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阿婆主 第94节
看着秒针一点点靠近,刘华笑着说:“我也吃了好几个月食堂了啊,给你们一个好的建议,遇见有肉菜,千万别客气,咱食堂抠门的有点儿狠,嘴上面要甜一点儿,跟人家套套近乎,要不然打菜师傅的手是真有帕金森综合症啊,一勺子肉都能给你抖得剩一块儿。
秒针已经过六十了,铃声还没有响起,刘华笑着说:“这打铃师傅的手表不准啊,以后你们学好了半导体,给我设计一个永远不会有误差的钟表。”
第206章 拯救世界
第二天参观计算机,把这些学生可给激动坏了,因为刘华悄悄的透露,我们国家很多大工程,都是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要不然两弹一星还得往后拖。
提到争气弹,毫无疑问更让这些学生按耐不住了,原来设计计算机有这么多用处,于是暗暗立志,未来的超算设计总师,他们预定了。
这帮学生的基础很差呀,为了能够让他们赶上进度,刘华每天七点钟到校,晚上七点钟下班儿,大部分时间还是泡在办公室,而不是去实验室,就是为了这帮学生在请教问题的时候,能够随时找得到人。
这话要是说给三十年以后的大学生听,谁敢相信啊,有几个导师会随时随地在办公室里面等着学生去请教的,大部分导师都繁忙的很,除了讲课,在学校里边儿都难得见一面,越是好的学校越是如此。
有刘华如此不计成本的投入,这些学生进步的很快,现在的学生和几个月之前刚入学的他们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刘华也终于可以抽出一点时间进入实验室了,这半年华清大学那真是东拼西凑的终于搞来一些实验设备。
李教授让刘华主讲,其实他们也没几个人,因为人才实在凋敝,大猫小猫两三只,连同半导体材料专业,一共十二个人。
“今天咱们十二位勇士,正式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起冲锋。”刘华斗志昂扬的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未来,如果这个未来当中没有我们国家,那这个未来就是虚假的,诸位,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拯救世界,拯救未来。”
刘华知道自己会很忙,但是没想到这帮跟他一起钻研的同事这么疯,三天两头的在实验室里就活,干脆连家都不回来,搞的刘华每天只加班两小时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看来卷文化并不是社会节奏加快和经济竞争加强之后带来的副作用,卷之一字,咱们自古有之。
刘国栋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为了能去个好学校,刘华直接把他户口放在老爸老妈的户口本上,虽然他使使劲不用迁户口也能办到,但是现在这样不是方便很多。
因为老妈家附近就有好的学校,四合院周围也就那样吧,可能最好的学校就是红星小学了,看看闫阜贵的工作态度就知道了,水平一般,还不思进取。
说到院子里,闫阜贵恢复工作了,他比较年轻,再工作个几年才能退休,像易中海早就退休了。
对于刘华把儿子送到远处学校去上学的事情,闫阜贵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刘华不相信他们学校的教育水平,经常性埋怨刘华,谁知道刘华现在挣脱枷锁,直接肆意妄为了。
“闫老师,你工作了一辈子,我跟你在四合院里面一起生活也十多年了,由小见大,你们学校的教育质量我实在是不放心。”
“这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们每年都有很多人考上初中啊。”
刘华用鄙视的眼神看着闫阜贵:“不是,你们考上初中就满足了,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把基础打好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以后会考上高中,考上大学。”
刘华摇摇头:“一个小小的初中,未来初中就是人生的起点,就初中文凭相当于半文盲。”
“咱院儿里边,二三十岁的人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十七八九的可能初中都没上完,这要是按照你的说法,他们都是文盲呗。”
刘华点点头:“那当然,再过几年,等国家经费稍微宽裕一些,初中都用不着考了,直接九年制义务教育,不让学生上初中的家长都是犯法的。”
“照这样子,得上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头儿啊?”
刘华笑着说:“大学啊,国家需要建设,建设就需要人才,大量的优质的大学生毕业生,那才是国家急需的人才,一个初中生算什么?”
闫阜贵摇摇头:“你知道考大学多难吗,考个中专都已经很不易了。”
“考大学是难,但有恒心的人是不会怕的,我现在班上教的学生有很几个就是初中以后就不上学,然后通过自学考上大学的。”
闫阜贵感慨的点点头:“那确实不容易,不对啊,你什么时候教学生了?”
“我没有跟你说过吗?我现在主要工作是在华清大学当老师。”
闫阜贵摇摇头:“这个真没有,我们只知道你调去科学部了,你咋又去大学里面教书了?”
