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食仙主

食仙主 第530节

  轻缓的脚步下来,一个小黄门将几份抄好的折子一一递给他们。

  元照低眸接过,随意翻开一个——其实他根本不必去看,这三人会写什么他心中早就清楚。

  今日士子之抗议表面在愤怒王家子之行凶,根本却是士子地位的低下、五姓的压迫统治,而士之读书求进,正在科举,王家子可以不伏法,但科举不能不改制。

  但改制,其实也并非只《科举新法》一条路能走。

  士林虽然已经汹汹,庙堂上总体还是冷静,高处便有几位自己就是山头,并不显然站在哪一方,以及尚有许多小门第的出身,他们于此事有更温和的观点。

  且说,【禁荐令】不取消,士人就过不下去吗?

  当然不是,前面几个百年,大唐都是这么过来的,其中不乏公荐之中伯乐识宝马的美谈。

  只是无忧无虑的统治层就是会惯性地增长自己的压迫,近些年越发变本加厉,因而再度激起了反抗——这大概是一个新的周期,无论是世家自行调整,还是皇帝麒麟乃至外战插手,将世家肆无忌惮伸出的枝蔓收敛回去就好了。

  但《科举新法》偏偏要从根上夺去世家掌控士子、乃至统治吏治的权力,将之完全还归士人。

  郑歧的《科举新法改》大约就是此意,他一直着手修订许相的《新法》,去掉一些尖锐的矛盾,努力将之改为更温和、两方都能接受的版本。这位老臣虽然出身郑氏,但确实是既有清名,又通世务的朝堂老松,这本《新法改》经过几次修改已确实可以推行,而且元照几乎可以确定,世家会接受,而士林即便不会满意,但也会有人满足,有人叹息,并且开始动荡分裂……人心一散,其实也就败了九成了。

  他和女子说“等不及”,抢在今日促成这次皇城抗辩,这本《新法改》其实是原因之一。

  他合上此本,殿中无人言语,他默不作声地翻开下一个。

  卓羽纶是朝堂年轻一辈中崭露头角之人,这位年轻人确实总有更高更深的视角,并且极坚定地只与御座上那道身影同一立场。

  他这篇折子跳过了科举这一争端,曰大唐百年之裂隙不在一科举,而在士与五姓之庙堂,这两派的关系天然对立,并且一直是畸形的,因而重构两方庙堂权力的关系才是根治痼疾之关键。

  他的建议是保留五姓遴选士人的特权,但要他们极大程度地退出朝堂,让位给天下士子,盖因五姓本来持有麟血,应天之选,由来与大唐共存,永远保持超然之地位,遴选之权又足以令他们不与大唐脱钩。

  而士子们无地无兵,往往也无修为,得权亦无虞社稷,且士人们所求之理想是建事立功,多过肆意享乐,他们治理社稷,显然优过这些五姓之人。

  这是一个更激进、更大刀阔斧的愿景,甚至超过所谓《科举新法》,某种程度上它确实“两全其美”,要完成这个愿景除了长久的时间之外,真正核心的是一位实权君主的决心……元照稍微顿了一会儿,在心里尝试揣摩了一下上首那道身影的意愿,却没丝毫抬头窥看的动作。

  刑部侍郎官志沂的本子就简单很多,他的愿景其实更宏大、更合理,也就更遥远且不可实现。

  他既不谈科举,亦不谈士人与五姓,倒希望皇帝无限拔高“法”的权威,因为矛盾的根源是特权,那么使士人与五姓,乃至整个大唐之人都在“大唐律”之下,如此九成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可惜这愿景恐怕既受五姓的反对,也未必得士人们的欢迎。

  元照合上三本册子,一动不动没有说话,他知道有人会说。

  下一刻上首传来一道椅子推动的颤巍声音,是李度撑着扶手站起来,向着上面伏倒在地,哑声道:“老臣惭愧,未能约束,有负陛下所托。”

  苍白的头发披在地上。

  三枚折子虽然路线不一、所论迥异,却全都在明暗中指向了一件事——五姓之放荡,必须得到一些扼制了。

  “李卿言重,请起吧。”淡声传下来。

  元照低眸看着自己的手,在他眼中,李度一直都像宣政殿中心的那尊大玉树,是个尊贵超然的废物。

  居宰相之位,具李家之嫡血,却尸位素餐,每日寄身幻楼与佛寺,既无修行之资,强为延寿之事。

  但有一点理由元照是承认的,尚书省以执行政令为职,但执行什么打回什么确实不由这位宰相决定,他只能向下拨弄权柄,绝无力向上抗辩一分。

  李度泣声撑身起来,另一道老而低沉开口了:“圣上,《新法改》是微臣与郑侍郎一同商订撰写,唯‘公荐’一制有些分歧,郑侍郎意改去‘名士贤者所荐’一条,令公荐之资由礼部和国子监发放;微臣之意,则‘公荐’本为天下选材,一旦约束,失其根本,不如一切公荐之名额上递陛前,由陛下批核。除此之外,微臣以为此本《新法改》足堪解士林之患,同侪若有疑义,其诸多细处我与郑侍郎可再做修订。”

