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季汉刘璋

三国:季汉刘璋 第184节

  “真怯懦啊!”辅汉中郎将甘宁吐槽了一句,以往对于凉州兵精的话,他可听的多了,可前前后后见识了一番,他对闻名天下的凉州精骑,却是不放在眼里了。

  不过鄙夷归鄙夷,甘宁对于军务,还是慎重的对待:“若是李傕、郭汜一意坚守长安,我等倒是一时间不好拿下他们,恐怕还会有顿兵坚城、师老兵疲的风险。”

  荀攸面露浅笑,他反驳甘宁道:“辅汉不必忧心,李傕、郭汜外无强援,内中粮草不过支上数月,哪里能坐得住,哪里能在长安城里坚守太长的时间。”

  “以我之浅见,李傕、郭汜当是坚守个把月,然后倾军而出,同我军一决雌雄,一战定胜负。”

  “李傕、郭汜想坚守长安就由着他们坚守吧,我们且不去攻。”刘璋不会去做让李傕、郭汜顺心如意的事情,他反其道而行之。

  “就由着李傕、郭汜在长安城里坚守静候,我们先分兵略定关中诸县,绝了李傕、郭汜在长安城外围的势力,削去他们的羽翼,消弭他们的力量,然后再一举灭之。”

  于兵法而言,刘璋不是喜欢奇谋的那一类人,他更喜欢以正兵的方式击败对手。

  盖因奇谋虽好,可若是翻了车,那损失可就大了,且敌手李傕、郭汜都是老于用兵的凉州骁将,昔日宗正刘艾有言,江东猛虎孙坚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对上如李傕、郭汜这般奸猾的敌手,多少得小心一些。

  更何况,这里刘璋自认,就如此一路平推过去,以正兵临之,胜机在握。

  不过若是有施展奇谋的时机,刘璋也愿意施展下,毕竟奇谋花费的筹码小,而奇谋成功实施后,能赢到的筹码则比较多。

  夜色降临,虫鸣蛙叫的声音此起彼伏,汇成了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就着虫鸣鸟叫之声,刘璋和众人在一番商议后,各自散归自己的营帐。

  卧于榻上,刘璋和衣而眠,介于半睡半醒的状态,他听着帐外不时传来的巡夜士卒的甲胄鳞片摩痧的金属声,一边思索起了眼下的局势。

  当下的局势对他来说,称得上是顺风顺水,他的前景看上去不错,可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小心谨慎,毕竟敌对方李傕、郭汜的真正实力,到现在还没有受到大的打击,李傕、郭汜一方还有不小的能量。

  但眼前的局势也值得高兴一番,他差不多将李傕、郭汜逼的只剩孤城数座,偌大一个关中之地,明面上都是打着他的旗号的人马,明面上效命于他。

  夜色深了,刘璋止住了思索,他全然的投入了梦乡,军务虽是紧要,可休息也很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精神,是断断不可去指挥大军作战的。

  熟睡而去的刘璋,在夜半之际,听到了帐外传进来一声叫唤。

  “明公。”

  刘璋警觉的醒来,他根据那一声明公的主人,向门外问询上了一句:“元雄,何事?”

  “凉州有将遣使请求拜见。”(本章完)

第345章 诈降

  五丈原。

  入夜后的五丈原,劲风大起,于平原上呼啸,营帐外强风吹动旗帜的声音,卷动篝火的声音,刮过帘帐的声音,以及帐外吴班通禀的声音,一声声都传入了刘璋的耳中。

  虽是诸多声音相互夹杂着,但刘璋还是听清了自吴班口中传来的话。

  凉州将领中有人遣使前来!

  即是有凉州将领打算背弃李傕、郭汜,弃暗投明,归顺于他。

  这是一件好事,大大的好事,对刘璋而言。

  当然,前提是这件事是真实的,是真的有凉州将领弃暗投明、归降于刘璋,不然若只是诈降,那就是空欢喜一场,而且说不得会中李傕、郭汜的诈降之计。

  刘璋自床榻上起身,和衣而眠的他自然也不用收拾什么,他走到帐口,掀开帘帐,一边向中军大帐走去,一边向吴班问道:“元雄,是哪一家的使者?”

  “是骠骑将军张济,使者为胡车儿。”吴班应声答道。

  ‘张济、胡车儿。’刘璋喃喃着这两个名字,使者胡车儿不用考虑,毕竟胡车儿只是个使者,需要思索的是作为主帅的张济,他或许可以从张济在历史上的为人,来判定这桩归降事件的真假。

  只是张济在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前期的张济,就只是协从李傕、郭汜做出了一些威逼天子、残害公卿的事情,后面就是屯兵弘农陕县的张济在建安初年粮草不济,进攻穰城的时候中流矢而死,死后部曲归侄子张绣接管,到此再无他事。

