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388节
这条命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各路前来汇集的军队,哪里有军纪可言。没下令驱散之前,做点坏事还得偷偷摸摸。下令驱散之后,直接撒欢了。
抢、杀、奸等恶性事件,在短短一天之内达到了峰值,大批难民见势不妙,纷纷逃亡别地。
难民是顺利的驱散了,四大家族汇聚的士兵也都发了一笔小财,没等他们高兴呢,王子腾的大军杀到了。
说实话,一路上看见逃难的百姓时,王子腾还算镇定,随着逼近王城,不时能看见路边倒伏的尸体,有的女性衣服都没穿,王子腾吃惊了。
赶紧去了解情况才知道,这是安南官兵的杰作。发生这类事情,王子腾并不吃惊,他也是在国内镇压过“暴民”的,当初在西域,麾下做的更狠。只不过安南今后是王家的安身之地,要收敛一下的。王子腾下令扎营,清理沿途,掩埋尸体,以免瘟疫爆发。
王子腾叫来各路本地将令,让他们派人出去散布消息,主要是把王城官兵驱赶难民的事实传播出去。
并且发布公告,让全军都知道,王城发生了什么事情。
打舆论战,这种事情任何时候都必须抓紧了。还是那句话,这里不是西域,那边别说语言了,文字都不通。
安南不一样,这里是正经的儒家文化圈,民间有很多通汉语的人,越往北,情况越明显。
大军在城外二十里扎营,在王子腾严格要求预防夜袭的军令下,各路人马害怕军纪,还算能执行命令,只不过执行的也不怎么地。
王子腾还是高看了安南军,人压根就没有夜袭的念头。
说到夜袭,一支军队能打夜战本身,在这个时代就是精锐的代名词。
王子腾是以己度人了,他手里这支三万人的精锐,训练了多年,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是真的能打夜战的。
王城方面不是没想过夜袭,但被李丞相否定了,他是带兵出身的,知道手底下人怎么回事。白天还好,晚上出击,一百人能有十个人抵达目的地,都算是精锐了。安南的士兵,也多是社会底层,平时过的也不怎么地。李丞相甚至判断,即便是禁军出发夜袭,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夜袭是不存在的。
当然了,王子腾也没白忙活,至少次日天亮后,各部队还算有序的完成了集结,摆开阵势,逼近王城。
阮清在城内问麾下各位将令:“贼初至,可有猛将敢出击,趁其立足未稳,杀他一阵,挫其锐气。”
禁军将令,王族成员阮进表示,他愿意率本部五千人出击!阮清随即下令,阮进率部出击,同时命李、郑两家,各派一万人为阮进押阵,见势不妙时,随时接应他撤退。
王子腾得知城内有军队杀出,不由的兴奋了起来,赶紧到高处观阵。
今天出于重视的目的,王子腾没有派仆从军打头阵,先锋由周军一个参将率本部三千人马担任。
这一路,沿途打的都是地方武装,王子腾可以让仆从军上,今天到了王城之下,事关成败,不敢马虎。
作为一个老将,王子腾从不敢轻视任何对手,哪怕截止目前,安南军队表现的极为不堪。
王子腾的观点是,不是安南军队不能打,只是没有好的将令,以及合适的战术。
第445章 太难了
城头上安南王阮清在观战,边上的丞相还在解释阵型什么的,阮清看着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形,缓缓前压,很是振奋。
“这就是我安南精锐该有的样子!”
认知中的接触后,以火绳枪对射,然后肉搏的战斗场面并没有出现。
前锋三千周军,在安全距离外列阵,先以火炮轰击,如果敌人能忍受伤亡推进到射程内,再以排枪击之。
这一套战术,王子腾在西域时就玩的很熟练,麾下的将令更是个中好手。
当时面对骑兵,这套招数都能打的对手难以招架,何况眼前的安南军队,全是步兵。
偶尔有几匹马,也矮小的很,骑在上面像猴子骑驴。
王子腾很快发现,高估了安南军队的承受能力,这种密集阵型,实心弹丸在地上弹跳,拉出一条条血腥的死伤沟槽,尽管因为地质原因,炮弹弹跳的距离有限,但五轮火炮射击之后,安南军队溃散了。士兵们丢下手里的武器,掉头就跑,有的人还扯掉了盔甲,方便跑的过同伴。
负责押阵的两万私兵,更是不堪,非但没有上前掩护的意思,反而立刻掉头跑路。
人太多了,城门肯定会堵上的。王子腾从望远镜里看见战况,下令缓缓前压,保持阵型不乱即可,不需要追的太快。
这条命令毫无问题,只要后面有人在追,安南士兵就不会停下逃跑的脚步。
果不其然,城门口堵上了,周军前锋不紧不慢的用步枪开火,落在后面的人,不断被击中,发出惨叫声,哀嚎声。
城头上的阮清看着眼前的这一仗,魂飞魄散,再无一战的勇气。
“来人,来人,出城向王总督求和!”
