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61节
现在要搞州府分开,基本很难去施行,因为汉军基本盘就是分田和释奴,都需要大量基层官吏,而基层官吏又都是新人,需要老人来培养带着干,时间一久这派系关系就拉起来了。
这个问题,暂时几乎无解!
没别的原因,因为地盘太小,连一个省都没有。
聂宇摇头:“说起这个,新军募兵与火器打造,都办的怎样了?”
冯修永说:“自大将军当日下令起,秘书阁便已经在岳州府境内,修建多处募兵营房,现已募集新兵一万,另在荆州府城也有同步募兵,预计募兵三万余人,同时征调府城大小工匠,现已修建岳州火器坊,正在大批量产火炮、火铳、手火雷等各式火器。”
地盘扩张了,那自然就得跟着扩军,不扩军怎么应对湘西的十万清军?
虽然聂宇知道,这十万清军大概率是没法北上,可做事总得有个防备,而且清军不能北上,那他总得接着南下抢地盘啊!
聂宇的预计是先扩军四万人,里面至少得有三分之一,实现全面火器化装配。
制作火铳、火炮的无缝钢管,聂宇已经采购了一个府库,起码能打造几千把火铳,以及上百门红衣加农炮了。
就是花钱花的有些伤,要不是刚占了两个州府,得了大笔浮财,还有荆州府新征缴的赋税支撑,他怕是很快就被掏空了。
第95章 税收
现在是四月初夏,该准备收税了。
自唐代起,历朝的田赋征收,基本都集中于夏、秋两季。
《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五年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上田亩五升,下田三升。”
夏税主征小麦、大麦,秋税主征稻谷、粟米。
经过唐宋元明清,姑且算是五朝变革,夏、秋两税法在雍正十三年被正式废除,改为上下两期征收。
上期二月开征,五月截止,下期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
聂宇没有刻意去改这套税法,因为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上下两期的征税时间,要是胡乱改税期,很容易造成地方上的劳民伤财。
临湘县,聂家镇。
是真叫聂家镇,原本叫聂家集市,因为汉军改了地方行政区划,要合并建置新镇,所以聂家集市被设为聂家镇。
未尝没有属下官吏讨好之意,聂宇倒也没有太在意。
这些官吏有想法才是人之常情,不贪污不害民不伤财那就不用管太多。
至于这个聂家镇,跟聂宇倒是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只是单纯里头的大地主跟自家同姓而已。
聂老汉正用着租来的车子,驮运大批粮食往镇子上赶去,跟着一块的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聂大,小儿子叫聂幺,随意是随意了点,但也是农民的常态。
总不能指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夫,给儿子都能起个文绉绉的名吧!
聂幺走到半路,就累的够呛,忍不住抱怨:“爹,咱们干啥运这么多粮上镇里头来,那新官府给的告示,不是说了今年不用交恁多粮吗?”
聂老汉厉声呵斥:“你小子懂个啥,官老爷说的话,咱小民能随便信吗?要是不多弄点粮来,万一要是官老爷不作数,咱家今年还活不活了?”
聂幺瞬间不说话了,倒不是被说服了,纯粹他爹日常就是个碎嘴皮子,讲道理根本讲不清,光是絮叨就能絮叨小半时辰,都不嫌口干的(我真见过,但是我奶……)。
因为要忙着运粮食去镇子里头交税,所以这次聂老汉倒没有絮叨太久。
实际上,他自己心里头也有些直犯嘀咕,要说以前这什么汉军的新官府没来的时候,那旧的官老爷们收税,都是相当的随心所欲,一次收税下来,往往能把普通农户家里大半年的收成全刮走。
为了能活命,要么把余粮到地主老爷家换成麸糠,要么就跟地主老爷卖地借贷。
聂老汉的聂姓跟本地的聂老爷,还真就是同出一家,只不过属于旁系族人,爷爷那辈只分了几亩薄田,听说逢年过节聂老爷还会资助接济一二。
等到他出生的时候,关系基本上就断了,再加上官老爷的税越收越重,他爹没法,只能卖地借贷,迅速从自耕农变成了佃户。
要说以前,他家在交税的时候,还得事先去聂老爷家把粮食全都换成银子。
因为听说皇帝他老子,之前把什么人头税给改道田地的收成里头,所以没地的百姓不用交税了,但之后交的税都得交银子。
真搞不懂,他们家原先也没地,只是聂老爷家的佃户,怎么还一直要交税呢?
不知走了多远,总算来到镇上。
聂老汉还没找人问路,就有两个看门的民兵,颇为无奈看了聂老汉和他身后粮车一眼。
其中一个上前说道:“你们是来交税的吧!跟我走。”
“啊……哦。”
聂老汉一脸茫然,就跟着走了。
后面两个儿子,加一个帮忙的民兵,三人推着粮车跟上。
聂大还好,卖力不讲话,聂幺却是颇为吃惊,他还从没见过官差帮他们百姓干活的。
“愣着干嘛,你倒是出力啊!”
那民兵见聂幺松手了,忍不住有些脸黑道。
“哦哦!”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
车轮滚动下,也没走多远,就到了一处简陋衙门。
嗯,是真的简陋,就像临时搭出来的一样,要不是前面竖了块牌子,写着“夏税征收临时衙署”,又有两个文吏在门口坐着。
聂老汉不识字,但以前交税交的多了,也认得出“衙署”就是衙门,“夏税”就是他们要交的粮食。
那文吏见到聂老汉,还有后头的粮车,似乎已经习惯,提笔一边书写记录,一边问道。
“哪个村的?”