  说起来,张济到底是于三国名声不显,远不如他的老婆邹氏名声响亮,甚至于比不上今番的使者胡车儿,这一位偷盗双戟、害死典韦的小头目。

  刘璋不免犯了难,就张济这种情况,他很难断定出张济的为人究竟如何,这一桩仿佛喜事的归降是真是假也就难以分辨了。

  ‘先见见胡车儿再说。’刘璋打定主意,他打算见一见胡车儿再做决定,不管张济是真心归降还是诈降于他,对大局的影响不大,他却是不必如此纠结。

  刘璋想了想,吩咐了一句:“元雄,你且去唤荀先生和法校尉前来。”他打算让荀攸和法正参谋参谋,既然有谋士,那自然是要使唤起来。

  吴班领命而去,阔步走着去传达刘璋的命令。

  刘璋的营帐离中军大帐并不远,不多时他就到达了中军大帐,抵达中军大帐后的他没有立即召见胡车儿,而是等到荀攸和法正连袂而至后,他方才一声令下,让张济遣来的使者胡车儿晋见。

  甫一下达命令,帐外就传来了厚重的脚步声,接着一名身形魁梧、鼻头挺拔,相貌不似汉儿的壮汉掀开帘帐,踏入了中军大帐,隔着一定的距离,声音洪亮的向刘璋跪拜而下。

  “张骠骑麾下,都尉胡车儿,见过刘益州。”

  ‘是胡儿。’刘璋借着中军大帐内通明的烛火,在见到胡车儿第一眼的时候,就判断出了胡车儿的血统。

  胡车儿断然不是汉儿,而是凉州杂胡,或者是湟中义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邦之人。

  不过胡车儿虽是胡人,但行为举止、言谈用词,大抵和汉儿无异了,抛去相貌,旁人只会认为胡车儿是一名汉儿。

  刘璋语气和洽,他客套的让胡车儿起身、不必多礼,而后开口问起了胡车儿的来意,明知故问的道了一句。

  “都尉来此,是张骠骑有什么事吗?”

  骠骑将军,一个有如三公的重职,在天子刘协为了东归雒阳的时候,被天子刘协轻飘飘甩了出来,用来收买人心,而给到的人就是张济,天子刘协拜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假节,如同三公一样开府辟召掾属。

  若是较起真来,在朝廷里论资排辈,分列前后,刘璋说不得还要排在张济的后面,可现下张济却是遣使前来,有意向刘璋表示归顺之心。

  这就是乱世,拳头大才是真理,颠扑不破的真理。

  胡车儿遵着张济传达的话,他恭恭敬敬的回禀到:“禀刘益州,我主张骠骑虽是明面上相助李傕、郭汜二贼,实际上却是心向汉室,今见明公前来,愿为内应,相助明公一臂之力,枭除李傕、郭汜这两个国贼……此番遣我前来,即是诚心归降于明公,还望明公鉴纳。”

  说到这里,胡车儿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言说张济的一片诚心真意,全在书信之上。

  刘璋点了点头,他目视了一眼吴班,吴班会意的走到胡车儿的近前,从胡车儿的手里接过了书信,拆开了封口,细心检查一遍后,他递到了刘璋的手上。

  从吴班手里接过书信的刘璋,他细心的阅览了起来。

  ‘文笔很不错,字词也很有讲究,而且还有几处用了典故。’

  ‘单从书信上来看,张济的确如胡车儿所言,是一片诚心的前来归降。’

  刘璋一边阅览着文书,一边点评起了文书,当阅读到最后,他将这封文书递给了下首的荀攸,让荀攸和法正相互传达阅读。

  “不想张骠骑身在戎中,文笔却是甚有可观之处,只观这封文书,便知张骠骑学识不错。”刘璋从不吝啬他的赞美,反正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两句好话也算不得什么。

  胡车儿为人厚重,他不加掩饰的回答:“文书之意是我家张骠骑的心意,只是文字的话,却是出自贾先生之手。”

  ‘贾诩?’刘璋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追问了一句:“莫不是凉州名士贾诩、贾文和先生?”

  “正是,非是贾文和先生,凉州之士少有这样的文笔。”胡车儿有问即是有答,他立即回答了一句。

  刘璋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晓了,随即他道了一句:“张骠骑的心意我已知晓,若是张骠骑诚心纳降,我自当接纳,没有二话。”

  “多谢刘益州。”胡车儿闻言应声答谢,他此趟前来,就是为了归降一事,而如今就明面上看起来,归降之事并没有什么难处,面前的刘益州是来者不拒。

  宽言抚慰了几句胡车儿后,刘璋挥手让人带胡车儿下去饮食和休息。

  “二卿以为如何?”刘璋问起了荀攸和法正的意见,至于何事,自然是张济归降一事。

  荀攸轻抚着胡须,他若有所思,一时间尚未开口,那边法正倒是急于表现,率先开口道:“明公,凉州诸将非是忠义之士,多数沾染了羌胡的习俗,说出去的话,立过的誓言,往往都是当不得真的,张济此番归降,还需谨防其人诈降。”

  从凉州诸将的为人和习气上,法正给出了一个谨慎的回应,他对张济归降一事并不怎么看好,认为其中多半有什么阴谋诡计。

  这时荀攸像是思索完了,他开口道:“若是张济真心归降,有张济作为内应,长安坚城思来当是容易拿下了……而且操弄的好的话,说不得能无血开城,反掌之间荡平长安群贼。”

