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31节

  毕竟全家不光人人都是大力狂魔,还人人都是大胃王——当然除了他。

  算下来家里一年的收入下来,刨除日常花费,差不多也就结余100两出头,爹这是把一年的收入都给了自己。

  其实他也知道家里除了之前改建了一次青砖瓦房花了些许银两,其他的收入则都被父母好生攒着,说要留给他考科举用!

  此时,王明远眼眶有点热了。

  “拿着。”王金宝压着嗓子,低声说道。

  “穷家富路。你大哥身上还藏着几十两碎银子,路上花销用他的。这个……你收在最贴身的里袋,万一有个意外再拿出来用!听见没?”

  “爹……”他嗓子发紧,“家里……”

  “家里用不着你操心!”王金宝眼一瞪,

  “你老子还没死呢!你大哥二哥是摆设?只管考你的试!

  咱家如今这好日子,哪样不是沾了你的光?

  卤肉方子,草药路子……没有你,你老子还在土里刨食呢!全家人,没一个不指着你往上奔的!”

  在王家父母的眼里看来,家里的钱也都是靠他当初的卤肉方子和草药才攒出来的,要没有他当初的方子和主意,王家指不定还过得是什么艰苦日子。

  而且王家人其实都是知足的人,就连大嫂也是。

  只是因为当初日子艰难,还老要贴补他才有点抱怨,但最多也只是嘴上抱怨。

  倘若真要放弃当初还是病秧子的他,估计大嫂也做不出这般狠心的事来。

  不过想到这里,王明远不禁思索。

  看来日后还是得想想办法给家里弄点新营生,不过还是得等府试和院试考完了再说。

  一是不想再考前分心,二是真正赚钱的法子没有一定的地位真的没法执行,而且也守不住。

  三是也得好好挑个合作对象,毕竟对于他脑子中的很多想法,都是需要商队去做的,单靠他自己可做不成。

  父亲又絮絮叨叨的交代了一番,然后突然伸出粗糙的大手用力捏了捏他肩膀,捏得骨头生疼,然后带着一股子虔诚和狂热对着他说道:

  “记着,考出去!考得越高越好!王家祖坟的青烟,不能白冒!”

  王明远:“? 什么坟。。。?什么冒烟?”

  后日清晨,王家院门吱呀打开,在母亲和虎妞依依不舍的眼神中,王金宝带着王大牛、王二牛,还有那和大山一样的行李离开了清水村。

  到了镇上的镖局后,大哥还是没拗得过王明远,这次单独租了辆马车,卸了一半的“山”在马车上。

  王明远这次也不用挤商队的马车了,坐在自家租赁的马车上。

  本来还想再租一辆,但是被大哥拒绝了,他仍然固执的背着一半的“山”,跟着镖队步行。

  “路上警醒点。”王金宝对王大牛叮嘱,“护好你弟弟,也护好自己!”

  王二牛咧着嘴,一拳捶在王明远肩上,力道不小:

  “老三!好好考!等你中了秀才回来,你二嫂肚子里的娃也落地了!到时候让你这个秀才公给侄子起名!这名儿,得起得响亮!”

  王明远揉着发麻的肩膀,心里那点离愁被冲淡不少,笑着应下:“成!包在我身上!”

  马车终于吱吱扭扭上了官道,碾着清晨湿冷的黄土,朝着东南方向的府城缓缓行去。

  王大牛甩开两条长腿,不紧不慢地跟在车旁。

  王明远撩开车后小窗的布帘子回望。

  镇口的那棵老树下,两个熟悉的人影还在那儿杵着,越来越小,渐渐融进熹微的晨光里,看不真切了。

第39章 初入长安

  去府城走的是官道,比去县城的路宽阔平整许多,也没有那么颠簸。

  王明远靠着堆满行囊的车厢,望着窗外飞掠而过的成片麦田与疏朗村舍,心情也好了很多。

  一路上走走停停,王大牛的大山一样的行李、赶路中的吃食以及饭量、还有那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具,照例带给了同行众人震惊。

  不过王明远有了上次的经历,这次显得淡然多了,甚至对路人惊诧的目光回以善意的微笑。

  永乐镇距离府城的距离也不远,第四日上午,出发后走了才两个时辰,地平线上便勾勒出一道巍峨的黑色剪影。

  那轮廓如山峦横亘,绵延不绝,带着一股沉淀了千年的厚重威严,远远压来——长安府城到了。

  越行越近,那城墙的细节便愈发清晰。

  高达数丈的夯土城墙外包着巨大的青灰色城砖,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宛如盘踞的巨龙。

  宽阔的护城河波光粼粼,倒映着高耸的城楼与飘扬的旌旗。

  城门外巨大的拱形门洞,像巨兽张开的巨口,吞吐着南来北往的车马人流。

  守城的兵士盔甲鲜明,查验路引文书一丝不苟,秩序井然,远非当初的咸宁县城可比。

  而且那巍峨的城墙长度都不知道是县城的多少倍!

  一行人穿过深邃幽暗的门洞,喧嚣的声浪瞬间扑面而来,将众人卷入一片沸腾的海洋,长安的繁华便如一幅泼墨重彩的画卷在眼前骤然铺开。

  宽阔的大街笔直如箭,一眼望不到尽头,两旁槐柳成荫,遮天蔽日。

  街道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装饰华贵的马车“得得”驶过,清脆的銮铃摇曳生姿;

  满载异域货物的驼队迈着沉稳的步伐,驼铃声声;

  挑着担子的小贩吆喝穿行,声音洪亮悠长;

  身着各色锦缎、麻布衣衫的行人摩肩接踵,汇成一股流动的彩河。

  大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布幡高悬,绸缎庄、酒楼、茶肆、药铺、当铺……依次排开。

  空气中混杂着刚出炉胡饼的焦香、脂粉铺的甜腻、香料行的馥郁、商队骡马的腥臊,还有远处传来的、若有若无的丝竹管弦之声,共同织就了这座城特有的、令人目眩神迷的繁华图景。

  这便是长安!!!(我梦中古代真正的长安便是这样,盛世长安的场景!)

