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451节
当务之急,是解决眼下最棘手的问题:
如何让火铳能连发?
是像西洋的多管铳那样并列几根枪管,还是琢磨出能快速更换的预装弹膛?
装填速度也得提上去,现在士兵装一发弹丸要捣鼓半天,在辽东铁骑面前,这点时间足够死三回了。
还有雨天,火绳遇水就灭,火药受潮就哑,总不能让士兵打仗还得看老天爷脸色,得想办法给火药做防潮处理,给击发机构加个“雨帽”。
这些问题在他脑海里盘旋,虽然他说不清具体的机械原理,却能清晰地勾勒出未来枪械的轮廓:
“要能指哪打哪,要能一口气打出十几发,要不怕风吹雨打,并且换弹迅速……”
他把这些想法随手写在纸上。
另外,火炮的演进路线也在他脑中渐渐清晰。
佛郎机炮射速快但威力有限,红夷大炮射程远却笨重难移,而再往后,应该是那种能曲射、能炸开花的榴弹炮吧?
可无论枪械还是火炮,绕不开的坎儿就摆在眼前。
他在纸上重重写下三个词:冶金、弹道、化学。
“没有好钢,枪管炮筒打几发就炸膛;不懂弹道,炮弹出膛就像没头苍蝇;火药配比决定着炮弹的威力,这需要调出正确的比例”
朱由校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系统化理论支撑的学问,而非靠经验试错能彻底解决的。
两日后,一本薄薄的册子摆在了案头。
上面没有精美的装帧,只有朱由校凭记忆画出的草图。
带着锯齿状弹仓的步枪、炮管上刻着螺旋线的火炮、装着木柄的卵形“爆炸弹”,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注解:
“枪管刻槽可让弹丸旋转。”
“炮弹内装火药与碎片。”
“钢需炼至‘百炼不折’。”
他拿起册子,思索片刻之后,终究准备还是让人送去了兵仗局。
“能做的都做了……”
作为一个前世专攻文史的博士,能把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拼凑成一份“技术指南”,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
至于能不能给孙元化他们带来启发,能不能让大明的火器真正踏上那条正确的进化之路,就只能交给时间和那些匠人的智慧了。
他已经尽力了。
然而,朱由校的殚精竭虑,让魏朝焦急无比。
自陛下登基以来,他还从未见陛下如此熬神费力。
“皇爷的龙体可是万金之躯,哪经得住这般折腾?”
魏朝比谁都清楚,自己这司礼监掌印的位置,全凭陛下的信任撑着。
一旦龙体有恙,别说虎视眈眈的魏忠贤会扑上来撕咬,就连素来恭顺的王体乾怕是也会变脸。
到那时,他魏朝便是砧板上的鱼肉。
只是,他接连两日劝诫,换来的都是陛下一句“无妨”。
魏朝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思来想去,唯有请那位能让陛下听进劝的人来。
当日深夜,皇后张嫣的凤辇停在了乾清宫外。
她身着宫装,未施粉黛的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忧虑,踏入东暖阁,正撞见朱由校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案上摊着的册子上满是奇怪的图样。
“陛下。”
张嫣福身行礼。
“臣妾听闻陛下两夜未安歇?国事再急,也需保重龙体。您若有差池,这大明朝的天,可就真要变了。”
朱由校抬头,见她蹙着眉,眼下还有淡淡的青影,想来也是牵挂得彻夜难眠。
他放下笔,忽然笑了:“皇后放心,朕心里有数。”
他指了指案上的册子。
“这些日子思绪格外清晰,得趁这股劲把该记的都记下,现在事情已经办完了,便可以休息了。”