  是中书令王玖。

  李度立在陛前躬身拱手,殿中安静,气氛一时有些难以察觉的紧张。

  这是世家的退步和回答,他们也沉默地忧心着另外两份奏折上的文字,比起几千士人的冲击,上面这道身影忽然的决心或许更加可怕。

  上面之人一时未答,似翻了翻折子:“卓羽纶与官志沂之论皆切中痛处,我意有所采纳,得空会与五姓家主商议,但在近日科举之事上,便先不做涉及了。”

  声音很淡,但殿中那有些绷紧的气氛却就此消弭了——五家与皇共天下,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最坚实的同盟,任上是位眼光长远的明君,他不会忽然就令大唐祸起萧墙。

  李度躬身退回座上,王玖也再拜闭嘴。

  上面之人自己翻了会儿折子,淡声道:“《新法改》确实是剂良方,御使以为呢?”

  季铮是位颧骨突出的中年人,面色冷瘫,在朝堂上与那位狄九并为两块硬石头,此时他拜而答道:“臣政事不精,无所指摘,以为亦可——然圣上刚刚言今日不谈‘法在公卿之上’,臣却要斗胆求问,王家子鞭死国子监齐瑟一事,也不在法中吗?”

  上面淡声答道:“此事已交由京兆府刑理,狄九专判。”

  “既如此,臣无疑义。”季铮再拜闭嘴。

  元照轻轻揉了揉按折的手,眸色直直地看着地面。

  “侍中说《新法改》覆盖《十请》六条,亦以为合适……那礼部怎么看?”圣眸挪向那位气质清散的礼部尚书,“科举改制,事情还是要落在萧卿身上,施行上可有疑难之处?”

  萧泽彰抬手拜:“礼部于科举之优改意见已尽数递于陛前,此外无甚疑难。”

  “既如此,”上面之人目光看向了最后到来的那道身影,稍微顿了一下,“元卿看来呢?”

  元照木然起身,端正一礼:“臣以为不可。”

  殿中一时寂静,几道漠然的视线落在他身上,元照低着头,视野上缘触到了那道黄绸的衣摆。

  他就此顿住,不再上视。

  只有自己的呼吸声。

  ……

  “朝堂动向都已在我脑中。”冬晨临窗的桌旁,元照嚼着包子,目光望着空处,“唯一不安者,是陛上的倾向……少君。”

  “圣意一定倾向《新法改》,元大人,毋庸置疑。”女子淡声道,清眸看着他,“但只要你说不,那它就不会推行。”

  “……”

  “只要相信我就可以。”女子低眉饮茶的脸似乎面无表情,淡声几乎与上面之人如出一辙,“他不会因此施怒给你的——我们既然手握二天之论,就一定要推行《科举新法》。”

  ……

  元照孤身立在这座宁静的紫殿中,女子没有告知他原因,他这一刻只执行她的意志。等待宣判的滋味一定比刚刚的李度更加令人心肺攥紧……但其实也不过几个呼吸。

  上面之人淡声道:“且说。”

  元照木然开口,如同背诵:“‘公荐’必禁,绝无后退之余地。所谓礼部国子监定资,二十年之内,必又只世家一私塘;所谓御笔复核,今朝我得一明君,天下清明,明日我主崩,换一昏君,吏治复乱。是曰,‘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唯拔士不以人情而以文章,不以好恶而以学问,可以振兴科举,为我大唐一丰碑。”

  殿中稍静片刻,李度漠然看着地面,王玖缓缓肃声:“元照,大唐之权皆天授。”

  是的,大唐之权皆天授。

  这是一切的核心,元照之意,正是将士人彻底拔起,成为自下而上全然独立的体系,然而,你不通天,凭什么触摸天之大唐的权柄?

  这不是士与五姓的矛盾,这是大唐的立国之本。

  元照漠然:“不错,大唐之权皆天授,性命之天,亦在我等头上。”

  无人会在这里论辩,圣人淡淡点头:“如此说来,还是要看‘二天之论’如何了——卢卿,天理院于此是何看法?”