刘华叹口气:“科学部刚刚恢复正常工作,千头万绪还没有理顺,所以目前为止没有我的研究项目,而华清大学正好开学,需要培养人才,就把我给拽过去当老师了。”
“厉害,厉害。”闫阜贵直接啧啧称奇:“我以前自诩为书香门第,跟你一比起来,我就是文盲。”
一旁晒太阳的贾张氏,把两个人的对话听了个全须全尾,都说好人不偿命,祸害活千年,在她身上是最好的体现,也是一把年纪了,还总说自己一身病,但活的比谁都好,长的比谁都胖。
“华子。”贾张氏倚老卖老的说道:“我听人家说,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回城了,我们家棒梗到现在还回不来,要不你想个办法让他到大学里面读书,这样他就可以回京城了,在西边儿,那真不是人过日子。”
这要求不单单震惊了闫阜贵,把刘华都给震惊了,这些年里里外外求刘华办事儿的人可不少,人家拿着礼物不说,提的要求也都非常合理。
唯有贾张氏的这个请求,如此的清新脱俗,刘华用惊讶的眼神看着闫阜贵,那意思是你敢相信她能提出这样的要求吗?
闫阜贵直接转身就走:“那什么?我忘了,明天的课还没备呢,我得赶紧回去备课去。刘老师,你不用备课呀。”
闫阜贵倒不是怕贾张氏而是怕麻烦。联络员制度早就没有了,大家早就各扫门前雪了,由于刘华最近这几年的低调,所以贾张氏又开始作妖,因为聋老太太那一辈的老人都去世了,现在院子里面年龄最大的除了易中海夫妇,就是贾张氏了,所以她又多了个倚老卖老的毛病。
第207章 你怎么不跟她学
老不可怕,怕的是倚老卖老,这个词从创立出来就没什么好意思,所以,倚老卖老的人,一般都相当讨人嫌。
闫阜贵明明没比贾张氏小几岁,但是贾张氏还就喜欢在闫阜贵面前倚老卖老,明明是同龄人,只不过小了几岁而已,偏偏好像小了一辈。
贾张氏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闫阜贵面前这么卖弄了,他们两个人都是喜欢占便宜的人,所以闫阜贵讨厌死这个胖老女人了。
看闫阜贵跑了,贾张氏撇撇嘴,不过她也没有过多计较,而是笑着跟刘华说:“华子,老太太,我也是一把年纪了,到现在还不能跟孙子能团聚,你就帮帮忙。”
刘华冷笑一声:“你不是最讨厌聋老太太的吗,现在怎么跟她学起来了,她可是已经死了,你怎么不跟她学啊?”
一句话差点没把贾张氏呕死,虽然说人固有一死,但也没必要抢着去死吧,更何况贾张氏无比留恋这个世界,虽然她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她也能感觉到,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就等着享福。
“不帮就不帮,你怎么能咒我一个老太婆了。”贾张氏反着白眼说道:“一点都不懂礼貌,你还当老师呢,能教学生什么好?”
“我能教学生什么,就不劳你操心了。”刘华笑了笑:“你还是替你们家棒梗好好想想吧,就他这个状态,即使回了城,也没有工作,吃什么喝什么?”
贾张氏被问懵了,她让刘华帮忙之前,其实就有心理准备啊,因为她从来没在刘华这儿讨到过好,现在刘华一语惊醒梦中人,她开始为自己的孙子担忧了。
孙子也大了,是时候该结婚生子了,但是没有一份正经的工作,谁愿意嫁给他,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吗。
如果让秦淮茹提前退休,倒是可以把工作传给棒梗,但是进厂之后是学徒工,就那么点工资,全家老小总不能跟在后面喝西北风吧。
想到这里,贾张氏顿觉心乱如麻,也顾不上晒太阳了,一骨碌站起身来,就进了自家屋子,等秦淮茹回来好好商量一下。
今天星期天,儿子在家做作业,因为刘华给他基础打的好,所以并不抗拒学习。
“作业做完了就出去玩。”刘华笑着说:“你这个年纪,正是对这个世界好奇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的抹杀这份好奇心。”
“妈妈说了,不要到处乱跑,外面不安全。”
“你妈妈说的是,不要乱跑,四处瞎逛,所以你别乱跑就行了,不是让你不出去玩。”
儿子开开心心都拿着玩具出去玩了,刘华给自己泡了壶茶,拿了本闲书看起来,现在很多人喜欢看哲学书籍,你让刘华看马列毛,还能看见进去。
什么黑格尔、卢梭、萨特,刘华完全看不进去,他觉得这些人的哲学缺乏文化的沉淀。
闫阜贵又悄悄都走进刘家,笑着打招呼:“华子,你不用备课吗?”
这刘华吓一跳,闫阜贵本来瘦的跟猴似的,脚步又轻,刘华看的入迷,就没发现他进来。
“备什么课啊,看看闲书,教科书都是我主持编纂的,哪一页我都了如指掌,闫老师你不是回去备课的吗,你这是有何贵干啊?”
