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第333节
钱德洪与王畿对视一眼,皱眉思索这又是哪个老朋友不告而至。
“形而下的器,往往通过直接的证明或者证伪,探究因果,进而总结出相应的‘功夫’。”
“指导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如此,用途广泛的机关巧匠如此,天地异兆的象征,其实亦如此。”
“但形而上的道,却有所不同。”
“前者往往有著清晰的边界,而后者,是人对于认、知模糊边界的探索。”
“其作为超越自然实体之事,只能通过脑补推演。”
“正因为这种探索只可脑补推演,不同流派间必然有著不同的思考范式,可以自行循环论证。”
“这一切,都归根于认识世界的视角不同。”
“我尝试对诸多流派举例说明。”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朱子说,心具理;王子说,心外无物。”
“或曰,人,难道不也是万物吗?”
“这是认识世界的视角不同导致的啊,正因为人也是万物,才要对‘我’与万物划清界限,声音是‘我’听到的,景象是‘我’看到的,气味是‘我’闻到的,世界都是‘我’靠著五感重新映射于脑海,这难道不就是万物皆备于我吗?”
“‘我’先于万物,则从认识自我开始,从而认识世界。”
“既然如此,那么‘我’认识世界的能力,自然也是先天而纯粹的。”
“悟道、悟性、推演、想法,一切先天而纯粹的认识,所谓纯粹理性。”
“王畿王公以为,‘我’是纯粹的,一切企图认识世界的行为,反而会影响认识‘我’,所以他持良知一点虚明。”
“薛应旗薛公以为,‘我’的认识,是天理的体现,想要格物致知,最需要格的,就是‘我’,所以他持此心之外无余道。”
话音刚落。
薛应旗豁然起身,面色阴晴不定。
王畿直接拍案叫绝:“好!”
不只是融会贯通,简直是高屋建瓴!
这水准,王畿恍惚以为是湛若水复生!
他目光在台下游弋,想看看究竟是哪位熟人遮遮掩掩。
可惜一无所获。
台下众人更是对这位没露面的宗师人物,肃然起敬。
方才上台争座次的莲池和尚,更是喟然一叹,暗自庆幸自己没有上去丢人。
王世贞将众人的惊叹看在眼里,不由得闪过一丝戒惧。
他神色越发端正,继续诵念文章。
“而李贽李公则是截然相反,泰州学派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良知现成,大道蕴于贩夫走卒”,或许可以总结为李公的视角。”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是否认识了世界……事物不会因为我认识不到而消失,贩夫走卒不会因为我的愚笨而死去,世界不会因为我的痴狂而湮灭。”
“既然如此,从认识的角度而言,究竟是‘我’在先,还是世界在先呢?”
“先天先天,若是世界在‘我’之先,那么还存在先天之‘我’吗?”
“在这种视角之下,李贽李公不得不借助于王子的本心,走回朱子格物致知的老路,兼容并蓄,另有开创。”
“接触事物、沟通凡人、感知世界——新格物致知,并非是悟道,而是行为上‘实践’,乃是世界本源抽象之共性,理之所在。”
“这,就是李贽李公的普世道德理论由来。”
“普世、经验、实践,一切践行所形成的认识,所谓,实践理性。”
“认识的视角不同,良知本体的范畴自然亦有不同,此二者,才是如今李公与薛公,乃至诸多学派之间,最根本的争论。”
“是为,道途之争。”
台下鸦雀无声。
台上几人莫名悚然。
王世贞念完后,默默合上了文章。
他挥了挥袖袍,朝台上台下问道:“诸君,这位道友,届时是应当台上入座,还是台下恭听?”
