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第180节

  赵柽瞅了瞅殿内群臣,没一个敢看他,他嘴里嘀咕着:“本来就没钱,还要罚一年的俸禄……”

  道君皇帝怒道:“出去,赶快出去!”

  赵柽摸了摸下巴,旁边禁军慌道:“王爷,快走吧。”

  他摇着头慢慢走出殿外,然后就听见殿内一阵杯盘摔地的脆响声音……

  庆功宴不欢而散,群臣战战兢兢各自回家。

  到家之后先是缓了片刻神儿,就有夫人或小妾过来伺候,有那嘴上没把门儿,平日里好说闲话是非的,便将宴上之事添油加醋说了一遍。

  听得家中夫人小妾瞠目结舌,随后满府皆知,接着继续向外传去,没几天的工夫,这件事儿便成了整个东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军营之中亦有议论。

  官员们自此更知赵柽跋扈,虽都忿忿,但也无可奈何,只是心中都揣了个心眼,千万别像秦桧傻傻地去和这位硬怼,这位可不光是诗词好,这位还带过大军上过战场,杀了贼兵无数,可不单单是大宋第一风流才子,论起骄横残暴来,诸皇子中也当称第一。

  市井里的平民百姓们却不这样想,虽然东京百姓生活还过得去,但开封的大小官员太多,衙内无数,沾亲带故的数不胜数,普通百姓难免有被仗势欺压的时候,提起朝上这些大头巾来,再不像仁宗神宗朝时交口称赞,只道是打得好,但凡二大王打的,绝不会错,肯定是奸臣一枚。

  至于赵柽迁封秦王的事,倒也落定,再无人反对也无人去提,天子的家事,他们管那些做甚,费力惹人厌,卖力不讨好。

  大臣们可不傻,个个心里明白着呢,别说这一朝制度与李唐不同,难以发生玄武门那种事情,就算是真的发生了,那也是上面的椅子换人,又干他们何事?还不是该做官做官,该发财发财,赏梁园月,喝东京酒,哪会变得半样?

  天下总得有人治理,甭管谁做那把椅子,总不会将他们全撵回家就是,更不可能全拉去砍头,他们心中可是通透的很。

  却说赵楷当日回府,因为庆功宴开得较早,回去时正月上柳梢头,他跌跌撞撞就进了中堂,神色阴沉,怒火中烧。

  赵柽授封秦王,他心气不顺,酒喝得七荤八素,赵柽又跋扈打人搅散了庆功宴,连惊带气之下,他摔摔打打,在堂中耍将起来。

  待耍得累了,酒劲散了大半,坐在椅上喝茶之际,忽然外面传来喜笑之声,向这边走来。

  他自家心情不好,听到这些声音感觉无比刺耳,便要皱眉呵斥。

  就这时,那些声音过到门前,原来是后宅的大丫鬟,带着两个婆子前来报喜。

  大丫鬟言道:“三大王喜事了,王妃又诞一王子,特来报喜。”

  赵楷坐在椅上愣了一愣,王妃怀孕虽然日久,但稳婆说还需几日,却是计算差了,竟是今日生产。

  赵楷现在的王妃姓向,宣和后期去世,后来又续一王妃朱凤英,乃是太子赵桓正妃朱琏的亲妹妹。

  他这时有王妃一人,诰命的侧室三人,没诰命的侧室十几个,但眼下出子嗣的只有王妃自己,前年诞下嫡长子赵太郎,如今又诞下嫡次子。

  赵楷此刻听大丫鬟言语,心中不由高兴起来,毕竟无论哪朝哪代,对皇室而言,后代昌盛最为重要,自是男丁越多越好。

  可他高兴了没有几息,忽然脸色再次阴沉,道:“嫡次子?”

  大丫鬟道:“是,王爷,王妃诞下嫡次子。”

  赵楷又道:“老二?”

  大丫鬟见他脸色不好,也不敢多言,便道:“正是二王子。”

  赵楷“腾”地一下自椅子上站起了身,在地上转了几个圈后,道:“既是老二,就起名叫赵黑郎好了!”

  大丫鬟闻言顿时一愣,“啊”了声后才道:“王爷,不是……不是要三个月后才起名吗?”

  赵楷闻言瞅她一眼:“起了就起了,甚么三月百日的,就叫赵黑郎!”

  大丫鬟不敢吱声,只是心里暗想,怎么叫了黑郎?我看二王子白白嫩嫩的,哪里也不黑啊,怎么起了这般名字呢,莫不是王爷酒醉胡说?