这个时候,逆流而上的部分水师才刚刚抵达附近,根本没有发挥战船上火炮的机会。
王子腾的战报传回京城时,中秋节都过了。王仁回到京城时,正好赶上了薛蟠的婚礼,作为王家的代表出席。
贾琏自然也早早的来到,被引入内宅后,见了薛姨妈和宝钗,客套一番后落座吃席,只是坐下后喝了三杯酒,便找借口离开了。
为此,薛蟠想来敬酒都没赶上,只能勉强的笑着,心里很是尴尬。
贾琏真实的想法,如果换成别人贩大烟,早弄死他了。
为了给薛家留面子,贾琏走的是后门,送他的是宝钗。
目送贾琏出门后,宝钗心情极为复杂。倒不是说对贾琏有多深的感情,实在是为贾琏与薛蟠之间的关系难以弥合感到担忧。
更深层次,想到了自己未来的着落。未来的夫君,大概是难及贾琏之万一。
只能说,太早遇见贾琏,对于黛玉和宝钗,都不是一件好事。除了屋里丫鬟多了几个,贾琏在这个时代,无疑是最佳夫婿的代表。
王仁也想借机找贾琏说事情,因为来晚了一点,贾琏已经走了,王仁只好作罢。
次日,王仁便带着一车礼物来贾府,贾琏外出,王熙凤接待的他。
兄妹二人见面说话时,不免提起了昨日薛蟠的婚礼,王熙凤当时也在场,知道贾琏先走了一步,昨夜连家都没回。
王仁听了顿时惊呼:“夜不归宿,妹妹也能忍的了?”
王熙凤听了冷笑反问:“当初我在娘家时,哥哥夜不归宿的时候还少么?”
王仁不以为然道:“我能一样么?我王家人呢!”
王熙凤被干停电了,沉默的看着毫无B数的哥哥。
王仁这才有所醒悟,悻悻的讪笑:“开玩笑,开玩笑,妹夫乃一时俊杰,即便是大伯,对妹夫也是看重的很。”
这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王熙凤尽管性格强势,依旧对娘家男丁比较上心,王仁乃嫡子,更是王子胜这一房的核心。
但是这一房怎么说呢?后继无人,王仁还不如王义。
王义跟着去了安南,那是真上战场的,王仁则选择回京,继续他花天酒地的日子。
想要继续奢靡的生活,王仁肯定要想法子搞钱的。
其实王仁搞钱的方式很多,可以做的正经买卖有的是,再不济,买两条船,雇人跑海贸也是可以的。
跑不了南洋,跑日本和朝鲜还不行么?
可惜,王仁习惯了坐享其成,哪里有奋斗的心思?
这个时候,他把心思放在贾琏身上,想借贾琏的势,做点来钱快的勾当。
总之你让他去正经的经营买卖,他肯定是做不来的。
贾琏关心的是如今的朝廷大势,挣钱的事情倒是不需要操心太多,研发司已经被贾琏弄成了一个大型的国企。
各种买卖都做,连酱油批发生意都做的风生水起。
眼红的人很多,但是不敢轻易伸手,贾琏可不好惹,惹急了真会动手的。
贾琏也做出了一副研发司为其禁脔的姿态!
