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33节
滤镜何时碎的呢?当然是乾隆年间,英国使团访华之后。
再往后,在贸易上干不过大清,就开始大肆搞鸦片走私,林则徐禁烟,英国人的舰队就开过来了。
讲真话,换成任何一个朝代,哪怕是大宋这么怂的政权,也不会向清朝跪的那么快。原因很简单,统治者内心深处防内的优先级别,高于防夷。否则就如此广大的疆域,一直打下去,就不认输,英国人才来了几个人,还能赖在海上不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太平天国的功劳很大,没有太平天国,就不会有湘军淮军的崛起,就不会有后续的被迫放权和东南六省自保。
其实三藩之乱的时候,就有过一次机会,八旗废弛,绿营崛起。怎么说呢,这大概就是历史吧,这个文明注定要螺旋上升。
骨子里贾琏还是没拿这帮洋人当人的,采取的还是利诱的一套。怎么说呢,这些人的忠诚度其实还是很高的,历史上的汉唐,就不乏类似的现象。相比之下,某些族群……,不提了,免得404.
确定了扩大从欧洲挖人的计划后,贾琏下令,开启第二波招募疍家青年入伍的计划。
说起疍家青年,作为海军士兵,真是太好用了。只要给够军饷,给吃给穿,这些年轻人的尽头不要太足。后续的社会地位,贾琏给的也很到位,只要加入了海军的疍家家庭,拿到了身份认证后,可以上岸职业了。孩子也可以读书了,不用在海上飘着了。
提到疍家人,贾琏不得不承认,以前的官府是真不当人。
就在贾琏准备放弃与海龙头合作的计划时,秦三掌柜带着礼物,来到了巡抚衙门之外,双手奉上拜帖和礼单。
贾琏闻讯之后,先看看拜帖和礼单,拜帖没啥好说的,礼单真的要好好说道说道,海龙头,出手是真大方啊。
两尺高的观音像,金佛啊。鸽子蛋大小的珍珠,一百颗,三尺高的珊瑚等等,全都是花钱都很难买到的东西。
在这个年代,说是奇珍异宝,真不为过。
贾琏示意把东西收好,有的东西留下,比如金佛。珍珠和珊瑚,贾琏让人打包,送到京城,给皇帝做年礼。嗯,珍珠贾家留一半。
金佛送给王熙凤,还有京城里的其他人,都准备一份礼物,提前送过去,不能等到年都过了,才送礼物不是。
这段时间,贾琏还真的收了不少好东西,真正的奇珍异宝,都送皇帝了,次一级的才留下。
书房内,贾琏接见了秦三掌柜的,待他见礼之后开口笑道:“本抚还当海龙头看不上开出的条件。”
秦三掌柜恭敬的起身回话:“龙头愿意接受大人的条件,只是有一条,子女能否上岸。”
贾琏听了微微皱眉:“人质么?本抚不搞这一套!”
秦三掌柜则苦笑道:“大人误会了,真就是我等不愿意让子女跟着吃苦。还有就是,大人总得给个大义名分吧。”
贾琏听出了他的意思,没有很痛快的答应他,反而笑问:“怎么,还要讲条件?”
秦三掌柜吓的浑身抖了一下,这种大人物,不怕他冷着脸,就怕他笑啊。他可是亲眼看见,盘踞惠州几十年的陈氏家族,等于被连根拔起。也就是眼前这位爷不好杀,不然陈氏的男丁,还能剩下几个都不好说了。杀人这种事不稀奇,少见的是这种一个巨大的家族,谈笑间灰飞烟灭。
砍头那天秦三掌柜在现场,看着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那种官府的威压,哪里是海上动刀子能比的?
陈氏一族的毁灭,对于海龙头而言,这就是朝廷的力量,巡抚大人懒洋洋的动动手,拍死了陈氏。
为何秦三掌柜来晚了,真不是在犹豫,是在搜刮合适的礼物。
“大人误会了,草民不是讲条件,而是南洋各地,多有华人。海龙头愿为大人前驱,能有个大义名分,更能让当地华人信服,借助他们的力量,更容易站稳脚跟。龙头说了,不要钱,就要一个官方的名分。”
秦三掌柜小心翼翼的解释,贾琏听了故作沉吟,久久不语。
“说来说去,还不是要招安么?”贾琏故作不快,但也没有勃然大怒,立刻发火赶人,而是陷入了“思索”中。
秦三掌柜大气都不敢出,站在一边,双手贴着腿下垂肃立,如同等待判决的被告。
第499章 立储呼声
“南洋宣慰司使,名称是旧了点,但是接受度很大。就这个吧,海龙头为南洋宣慰司副使,以这个名义在南洋活动。”贾琏总算是开口了,秦三掌柜顿时大喜,别看是个副使,但就海龙头而言,已经是给到顶格待遇了。
“小的替龙头谢过大人提携。”秦三掌柜干脆的跪下感谢。
贾琏笑了笑:“此事本官需要上奏朝廷,官印官服,要等朝廷批准了才能正式下发,届时海龙头若是愿意,可以亲自来领,不愿意,让人代领。”这话说到这里,秦三掌柜不免有点尴尬,也就是贾琏了,换成别的官员,这门都不带让进的。
海龙头有安全上的担心,官员可不会理解你。一个海匪头子,你真当自己脸大么?