“聂家村。”
“哪个聂家村?”
“就那旮旯山里头。”
“……你们村长,就是里长、粮长叫什么?”
“聂三叔。”
“聂三叔……我查查,有了,原来是山前村的。”
“老爷,俺是聂家村的,不是山前村。”
“好好,我知道!还有,你们运这么多粮食过来镇里干嘛?”
“还请老爷宽恕,俺们知道规矩,这税要换成银子。可本地的聂老爷已经没了,咱们也不晓得从哪里换银子,还请老爷能行行好,别让俺们重新回去。这一来一回,得花不少时间,家里头还有老头老母在,还请给条活路啊!”
话没说完,聂老汉就跪下了,甚至开始掉起了眼泪,显然已经十分娴熟。
不娴熟不行啊!
这么干不一定有用,但不这么干一定没用,要是真把粮食原封不动送回去,来回往返一趟,有多少损耗不说,以官老爷们的尿性,肯定得加征摊派,他们这些穷苦百姓今年是别想好好活着了。
一见聂老汉跪下了,那问话的文吏当场吓得起身,前面接待好几个愚夫愚妇,也没这动不动就跪的。
虽然也有这聂老汉年纪太大,但还是给人吓得够呛,连忙上前扶起道:“老汉别怕,我不是什么老爷,也没生气恼火,这些粮食既然是税,那就放下吧!只是新税法里头已经说清楚了,今年的税没有那么多,不用交来这么多的粮食。”
“啊?”聂老汉有些迷惑。
倒是小儿子聂幺忍不住说道:“爹,俺早就说了,新官府的告示里头,三叔(村长)他们都说了,今年没那么多杂税,只要交完了正经地里头的税,别的就没了,您老非要自己来,还弄这么多粮食,连带还租了辆粮车过来。”
聂老汉听闻,下意识呵斥道:“你小子懂什么……”
旁边一文吏却笑着打断:“呵呵,老汉,您儿子说的没错,今年大将军府已经颁下税法新令,不止今年,往后每年的税收,也没那么高了,除了正税以外,什么丁税、力役、活洒、死寄、包纳都没了,所以你们确实不用交这么多税粮了。”
实际上,不止这些明面上的税收,连带还有牙税、当税、田房、牛马税(马驴税)、契税、杂捐在内的各种苛政杂税,也都被统一进行了合并,今后一律改为工商税。
说起来,直到聂宇占了三州之地,才特么的意识到,满清的苛捐杂税能有多离谱。
斗殴税听过没有?
字面意思,就是两个宗族村子为了争夺土地、水源,会约定时间地点,进行聚众械斗,谁赢了谁获得土地、水源。
而满清官府不会去管,不仅不管,还要征收斗殴税,否则就是违法斗殴,违法斗殴的通通加税。
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聂宇取缔的税捐杂派,基本都是诸如此类,真不愧是我大清“盛世”,果然厉害了!
第96章 新税法
聂老汉也不晓得自个咋回的聂家村,不对,现在应该是叫山前村了,聂家村已经是过去式。
曾经的山前村,那是聂老爷的后院,土地都是聂老爷的,人也都是聂老爷的佃户。
但现在,聂老爷被汉军打垮了,田地都被分田官分给了他们这些佃户农户,而且分的还不少,一人3亩地,按家里丁口5口来算,就是一家15亩地。
这就已经很多了,放到伪清时期,15亩地一户都能勉强吃上饭,不至于饿死了。
而如今,各种苛政杂税都被汉军免了,土地也是重新清丈,不再搞什么摊派,仅仅征收正税,都属于天大的仁政了。
聂老汉运过来的税粮,只有一部分被算作了赋税,同时那文吏老爷还询问自己,山前村的村长聂三叔有无私自摊派,小儿子聂幺说了没有,对方才没多问。
余下不算作赋税的粮食,那文吏老爷竟然也没贪,自个上去送一些,人家也不要,反而还帮着换成了钱货,防止他又要大老远带回去。
换钱货的属于镇上设置的官米铺子,因为农村里的地主被干掉了,而且聂宇晓得大将军府要控制乡镇,除了设置相对完善的基层官吏系统,还有就是控制钱粮买卖。
不能让地主肆无忌惮,去操控民间的粮价。
这官米铺子,就是大将军初期设立的粮行,还有个代替银行的官方钱庄也在筹划去搞。
不用怕出啥问题,因为聂宇可以作弊,自己不会,那还不能摸着前人的路子走。
却说山前村的村口,聂老汉父子三人,已经被闻讯赶来的村民团团围住。
“诶,老三家的,你们咋这么快就回来了?我还以为你们要在镇上歇一天呢!”
“是啊!这车都是空的,镇上把粮给收了?”
“我就说了嘛!官老爷说的好听,但实际该交的税一样别想少交,还好地是咱们的了。”
“这说不准啊!以前这地都是聂老爷家的,现在这新来的汉军官老爷们能那么好心,把地给咱们?”
“……”
山前村的村民们叽叽喳喳,都在说着今年汉军才定下的新税制。
“好了,都别吵嚷了,让老三家来说。”
最后赶来的村长聂三叔没有驱散围观村民,而是看了看聂老汉推回来的空车,又眼瞅着发懵的聂老汉,接着说道。
上一篇:人在大明躺平全靠分身努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