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接盘刘备,再造大汉王朝

三国:开局接盘刘备,再造大汉王朝 第119节

张鲁见刘琦唇红齿白,相貌儒雅,隐然竟有帝王之气,心中暗惊,抱拳道:“在下久守汉中,不善治政,谨以祖上所传《太玄经》治民而已,将军若取汉中,吾自当礼让,但众弟子无所归处,愿闻将军治教高论。”

刘琦言道:“在下久闻明公作《老子想尔注》,必有心得,然弘扬道法与治国安民大不相同,明公要想真正传道,还需开宗立派,如佛教那般广收子弟,建立庙观,彪炳千秋。”

张鲁怦然心动,抱拳道:“愿闻高见!”

刘琦言道:“自汉以来,高祖以黄老无为而治为上,万民休养生息,才有大汉盛世,后虽独尊儒术,但弘道者却非止儒家一脉。佛家甚至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到中原弘道,从白马寺到各处宗庙,可谓开辟域外之地,这是何等功德?但道教弟子至今却各修各的法门,逍遥山河之间,看似无为,实则形如一盘散沙,明公若能聚集子弟,齐心协力,必能成为一代宗师。”

张鲁听得心中震动,却疑惑道:“自张角之乱以来,朝廷对各宗门极力压制,孙策甚至不顾万民反对杀了于吉,驱赶境内道士,将军何以反其道而行之,就不怕黄巾之乱再现?”

刘琦笑道:“黄巾之乱,乃是十常侍弄权,朝廷腐败,大失人心,若如汉武、光武盛世,百姓安居乐业,谁又愿背井离乡,抛妻弃子去冒险?我支持明公传教,非欲效仿高祖尊奉黄老之学,而是为传播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张鲁愕然,不明所以。

刘琦笑道:“简而言之,就是人人以华夏为尊,以华夏为荣,道家各宗派虽理念不同,但都是敬天法,供奉历代先贤英雄。若能叫天下百姓信仰归于一统,又怎会刀兵相向,屡叛不止?”

“信仰?”张鲁浑身一震,似乎隐约抓住了什么。

刘琦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道教壮大与否不重要,他急需实施文化渗透,也就是教化百姓。

武力征服并非长久之计,统一的文明和信仰,共同的文化认知和传承,才能建立真正的归属感。

古人将他乡遇故知列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共鸣,扩大到国家乃至世界,也是同理。

在这个迷信的时代,以宗教形式传播文明,比设立官府更容易让百姓所接受,道家传承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精华,扶持它再合适不过!

刘琦对张鲁的规划,并不只是简单的立教弘道,既为教化人心,劝人向善,更为传播华夏文明做准备。

无论异族还是异域,文化渗透和文明传承才是拓荒的根本,否则不管打下多大地盘,都只是一盘散沙。

刘琦打算设立英雄碑,为所有为国征战的将士设灵牌灵位,有专人祭扫诵经,诵经祈福,永久祭祀。

这对全军无疑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而供奉历代英雄大贤也是道门的传统,两者相辅相成。

张鲁当场便听得热血沸腾,虽然刘琦年纪轻轻,但于他有开悟之恩,以师礼相拜,恨不得即日便到长沙准备。

再次回到南郑,阎圃等人发现张鲁仿佛换了个人,非但没有兵临城下的惊慌,也不见即将覆灭败亡的颓丧,反倒整个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当张鲁宣布准备投降时,杨任吃惊道:“师君似乎神志不清,那刘琦莫非有通神本事,能迷惑人心?”

阎圃也心中疑惑,开城投降虽是无奈之举,但从未见过投降还如此兴高采烈的,二人究竟说了什么?

傍晚时分,张鲁率领众官开城迎接刘琦,将敕令发布各地,并派人向张卫传信,让他们献出阳平关,刘琦自会封官犒赏

汉中全境归降,也免去一场刀兵之灾,刘琦也欣慰不已。

十几年休养生息,十余万人口,钱粮充足,比整个关中还要富饶。

当天晚上设宴庆功,军民同庆,各处祭酒也都到齐,与张鲁商议弘道之事,愿追随者前往长沙,愿留在汉中的也有奖励。

一旦在衡山立教,张鲁便是开山鼻祖,而各位祭酒也将成为弘道先贤,开宗立派,扬名后世,千百年后,也如三皇五帝一般,享受人间烟火。

众人正畅谈弘道大业,忽然寇封匆匆来报,守将杨任带着数百随从,从南门逃走,请令去追敌。

“宵小之辈,不足为虑!”刘琦不以为意,命其小心巡城,加强治安,不必去追。

酒宴尽欢而散,次日刘琦便传令各地,恢复回汉中郡名号,郡县官员依旧制,各处义舍改为驿站,只留部分庙观过渡。

虽说立教弘道是为将来准备,但也要有个度,像汉中这样教法高于国法肯定不行,治民还要外儒内法,宗教决不能干涉政权。

正商议安排各处官员,张鲁匆匆来见,却是其弟张卫不肯归顺,竟带着阳平关一万多守军逃入巴中。

刘琦安抚张鲁道:“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不过令弟既然一心作乱,将来可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