“还有一点,军备方面,驻军的库房中有一些火绳枪以及弗朗机速射炮,朝廷的旨意下来后,可以拨给海副使。战船方面,只能靠自己了。”
贾琏的目的是为了能把事情办成,所以呢,该出手的时候,并不吝啬。一些过时的装备,直接下拨,毕竟招安了嘛。小气就没意思了。反正接下来的新军,装备都是火帽枪了,燧发枪都淘汰了。再过几年,没准后装针击枪都出来了。
贾琏看来是淘汰的不值一提的装备,对于海龙头的人而言,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本来就没指望朝廷能下拨装备。
“小的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大人的感激。”秦三掌柜真是找不到合适的话来感谢了,都是做官的,贾琏这种太少见了。
对于海龙头而言,做官的收钱不办事,才是常态。当初给王子腾送了钱,想要招安,结果呢?海匪还是海匪,最多不打你。
…………。
茫茫大海上,一叶风帆在海浪中飞驰,风帆船能有个六七节的航速,就算是不错的。眼下这艘飞剪船,跑出了十节的速度。
这已经不是在海上航行了,这是在海上漂行。
驾驶船只的人员有三个,分别是南洋水师的队官杰瑞(原英籍),水手蔡十八,水手蔡旺。
第一次海试的目的地,就是天津,三人都是把脑袋悬在裤腰带上,博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趟海试,还有送信的任务,如果一切顺利,今后广东方面往京城的奏折,都会有海路。
飞剪船离开广州后,一路北上,沿途停靠休整,记录数据,最终耗时二十天,抵达天津。
这个速度,并不比八百里加急快,但是却大大的节省了费用。八百里加急,那种搞法,沿途是要不断的换马,换人的。
而贾琏搞出来的飞剪船,只要三个人,如果减少沿途的停靠,全速前进,最多十五天,就能把信从广州送到天津。
三人的海试还在继续,来的时候沿途不但的停靠,回去的计划则是带足了水和干粮,沿途不停靠,轮流驾驶,追求极致。
三人上岸之后,并没有继续往京城去,而是拜托驿站把信送到京城。三人则是原地休息几天,等回信来带回去。
承辉帝接到贾琏的奏折时也很吃惊,因为信里写的很清楚,走海路到天津,再走驿站系统。
承辉帝敏锐的发现了核心优点,成本。
传统的驿站体系,成本远远高于走海路的高速船只。当然了,贾琏的意思不是取缔驿站系统,而是建议沿海各省,应该把海路也纳入到驿站体系中。这样做的当然是大大的节省了成本。只不过还有别的问题,就是这成本是节省了,却是理论上的。
啥意思呢,还是举例子吧。摊丁入亩,从数字上看,税收并没有增加多少,可以说改了个寂寞。
实际上呢?打掉了诸多灰色手段,让苛捐杂税没法再冠冕堂皇。
少了这些灰色手段的盘剥,百姓的负担实际上是减少的。
当然了,都是暂时的,还是那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贾琏在信里说的很清楚,造这种高速的船,目的就是为了快速的传递信息,毕竟茫茫大海,一旦开拓南洋,通信难度会大大增加。能快一点,最好是快一点。其实贾琏最想搞的是电报,问题这玩意他真不懂啊。
研发厅的那帮工匠确实牛逼,能搞出拉丝机来,但不等于他们能搞出电缆。贾琏都不懂的原理,指望他们么?
