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384节

  贾琏真实的想法,如果换成别人贩大烟,早弄死他了。

  为了给薛家留面子,贾琏走的是后门,送他的是宝钗。

  目送贾琏出门后,宝钗心情极为复杂。倒不是说对贾琏有多深的感情,实在是为贾琏与薛蟠之间的关系难以弥合感到担忧。

  更深层次,想到了自己未来的着落。未来的夫君,大概是难及贾琏之万一。

  只能说,太早遇见贾琏,对于黛玉和宝钗,都不是一件好事。除了屋里丫鬟多了几个,贾琏在这个时代,无疑是最佳夫婿的代表。

  王仁也想借机找贾琏说事情,因为来晚了一点,贾琏已经走了,王仁只好作罢。

  次日,王仁便带着一车礼物来贾府,贾琏外出,王熙凤接待的他。

  兄妹二人见面说话时,不免提起了昨日薛蟠的婚礼,王熙凤当时也在场,知道贾琏先走了一步,昨夜连家都没回。

  王仁听了顿时惊呼:“夜不归宿,妹妹也能忍的了?”

  王熙凤听了冷笑反问:“当初我在娘家时,哥哥夜不归宿的时候还少么?”

  王仁不以为然道:“我能一样么?我王家人呢!”

  王熙凤被干停电了,沉默的看着毫无B数的哥哥。

  王仁这才有所醒悟,悻悻的讪笑:“开玩笑,开玩笑,妹夫乃一时俊杰,即便是大伯,对妹夫也是看重的很。”

  这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王熙凤尽管性格强势,依旧对娘家男丁比较上心,王仁乃嫡子,更是王子胜这一房的核心。

  但是这一房怎么说呢?后继无人,王仁还不如王义。

  王义跟着去了安南,那是真上战场的,王仁则选择回京,继续他花天酒地的日子。

  想要继续奢靡的生活,王仁肯定要想法子搞钱的。

  其实王仁搞钱的方式很多,可以做的正经买卖有的是,再不济,买两条船,雇人跑海贸也是可以的。

  跑不了南洋,跑日本和朝鲜还不行么?

  可惜,王仁习惯了坐享其成,哪里有奋斗的心思?

  这个时候,他把心思放在贾琏身上,想借贾琏的势,做点来钱快的勾当。

  总之你让他去正经的经营买卖,他肯定是做不来的。

  贾琏关心的是如今的朝廷大势,挣钱的事情倒是不需要操心太多,研发司已经被贾琏弄成了一个大型的国企。

  各种买卖都做,连酱油批发生意都做的风生水起。

  眼红的人很多,但是不敢轻易伸手,贾琏可不好惹,惹急了真会动手的。

  贾琏也做出了一副研发司为其禁脔的姿态!

  朝中觉得自己有机会的人,都在观望,希望哪个不怕死的愣头青打头阵,为大家探探底。

  可惜,目前为止,还没出现这么一个愣头青。

  承辉帝最近的心情不错,辽东的问题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东平王最终在协议上签字,率本部北上,重建奴儿干都司。

  那地方真是一片苦寒之地,如果放在现在的地图上,东平王的主力进入黑龙江流域了,目前趁着天还没冷,抓紧提前建设东平城亲王府所在地。

  承辉帝还是很厚道的,没有让东平王立刻迁出辽东现有地盘,而是给了个三年的期限,让他先把奴儿干都司旧地发展起来,再行搬迁。

  这个事情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前脚刚解决了东平王的事情,后脚远在漠北的李逆派使者进京,几乎是同时,西宁王的世子也进京了。

  李逆的使者倒是好办,来的目的就是拿到赦免文书,以及册封文书,由此可以名正言顺,通过贸易来获取漠北急需的物资。

  西宁王的情况要好多了,毕竟他盘踞在河西走廊,还在与林丹王的势力对峙,两边虽然没打起来,事实上也互相牵制了。

  西宁王的要求也不高,他愿意退出河西走廊,以新省为前进基地,越过葱岭,开拓新的疆域。当然,做到这一步的前提,能得到朝廷在物质上的支持。关于这个事情,承辉帝想起上次会议,贾琏关于人口的话题,便让人把贾琏叫来。

  不叫不行,贾琏就是这样,如果承辉帝想等他主动介入,那他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待到天荒地老。

  见面之后,承辉帝也不兜圈子,开门见山:“西宁王欲重开安西都护府,恢复盛唐旧貌,需要朝廷的支持,你认为如何?”