  王明远看得心神摇曳,大哥更是瞠目结舌,黝黑的脸上写满了震撼,喃喃道:“我的老天爷……这地方,比上百个永乐镇还大还热闹!”

  兄弟俩这次没有单独去租住客栈,便跟着镖队先到货栈。

  将大堆的行李暂存在货栈后,又在货栈旁边的客栈定了一晚的中房。

  然后王明远便带着大哥直奔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位于东市的“恒通当铺”。

  他的蒙学同窗李明澜,之前托家中关系在长安谋了个当铺账房的差事,上次和县城的李茂一样,来蒙学告知过他,让他如果后面科举有机会去府城定要去寻他,好让他略尽地主之谊。

  虽然知道对方肯定还没有收到自己县试通过的消息,但既然到了府城,礼节上总该拜会,顺便打听些府城安顿的门道。

  不过长安是真的大,兄弟俩走了快一个时辰,问了不知多少个行人,才终于到了地方。

  恒通当铺门脸不大,门上挂着黑漆金字招牌,里面高高的柜台后坐着几个伙计,拨弄着算盘,噼啪作响。

  王明远向迎上来的青衣小厮说明来意,暂等了片刻后,一个熟悉的身影掀帘而出。

  正是李明澜,比年前在蒙学见到的时候白胖了不少,此时穿着合体的细棉长衫,已有了几分账房先生的斯文气度。

  “明远?!你怎么来府城了?”

  李明澜又惊又喜,待听到王明远轻描淡写地描述了自己县试经过,此番是来府学旁听备考府试时,更是惊讶地张大了嘴:

  “县案首?!好家伙!你这不声不响的,竟拔了头筹!快,里面说话!”

  当铺后堂的小隔间里,两人寒暄了一阵又回忆了蒙学的往事,聊的尽兴了后。

  王明远道明来意,想租个清静些的小院备考,问他有没有这方面认识的门路。

  李明澜拍着胸脯:“这事包在我身上!我们铺子常年有来往的牙人,办事牢靠,收费也公道,比你在街上随便找的强。我这就让人去请周牙人过来!”

  李明澜口中的“牙人”,便是活跃于长安城各行各业的交易中介。

  他们熟悉市井门道,消息灵通,专为买卖租赁双方牵线搭桥,从中抽取“牙钱”为酬。

  不多时,一个四十多岁、精瘦干练的男子被小厮引了进来。

  他身着半新不旧的褐色绸衫,眼珠灵活,嘴角天生带着三分笑意,正是李明澜介绍的牙人周老四。

  “周老哥,这位是我蒙学时的同窗,王明远王案首,才学那是顶顶好的!想在咱们长安城寻个清净的小院落脚备考府试,您老路子广,给费费心?”李明澜热情引荐。

  周老四一听是县案首,眼神立刻热络了几分,拱手笑道:“原来是王相公,失敬失敬!能为案首相公效劳,是小人的荣幸。不知相公对住处有何要求?租金几何可承当?”

  王明远道:“那便有劳您了,要求不敢多,只求清静、干净,最好有个小院能活动筋骨。房屋不需大,一两间卧房,一间书房足矣。租金……这就得让您根据我的要求帮我估算一番”

  周老四眯着眼,大概得想了片刻,便笑道:“那就得看具体的房子成色了,不过按你的要求估摸下来均是五两银子上下浮动。”

  王明远面上虽然不显,但是心里却是咂舌,这价格租四个月,都快够在永乐镇买套小院子了!

  果真是长安居大不易啊!

  “倘若价码无异议,小人心中已有几处房舍,离府学不算太远,咱们这就去看看?”

  王明远立即同意,带着大哥告别了李明澜,并相约若得空定要一聚之后。

  便跟着周老四,一头扎进了长安城蛛网般密布的街巷。

  又走了足有半个时辰,七拐八绕,终于来到城东南一片相对安静的坊区。

  在周老四的介绍下,府学离这片坊区大概步行一炷香的时间便可到达,而且旁边紧邻一处集市,生活也较为方便。

  周老四要带王明远看的几套院子便位于此片坊区。

  这片坊区叫做书院门,取意便是离府学很近之意。

  周老四此刻揣着手站在一个小院门口,精明的目光扫过王明远兄弟二人:

  “王相公,我接下来带您看三套院子,您且跟我细看。”

  头一处,在水井巷里头。

  独门独院,青砖到顶,正房五间带东西厢,院里一口老井,吃水便宜。

  清静是真清静,苍蝇飞过都听得见!

  而且年头久了些,窗纸得自己糊,月租四两五钱。

  周老四也耐心的道明了此套房子的缺陷,“就是巷子太深,采光差,白日里也得点灯,读书人费眼睛。”

  王明远探身望去,小院隐在巷子尽头的阴影里,青苔爬满了墙根,一股阴湿的凉气扑面而来。

  大哥抻着脖子看了两眼,眉头拧成了疙瘩,用特别小的声音在王明远耳边道:“太憋屈!跟咱家猪圈差不多大,那井水……看着都浑!”

  周老四又带兄弟俩去了不远处一条稍显热闹的胡同口,

首节 上一节 31/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