张鲁叹道:“人各有命,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吾既矢志弘道,也该放下这一切了。”

刘琦笑道:“明公此去南方,若能传道到南越,可比当年老子出函谷关化胡之举。”

“岂敢与道祖相比?”张鲁神情激动,但还是保持谦逊,干笑道:“在下此来,还有一事要拜托将军,只是有些冒昧,难以启齿。”

刘琦道:“但讲无妨。”

张鲁叹道:“衡阳虽为洞天福地,但地处偏僻,恐家眷水土不服,我准备只带二子前往。家中尚有一女年幼,正待字闺中,欲托付将军,冒昧高攀,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刘琦略作思索,言道:“非是我不愿纳娶,实在家中已有二位夫人,两名侧室,皆新婚未久,若再娶恐有负令千金。明公若不介意,我倒可为令爱作一桩大媒,保证她将来荣华富贵,衣食无忧。”

张鲁也知道刘琦一年内连娶两位夫人,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也只能为侧室,身份更比不上孙夫人,去了也难免受冷落,问道:“不知男方何人?”

刘琦道:“我心腹大将魏延,有万夫不当之勇,极善统兵,将来必成功业,我欲留其守汉中,正好撮合二人,明公意下如何?”

张鲁点头道:“魏将军之勇,在下也曾见识一二,确实勇武过人,又有将军做媒,实乃小女荣幸,只要她母女能安然无恙,我便知足矣!”

这可真是一举两得,本想留魏延镇守汉中,又让他在这里安家,成了张鲁女婿,不管在军政还是人心方面,都更方便融入。

二人商议一番,张鲁尊奉黄老之道,无需用儒家那一套俗礼,又急着出门,决定一切从简,三日后便成婚。

张鲁走后,刘琦问徐庶道:“汉中已定,趁着关中大乱,当速取益州,军师以为何人可守汉中?”

徐庶笑道:“我本以为将军要留刘磐守此地,但既然为魏延提亲,必是留文长了。”

刘琦点头道:“军师以为如何?”

徐庶言道:“魏将军起于卒伍之间,勇武过人,冲锋陷阵自不必说,未知其安治境内本事如何,既然将军委用,必有道理。”

刘琦笑道:“我叫文长前来,一试便知。”

徐庶知道刘琦最善用人,魏延是刘琦一手提拔的武将,忠诚毋庸置疑。

不多时魏延前来,刘琦言道:“今汉中已定,此处为陇蜀咽喉要地,高祖开大汉基业之所,非文武双全之人不可镇守,我欲拜将军为汉中太守,你意下如何?可敢担任?”

魏延大惊道:“汉中如此重要,末将岂敢当此大任?”

刘琦盯着魏延:“文长不敢?”

“这……”魏延惊喜又激动,认真思索片刻,躬身抱拳道:“末将起于行伍之间,幸得公子信任提拔,自当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若公子委用,延愿效犬马之劳,虽万死不辞!”

徐庶言道:“今关中大战正急,西凉军虽强盛,但刚则易折,吾料马超非曹操之敌。将来我等取益州,曹操必趁势来攻汉中,文长当如何御敌?”

魏延朗声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将军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将军吞之。”

“此言壮哉!”徐庶听得抚掌大笑,赞道:“文长雄豪,不亚于关张二将。”

刘琦等的就是魏延这句话,气吞山河,自信豪迈,只可惜这样的大将,竟死于内斗。

若是魏延一直在汉中,曹操都打不进来,更何况邓艾、钟会这些后辈?

刘琦当即便升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总督汉中兵马,胡济为司马,再从荆州调部分官员协助守御东川。

魏延躬身谢恩,刘琦笑道:“加官晋爵,只是为国效力,我还有一件大礼,要送于将军。”

魏延忙道:“公子大恩,延粉身碎骨难报,如何再敢收礼?”

徐庶在一旁笑道:“此礼非将军不能收也。”

刘琦言道:“张鲁久在汉中,以教治民,人心散漫,只知宗法,不知礼法,突然改换政令,必会引起震动。今张鲁有一女,文长若为张鲁女婿,又有杨松等人辅佐,方可名正言顺改制安民,不知你意下如何?”

魏延抱拳道:“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末将十余岁便为孤儿,君命更大过父母,既是公子成全,于公于私,属下自当从命。”

“你这两家的媒人倒是轻松,”徐庶摇头失笑,“不知张鲁用何人为媒人,莫非便是杨松?”

“差点忘了一件大事!”提起杨松,刘琦拍额头,对魏延郑重叮嘱道:“杨松见利忘义,乃十足的小人,我暂时用之,是为安抚人心,筹建商队。若将来曹军进兵时,务必将其除掉,不可留之,切记!”

魏延一怔,心知这非但是刘琦的提醒,也是一道将令,躬身道:“遵命!”