  贾琏没想到西宁王也有雄心壮志,只是不知道他能不能干的过罗刹帝国。

  哦,现阶段,罗刹国还在打土耳其谋求黑海的出海口,那一时半会没事,必须抓住时机,进军中亚。

  “微臣以为,此时出兵重建安息都护府,正当其时。朝廷不但要支持,还应该大力支持。今后但有流放者,优先流放西域,充实当地人口。”

  贾琏果断的支持西宁王的战略构想,如果他在安息都护府故地建国,那真是乐见其成。

  承辉帝却另有看法,并且没有藏着,表达了担心:“朕所忧者,西宁王必迁河西人口入新省,届时朝廷即便迁陕、晋人口入河西,所需开销也不是个小数字。如果百姓能自发前往,那便能省不少。需知,如今朝廷也不宽裕,内帑几次拨付后,如今不足三千万元。”

  承辉帝的意思,他也没啥钱了,看着内帑不断的减少,他也心疼的厉害。

  说是不足三千万,按照贾琏对皇帝的了解,应该是还有三千五百万前后,甚至接近四千万。

  贾琏稍加思索,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陛下想要提高百姓主动迁徙的意愿,其实不难。只需朝廷承诺,迁徙之后,不论男女,十六以上,四十以下,皆分地五十亩。唯一难办的,就是前往西域时,如何组织好,尽量减少途中人员的损失。微臣之见,与其担心朝廷迁徙人口所需的费用,不如担心当地士绅从中作梗,阻挠百姓自发移民。”

  这年月走长途就很要命了,过玉门关往西,那更是一条艰难之旅。王子腾在西域杀了几百万口,如今正是缺人口的时候。

  西宁王一旦主动退出河西,大量人口跟随迁徙,填入新省。河西走廊也是贫瘠之地,土地少了,根本没有吸引力。

  但是国人对于土地的执念,吸引力太大了。只要朝廷说到做到,届时唯一的阻力,就是地方上的士绅。

  为什么呢?士绅占据了大量土地,失地农民只能做佃户谋生。如果朝廷分地的消息真的能抵达基层,大量百姓迁徙了,谁来给士绅种地,没人给士绅种地,士绅剥削谁去?

  别看这些基层百姓,日常过的是牛马人生,离开他们,地方士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总不能自己去种地吧?

  所以,历朝历代,都在想法子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普通的百姓,基本都是文盲,人生最远的活动范围,可能就是方圆五十里,百里就到头了。

  陕西、山西等地还好点,毕竟有麦客的传统,一小部分人口存在流动,但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大周承继了明朝的一些政策,建国初期,也采取了明朝的一些制度,比如路引。没有这东西,你就算是忙命天涯,也很难跑的太远,上山落草更简单一点。只能说,这是农耕文明的一种必然。

  承辉帝也听了这一番话,认识到贾琏说的更有可能性,毕竟士绅都是啥玩意,承辉帝心里很清楚。

  这就是一帮得寸进尺的玩意,还是以两江为例子,如果不是孙化贞的铁腕镇压,两江士绅要上天。

  当然了,两江工商业发达,不管谁来当这个皇帝,都会格外重视这块税赋重地。

  问题士绅是能偷就偷,能逃就逃,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节奏很熟悉?

