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玄武门对掏,我真没想当太孙

玄武门对掏,我真没想当太孙 第291节

  城门轰隆一声打开。

  被冻得麻木的百姓眼睛顿时露出希冀的光芒。

  一车车热粥被运出来,香味顿时就让饱受折腾的流民们肚子咕噜咕噜叫。

  “齐州刺史,即是皇孙李象,仁心仁德,主动赈灾,望诸位能够排队,不要乱抢!”

  王云帆亲自带着衙役出现,让衙役大声呼喊,勒令按规矩办事。

  现场不过百多名百姓,在十多名衙役的维持下,不至于出现抢夺的事件,都安分得很。

  而且洪水还没有发生多久,还没有到饿到忍受不住的情况,更多的是冷到受不了,好一些都在发烧。

  “皇孙还说了,如果农田被毁,回去无望的话,可以进城,成为齐州百姓,届时安排户籍......”

  衙役们还在喊。

  但和李象想的一样,响应者寥寥无几。

  这时代的人都不习惯背井离乡,家乡能活命,就不会外走。

  不过也不是没有,就有两个孤零零的小孩,两眼空洞领了热粥之后进城。

  洪水把他们父母带走,就剩下他们兄弟,回家怕是活不下去。

  ......

  京城,皇宫,御书房。

  加急奏章落到李世民的御案上。

  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等人很快被召见。

  其中,李承乾和魏王也在,参与其中议事。

  李承乾在很正常,他是太子,有权参加国之大事。

  但魏王就不一样了,他只是亲王,按理说是不能参与这种议事。

  可见李世民对李泰有多宠爱。

  “濮州、济州、青州多地运河坍塌,洪水泛滥,伤亡惨重,百姓房屋坍塌,流离失所,诸位以为如何赈灾?”

  李世民将各地奏章传下去,满脸忧虑,眼底深处闪过一抹惧意。

  贞观以来,真的没有一年不发生灾难的,洪灾、蝗灾、旱灾等等,一次比一次可怕。

  这次竟然有五州大水,不知会造成多大的伤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勒令附近都督府协助,朝廷运输钱粮前去支援。”

  “为避免地方贪墨,臣建议由中央安排人手送去。”

  “要求地方世家帮忙赈灾......”

  “灾后重建,安排成年男子服役......”

  众人一人一条建议,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又不是第一次水灾,按照流程走就行,不会出乱子。

  灾难多了,经验自然也就丰富。

  “让三省立即安排。”

  李世民拍案道。

  御书房突然没声音,气氛有些沉重。

  又是五州大水,国家真是年年不顺。

  “父皇,为何没有齐州的奏章?齐州位于济州和青州之间,两州运河坍塌,它的运河不坍塌?”

  “儿臣没有诋毁的意思,只是担心是不是齐州水灾太严重,地方官员瞒而不报......”

  李泰是最后拿到所有奏章的。

  运河流经数州,五州都坍塌了,就中间的齐州没坍塌。

  齐州的运气这么好?

  李泰更愿意相信李象隐瞒不报。

  “何故?”

  李世民眉头瞬间皱起来。

  他脑海里浮现河南道地图,齐州果然夹在中间。

  运河所过,所有州几乎都坍塌,齐州为什么不坍塌?

  同样不是希望齐州运河坍塌,而是觉得荒谬,是不是瞒而不报?

  “也许奏章还在路上?”

  李承乾对上圣上质问的眼神,不争气低下头。

  “排除异己的时候,汗血宝马送奏章入京,水灾的时候还在路上?”

  李泰阴阳了一句。

  “谁排除异己?”

  李承乾当即怒视李泰。

  “谁排除谁知道。”

  李泰哼了一声,不以为然。

  心底隐约期待李象因此获罪。

  竟然被他在督都府安排了两个职位,把他安排柴令武架空苏定方的计划落空。

  “莫要在这里阴阳,有话直接说出来!”

  李承乾冷着脸,知道李泰是在说李象。

  李象刚给他涨脸,因为推广曲辕犁还笼络了些许人。

  故而见不得李泰阴阳怪气。

  “好了!”

  李世民打断两人,语气不满:“着令,快马加鞭赶往齐州查看!”

  说罢,他就要起身。

  这时,魏征咳了一声:“圣上可记得个把月前,皇孙上书的奏章?”

  李世民愣了下,想了会儿都没想到是什么奏折。

  在场众人也不解望向魏征。

  “皇长孙个把月前就上书朝廷,运河有坍塌风险,要求拨款修补。”

  魏征说完,众人皆是一惊。

  个把月前就上书有坍塌风险,那现在......

第171章 李象的奏章,仁慈和铁血

  在众人震惊之时,李象的奏章还是来了。

  奏章很短,只有三句话,创历史之最短。

  一、齐州运河有惊无险,百姓安康,暂无伤亡。

  二、邻州县流民涌现,已开仓赈灾,然天气阴冷,恐冷死城外,欲城门迎接,又为避免紊乱,暂对新百姓实行军事化管理。

  三、齐州没钱,修补运河是我自掏腰包,开仓赈灾也是我自掏腰包,我要贩盐权,不然不干了。

  “这是什么奏章?不知道的还以为尚未启蒙!”

  李泰同样是看到最后的那个,当即就批判奏章不行。

  奏章是有规范格式的,不说一定要按照规范写,但至少要像样点。

  比如要歌颂圣上的功德,文字要优美一点,还有事情前因后果也得写清楚。

  而不是一副怨气很大的样子,闹呢?

  “孤反而觉得这样挺好的,清晰明了说明了事项。”

  “况且齐州刺史眼光长远,早上书朝廷拨款修补运河,未得到允许还是自掏腰包,有点怨气不正常?”

  李承乾现在如浴春风,言语间带着自得。

  李象又给他涨脸了!

  “有怨气是一回事,军国大事又是一回事,有功不代表就可以持功而骄,如此行为成何体统?”

  “若是其他臣工往后也如此,夹杂个人私怨在里,批改奏章的圣上定会受到影响,积怨于心,有损龙体。”

  李泰缓缓道来,说得有理有据。

  包括李世民在内,皆是一副若有所思之状。

  “圣上仁德圣君,是那么小气的人?”

  李承乾淡淡回了一句。

  李泰差点破口大骂:我说奏章有问题,你说圣上不会小气追究。

  想追究,被你这么一说,也不好意思再追究了啊,不然传出不得被人说小气?

  “议一议奏折之言是否可行。”

  李世民说道。

  有功劳,态度不好可以接受。

  河南道五州的运河都坍塌,齐州却保持完好,百姓无损。

  而且还是提前上书朝廷,表明运河有坍塌的风险,是朝廷不当一回事。

  从这一点来说,朝廷有失察之责,五州运河坍塌得负一定的责任。

首节 上一节 291/4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