朝中觉得自己有机会的人,都在观望,希望哪个不怕死的愣头青打头阵,为大家探探底。
可惜,目前为止,还没出现这么一个愣头青。
承辉帝最近的心情不错,辽东的问题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东平王最终在协议上签字,率本部北上,重建奴儿干都司。
那地方真是一片苦寒之地,如果放在现在的地图上,东平王的主力进入黑龙江流域了,目前趁着天还没冷,抓紧提前建设东平城亲王府所在地。
承辉帝还是很厚道的,没有让东平王立刻迁出辽东现有地盘,而是给了个三年的期限,让他先把奴儿干都司旧地发展起来,再行搬迁。
这个事情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前脚刚解决了东平王的事情,后脚远在漠北的李逆派使者进京,几乎是同时,西宁王的世子也进京了。
李逆的使者倒是好办,来的目的就是拿到赦免文书,以及册封文书,由此可以名正言顺,通过贸易来获取漠北急需的物资。
西宁王的情况要好多了,毕竟他盘踞在河西走廊,还在与林丹王的势力对峙,两边虽然没打起来,事实上也互相牵制了。
西宁王的要求也不高,他愿意退出河西走廊,以新省为前进基地,越过葱岭,开拓新的疆域。当然,做到这一步的前提,能得到朝廷在物质上的支持。关于这个事情,承辉帝想起上次会议,贾琏关于人口的话题,便让人把贾琏叫来。
不叫不行,贾琏就是这样,如果承辉帝想等他主动介入,那他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待到天荒地老。
见面之后,承辉帝也不兜圈子,开门见山:“西宁王欲重开安西都护府,恢复盛唐旧貌,需要朝廷的支持,你认为如何?”
贾琏没想到西宁王也有雄心壮志,只是不知道他能不能干的过罗刹帝国。
哦,现阶段,罗刹国还在打土耳其谋求黑海的出海口,那一时半会没事,必须抓住时机,进军中亚。
“微臣以为,此时出兵重建安息都护府,正当其时。朝廷不但要支持,还应该大力支持。今后但有流放者,优先流放西域,充实当地人口。”
贾琏果断的支持西宁王的战略构想,如果他在安息都护府故地建国,那真是乐见其成。
承辉帝却另有看法,并且没有藏着,表达了担心:“朕所忧者,西宁王必迁河西人口入新省,届时朝廷即便迁陕、晋人口入河西,所需开销也不是个小数字。如果百姓能自发前往,那便能省不少。需知,如今朝廷也不宽裕,内帑几次拨付后,如今不足三千万元。”
承辉帝的意思,他也没啥钱了,看着内帑不断的减少,他也心疼的厉害。
说是不足三千万,按照贾琏对皇帝的了解,应该是还有三千五百万前后,甚至接近四千万。
贾琏稍加思索,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陛下想要提高百姓主动迁徙的意愿,其实不难。只需朝廷承诺,迁徙之后,不论男女,十六以上,四十以下,皆分地五十亩。唯一难办的,就是前往西域时,如何组织好,尽量减少途中人员的损失。微臣之见,与其担心朝廷迁徙人口所需的费用,不如担心当地士绅从中作梗,阻挠百姓自发移民。”
这年月走长途就很要命了,过玉门关往西,那更是一条艰难之旅。王子腾在西域杀了几百万口,如今正是缺人口的时候。
西宁王一旦主动退出河西,大量人口跟随迁徙,填入新省。河西走廊也是贫瘠之地,土地少了,根本没有吸引力。
但是国人对于土地的执念,吸引力太大了。只要朝廷说到做到,届时唯一的阻力,就是地方上的士绅。
为什么呢?士绅占据了大量土地,失地农民只能做佃户谋生。如果朝廷分地的消息真的能抵达基层,大量百姓迁徙了,谁来给士绅种地,没人给士绅种地,士绅剥削谁去?
别看这些基层百姓,日常过的是牛马人生,离开他们,地方士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总不能自己去种地吧?
所以,历朝历代,都在想法子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普通的百姓,基本都是文盲,人生最远的活动范围,可能就是方圆五十里,百里就到头了。
陕西、山西等地还好点,毕竟有麦客的传统,一小部分人口存在流动,但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大周承继了明朝的一些政策,建国初期,也采取了明朝的一些制度,比如路引。没有这东西,你就算是忙命天涯,也很难跑的太远,上山落草更简单一点。只能说,这是农耕文明的一种必然。
承辉帝也听了这一番话,认识到贾琏说的更有可能性,毕竟士绅都是啥玩意,承辉帝心里很清楚。
这就是一帮得寸进尺的玩意,还是以两江为例子,如果不是孙化贞的铁腕镇压,两江士绅要上天。
当然了,两江工商业发达,不管谁来当这个皇帝,都会格外重视这块税赋重地。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