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46节

第73章 糟粕陋习

  堂堂反清复汉大将军,连自己的婚姻大事也不能完全自主,委实有些憋屈了。

  在会议上顺便把事定下,后续的倒是不需要聂宇太多操心。

  不是他不重视,人生大事也能做甩手掌柜,而是他还有个活着的亲爹。

  这里面涉及到了孝道,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无后指的可不是什么没有后代,而是说的儿女成家不跟父母知会,就叫无后,也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以,这事必须得由他亲爹来经手,而他要做的就只有适当透露下自己的喜好。

  整的跟皇帝选秀似的,也确实差的不多了。

  聂杰人这位中年老父亲,倒是精神头十足,扫过去数月来管理民政衙门的疲惫。儿子终于愿意娶妻成家,让他心怀大慰,总算能对聂家祖宗有个交代,不至于在他这辈断了香火。

  堂弟聂霖说是堂弟,但终究只是远房投奔来的亲戚,了不起就是一个姓而已,就算能延续香火祭祀,聂杰人脑子抽了才会让堂弟过来延续香火。

  聂杰人忙活着给儿子张罗挑选,只是聂宇透露出来的喜好,又是让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好。

  不要裹小脚的,这也能叫喜好?

  现在这世道,就算他们已经造反了,这治下地盘里,除开要干活劳碌的穷苦百姓,但凡高门大户,哪有不裹小脚的。

  裹脚缠足,具体始自什么时候已经无从考证,但确实是在清朝全面兴起,理由也非常可笑,就是男降(清)女不降。

  因为满清入关以后,最初是禁止女子缠足的,这样不利于农耕生产,但禁到了康熙七年就被迫放弃。实在是民间抵触情绪太重,甚至上升到了民族国家层面,认为自己缠足就是女不降清,而男的剃发留辫子就是降清了。

  闹到现在乾隆末年,已经基本上大势难改,就连八旗满大爷都有许多缠足裹脚的,还能不缠足的,只剩下大部分的中下层地主,以及穷苦百姓家的女儿了。

  农民也不是傻的,缠足了意味着失去劳动力,不是家里有钱有产业的,谁会去搞什么缠足裹脚。

  聂宇暂时也不打算禁止,因为他还要忙着对付清军,但相关决议已经在大将军府内部,跟着前面透给老爹他们的喜好,给一并下发了出去。

  “大将军,若现在禁止女子缠足,恐会引来官民抵触情绪。”冯修永不无忧虑道。

  聂宇一脸严肃问道:“官民为何会抵触?”

  “这自然是因为禁止缠足不合……”

  不合什么,冯修永说不出来了,总不能是不合礼法吧!

  礼法可没规定过女人定要缠足的,就连他们正在造反要推翻的满清朝廷,也曾经数次下达过禁止女子缠足裹脚的政令,只是都因为百姓抵触而不了了之。

  聂宇继续说道:“缠足本无人道,女子足小又是哪里好看,能让这么多人趋之赞叹,不惜以此来迫害女子健康。”

  有秘书官出言反驳,倒也算不上反驳,更多是在提醒:“大将军,官民女子缠足裹脚,此为男降女不降也!”

  聂宇听罢又是冷笑,他又不是不知道:“男降女不降,咱们又不是伪清,说的是哪门子的不降,既然是不降,那不是更应该废止缠足?”

  “而且,孝道第一条,说的便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女子不知道就罢了,这天下的读书人难道也都不知道吗?”

  好家伙,一下子就上升到了孝道层面,这还让他们怎么往下说?