说个事情
开门见山地说:求个月票,以及准备发点月票红包,大家投票之前可以领了再投,应该是五块一张(不过我也不知道用户怎么领,读者朋友自行研究一下哈)
然后闲聊。
这本书写到现在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了,读者的支持、编辑的绩效(笑)、亲友的关注稿费的直观变现等等,各种原因促使我有了冲月票榜的意向。
这本书从上架时候的一百多名,到上个月接连请假还升到五十多,潜力似乎还很大。
同时,编辑说这个月月票榜改制,不再鼓励刷票。
以及,这本书也快一百万字,即将达到一些不到百万不看的读者的要求了。
加之,十月三号还有畅销精选的推荐。
各种利好之下,决定将冲榜的意向落实,看看这本书能冲到多少名。
所以,求个月票。
额,当然,这个更新,肯定有读者不太满意,不愿意投。
于是我想了想,准备求月票的同时,再买点月票红包(就是发五块钱,
投一张月票那玩意儿),看看这些心里膈应,但是略微还能忍受的读者,能不能心理疗愈一番,勉强投一点月票。
双管齐下、多方兼顾嘛。
再说回更新。
怎么说呢,这个事情还是让我有些汗颜的。
别人求月票加更是基础款,但我实在没脸保证了,只能说,希望大家稍微留一留月票,感觉后续更新满意就投,不满意就作罢。
我上架至今,全勤的稿费绩效遥遥无期,光是上个月应该就少了二万的绩效。
说不心疼不想要肯定是假的,但是可能是年纪大了,才思不再那么敏捷,游刃有余这个词,离我渐行渐远。
尤其是前一日如果熬夜,无论到几点,第二天都会八点准时起来,哪怕请假不上班或者干脆迟到,也不能再睡个懒觉恢复一二。
身心俱疲得不到恢复,误差积累之下,到了某一天就总会请假。
而月底请的这两天,则是创作难度的问题(难度是相对而言,不是自夸写的多好,而是说,对于我这个天赋来说,这本书写起来非常消耗时间)
光是上一章查看的资料,就有二十四份,史料原文需要句读翻译,期刊还短十几页,博士论文偏长二百页,哪怕图吞枣,也得看上好一阵,再加上不满意的废稿,时间就过去了。
很多人说功底深,其实不是,勤能补拙而已。
我也明白很多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毕竟是网文,连续是质量的更优解,但有时候不满意就是浑身刺挠,尤其害怕遭到读者口诛笔伐。
与拖更的心理压力相比,还是质量下降乃至被骂降智的心理压力更大,
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
于是,拖稿就成为这本书的习惯了,
所以,这次求月票的更新,我只能说趁著国庆,尽力而为,不做多余保证,读者朋友们也看心情投投票。
最后,大家国庆快乐,稍后等运营起床,我再委托他在读者群发点红包,一起沾个喜庆。
以上。
第170章 宗罗百代,彻里至外
王世贞一番话说完,本应石破惊天,却落得满场寂然。
功底深厚者,无不大受启发,眉深思,浑然忘了外物。
功底浅薄者,一味抓耳挠腮,不得要领,只是觉得厉害非常,却又说不上厉害在哪里。
台下入座的今科会元孙继皋,介于两者之间,失神恍惚,喃喃自语。
先天理性.·..实践理性.·.·道途之争·.·
俨然一副越是深思,便越是难受的模样。
李三才收回直勾勾盯著王世贞收入怀中的文章的眼神,面色凝重开口:
“以德兄如何评价此文?”
孙继皋略微回过神,声音带著难以抑制的迷惘:“说不上来。”
“若论开创,也不过是将道学脉络梳理了一脉,并未见得什么推陈出新的地方。”
道学,跟道门没关系,而是周敦颐开创的儒门正统,同时也是王世贞诵念的这篇文章梳理的脉络。
其源流于先秦,奠基于前宋,恢复了儒家中断近千年的所谓“道统”,
也即“性命之学”,乃是如今儒门无可动摇,正统中的正统。
无论程朱、陆王,都是于此一脉相承,脱离不出这个樊笼。
孙继皋顿了顿,再度开口:“但是———”
“单单疏河导源,亦有汇成江河之象,甚至隐约有后续呼之欲出,我一时也堪之不破。”
“只论其人的学问,可谓学究天人,博古通今!各派学说信手拈来,其口气之大,见识之广,必然是当世宗师!”
这句堪之不破,就是孙继皋方才失神的缘故。
未见新学说,却又展现出大气象,这种奇怪的感觉,直让孙继皋别扭不已。
李三才听了孙继皋的话,只觉得不能再赞同了。
他惊叹道:“宗罗百代,师法古今,岂能不称之为一声宗师?”
学问都是一脉相承的。
就如同这位宗师所言,周张、程朱、陆王的学问,可谓是同源而出,后者皆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圣贤的根基,不会是四海舶来,也不会是从天而降,梳理经学脉络,从来都是圣贤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