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阿婆主 第111节
为了防止再有恐怖分子做类似的事情,一旦出现飞机偏离航向,他们就可以远程锁死飞机的操控,让飞机按照地面的指引进行飞行。
马先生笑着说:“有时候我真想扒开你的脑子,看一看到底在想什么,你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太具有前瞻性了,跟当下的情况有一些格格不入。”
刘华只能笑了笑:“没办法,我这脑子胡思乱想太多了,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给你一个建议。”马先生很严肃的说:“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你都不能太具有前瞻性,哪怕你已经看到了未来,请先保留你的意见,你可以进行微调,但是绝对不能进行大改,步子跨的太大,牵扯的太多,往往容易失败。”
这是一切老者对后来人的教诲,而且是苦口婆心的教诲。
刘华挺直了脊梁:“谢谢马先生的教诲,我会铭记在心的。”
“你审时度势而用吧。”马先生摇摇头:“我有个预感,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将会高速发展,我不知道你能前瞻多少年,也许发展的过快,你上一个想法刚准备实施就已经过时了,但是一般情况下,我觉得还是要谨慎一点为好,太激进的观点有时候并不受欢迎。”
海鸥厂的许厂长跟上级扯皮了很多天,最终批下来六十五万的经费。
他是如释重负的跟刘华说:“总算不负重托呀,我是把数码相机的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跟我们的领导进行解释,有一些人还是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我这完全就是异想天开,不踏踏实实的做产品,总想着未来的技术,还有更气人的,觉得这么高科技的技术,我们国家没办法发明,气得我拍着他们拍桌子大吵了一架,要不是我领导拦着,我真想跟他们掰掰腕子。”
刘华笑着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从一八四零年以后,有些人逢洋必跪,总觉得我们国家和高科技无缘,哪怕四九年的时候,我们站起来了,他在心里还是没有站起来。”
“恨得我牙痒痒。”
刘华打电话跟李教授汇报科研资金的事情,告诉他,海鸥厂上级已经批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打到对公账户里。
“就今天我们收到一笔十五万的资金。”李教授有些纳闷的说道:“是科工委划过来,委托我们研究下一代遥感卫星的镜头,但是我不明白怎么会划到我们账上。”
刘华一想就明白了,笑着说:“我到海鸥厂来谈的时候,正好遇到了科工委的两位同志,他们到海鸥厂是为了遥感卫星的镜头的事情,看到我们的镜头很满意,已经满足他们的需要了,这十五万是下一代镜头研究费用。”
“那难道不应该给物理系或者化学系那边吗?”
“科工委的消息就是灵通啊。”刘华开心的说:“我估计是他们打听到我是数码相机项目的负责人,所以把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这个项目来负责。”
“白高兴一场,我还以为可以暂时用一下。”
刘华紧张的说:“这可不行啊,其他的钱无所谓,这十五万必须专款专用。”
第248章 歇歇
李教授无奈的说:“我长几个脑袋了,我也不敢挪用啊,这可是原则问题。”
海鸥厂办事还是挺利索的,六十五万很快就打到了他们的账户里面,刘华也完成了在魔都飞机设计所的公事。
刘华回来的正是时候,开始切蛋糕,他是负责人,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教授也很讲规矩,等着他这个负责人来切蛋糕。
“科工委打来的十五万,全部分给你们,用来研制下一代镜片,另外海鸥厂给的六十五万,给你们二十万。”刘华一拍巴掌:“我这边多拿了十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意见。”
“可以了,我今年一共分了十五万的资金。”物理系教授苦笑着说:“我手上两个大项目一共就分了十五万,反而你这个小项目,我能拿到这么多,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这位苦涩的话恰恰揭露了一个无情事实,现在的科研是真的困难,物价在上涨,而科研资金是进一步下调,他们就是节衣缩食的往里填,那点钱打个水漂就没有。
偏偏现在民营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无法面向社会去征募更多的资金,而国有企业的资金要起来更困难,他们也处在艰难的转型当中。
实际上刘华在自己心目当中已经做好打算了,等到八五年的时候,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其中就包括挂靠集体的分公司。
到时候他就准备下海开办自己的企业,找个小集体进行挂靠一下,先做两年,进行原始积累以后,八七年的时候,国家就会刚开始解除限制,到时候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等刘华忙完学院的事情以后回到家,就看见棒梗这家伙欢天喜地的扛了一个纸盒子也进大院儿。
闫阜贵坚守岗位三十年,此刻依然在线,好奇的问道:“棒梗,今天收摊这么早啊,你干嘛去了?”
“这不是赚到钱了吗。”棒梗骄傲的说:“我买台电视机,孝敬我奶奶,孝敬我妈。”
“是吗?也买了彩电吗?”