  熟悉就对了,这玩意就是人性。

  嘴上都说,省下的税装进口袋里,总比便宜了贪官污吏要好。

  实际上国家一旦税收枯竭了,入不敷出,就要出大问题了。

  赶上一点天灾人祸,百姓遭罪的日子就来了。

  站在皇帝的角度看问题,现在大周好些省的人口密度摆在那里的,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是干草堆上落火星子。

  “无论陛下想要做点什么,当务之急,还是重新整顿黄册,摸清楚朝廷的家底。看看国家如今到底有多少人口,看看有多少人口被隐匿了,摸清楚底细之后,政策才能有的放矢。地方上如果是一本糊涂账,那就只能任由地方官员以及士绅胡作非为,想怎么糊弄朝廷都行。”

  承辉帝对贾琏的建议,深以为然。土地兼并,隐匿人口,这都是老问题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朝廷的财政收入。为何本朝过去了一百多年,收丁口税的时候,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甚至更早的黄册呢?

  什么是丁口税?

  就是人头税!

  但凡是个国家,没有不收这个税的。

  用现代的话来说,你就算是想收人头税,也要搞清楚国家有多少人,不能一直是糊涂账。

  你非要说弄的很清楚也不现实,至少要距离真实数字更接近一点,才能避免朝廷税收的损失。

  所以,贾琏的建议可以总结为两条,对外,全力支持西宁王开边,恢复安息都护府,对内,开启新一轮的人口普查,摸清楚家底。

  这个事情的工作量很大,但必须要做,不做不行。

  承辉帝听进去了,贾琏告辞之后,立刻把张庭恩与宁克叫来,提前开一个小会。

  提起支持西宁王的事情时,张庭恩和宁克都表示没问题,但是提起重编黄册的时候,两人都面露凝重,一脸的难色。

  这俩都为难了,即便是张庭恩,也在思考,这活到底有多大。

  单单是搞人口普查,其实不难的。难的是一旦落到了基层,该如何执行?

  说句不好听的,如今这个时代,想要搞人口普查的难度,简直难以想象。

  基层治理全靠士绅的时代,就问你人口普查怎么推行?地方上的吏是办事的主力,他们与士绅之间的利益关系,早就深度绑定。

  这么说吧,士绅不配合,这事情就无法进行。

  张庭恩思之再三,叹息道:“难,太难了!”

第446章 出个损招

  贾琏也知道人口普查很难,但怎么说呢,我只负责提出建议,如何解决,肯定是不管的。

  真的要能做到的事情,贾琏不会提建议,先做就好了。

  比如说蒸汽机的运用,贾琏这边有一批最好的工匠,每天都在造。

  造的过程中,还让工人发挥个人智慧,搞出各种新设备,然后用设备再生产设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其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别的,而是统一度量。机械就是这样,加工精度越高,造出来的东西越好用。

  例如,眼下正在试验的后装步枪,如何解决气密性,只有一个办法,提高加工精度。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钢材的质量问题,这个该如何提高,以前遵化铁厂官营的时候,贾琏也没啥好法子,他是外行。现在私营了,可以提要求了。

  当然了,贾琏也不是光提要求,而是给出了建议,比如往钢水里加点东西,比如锰,或者硅。

  不解决材料的问题,就算有合适的机床,没有刀头,也难以发挥作用。

  一时半会的,也只能慢慢来了,目前试验中的后装步枪,用的还是黑火药的纸壳弹。

  承辉帝与张庭恩、宁克三人商议之后,暂时没有结论,最终决定要上内阁会议,看看大家怎么说。

  其实这么决定大概就是要放弃了,人多意见多,反对的声浪只要稍微大一点,事情多半就拖下来了。

  张庭恩倒是很在意这个事情,下班前让人叫贾琏上家里去。

  贾琏按时赴约,张庭恩连杯茶都没上,直接就问:“重编黄册的事情,是你的建议?”

  贾琏点点头:“对,我寻思,先重编黄册,看看难度如何,一切顺利的话,再重编鱼鳞册。”

  张庭恩听了点点头:“我就知道是你,别人也想不出这等难度的事情。行了。你回去吧,此事别对外说。”

  真不是师徒之间的感情淡了,而是太随意了,没必要客套。

  贾琏很高兴地走了,又省一桩麻烦。

  张庭恩沉重的叹息一声,贾琏的建议,愿望是好的。

首节 上一节 384/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