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434节

  坦白说,没挣,也没亏,因为房子买了一些,最终还是亏了点通胀率。

  人生在世,有无数的人盯着你口袋里的那点积蓄,太难了。

  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扯远了。大家领会精神吧。

  总之呢,总是会有人愿意去赌一把未来的。

  成功了,就是我牛逼,失败了,就是运气不好。

  回到立储的事情上,赌未来,成功了,那就不是我牛逼那么简单了,失败了呢?也不是运气不好的问题。

  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都说是吕不韦。相关的成语,奇货可居。

  绝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吕不韦的成功,只有少数人,记住了吕不韦的结局。

  前者觉得,有吕不韦做教训,我一定能赌赢,并且保住晚节的。

  后者觉得,这类事情还是别赌的好,后果太严重。

  内阁里头五个人,其实就很泾渭分明,有人铁了心要赌一把,有人则打死都不赌。

  “既然朝野皆有此意,陛下不妨考虑一下日渐高涨的呼声?”郭衍就是愿意赌一下的人,只是还算谨慎,没说他支持谁,冒险试探一下皇帝的态度。如果皇帝觉得可以,那就再说后续。

  “天家无私事,微臣也以为,陛下需回应一下立储的呼声。”宁克的态度比郭衍要保守一些,实际上大差不差,他也是在试探。

  “臣没有看法!”潘季驯根本就不沾边,就这事情,想让他表态,没门。

  承辉帝把视线对着林如海,作为次辅,现在兼着吏部尚书的职务,配置与此前的梁道远一个级别,可以说坐稳了次辅的位置。

  “是否立储,难道是臣子该操心的事情么?陛下春秋鼎盛,何必急于一时?”林如海的也很干脆的亮明态度了,反对臣子干预立储。

  至于张庭恩,此刻正在欣赏面前的茶杯,这工艺不错啊,不愧是官窑的精品,回头走的时候,要不要顺一个呢?

  承辉帝直接略过张庭恩,立储的事情,两人讨论了无数次,张庭恩的态度很坚定,别问,问就是没态度。

  皇帝心里怎么想的,没人知道。有人想窥探,有人则根本不敢试探,有人则是根本不会试探。

  总之,很玄妙。

  “诸公的意思,朕知道了。近期关于立储的奏折,半数京官都上奏了,地方上的大员也有差不多三成上奏,建议尽快立储。呼声日益高涨,朕也不能不给个说法。既然如此,那便下一道旨意,七品以上官员,皆可上奏表明态度。不愿意上奏的,朕也不勉强。内阁拟旨,明发天下吧。”

  承辉帝给了这么一个态度后,张庭恩起身道:“遵旨!”

  内阁诸公的心思,此刻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窃喜者,有忧虑者,有古井不波者。

  “下一个议题,贾琏给朕的奏折里,建议加大扶持西宁王的力度,诸卿以为如何?”

  此前关于立储的话题,造成的震撼太大了,搞的内阁诸公根本没心思在这个议题上伤脑筋。

  “贾巡抚擅外事,微臣认可他的建议。”潘季驯第一个站起支持,他现在就盼着会议早点结束,多呆一会都是煎熬。

第500章 倡议立储者,僭越之罪

  立储的事情交给群臣商议,圣旨下发之后,本着天子无戏言,口含天宪的原则,这事情看起来就是确定的。

  如何解读,大概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天子听到了群臣的呼声,但是就立储的人选并无答案,向群臣征求意见。

  其次,天子本无立储之心,在臣子们团结起来后,面对高涨的呼声,不得不做出让步。

  最后,皇帝被烦透了,丢出这么一个议题,转移话题,拖延时间。

  有趣的是,第二种理解的人最多,第一种较多,最后一种很少。

  这个事情怎么讲呢,总有些误认为吃到了时代的红利,等于自己很牛逼。

  人嘛,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尤其是人多的时候。

  实际上人多的时候,往往被形容为乌合之众。

  只不过,会这么想的人,很少,很少。

  人,看清楚自己是最难的。

  更何况,在这个时代,能做官的人,哪个不是精英?