  “大将军,臣无话可说。”冯修永也没法劝了。

  再说就是不孝,还是劝人不孝,这骂名没人背得起,而且也不光是骂名,十恶不赦的罪名里有一条可就是说的不孝。

  场面突然变冷,因为都无话可说,那就干脆不说。

  “呵呵。”

  聂宇忽地一笑,说道:“本将军也非是心血来潮,这禁止女子缠足,同样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且,这事暂时也急不得,现在只是与你们先提前通个气,回去拟定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至于理由,就从《孝经》入手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轻易毁伤呢?凡是缠足的都可打为不孝,劝人缠足的就是在劝人不孝。”

  聂宇粗暴的一言定性,也完全堵死后面秘书阁劝说的渠道,既然不能劝,那就不要劝了,少做那么些无用功。

  缠足之风虽是在康乾时期大盛,还莫名其妙牵扯到了扭曲的民族情怀,但前头说的也不假,缠足之风不可收拾,但也仅限于上层权贵阶级。

  真正的底层老百姓,迫于现实生存压力,实际还是大多不愿意缠足的,只有到了晚清才骤然恶化,迅速蔓延到了下层百姓。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聂宇还不急着改,反正这些缠足的主要集中于上层士绅,连他爹这个乡镇首富,都没给儿女缠足的家族底蕴。

  先放一放,等他干掉了春夏来袭的清军,再回来收拾地盘里的这些糟粕毒瘤。

  也不用觉得这东西超越了时代,因为就在彼时的江南地方,便有位还活着的文学巨佬,在大清诗坛还颇有盛名,人家便是主张女子不能缠足,缠足有个屁用!

  嗯,那位文学巨佬、诗坛巨匠还是个男铜,跟不久前被押解进京的湖广总督毕沅一样,甚至玩的还更花,称得上阅男无数了。

  后来的太平天国,同样也搞出过针对性的禁止女子缠足。

  冯修永在内的秘书阁众官,要是不谈其他,那他们基本都属于对女子缠足既不支持赞同,也不会明确反对的中立派,之所以这么劝谏还是出于臣子职责,害怕太操之过急了,会引起官民的抗拒抵触。

  现在不着急,再稍微兜下底,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冯修永迅速略过这个话题,转而郑重说道:“大将军,关于禁止女子缠足,可先容后再议,而华容县的收复却是当务之急!”

  提到华容县,聂宇也是有些头疼,他这边刚被手下官员连劝带说,给说动着准备要娶妻成家,安定部下官民人心。

  这转头第二天,就从南边送来了两道军奏:

  一道是说白楠已经带兵攻克了监利县,生擒监利县令,汉军彻底控制荆州府全境。

  另一道,则是南下的何顺安所部,在拿下了公安县,又驰援石首县后,居然伺机穿过华容古道南下,一举拿下了华容县城。

  汉军控制的地盘,一下子就从湖北延伸到了湖南,这可跟汉军开始的出兵意图不符,甚至还超出了汉军过年加班议定的战略大方向。

  因为这是直接打到了湖南,而且看样子还没遭到什么像样的清兵抵抗。

  这倒没什么好奇怪,湖南虽汇集了二省重兵,但这些重兵大多集中三于永绥、乾州、凤凰城一小片,集中镇压围剿湖南造反的苗子,余下还有兵力也多在常德、辰州两府打转。

  谁会把兵力放在华容县这座小小县城?

  冯修永说道:“华容县的光复在意料之外,但这里面最重的问题在于,作为前线军将的何指挥使,未经请示便自行率部南下,还打下了华容县城。”

  打下了华容县城,算是功劳,但没有请示就率军南下,还跨省开战。

  这就属于私自调兵了,问题也可大可小。

第74章 千里耳

  将领私自调兵,往小了说,可以是事急从权,有错误,但不是原则性错误。可往大了说,也可以很严重,私自调兵,罪同谋反。

  说起来,聂宇他们好像本来就是在造反,再用谋反罪来处理下面的将领肯定不妥。

  聂宇略一思忖后说道:“这次出兵,我汉军接连光复了公安、石首、监利、华容四县,这是军功,不能不封赏。”

  这番话便是为何顺安私自调兵南下的行为做了定性,既不往大了追究,而且还要有功封赏,来安下面的军心。

  不过,不往大处去追究,这不代表就完全不追究了。

  聂宇做大将军也做了有半年,也差不多快学会官面上的说话留一半,好让下面的官员们有发挥揣度的空间。

  光复了四县,这是军功,不能不封赏,但问题也不能不处理,不处理才是真的大问题!