“那是当然的,也是进口货。”
棒梗把包装盒子给闫阜贵看,刘华在旁边也看了一眼,Panasonic。
刘华笑着说:“不简单呐,松下彩电,大牌子货。能在百货公司买到可不容易,这玩意儿抢手的很,棒梗你有路子?”
“切。”棒梗嗤之以鼻:“谁去百货公司买呀?齁贵齁贵的不说,还经常没有货,我这是找我一哥们儿拿的货,直接进口的,比百货公司便宜一成半呢。”
说到这里,刘华就已经知道什么意思了,这批电视没经过海关。
刘华倒是没有说什么,在半杆儿面前说什么违法的事情,他完全不会当一回事儿,他只会认为你没有本事,说风凉话而已。
看见刘华,棒梗想起当初他看电视被柳霏霏赶走的画面,于是梗着脖子说:“闫老师,晚上看电视啊,我们家看多晚都成,不像有些人家有个电视当个宝似的收起来。”
说完,棒梗扛着电视进了院里,闫阜贵笑着说:“这小子有俩钱儿瞎得瑟,最后一句话是在点你的吧?”
“确实。”刘华点点头:“你就当一乐,他们家十几年连个灯头都没舍得加,这看电视的电费可不老少,可别到了月底,贾张氏拿着的电费单找你们要钱。”
“还真有可能。”闫阜贵心有同感的点点头:“贾张氏也不是省油的灯,我拉不下的脸,她都能拉。”
晚上吃完饭,棒梗把电视扛到院里面,接好了线,绕着整个院儿喊:“看电视了啊,最新松下大彩电。”
院里人闻风而动,都围了过来,先是瞻仰了一番传说中的松下大彩电,然后恭维一番。
“棒梗,你是赚到钱了,以后发财了可要多照顾咱们老街坊啊。”
“棒梗出息了,了不起。”
在一声声恭维之中,棒梗迷失了自我,大手一挥:“都是小钱,等我以后发大财了,请大家伙儿吃饭。”
贾张氏本来得意的坐在电视机前最好的位置,听见孙子这么说,心里猛然好像被揪了一下。
请院里人吃饭?他们配吗?咱们贾家一向是只占便宜不吃亏啊,棒梗下乡这么多年学坏了,得自己耳提面命一番,要不然多大的家业也不够他糟践的。
不过贾张氏没有当场撒泼,她也知道孙子好面子,现在说脸上挂不住,还是回家慢慢教育吧。
棒梗自己买了电视了,这回说什么也要看个尽兴,以往刘华家的电视最多放到十点,今天怎么也要看到电视台收工啊。
他是这么想的,但是贾张氏和秦怀茹可不是这么想的,一来是要用家里的电,电费也不是个小数目。
二来,他棒梗明天早上还要早起去摆馄饨摊儿呢,馄饨摊儿最赚钱的就是早上这一段时间,要是耽误了时辰,那不是影响收入吗。
“棒梗,该睡觉了。”
秦淮茹提醒道:“明天早上你要早起去摆摊,你今天尽看电视了,连面都是我帮你发的,赶紧睡觉,早上还要起来活馅儿了。”
“扫兴。”棒梗不悦的说道:“咱家有这种大喜事,歇一天又怎么啦,明儿不出摊了,我这些日子没白天没黑夜的摆摊儿,也累了,歇一天吧。”
秦淮茹皱着眉头:“你这刚竖起来的招牌,可别自己搞砸了,贵在坚持,坚持一天就有好几十块钱。”
贾张氏是个疼孙子的人,一听说棒梗儿累了,赶紧劝说:“那啥,怀茹啊,就让棒梗歇一天吧,这些棒梗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来了,晚上六七点才回,是该歇歇了,要不然把身子都熬垮了。”
他们家四口人,小当说话不作数,棒梗得了两票,大手一挥:“妈,你别说了,就这么定了,明儿我歇一天,买点肉我好好补补,你看我这些天都累瘦了。”
这祖孙俩很得意,仿佛这钱就丢在地上,任由他们去捡,秦淮茹可是明白的,做买卖这件事情就贵在持之以恒。
傻柱的馄饨摊,偶尔有事不能出摊,都得提前通告,还遭大家埋怨,不就是为了树立一个好口碑吗。
所以秦淮茹现陷入深深的忧虑当中。
第249章 比较便宜
这是一个小摊小贩野蛮生长的时代,棒梗也是运气好,推着三轮车找了一个好市口,所以他能赚到钱。
他的馄饨,那是傻柱手把手教的,从味道上来说,绝对是一级棒,所以即使其他人有心也在他旁边摆个什么小吃摊儿,但是也竞争不过他的馄饨。
自从棒梗在这儿摆了馄饨摊儿以后,在他远远的地方也有人摆小吃摊儿,只不过没有他的市口好,其他人早就觊觎这里了。
这天早上人家来摆摊,看见棒梗摊位上没人,这不抄上了吗,于是索性往这边挪了挪,你占一点,我占一点,棒梗的好市口就被占光了,有了好市口,棒梗今天又不在,所以大家伙的生意格外都好。
第二天棒梗来出摊都时候,发现自己的底盘被人占了,这不是倒反天罡吗,拿着通炉子的铁条就犯横。
“特么的,老子我就一天没来,你们就敢占我的地盘儿,一个个是不是找死啊。”
这时候的人还是比较纯朴的,这地方是棒梗的,保不齐谁家有事儿,一天没来也是很正常的。
大家伙儿都觉得自己理亏,这地方毕竟是棒梗先来的,于是把地方又让给了他,还说了些抱歉的话。