  据《三朝北盟会编》《开封府状》《宋俘记》等记载,郓王赵楷被俘北上之前,共有五子,按年龄大小分别为赵太郎,赵黑郎,赵金郎,赵玉郎,赵宝郎。

  黑郎不得宠,后过继给仪王赵朴为子。

  郓王一脉谱系清楚,盖无错误。

  十几天后,道君皇帝下旨,封郓王赵楷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两路宣抚经略使,殿前司太尉高俅为监军,种彦崇、刘光世、折知武为大将,又配副将二十人。

  统领殿前司、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下辖的禁厢乡三军十万人,再汇合河北两路军马,接近十三万人,征剿田虎!

第298章 媲美铁甲的铠甲

  赵柽于府内闭门思过,转眼过去半月。

  这日他得到朝上消息,赵楷率大军北上征剿田虎,心中更加笃定道君皇帝要改立太子。

  如果赵楷一战功成,怕是用不了多久,甚至极可能趁热打铁,回来后道君皇帝就会将改立太子之事提上朝议。

  到时最惨的就是赵桓,从云端跌落平地。

  至于他自家,倘道君皇帝在位还好,若是赵楷将来登极,怕不是会被清算报复。

  这时已是秋中季节,窗外的树叶绿中泛着微黄,花草也没夏日里生机勃勃,一切都预示着年里最好的时光就要结束。

  赵柽坐在书房,旁边一个小书僮正在三足瓷洗里洗笔,小书童叫做雨墨,这原本是宗泽的人,只因赵柽也想寻个伺候写字的,宗泽就推荐了过来。

  赵柽看其伶俐,便收入府中,月俸自然多给,平时教其读书,也有举一反三的聪慧。

  他刚刚写了三封信,一封给辽国萧敏,里面稍稍提了下她父亲辽西郡王的死因,这件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说给萧敏听,不然以她的性子,怕是一时半刻接受不了,会闹出些没必要的麻烦。

  第二封信给琼英,赵楷征剿田虎,无论胜败,他都不会插手,但为防万一,他须让琼英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若赵楷真的胜了,好也有一条退路。

  第三封信是给大理段易长的,他在信中询问段易长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名为藤甲。

  大宋眼下的甲胄,大抵是铁、皮、布、纸四种,普通军丁多穿卯铁钉铁片的布甲或纸甲。

  而传名后世的步人甲此刻还没成型,眼下只是一种半覆身的铁甲,打造得少,也罕见装配进军中给普通兵卒。

  那种由一千八百二十五枚甲叶组成,最高重量可达五十八斤的步人重甲,乃是后来专门为了对付女真骑兵,仿照唐朝步人甲打造而出的。

  现在军中兵丁穿的纸甲和布甲防御力不高,虽然有宋一朝,对铁甲的打造数量到达一个巅峰,但想把步兵都装配上铁甲,却是不可能的,后来的步人重甲也只是专门装配某一些步兵,而不是全体军卒都着重甲。

  赵柽很早就做过打算,若是有一天另立山头,手下的步卒也要配置铠甲,之前曾想过竹甲,竹甲自春秋时就有,宋不曾用,但他仔细研究过发现,竹甲虽然有诸般好处,却也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就是竹甲无弹性,不抵重力,在这方面甚至不如纸甲,步战还好,一但遇到骑兵重击,几无用处。

  其次就是竹甲看着简单,但造起来却很费事,尤其横切竹面和甲片打孔,要一定的技艺,而且费时费力,并不是轻松就能完成。

  最后赵柽百般思索想到了滕甲,藤甲也是自古就有,虽然体轻但却富有弹性,不仅能一定程度抵御刀枪弓矢,对重兵器也有很高的防御。

  而且藤甲不怕水,可以穿戴泅河,惟一的弱点可能是惧火,但纸甲布甲竹甲都一样惧火,就算铁甲也受不了火烤。

  不过藤甲惧火这点,在没见到实物之前,不能肯定,毕竟赵柽多少有点印象,《武备志》上曾说过,藤甲利于水火,其外表刷的桐油燃点很高,乃是防水防火,这个只有看到实物才能确定。