  冯修永自然听出来意思,当下也是说道:“大将军,何指挥使这次伺机出兵南下华容县,看似是何指挥使自己一人问题,但说到底,这还是我汉军军制上的弊病。”

  什么弊病?

  无非将领只要一出征,就彻底失去了权力上的监管,等同于自由发挥,能听军令最好,不听军令的话,压根没人能够制衡在外领军的将领。

  历史上,这都不算什么罕见问题了,甚至还属于军队里的常态化趋势,还因此衍生出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而历代王朝的统治阶级,为了解决军队上的隐患,同样也想了很多办法,具体可以归纳于三个核心要点: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

  再说的简单些,便是定期换防加、不给军将政治权力、不给军将身兼数个军区,让他们变成纯粹的职业将帅,而不是动不动又有兵权,又在朝廷上位列三台,还能同时掌握几十万大军。

  而能同步达成三个条件的将领,其实也有,还颇有名气,上了历史卷子必考题目的那种。

  谁啊?安禄山呗!

  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大权,朝中有人脉,三镇大军尽皆沦为安禄山私兵,差点就把唐朝打没了。

  后面大唐吸取了教训,开始了军制大改革,让太监掌握兵权,也不再信任武官将领。

  听到了这里,聂宇忍不住打断道:“你让本将军也用太监?”

  “大将军,臣不是这个意思。”

  冯修永一愣,解释道:“臣是想说,大将军可以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为治军核心,再效仿前代王朝的做法,设立监军官职,这监军也不是非要用太监,同样也可用文官,以此对武将达成制衡目的。”

  “……”

  一听到要用文官来做监军,本来还不太明白的聂宇这下终于知道了。

  文武之争啊!

  没办法,聂宇地盘虽小,但也算是五脏渐渐齐全,那些王朝政权该有的毛病,汉军当然也不能免俗,只是没那么明显和严重。

  就算有文武之争的苗头,也不至于前期会误事,顶多就是出现了派系,开始有着内卷合作并存的趋势。

  冯修永现在提出文官监军,也不能说是蓄谋已久,顶多就是一波试探,而且也是真的在为汉军,为聂宇这个大将军考虑。

  监军制度风评不好,那是有人乱搞,可同样的,在监军制度下的军队也被牢牢束缚在皇权之下难以作乱。

  不过,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什么好苗头!

  聂宇沉默了片刻,忽然张口笑道:“冯先生的建议很好,但目前还是不太实用,如今已至二月份,距清军来袭最多不过一两月。而且何指挥使所部,还刚刚拿下了华容县,这消息传至伪清官府耳朵里,怕是只会更快出兵,所以这换防换将的事情,还是不能去做,至少不能现在这么干。”

  这话说的没问题,有理有据。

  冯修永拱手道:“大将军说的是,是臣考虑不周,眼下还是以对抗清军为重。”

  聂宇又说道:“不过,关于如何改革治军,本将军这里正好也有一件好物,或许可以派上大用场。”

  话音刚落,聂宇抬手就把桌上的大木箱子给端了起来。

  这大木箱子打从会议刚开始的时候就摆在这了,因为聂宇这位大将军一直不说,所以来开会的秘书官也没人敢问,只当是大将军顺手带着的私人物品。

  现在,大将军说是一件好物,这什么好物能用木箱子来装,而且还能对改革治军有着帮助,莫不是什么军机档案,或者前朝遗留下来的兵书?

  可再厉害的兵书,那也都是死的,能比活人监军用处更大?

  聂宇也没让这些秘书官们疑惑太久,很快就把箱子里的好物给取了出来。

  众人定睛一看,这什么玩意?

  乌漆嘛黑的颜色外观,还有一堆奇怪的图案纹饰,关键是其结构材质,稀奇古怪不说,还是铁制的东西,这是某位名家铁匠出手的工艺品?

  工艺品?开什么玩笑!

  要是但凡有个现代人过来一看……可能也看不出来这是什么,至少得查一下资料对照,才能晓得这是一部复古风的民用电台。

首节 上一节 46/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躺平全靠分身努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