  卢春水一直安静而端正地坐在角落,今日他来到这里,似乎只备着这一问。

  其人端正行礼,正声道:“禀陛下,院中朱问哲子正精研此论,意在一月之内拿出结果。”

  圣人点点头,淡声道:“那便等天理院拿个立得住脚的东西出来再说吧。”

  殿中静谧无声,卢春水坐回椅上。

  “二天之论是件大事,若有进程,届时便在含元殿行一朝臣大议。”黄袍身影淡声起身,“今夜到此,诸位请回吧。至于科举一事,吵吵没有什么,不要总是见血了。”

  元照王玖皆伏地跪拜。

第549章 半月

  裴液来到天理院时,松林还是冷而静,萧萧肃肃,一路上没什么身影。

  方继道早已在窗前默读了,朱问端严的身姿坐在堂前,低眉批解着什么,学堂里只有安静。

  裴液沉默地走进来落座,取出那本《仪礼》。

  朱问道:“裴液,入学堂需与先生行礼。”

  “唔。”

  裴液起身揖礼,朱问还了半礼,学堂复又安静下去。

  裴液目光落在书上并不是很专注,今日他另外半个脑子没有想剑,萦绕的是晨时那片灰白的人海,石碑上那抹鲜艳的红时不时又窜上来。

  少年的印象里这些士服总是和诗与文一同出现,他们在国子监明朗的学堂里围拢着谈经论事,那也是个令他很身心放松的地方,而激怒扭曲的脸和血往往是江湖所独有,他下意识把它们分得很开。

  他没读过什么史书,今晨的所见给了他有些怔然的冲击。

  但这间学堂仿佛与那个世界无关,朱问垂目认真地批着手中的书本,天色将暮时又如昨天一样进行了细致而长久的答问,之后方继道拜别离去,裴液则想再去看看那座小塘——他隐约觉得那些灰白的士服像一道道淡薄的影子,命如草芥,随时可能就那样碾碎飘散了,而它们隐约牵系的好像只有这座莫名的池塘,令他感到一些不安。

  “昨日已看过,今日无异,何必再看。”朱问敛着桌上的书墨,抬眸看了他一眼。

  “我想,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之处,先生。”裴液顿一下,“有没有什么做法可以让结果出得快些……反正,您做什么,我都可以帮忙。”

  “没有。”朱问低着头敛好书,这位哲子的每个动作都那样端正,“我每日扫拭而已,你愿意去看就如昨日立在檐下看,不要做多余的事。”

  “……好。”

  裴液照常沉默地跟在朱问身后向院后而去,但今次他们刚一出了学堂,裴液余光瞥见院门,就已怔住。

  门敞开着,一灰一白两袭士服跪伏着,头冠深深地埋在地上,凛冽的冬日里他们的穿着肉眼可见的单薄,贴地的手指已经通红。

  朱问停下了步子。

  两袭士服依然一动不动地跪伏在那里,其中一人时有隐约的呜咽传出。

  “季安,所来何事?”朱问轻声道。

  白衣士子抬起头来,神色悲戚:“朱师,我受友人年安之托将他带入院中拜见,愿受院规处置,唯请您听他一番话!”

  言罢再拜。

  另一灰衣士子抬起头来,他正是喉间呜咽的那位,此时面上神色令裴液心中一颤,红肿的眼眶,涕泗的痕迹干在脸上,颊面沾着泥土与碎叶,看着朱问声音沙哑道:“朱哲子,今日刑部忽然一并刑理积压的士林之案……文,文兄……被判以大辟……”

  他一时哽咽喑哑,半晌颤声道:“您是大哲子,请您救他一救吧!”

  言罢伏地而泣。

  朱问沉默看着院门前的两人,安静站了两息,低声道:“大唐有律,刑部有官,违律当判,我无可施救,请回吧。”

  “哲子!!”年安哭喊道,“文兄他在您门墙求学这许多年,一朝落于囹圄,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我们知您清高,私下一力施救,从未敢对您多加烦扰,但如今……”

  他再次哽咽失语,哑声道:“刑部令半月之后便要监斩,文兄这样正直敢言之士,岂能折于如此英年?也请您一顾师生之情!”

  “请回吧。”这位哲子依然端严安静地立着,木然的声音近乎冷漠,“人不择其生,而能择其死。世事如潮,百年弹指,在兹已择其仁而死之,幸矣。”

  朱问转过身,肃声道:“裴液,送他们离院吧。”

  “……”裴液走出门扶起他,回身关上朱问的院门,与季安一同将此人送出了天理院。

首节 上一节 530/6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诸天之内世界外挂

下一篇:聊天群:开局给带土看神威难藏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