  所以藤甲这种东西,最是实用,成本也低,比竹子还要便宜,对于银钱吃紧的当下十分适合,但是,藤甲的制造工艺却失传了。

  唐以后,再无藤甲出世,只能于书上看到零星记载,都是些简单记录,没有工艺描述,只说这种东西制作时间较长,以年计算,若是一副上好藤甲,几乎要两年时间才能制造完成。

  这简直令人发指,比铁甲制造要夸张数倍,铁甲无非是选取好铁进行打造,倘若几个工匠一起动手,几天就可以完成一副铁甲,而藤甲居然要两年。

  赵柽估摸着,五代时战火纷飞,不可能等你一年两年造好甲胄再去打仗,所以哪怕藤甲防御力极高,但也因为这个原因被渐渐抛弃。

  至到如今,本朝又没有大一统,很多东西并未得到,包括这种藤甲的制作方法,毕竟这东西本来就起源于西南,而西南很多地方大宋鞭长不及。

  比如大理,比如交趾,又比如夷越诸部。

  虽然此时大宋没有藤甲制造方法,但西南的一些地方未必就没有,赵柽觉得大理就可能存在藤甲流传,所以写信给段易长询问。

  如果能把制作藤甲的工艺拿到手,对将来的抵御金兵,或是重分天下大势极其有利。

  关于藤甲的防御历来有一个说法,说是藤甲防御甚至要强过铁甲,一些箭矢可以射穿铁甲,却射不穿藤甲。

  但赵柽觉得这有些过了,肯定是那铁甲质量有问题,藤子再如何加工,毕竟不是金属,怎么能和铁器相比呢?

  不过每副藤甲都要配备藤牌,防御力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和铁甲旗鼓相当,不分胜负,而且藤甲较轻,对战时会占一些便宜。

  他如果以后想用藤甲,那么以这种东西夸张的制造时长,眼下就得着手准备了。

  他在给段易长的信里说,倘若确有藤甲制造方法,送来东京一份,另外如果大理眼下还能找到这东西,那么一并送过来几副,他花钱买下。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他在信里要委托段易长给他制造藤甲藤牌。

  这是极重要的一件事,哪怕拿到了藤甲制作办法,他顶多送去福建路黄觉那里去造,但那边要做的事情太多,都要遮遮掩掩,恐怕造不出多少副来。

  至于东京这边却是没有办法的,陇右那里也不可能。

  他给段易长开出的价格并不高,只有铁甲的一成!

  这个东西成本极低,用的人力应该也不大,只是耗费时间。

  所以一成的价格赵柽都觉得给高了,要知道铁可是很值钱的东西,何况锻造成铠甲后,一成也是不少钱。

  不过他怕再少段易长不干,毕竟这种事情大抵段易长那边也不会明着来,段易长不是大理皇帝,还有一众兄弟,做这种事也有风险。

  这三封信都是密信,所去的地方都不被大宋掌控,所以要派武艺高强之人送信。

  辽国上京那边他打算派丁大蟹前去,本来是想让黄孤去的,毕竟黄孤之前随他去过辽国,而且还认识萧敏。

  但黄孤得去田虎军中见琼英,这个别人替代不了,因为琼英只和黄孤熟悉,而且田虎那边凶险,须得武艺极高之人前往,算下来只有黄孤合适。

  至于大理那边,要派个能说会道精明伶俐的,毕竟让段易长献上藤甲制造方法,还有让他造藤甲之事,都只是赵柽一厢情愿的心思,若是到时段易长不想干,就得有个人在旁劝说。

  所以他让欧阳北去大理,并且交给了欧阳北一个极重的筹码,那就是倘若真有藤甲藤牌制造方法,但段易长不愿意献出来,也不愿意制造,就告诉段易长,只要他答应,那么自己会全力支持他登上大理皇位。

  这个筹码算是极重,不过也只是最后没有办法时使用,因为这种话不能食言,否则就不单是失信于人那么简单。

  三封信被雨墨封好,中午时黄孤等人一起到来,赵柽挨个叮嘱,欧阳北和丁大蟹倒没什么,只有黄孤苦个面皮,不想去田虎那边。

  赵柽冷笑看他:“此事若办不好,也不用回来,直接去福建乃兄处听候差遣。”

  黄孤哪肯去福建当海盗,愁眉苦脸接信离去。

  又过几日,忽然晚间罗金水求见。

  雷三带他过来后,罗金水倒头就拜。

  赵柽心中疑惑,按照时间上来算,上次交代罗金水联络从庐州带回的明教弟子,不可能这么快办好。

  毕竟那不是几十人,而是数百人,他只用半个多月不会全部都联络上。

  赵柽道:“可是名单上人都找到了?”

  罗金水叩头道:“王爷,并非此事,而是另外一件事情着急禀报。”

  赵柽点头:“起来说话。”

  罗金水小心翼翼站起身:“王爷,属下发现……发现有圣教的人正在京里招收弟子!”

  “嗯?”赵柽皱眉:“明教的人?”

  “正是明教的人。”罗金水急忙道:“就是不知份属哪一派。”

  赵柽闻言沉思起来,他和丽雅娜扎细聊过明教的内部组成,明教其实有些类似分封制度。

  教主最大,统领一切,但是下面的光明四使,五大法王,六大散人,都各成一股势力,手下都有各自的七色掌旗使,各自的弟子教徒。

  光明使、法王、散人,都有独自招收教徒的权利,在各地宣教,不必经过教主,招来的人可以直接纳入麾下。

首节 上一节 180/5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