话音刚落,一个绵长的哈欠便不受控制地涌了上来。
朱由校索性起身,伸手拉住张嫣的柔荑。
“走,陪朕歇息去。”
张嫣被他拉得一个踉跄,脸颊瞬间泛起薄红,挣了挣手:
“陛下,此刻该好生歇息,莫要行男女之事了。”
他还以为皇帝又兴起了。
“朕只是想抱着你睡。”
朱由校的声音带着倦意,却格外认真。
“这样睡得安稳些。”
张嫣望着他眼底的红血丝,到了嘴边的嗔怪终究化作一声轻叹。
任由他牵着穿过暖阁,踏入内间的帐幔之中。
褪去繁复的宫装与龙袍,肌肤相贴的瞬间,张嫣只觉他身上带着淡淡的墨香。
朱由校将头埋在她颈窝,呼吸渐渐变得绵长均匀,竟是真的片刻便入了睡。
帐外的烛火调至最暗,张嫣借着微光打量怀中人。
他睡着时不再有朝堂上的威严,眉宇间的疲惫很是清晰,偶尔还会无意识地蹙一下眉,像是在梦里仍在盘算国事。
心疼悄然漫上心头,张嫣抬手轻轻抚平他紧锁的眉头,犹豫片刻,终是俯身在他额间印下一个轻柔的吻。
她的美目渐渐闪过坚毅之色,张嫣暗自下定决心:
这样的夫君,她绝对不能让其继续如此劳累。
她可不想年纪轻轻就做了太后。
以后,她就待在皇帝身边,陛下到了点不睡觉,她就亲自来催!
就不信,她不能让自己的男人长命百岁!
张嫣低头看着已经熟睡的男人。
越看越是心疼,越看越是喜欢。
鼻间萦绕着他平稳的呼吸声,像是最安心的催眠曲,她眼皮渐沉,思绪渐渐模糊,也跟着坠入了安稳的梦乡。
与此同时,刚领了皇差的李鸿基,正站在京城那座御赐宅邸的庭院里。
青石板铺就的地面光可鉴人,正房的雕花窗棂透着富贵气,连廊下挂着的宫灯都比寻常人家精致几分。
可他只草草转了一圈,便对着管事吩咐:
“屋舍勤着打扫,莫让蛛网蒙了梁,也别让落叶堵了排水沟。”
他本就没什么亲人家眷,这偌大的宅院于他而言,不过是个歇脚的空壳。
不过
等此地有了女主人,便就有了家的味道。
巡视九边的事情办完,他李鸿基,也要给老李家开枝散叶了。
交代完这些,便翻身上了那匹从曹县带来的枣红马,朝着通州码头疾驰而去。
一个时辰后,他便到了通州码头。
码头上水汽氤氲,漕船、商船挤挤挨挨,桅杆如林。
李鸿基一眼便认出了那艘悬着“钦差巡视九边”灯笼的官船。
官船之上,杨涟已经三日未下官船。
他守在舱内,将辽东都司送来的卷宗翻了个底朝天:
军户逃亡的名册堆得有半人高,各镇报上来的军械损耗清单密密麻麻,还有那些语焉不详的“粮饷亏欠说明”,字里行间都透着积弊已深的沉疴。
越是看,杨涟心中便越是沉重。
这哪是治病,分明是要刮骨疗毒啊。
可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会甘心被剜去腐肉吗?
杨涟望着舱外浑浊的河水,眉头拧成了疙瘩。
“都堂,参将李鸿基前来报到!”
就在这个时候,舱外传来李鸿基的声音。
杨涟心头一震,随即起身,撩开舱帘走了出去。
两日前,他已接到陛下密旨,李鸿基将随从他巡视九边,一路保护他的安全。
此刻。
李鸿基正立在船头,一身参将袍服被江风灌得鼓鼓囊囊,腰间的佩刀随着船身轻晃。
杨涟打量着眼前之人。
去了京城面圣,这个草莽出身的少年郎似乎有巨大的变化。
更自信了,也变得稍微有些武将的样子了。
不过他心中仍有诧异:陛下竟如此看重一个“反贼”出身的人?
但转念一想,杨涟便也就释然了。
九边那些油滑的将官,或许真就怕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硬茬。
到了地方,此人或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杨涟不客套什么,只是说道:
“船明日便要启航,今夜且歇息一晚,养足精神。”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