对于贾琏在奏折上提到的招安海龙头的事情,承辉帝觉得这就不算事。重点是贾琏终于开始了南洋的布局,以及贾琏对待东平王、西宁王的态度。养寇自重肯定是不算的,毕竟他们打下来的都是自己的封地。西宁王还好一点,毕竟是丝绸之路的古道,东平王那边,完全是不毛之地。
嗯,不适合种地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
贾琏在信中还是分析了一下当下的国际大势,指出现阶段罗斯国的注意力在西方,在黑海的出海口。同时也指出,当下英法忙于在北美的纠缠,一时半会顾不上罗斯国,哪天北美那边的事情完结了,一定会联合起来,反制罗斯向西扩张的野心。真的有那么一天时,罗斯一定会重新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东、南两个方向。这是由其民族性格决定的,到时候两国之间的碰撞是注定的。所以,扶持西宁王很有必要。
至于东平王与李逆漠北王庭的重要性,远不如西宁王方面。一个是距离更近一些,一个是当地人烟稀少,气候寒冷。即便是罗斯东进,到时候再应对也来得及。相比之下,安西故地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东、北两个方向。
贾琏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今后的世界,注定是要出现东西方对抗的。其中主要的对手就是海上霸主英国。
因为其国小,殖民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又以印度最为重要。安西故地,是未来大周从陆地上威胁印度的重要筹码。
贾琏也不是信口雌黄,在心里强调了工业化生产的巨大优势。并且以研发厅为例子。
这段时间李亨入主研发厅,萧规曹随,硬顶各方压力,不许外力介入的做法,实际上引起了诸多非议。
近期立储的呼声,再次高涨,其中李元的呼声极高,在官场方面的声誉极佳,贤王的美誉不断被炒热。
相比之下,李亨在研发厅的举动,导致他在官场上本就不高的声誉,再次下跌。
当然李亨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一部分跟随贾琏的技术官僚,以及一部分清流,成为了李亨的拥趸。文官方面起身李亨不看重,对他来说,真正的巨大收获来自军方。改编之后的军营,四大镇。战斗力最吊的神机镇,明面上看不出倾向,暗中已经有倾向了。还有就是水师衙门的牛继宗,也多次在朝堂上力挺李亨。
所以呢,看起来李元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但真正在朝堂里的实力派,李元得到的支持力度还不如李亨。
承辉帝看的很清楚。
李元选择五城兵马司的初衷是奔着督察院去的,毕竟他是以皇子的身份兼领五城兵马司。贾琏时期,这个衙门就很特殊了,成为了督察院体系下的一股独立性很强的势力。现在李元进驻后,实际地位比起贾琏的特设御史,又提高了一些。
有趣的是,李元进驻之后,京城的治安问题,有点大不如前的意思。
李元的性格,还是有点偏软了。
看罢贾琏的奏章,时间已经接近深夜了,承辉帝毫无睡意,起身在书房内转几个圈子。
贾琏离开之后的京城,发生的变化,几乎是肉眼可见的。
承辉帝其实有点后悔给贾琏弄那么远的,但怎么说呢,事情已经这样了。
想到贾琏即将开启的南洋战略,承辉帝还是很欣慰的,京城里的那点糟心事情,也不是不能忍。
承辉帝这个人怎么说呢?好名,尤其是身后名。
他是一定要超过太上皇,直追太祖,甚至超越太祖的。
如今太上皇早就被他超越了,至少皇帝是这么认为的。接下来就是超越太祖,成为大周的圣祖了。
想要成为圣祖,那就只能在文治武功上做文章。
文治嘛,承辉帝觉得做的很不错,甚至能赶上太祖了。武功就差点意思了,恢复安西都护府,奴儿干都司,南洋都护府,三大功成就后,他才好意思说,已经超越太祖了。
贾琏奏折里的内容,承辉帝提炼了一下核心宗旨,不外呼两点。文治,机器生产的模式的推广,重要性反复重申,西洋列强来访,看清楚对方的优势,看到自身的劣势,要尽快弥补。武功,对外扩张,缓解内部的人口增长与土地不变的矛盾。
文治与武功,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尽管贾琏一个字都没提到立储的事情,却依旧给承辉帝造成了影响。
现在的承辉帝没有下决心,实际上李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再等等,再看看。”最终承辉帝还是没有下决心。
次日,承辉帝出现在内阁例会上,提到了贾琏奏折的事情。
没有多话,就提了一句,贾琏搞出了一种速度极快的船只,今后广东方面的信件,走海路要快很多,赶上八百里加急了。
接着承辉帝又道:“今年下半年,诸多大臣上奏,提到了立储的事情。朕想问问内阁诸公有何看法,畅所欲言吧。”
抛出这个话题之后,承辉帝面无表情的坐下。
这个议题有点要命的!
是个内阁大臣都知道,立储之事太过敏感,但总有人忍不住想赌未来,赌预期。
举个例子,大A反复虐股民,股民却依旧如同韭菜,割一茬又长出一茬来。
长记性了么?也许有人长了,比如本人,07年离开股市后,就再也没碰,不挣认知范围内的钱。因为凭运气挣的钱,一定会凭本事亏掉。
只不过本人环顾四周后发现,我认识的人里头,除了我,没一个离开的。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我这些年没在股市里亏钱,从别的地方挣钱了么?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