  精英嘛,自信一点很正常,只不过很多人本质上是自负。

  别人如何,贾琏是不知道的,当他从接到所谓的明发上谕时,脑子有点懵逼的。

  公文是蔡十八三人驾船带回来的,并带回了一个喜讯,他们三人昼夜不停,沿着海岸线飞驰,轮流驾驶,十二天的时间就回来了。嗯,期间在松江和厦门停留,休息了两个晚上。

  下一步的测试,就是远航了,走一趟南洋。

  天黑了,端着蜡烛进来的司琪,脚步轻的几乎没声。对着皇帝与内阁联合发布的上谕,贾琏从懵逼状态慢慢的走出来。

  他知道离京之后,不断有臣子上奏立储的事情,并且越发的声势壮大。要知道,皇帝今年才四十五,放在古代算是年龄大的,放在现代,人生才走完一半呢。再说了,古代皇帝活到七八十的,大有人在啊。

  权利这个东西,皇帝往往都是攥在手里,一直到死的。

  不知道这帮上奏立储的家伙,脑子里都装的是点啥?

  以贾琏对皇帝的了解,答案是很明确的,皇帝就是在拖时间。按道理,张庭恩也该看的懂,为何不拦着这道上谕呢?

  那么问题了,已知皇帝是在拖时间,推断皇帝想看看群臣的态度。假定皇帝认为自己干的不错,那么群臣要求立储,会不会给皇帝造成一种心理上的伤害,你们这些臣子,今天能联合起来,逼着朕退步,同意发出这道上谕,真的立储了,会不会逼朕禅位呢?

  即便群臣根本没想那么远,那又如何呢?这是个很唯心的事情,皇帝不需要证据,只要自由心证即可。

  这么一套推断下来,贾琏头皮都麻了。承辉帝的心思之深沉,平时看不出来,这种时候真是能看的最清楚了。

  “老爷,不吃饭么?太太那边让问一句。”司琪能感受到贾琏的情绪不对,宝钗也自然感受到了,来了好几次,看见他坐在那发呆,没有打扰了。眼看天黑了,这才让司琪来问问。

  “啊?还真饿了,吃饭。”贾琏想通之后,起身背着手,不紧不慢的出了书房。

  宝钗这边已经显怀了,扶着腰要起来,被贾琏按回去:“坐好!”

  讲究尊卑的时代,这个饭桌上,只有贾琏和宝钗够资格坐着一起吃。

  喝了一碗汤之后,贾琏不紧不慢的用餐,没忍住的宝钗轻声问一句:“出事了么?”

  贾琏摇摇头:“朝廷里的事情,你不要乱想。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轮不到我操心。”

  饭后贾琏在后院踱步,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人不在京城,却要为京城的事情操心。

  就立场而言,贾琏是不会出问题的,怕的是他不在京城,皇帝被逼急了,闹出点事情来。

  为了皇帝的位子,有机会的人,可真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广州还是太远了,有点事情你人不在跟前,真就是只能被动的等待,毫无主动权。

  “还是要加快节奏啊,手里的实力才是最可靠的。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一旦有点事情,挥师北上勤王都比别人快一步。”

  勤王的事情就是最坏的结果了,贾琏习惯了先预设最坏的结果。实际上他知道,这是极为小的概率,不说别的,如今的皇帝把兵权抓的很死。

  就岳齐那样的,给他是一百个胆子,都不会跟着作乱的。

  贾琏忍不住自嘲的笑了,刚才的自言自语,其实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回到书房,袭人和晴雯都在,展开纸笔,贾琏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打腹稿。

  【陡见上谕,不敢信其为真,再三端详。陛下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卓有成效,今内有海晏河清之兆,外有列强来朝。微臣不禁心生疑窦,此辈联合上奏立储,疑似有对陛下不满之意。想来陛下诸多变法之策,伤及此辈,故而抱团,仗着法不责众逼宫。微臣不禁为陛下之安危担忧。陛下上谕,臣不敢不尊,一孔之见,贻笑大方。微臣之意,立储之事,何时何人,皆应由陛下乾纲独断。凡臣子者,置喙大位,僭越之罪也……。】

