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574节
牵招拳头握紧,眼中燃起深深的鄙夷。
堂堂大魏大将军,竟然沦落到用这等下作手段,来逼迫自己的部下行不义之举,你夏侯惇就不觉得可耻吗?
就连一旁的郭淮,眉头亦是暗皱,对夏侯惇的手段颇有微词。
只是当此生死之际,郭淮虽心觉不妥,却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得暗自叹息。
“牵招,吾再问你一句,这诈降书,你到底是写还是不写?”
夏侯惇手指着牵招,厉声喝问。
这相当于是最后通牒了。
夏侯惇的眼眸中,已透出了一丝杀机。
下一秒钟,你牵招若敢再嘴硬顽抗,只怕就要血溅当场。
牵招倒不怕死。
可他在晋阳城里,还有妻儿家小数十口,自己若为夏侯惇所杀,这几十口人也难逃一死。
纠结半晌后,牵招只得暗暗一咬牙,尔后无奈叹道:
“大将军既是有命,招从命便是。”
夏侯惇松了一口气,嘴角掠起了一丝得意,当即下令拿来笔墨,要牵招当着他的面写诈降书。
牵招只得坐下,提笔滞空,心中酝酿。
夏侯惇则立于身后,死死盯着他,显然要监视他会不会在诈降书中,写下什么“不该写”的话。
牵招眼珠转了几转,蓦的闪过一道诡秘之色。
“夏侯惇,不是我牵招对大魏不忠,是你不义在前,那就别怪我了…”
牵招嘴角暗暗上扬,接着便不再犹豫,提笔疾书起来。
顷刻间,一道降书写成。
夏侯惇则生怕信中有异,将那道降书,反反复复审阅半晌,以确保其中没有破绽,或是什么可疑之处。
接着又交给郭淮和王凌,令他二人复验。
直到二人点头后,夏侯惇方才安下了心,脸上的阴沉森冷终于缓和下来。
于是他便择了一位能言善辩的心腹,佯装成牵招的心腹,带着这道降书出城前往汉营,向刘备去下这道诈降书。
“牵子经,如今看来,你对我大魏,对天子还是有忠心的。”
“此计若成,我们若能顺利突围,你和郭伯济便皆为首功之臣。”
“本将必亲自上表为你请功,保证为你请一个县侯的封赐!”
夏侯惇嘴脸一变,笑呵呵的一拍牵招的肩膀,又是安慰又是画起了大饼。
那副嘴脸,那一言一语,却令牵招观之听之便觉无比恶心。
面上却不敢表露,只得强颜堆笑,虚言应付。
一桩心事了结,夏侯惇环扫诸将,豪然道:
“诸位,速去做好准备吧,三日之后,我们全军突围!”
第450章 刎颈之交,朕没看错人!萧和:将计就计,全歼魏军,拿下晋阳!
城外,汉营。
“子经竟欲开城归降于朕?这真是天佑我大汉也!”
皇帐内的刘备,手握着一封书信,满脸欣喜。
张飞等众臣,皆是精神一振。
刘备便将那道密信,展示给了众臣。
这是一个时辰前,一名黑衣人由晋阳潜出,自称是牵招心腹送来的一道密信。
一封降书。
牵招称已暗中纠集了数千反魏义士,将于两天后发动兵变夺取南门,迎刘备主力入城。
到时,请刘备尽起大军,于南门外接应,里应外合一举夺下晋阳。
“牵招这小子,终于是想通了,这个糊涂蛋,等破了晋阳后,俺定得好好揍他一顿不可。”
张飞口中骂骂咧咧,脸上却皆是喜色。
牵招乃幽州人,不光是刘备的发小,亦是他的同乡,交情也算不薄。
原本当初刘备伐河北时,就曾授意张飞,写密信给牵招,想要招降这位共同的好友。
可惜牵招却以曹操于他有恩,不愿做魏国叛臣为由,拒绝了刘备的招揽。
时值今日晋阳被围的绝境,牵招走投无路之下终于回心转意,张飞欣慰之余,不免对牵招有几分怨言。
“子经乃君子,素有忠义之心,当初不愿来降也有他的苦衷,翼德你就莫怪他了。”
刘备却是大度依旧,捋着细髯笑道:
“子经他此时来降也为时不晚,况且还能助我们拿下晋阳,实乃两全其美也。”
张飞这才收起了埋怨。
众臣皆知牵招与刘备的关系,现下见牵招愿降,晋阳旦昔可破,皆是精神倍受鼓舞。
毕竟依原先计划,按照最乐观的设想,至少也得围城三到五月,方能攻下晋阳。
现下围城不到一月就能破城,结束这场收复并州之战,回家与妻儿团聚,诸将焉能不喜。
“伯温,这牵子招的归降,你以为如何?”
