺。”

第362章 全都是本王的

  赵祯年龄大了,需要眯着眼睛才能看清楚陈东的表情。

  此时的他已经明白,陈东的处置是最为稳妥的,进可攻退可守,是真正的辅国良臣才能提出来的策略,即便位高权重的重臣们此时都认可了他。

  更别提那边摩拳擦掌的,以英国公为首的武将们。

  “此事……”

  赵祯原本想要朝会结束后,跟众位龙图阁学士和相公们商量之后再决定可当他犹豫的瞬间,就看到最前排的韩琦正对他轻轻点头。

  作为合作了几十年的老战友,赵祯马上反应过来他是什么意思。

  陈东已经将所有人的雄心给提振起来了,若是他此刻犹豫,不管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臣子们好不容易提起的心气很有可能会被付之一炬。

  “此事朕以为陈郎中所言一语中的,我朝虽承平已久,但我大宋为中央之国,正如先贤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虽年迈,却也不失进取之心,不过军国之事事关重大,稍后朕会与六部诸公在廷和殿商议具体安排,众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旨。”

  韩琦率先出声,其余臣子也重复着这句话。

  朝会之中的臣子们,不管是跟陈东关系如何的,此时都对那道年轻的身影充满了佩服。

  哪怕是兖王也不得不承认,陈东实在是天才,在所有人慌乱的时候,唯独他能如定海神针一般给出妥善的应对方略,甚至还能看到这危险之中蕴含的机会。

首节 上一节 358/4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影视:从奋斗开始,一路狂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