  嗯,贾琏抱定一个中心思想,皇位继承人的事情,做臣子的就不该多嘴,凡是喜欢在这个事情上多嘴的,都是僭越。

  儒家发展到后期,讲三纲五常,一顶僭越的帽子扣上去,肯定是没错的。

  贾琏久在京城,自然清楚,能造出这么大声势的原因,只有那些支持李元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得到更多臣子支持的李元,未必是好事。

  很想给李恒写一封信,贾琏想想还是作罢,信这个东西,一旦落在纸上,将来就是把柄。这个节骨眼上,也只能看李恒自己的。

  总而言之,贾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态度,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立储?做臣子的有资格就立储的事情指手画脚么?那些上奏的人,僭越了。

  本质上来讲,三纲五常发展到后来极为严苛的地步,其初衷就是皇帝为了集权,为了稳定。

  但这个东西的危害很大的,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真实的历史上,清政府把中央集权玩到了极致,还真就离不开理学这帮人做帮凶。当然了,清室要负主要责任,毕竟鼓励寡妇守节这种事情,那是在清朝发扬光大的。往前看各朝代,贞节牌坊真不断多。

  就这么一个朝代,穿越剧居然火的很,无数女人羡慕女主角会去玩宫斗,代入感很强。

  类似的古装剧,看了真会令人哭笑不得。

  写好奏折,贾琏收起来,准备休息。

  扭头看打扇子撵蚊虫的变成了司琪,忍不住问:“怎么是你?”

  “都不方便,让俾子顶上来。”

  贾琏点点头,这个季节的广州居然有蚊子,在北方无法想象,关键这边苍蝇还多,老鼠蟑螂块头大。

  (PS:突然想起小时候在海南时的一些顺口溜,三个蚊子一碟菜,三个老鼠一麻袋,还有,忘记了。)

  不方便的意思嘛,贾琏当然知道,只是没想到赶到一起了,这种事情也会互相影响的么?

  也许,血腥味确实招苍蝇。

  次日,又一艘飞剪船出港了,这次换了一艘更大一点的,能装六个人的,反正每个级别的都试一试。

  庆幸的是,这个季节没啥台风,不然这海路都没法走,只能走陆地的驿站路线。

  次日,贾琏召见三司官员,将上谕递给他们看,并命人誊抄,传送各地。

  贾琏还提前告诉各位,不要相互商议,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作为巡抚,贾琏的奏折已经先一步送出了,大家别打听本抚的态度。

  这个举动,搞的三司有点狼狈,尤其是布政使这边,他倒是想召集官员商议的,贾琏提前打预防针,明面上只能作罢,私底下搞点串联。

  进入腊月后,全国各地的奏折陆续汇聚京城,贾琏的奏折不算快的,跑了半个月才送到。

  这个时候,附近几个省的官员的奏折,已经送来了一堆。

  中书舍人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每个省的大多数官员,意见是一致的。

  比如,近一点的直隶、河南、山东、辽东,支持立储和不支持,大多数人与巡抚、三司的意见是一致的。少数人观点不同。

  综合目前送到的奏折,支持尽快立储的意见居然是多数。这个不得不让承辉帝心头蒙上一层阴云。

  为此,承辉帝把张庭恩叫来,单独谈话。

  “目前送到京城的奏折,八成支持尽快立储,大大的出乎了朕的预料。”承辉帝主动开口,潜台词是:朕还以为干的不错,多数臣子是满意的。

  张庭恩听皇帝这么说,内心是比较难绷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朝廷官员都是些什么人,都是老爷啊。都老爷了,怎么会喜欢一个手里拿着鞭子,牵着一条恶犬,逼着大家干活的皇帝呢?

  上任之初,张庭恩就高擎考成法的大旗,不就是为了替皇帝遮挡下面的不满意见么?

  这么说吧,你是公务员,以前一件事情拖个三五天再办,根本没人管。现在,上面规定你一天就必须办好,换成是你,能高兴么?

首节 上一节 434/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