下午张鲁遣女方媒人来议婚,却不是杨松,而是旧部阎圃,看来张鲁对大祭酒杨松不愿随他去长沙颇为不满。

阎圃得知魏延已升任汉中太守,吃惊不已,暗道刘琦果然做事果决,此举既提拔心腹爱将,也彻底稳住张鲁之心。

聘礼诸事都商议完毕,刘琦言道:“明公辅佐张鲁治理汉中,政绩斐然,熟悉各地民情,如今张鲁决心修道,可愿继续留守汉中?”

阎圃一怔,抱拳道:“承蒙将军厚爱,在下感激不尽,我也早有此意,只怕荆州人才济济,拙才不堪大用,故而迟疑未决。”

刘琦笑道:“明公献策坚壁清野,可谓绝计,若张鲁用之,今日未必便到南郑城下。”

阎圃叹道:“一切自是天命,若两军厮杀苦战,张公又如何能与将军面对和谈,踏上修道之途?”

徐庶点头道:“先生为张鲁献策,乃尽人臣之心,今刘将军镇汉中,此乃龙兴之地,先生若能辅之,事必可成。”

阎圃起身施礼道:“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将军汉室贵胄,胸藏大略,在下愿追随左右。”

刘琦拉着阎圃坐下,问道:“先生乃巴西人氏,必熟悉境内情况,今张卫、杨任逃奔巴中,其患若何?”

阎圃答道:“巴中之地,巴夷、賨民极多,皆尊巫神张修,曾与张鲁同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不幸战死,张鲁接替其位,遂成五斗米教。今巴中百姓皆奉张鲁为巫神,若张卫联合张修旧部起事,其患不小。”

刘琦问道:“若叫张鲁发一道敕令,可否孤立此二人?”

阎圃摇头道:“若是祭祀过节,犒赏奖励,巴人自会遵从,但要他们归顺,恐人心不一!巴人皆悍勇好战,尤以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早有自立之心,若被张卫蛊惑,其意难料。”

刘琦冷笑道:“此二人若识时务,还不失一族首领,享荣华富贵,若敢挑衅闹事,必叫他后悔莫及。”

阎圃道:“其实将军无需为此事担忧,汉中与益州唇齿相依,三巴之地位于二者之间,若趁势得巴郡之地,如割蜀之股臂,刘璋只好束手就擒。”

刘琦大笑道:“若依先生之言,我倒该盼张卫成功才是。”

徐庶笑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张卫、杨任此去,既可助将军就势入蜀,又能一举消除巴中、汉中隐患,自此境内安定,便可安心北防曹军矣!”

刘琦任阎圃为郡丞兼军师,辅助魏延守汉中,这两人相辅相成,再派几员偏将,汉中便固若金汤。

这边城内准备魏延婚礼,刘琦又命刘磐先驻军阳平关,又派刘贤、寇封兼程前往葭萌关,在刘璋得到消息前顺利接管此关,入川便容易多了。

送走张鲁之后,刘琦便与徐庶等商议如何向益州出兵,虽说一战在所难免,但总要师出有名,而且还要名正言顺,最好能让刘璋早点投降。

忽然刘磐派人来报,马超送来三千马驹,马匹现留在关前,使者随报信之人到南郑见刘琦。

刘琦倒有些意外,先前探马来报,马超与曹操对战于渭水,曹军一连两月坚守不出,西凉骑兵也无可奈何,莫不是来求援的?

将人请到书房,来人自称马腾侄子马乐,负责管理山丹马场,驯养战马。

马腾先前为谢刘琦助其取长安,特命将今年的马驹送三千给刘琦作为谢礼,虽然马腾遇害,但马超还是遵父遗命如数送出。

刘琦与张鲁交好,便从汉中运送,没想到刘琦竟反手取了汉中,正好省去一段最艰难的路程。

山丹马场可是汉武帝建立的大汉军马场,规模宏大,如今被马家占有,战马还不是应有尽有?

刘琦心中羡慕,脸上却一片感伤:“马将军真乃信义之人!然我虽助马老将军取长安,结果却害了他性命,心中愧疚,如何还能再受此厚礼?”

马乐叹道:“生死有命,老将军为国捐躯,也算死得其所。此番孟起兴兵报仇,誓灭曹贼,杀司马懿雪恨。然曹贼以渭水为界,沿河下寨防守,我西凉骑兵虽强盛,但难以渡河,苦无用武之地。将军既取汉中,何不兵出陈仓、褒斜道,助孟起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刘琦叹道:“汉中新定,人心未稳,不敢劳师远征,另外刘璋在西川,时常觊觎汉中之地,吾非不愿出兵,实有后顾之忧,无能为力。”

马乐还要再劝,忽然魏延急匆匆而来,禀告道:“张卫、杨任二贼果然勾结巴夷起事,在巴中聚集数万人马,自立为汉宁王。”

“好贼子,真不知死活!”刘琦脸色一沉,无奈看向马乐,苦笑道:“你看我这屁股还没擦干净呢!”

首节 上一节 119/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女尊:老子是男版花木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