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330节

  两位大臣恭敬谢恩,缓缓入座。

  就在这当口,李汝华余光瞥见暖阁角落里伏案疾书的两个青色身影。

  那不是新科状元倪元璐和榜眼卢象升吗?

  他们手中竟拿着朱笔在批阅奏疏!

  老臣心头一震,与李长庚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

  不过,两人的震惊之色很快就消散了。

  他们宦海沉浮数十载,深知在这紫禁城里,有些事看见了也要装作没看见。

  更何况,今日他们前来,可是另有要事。

  这关系到能否解决朝廷捉襟见肘的财政困境。

  两人震惊的表情尽在朱由校眼中,但他也当没看到,将话题引到他们两人此行的目的上来。

  “说说吧,你们此番前来作甚!”

  李汝华与李长庚对视一眼,前者硬着头皮拱手道:“陛下明鉴,按熊廷弼送来的捷报核算,此番封赏将士并抚恤伤亡,至少需五十万两之数。”

  他顿了顿,喉结微动,委屈般说道:“只是.如今太仓银库几近见底,臣等实在是在短时间内筹措不出这么多的钱财.”

  “又是哭穷?”

  朱由校无语的摇摇头。

  “朕听魏大铛说,你们是为天津市舶使司而来?怎么又在哭穷?”

  “陛下圣明!”

  李长庚见机立即接过话头,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

  “臣等愚钝,虽不敢妄议加征辽饷,却思及天津乃我朝北方门户,有些主意。”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精心绘制的海图,在魏朝捧来的案几上徐徐展开。

  朱由校目光一凝,只见图上渤海湾如弯月抱珠,天津卫恰似明珠缀于要冲。

  他身子不自觉地前倾,眼中露出十分感兴趣之色,问道:“爱卿有何良策?”

  这一问,如投石入水,激起千层波澜。

  李长庚闻言精神一振。

  他手指点向渤海湾处,声音沉稳有力:

  “陛下容禀,天津市舶使司地处渤海湾咽喉要道,实乃连接辽东、朝鲜、倭国的海上门户。此处既是大运河的北端枢纽,又有直沽河贯穿其中,水陆交通之便利,堪称北方第一。”

  他条分缕析地陈述道:

  “其一,可设天津为军需贸易中枢。臣查辽东将士最缺火药、铁器,而朝鲜苦无上好棉布。若以官营方式统购统销,既可避免奸商哄抬物价,又能以高价换取辽东人参、貂皮等特产。”

  “其二,当垄断高利商品。”

  李长庚眼中精光闪烁。

  “倭国白银低贱,若可与之贸易,可岁入百万两,朝鲜高丽参价比黄金,南洋香料更是价值连城。若由市舶司专营,抽取三成关税,岁入何止百万?”

  “其三,发放‘船引’一事。臣已查得,仅登州一地,每年走私商船就不下百艘。若发放特许,每船收税五百两,再对北方海商减税三成,何愁商贾不云集天津?”

  朱由校听得入神,不时点头。

  李长庚见状,像是被认可一般,语速加快:

  “其四,护航收费。眼下海盗猖獗,建奴不时袭扰。若以水师护航,按货值百分抽一,既保商路畅通,又可练兵筹饷。”

  “其五,利用运河之利。将苏杭丝绸、景德镇瓷器、武夷山茶叶集中天津,转销外洋,获利至少翻倍。”

  到了此时,李长庚的奏对仍在继续,他话语不停,继续说道:

  “另外,臣请设番坊专供外商,收取地租与交易税。更有一策,辽东缺马,可许商人以马匹抵税。一匹战马抵税二十两,既解军需之急,又免银钱之困。”

  说到此处,老尚书从怀中取出一本账册,颇为自豪的说道:“此乃臣与李阁老核算的岁入预估,请陛下御览。”

  朱由校接过账册,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列着各项收支,最后合计竟写着‘岁入可增至少一百八十万两’。

  见到开源之才后,朱由校不吝啬夸赞之语。

  “这才是我大明户部尚书该有的格局!”

  哭穷哭穷,难道能哭出钱财来不成?

  还得是要有生财之道!