“教科书都是你编的?你可真够威风的。”闫阜贵笑呵呵的说说:“这不是来跟你交流一下教学经验吗,这个教大学生跟教小学生之间有什么差别。”
“没啥区别吧。”刘华想了想说道:“非要说有区别,可能叫大学生更省心、更简单一些。”
“更省心、更简单?”闫阜贵有点不敢相信:“那可是大学生啊,大学的功课能简单了?小学一加一等于二,大学是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我可是听说了,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那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咱们国家的陈景润穷其一生也只证明了一加二的问题。”
“闫老师,这你就不明白了,大学生,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本身就很有自律性了,人家会主动学习,我们这些老师只要负责答疑解惑就行了,你们小学老师除了让小学生学习,还得让他们懂得学习,这可就是个大麻烦。”
闫阜贵恍然大悟的一拍桌子:“你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教知识容易,这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难啊。”
闫阜贵开始大倒苦水,说着自己教学当中都不容易,刘华听了一会儿,玩笑的说:“你跟我说这话没用啊,你得跟你们校长,跟教育局长说,我又给你加不了工资。”
闫阜贵讪讪的说:“说了也没有用,这当领导的能知道我们的辛苦吗?”
刘华摇摇头:“领导肯定不知道你的辛苦,毕竟你见天的迟到早退,咋也不会认为你辛苦啊。”
闫阜贵哭笑不得:“我后来改了,但是校长好像视而不见。”
刘华耸耸肩膀:“我也没办法,谁让你以前留得印象太差了。”
闫阜贵简直是欲哭无泪啊,看样子在退休之前想再进一步是不可能的了。
华清大学这一届半导体设计的学生绝对会有大出息,他们两个导师都是院士级别的,而且刚刚学了一点入门级的知识,就让两位导师给带进项目组了。
在干中学,每学一点,都要致用,学习、理解再应用,这比任何的学习方法都能让人印象深刻。
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半年的学习进度,硬是压缩到了两个月,还学习了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元器件。
人,一旦经历过迷茫和无知以后,再给他求学上进的机会,他会不顾一切都抓住这根救命的稻草。
班上的同学用尽了一切的时间去努力学习,就连暑假放假,这二十一个人都没有回去,就是为了能够跟老师一起做实验,多学一点。
看着他们这么辛苦,刘华也是找上了黄主任,能不能多挪西凑一点,给这些学生发一点基本的生活补助。
黄主任摇摇头:“不好办,他们毕竟只是大一的学生,就算你们说他们是实验室的助手,那我跟上面也没办法交代呀。”
“这个事儿,难道你就不能换个角度看一看吗?”
第208章 酒仙桥
“从啥角度看呢?”
“这些学生帮了咱的忙,极大的缩短了我们研究的周期,最后省了不少钱呢,只要拿出一点点,你就当做是奖金发给他们也好啊。”
黄主任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不可能,不可能的,过去压根没有这个先例。”
“要不你就当招收个学徒工,给人家的学徒工工资。”
黄主任原则性极强,这也不肯,那也不肯,首先刘华必须要肯定,黄主任绝对是个好主任,非常的关心同学,他之所以这也不肯那也不肯,实在是因为咱们还没有彻底放开,一切必须要按照规定。
“太死板了。”刘华和李教授抱怨道:“反正我们不管,黄主任,这些孩子放假了,连家都不回帮我们做实验,你不能让人家还要自掏伙食费吧?”
黄主任最后被逼得没办法了,硬是从有限的经费当中挤了一些,名义上是用来修理宿舍的,把这些学生当小工了,给发了一些补贴。
虽然钱不多,但是足够学生们日常使用了,不至于他们给老师帮忙,还得倒贴钱。
八月初的时候,刘华带着所有学生去了酒仙桥,这里是京城的半导体生产园区,集中了北方大部分电子厂。
经过科学部的协调,刘华他们将会在这里改造一台光刻机,用来制造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
看着眼前的光刻机,跟刘华印象中阿斯麦尔那种光刻机完全不一样,走的完全是一种浓浓的重金属工业风。
“九十九拜都过来了,就剩下最后一哆嗦了。”李教授笑着说:“老实说,我现在还有点紧张,不知道我们的设计能不能生产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管他了,干就完事了。”刘华笑着说:“首先,我们得对自己有信心。”
学生好奇的问:“老师,为什么你的信心永远都是那么充足?”
“因为我刘华想干的事儿,从来就没有办不成的。”
这要是放在三十年后,妥妥的B王,是会被人群嘲的,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么有信心的话,足以稳定军心。
有着刘华的信心,大家伙儿干劲十足,仅仅花了半个多月就把光刻机给改造完成了。
上一篇:重生1960,我的工业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