这可把棒梗给得意坏了,咱爷们还是说话有用的,再加上周围人还都喜欢吃他的馄饨,生意依旧的好。
他晚上收摊,秦淮茹很着急的问:“棒梗,昨儿歇了一天,今天生意没什么影响吧。”
“能有什么影响啊,一如既往的好。”棒梗自大的说:“咱手艺在这了,周围谁能跟我比啊,不吃我的馄饨,那是他自己没福气。”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棒梗就没有这个贵在,所以他比较便宜。
他一直在不断的抬高自我认知,认为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儿,卖馄饨的主角儿。
所以对于出摊这个事情,他也就懈怠了,先是一个月要休一天,后来半个月要休一天,再后来一周要休息一天,再往后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
就这么长此以往,他的生意能好的了才怪,生意不好,赚的钱少了,他就把主意打到原料上了,毕竟降低成本是提高效益的一个比较显著的方法。
降低成本,馄饨的味道就不好了,馄饨的味道不好,人家就不光顾了,这就形成一个死循环,所以棒梗的生意压根儿就没坚持过两年。
刘华搞出来一台数码相机的原型机,因为原材料的缘故,这一台数码相机里面只能放二十张照片,不过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刘华还特意编写了操作系统,不需要借助电脑就能在数码相机上进行删除,这可比柯达的第一台数码相机要先进太多了。
而且刘华特意搞出了一个可以拆卸的储存装置,一旦放满了,可以直接换一张储存盘。
“确实比较方便,也不容易曝光。”李教授点点头:“但我感觉跟胶卷相机也就各有千秋吧,而且现阶段还不如胶卷相机方便。”
“这是肯定的,这得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胶卷儿相机当初是什么样的?”刘华比划了一下:“半人高那么一个大匣子,底片也那么大,慢慢儿发展发展,不就有了现在这个模样了吗,咱们数码相机再慢慢儿发展发展,也就香烟盒子那么大吧,能存个几百上千张甚至上万张照片,都不一定有问题,到那时候你说是数码相机好呢,还是胶卷儿相机好呢?”
“那自然是数码相机好了。”李教授认可的说:“不过我估计这怎么着也得三五十年的发展才能到那个地步啊。”
刘华刚想反驳,但是想了想,二零二四年的时候,互联网上已经在出售一种儿童数码相机呢,跟香烟盒儿差不多大小,这么一算的话,还真是四十多年的时间。
“可能吧。但是我想让数码相机走进千家万户的话,可能二十年就够了。”
“二十年,这么快?”
刘华点点头:“没错,二十年,新世纪伊始,数码相机估摸着就要大行其道了。”
李教授没有说话,拿着原型机思考起来,过了一会儿问道:“那么这个原型机你打算怎么处理?”
“我打算让海鸥厂先生产一些数码相机。”刘华笑着说:“先发个声,占个大义,世界上第一台投入商业运营的数码相机来自我们国家。”
刘华联系了海鸥厂的孙主任,他看了原型机,有一点嫌弃,毕竟只能存二十张照片而已,普通的胶卷一卷最起码可以存二十四张照片,这个数码相机容量有点惨不忍睹。
“没有办法呀。”刘华一摊手:“现在全世界半导体硬件儿就发展到这种程度,能够存二十张照片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您通知我来,可是说可以投入到商业运营当中的,可以进行生产售卖。”
刘华点点头:“没错儿,我让你们生产是让你们占一个大义,全世界第一台投入投入到商业运营当中的数码相机,由你们海鸥出品,对外是名声,对内是成绩。”
“有道理啊。”孙主任点点头:“不过估计第一批也生产不了多少,而且最好的结果是少亏点儿,恐怕许厂长不大好向上面交代啊。”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刘华前脚从人家这儿划拉了六十多万的研究资金,要是让人家亏本儿,甚至把人家许厂长的帽子给弄丢了,那以后再想找赞助的话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开了个坏头。
挠挠头,刘华一时之间,还真想不到什么好主意。
上一篇:重生1960,我的工业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