  不过朱由校倒是没有盲目乐观。

  在天津开市舶使司,固然能够赚钱。

  但要将这个钱赚到,却没那么简单。

  “爱卿所献之策,条条皆是生财妙法。只是,其中恐怕有不少难处罢?”

  朱由校未等李长庚说话,自己便掰开手指细数其要在天津生财的难处来。

  “其一,江南那些世代经商的豪族,岂会坐视北方新开贸易要冲?他们在松江、宁波经营多年,如今要分一杯羹给天津.”

  朱由校冷笑一声。

  “只怕明日就会有御史弹劾朕与民争利了。”

  “其二,天津水师不过十余艘战船,如何护得住这千里海疆?若遇海盗劫掠,或是建奴袭扰,商路断绝,这市舶司就成了无本之木。”

  “最要紧的是其三,那些靠走私发家的豪强,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地方胥吏,断了他们的财路.难保不会有人在暗地里使绊子。”

  陛下懂得,居然比他们还要多。

  李长庚与李汝华交换了一个眼神。

  看来要糊弄陛下,没有那么容易。

  此刻。

  朱由校已回到御座,他为天津市舶使司开财定了个基调:

  “不过,这些困难,都不是我们退缩的理由!”

  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茶盏叮当作响。

  “朕要的,是具体解决这些难题的对策!”

  朱由校目光如电,在李长庚与李汝华脸上一一扫过。

  “诸位爱卿,可敢与朕共谋此利国利民之举?”

  ps:

  燃尽了。

  又是万更!

  这两天在电脑前每天坐有十几个小时,腰都坐痛了。

  码字比上班还累~

  ψ(*`ー)ψ

第264章 锐意进取,百户受命

  乾清宫。

  东暖阁。

  鎏金蟠龙烛台上的灯火微微摇曳,将暖阁内映照得通明。

  朱由校端坐在御案之后,目光沉静地扫过殿下端坐的两位重臣。

  东阁大学士李汝华与户部尚书李长庚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犹疑。

  最终,李汝华起身,拱手奏道:

  “陛下,臣听闻陈奇瑜在天津整顿水师,颇有成效。如今沿海匪患虽猖獗,但以天津水师之力,剿灭些许海盗,当非难事。”

  朱由校闻言,唇角微不可察地一抿,随即摇头道:

  “几十艘小船,连一艘像样的福船都没有,如何称得上‘水师’?若连自保都勉强,又谈何震慑海盗?”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如重锤,敲在两位大臣心头。

  天津开市舶司,若无强横水师坐镇,岂非开门揖盗?

  李长庚沉吟片刻,谨慎开口:

  “陛下,若欲增设战船,户部虽可筹措银两,但造船、募兵,非一朝一夕之功……”

  朱由校眸光微冷,语气不自觉加重了几分:

  “李卿,朕要的不是‘徐徐图之’,而是立竿见影。”

  当然,朱由校也不是那种甩锅的领导,他还是给出了一些办法。

  “朕现在想到了两个办法:

  其一,着工部与福建船政速调工匠北上,以最快的速度造船。

  其二,令锦衣卫彻查沿海豪族与海盗勾结之事,凡有通匪者,夷其三族。”

  李汝华与李长庚闻言,俱是一震。

  看来陛下是要下重手了。

  “光凭上面几个办法,还远不够,市舶司若开,天津便是大明的门户。门户不固,谈何商贸?谈何海疆安宁?”

  朱由校之所以急于增强天津水师的实力,实因当前沿海局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海盗势力猖獗,尤以盘踞东南海域的“海商王”李旦为甚。

  此人以泉州为据点,掌控着往来日本、东南亚的庞大贸易网络,麾下竟有三百至四百艘战船,规模堪比一支小型水师。

  其主力战船多为福船,每艘配备十至二十门火炮,辅以轻捷迅疾的鸟船,甚至部分船队还装备了西洋购得的葡萄牙火绳枪与佛郎机炮。

  更令人忌惮的是,李旦在平户设有武装商馆,牢牢扼住中日白银贸易的咽喉。

  若天津水师连自保尚且勉强,又如何从这般人物手中争夺商路?

首节 上一节 330/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