刘备目光转向了萧和询问意见。
萧和接过那封手书,凝视半晌后却道:
“臣听闻早几年时,陛下曾以书信招揽牵招,却为其严辞拒绝,由此可见,此人并非是轻于去就之徒。”
“况且陛下也说了,这牵招乃心怀忠义之人。”
“而曹操对这牵招,又有知遇提携之恩。”
“有此种种前提,这牵招当真会在晋阳被围,他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献城归降陛下吗?”
这一问,问的刘备脸上笑容顿收,眉宇间立时掠起几分疑色。
刘备思绪不转,不禁微微点头。
萧和说的有道理啊。
牵招既是忠义之士,那么就该对曹操忠义到底。
就算要归降于他,也应该是在晋阳城破被俘,确实走投无路之下,才被迫降他。
以牵招的为人,不应该在晋阳未破的时候,就提前降他才对!
而且还要背叛魏国,夺门兵变,帮着他打下晋阳。
如此所做所为,岂非与牵招的忠义之风背道而驰?
“伯温言之有理,如此看来,子经这归降确实有些不合常理。”
刘备微微点头,又重新端详手中书信,却不解道:
“可是这封书信,确实是子经的笔迹无疑,若他不是真心归降,那就是诈降了。”
“子经乃君子,与朕又是刎颈之交,朕实不相信,他会对朕用诈降这等的诡计。”
矛盾就此产生。
牵招因乃忠义君子,故而不会背叛魏国,更不会出卖曹操。
那牵招的归降,便一定是诈降。
对刘备这个刎颈之交用诈降,反倒又与忠义君子这个人设不符。
那这不就是自相矛盾了么?
刘备抬头看向萧和,想要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
萧和虽对牵招的归降有质疑,一时间却又对此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说法。
于是只能让刘备再细细审视这封书信,以确认到底是不是牵招的笔迹。
刘备遂打起精神,再次审视起手中书信,每一个字都不敢错过。
看着看着,他眼眸微微一亮,忽然发现了一丝异常之事。
这封信,隐隐有斜对折的痕迹。
旧时回忆,立时浮现心头。
他依稀记得,儿时与牵招于乡中学堂就读时,曾有过“秘密约定”,彼此写信给对方时,若是怕被旁人截获,就将密语藏于字里行间。
所谓密语,就是将书信斜对折,折痕上的话才是真正要传递的信息。
“莫非…”
刘备猛的猜想到什么,忙是将书信斜向对折。
“招乃被迫诈降,魏军实为北门突围。”
刘备眼眸蓦然一聚,脸上涌起万分惊喜,大笑道:
“朕就知道,牵子经不是那种不义之徒,果然如此,果然如此啊,哈哈哈——”
众人见天子突然大笑,又说些莫名其妙的话,皆是茫然不解。
“翼德,伯温,你们看…”
刘备强压下欣喜,当即将对折后的书信重新展示给萧和几人,又将其中所藏玄机点破。
众臣无不面露惊奇,方才知晓牵招这书信之中,还藏着这样的密语。
“陛下,牵招这话是啥意思?”
张飞摸着脑门,脸色依旧茫然,不解其意。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