  “当然,法校尉所言不差,凉州诸将无忠无义,信誉在他们眼里大抵和厕筹一样,是以张济归降一事,真假一时间难以定论,还需看一看张济的所作所为才行。”

  同法正一样,荀攸秉持着谨慎的态度,他拿起胡车儿奉上的文书,摇了摇文书道。

  “况且贾诩其人,我也有所耳闻,昔日名士阎忠曾经说过,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不可等闲视之……说不定这次张济归降一事,就是出自贾诩的手笔,其用意是想诈降,弄了一个大大的圈套等着我们。”

  刘璋闻言低眉思索了起来,他对张济的想法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贾诩,毒士贾诩,这位三国一等一的谋士,而现在贾诩在张济营中,同时张济归降的文书出自贾诩的手笔,这就不免让人怀疑张济的诚意了。

  这边刘璋半眯着眼睛思索,荀攸则是续而言道:“不过贾诩的为人,倒是同李傕、郭汜等人不同,贾诩虽是身处凉州诸将之中,可昔日曾多番匡扶社稷,担任尚书时,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论者以此称赞于他。”

  “而如今李傕、郭汜式微,贾诩作为明智之人,想来不会同李傕、郭汜等人一条道走到黑……所以攸推定,或许是在贾诩的说服下,张济才有了归降之心,至于张济归降一事,有六七分可信。”

  刘璋为荀攸的话所触动,他仿佛明悟了什么,顿时他面露微笑道:“卿言是也。”

  是的,荀攸说的没错,贾诩是一个明智之人,也是三国最懂得明哲保身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怎么都不太会同李傕、郭汜捆在一起,依附在李傕、郭汜这样的国贼身边。

  以贾诩的为人,当是会在所有的选择中,选择出一条最是能保全自身的法子,而现在,刘璋相信,贾诩当会做出眼下最正确的选择。

  想是这么想,但刘璋没有脱口而出,他只言道:“不管张济归降一事是真是假,我等但静观其变,若为真,那便是美事一件,若为假,那也无碍大局。”

  “明公老成之言,当如是也。”荀攸点了点头。

  定论即下后,刘璋嘱托荀攸写上一封回信,让胡车儿带回去给张济。

  ……

  长安远郊。

  凉州双雄之一的李傕,在一队人马的簇拥下,于这长安城十里开外的地方巡视。

  这是李傕的习惯,他作为一名打老了仗的将领,对敌情最为看重,非是亲眼一见,却是难以放心下来。

  所以今日李傕让郭汜坐镇长安城,他则领着一队人马,到了长安的远郊来回巡视。

  “兄长,听闻蜀兵已经屯兵在五丈原了。”李傕的从弟,李桓开口问了一句。

  蜀兵的动向,是长安城内的机密,李傕、郭汜为了不让麾下部曲被蜀兵惊吓到,有些军情都没有透露下去,只在军队顶层传达通知,也即是几个凉州的将领头目,外加关中诸将的几个头目。

  不过上面再怎么遮掩,消息总归还是遮掩不住的,毕竟蜀军数万之众向长安进发,声势过于浩大,李傕、郭汜遮掩的行为,就像是用纸包火一样,没有太大的用处。

  所以李桓尽管没有拿到第一手的军情,但他还是听闻到了一些风声。

  李傕斜撇了一眼李桓,而后略不经意的说道:“这话你从哪里听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军中早就传遍了,小弟自然也就知道了。”李桓察觉到了李傕的不快,他讷讷道:“只是从哪里开始流传出来的,却是难以寻觅出一个源头来。”

  李傕板着一张脸,他知道事情已经到了洞若观火的时候,尽管他和郭汜在联手遮掩消息,但只怕还是遮掩不住,可他没有想到,蜀兵进军至五丈原的消息,会这么快流传出去,着实有些超乎他的想象了。

  他尽量言语平静:“蜀兵的确已经屯兵在了五丈原,这是昨日夜间递上来的消息,只是还没来得及和你说……今天我领着你们来到这里,也是打算走远些,查探一番蜀军的动向,好做一些准备。”

  从李傕的口中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李桓于心中一声感慨,蜀兵的动作实在是太快了,从陈仓到五丈原,像是没有受到阻碍一样,只怕再过几日,就能抵达长安城下了。

  不过这也是李桓意料之中的情况,他的兄长李傕引军退还长安,一时间露了怯,关中的豪族自然是望风使舵,朝着益州牧刘璋摇起了尾巴。

  “兄长,蜀兵来势汹汹,我们当如何对敌?”李桓不放心的问上了一句。

  李傕轻哼了一声:“自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刘璋小儿怎么出招,我们就怎么接招,难不成以我等凉州的勇士,还能落败于蜀兵的手里。”

  “兄长说的是,我们凉州的精卒,自是远甚于蜀兵。”面对李傕给出的形而上,没有半分掺杂实际情况的答案,李桓自是不敢多问,他只附和了一句。

  “我们往小路走一走,看一看。”李傕下发了他的命令,他打算从小路往前走上一走,看看能不能获取到像样的军情,也不枉今日出来一趟。(本章完)

第346章 京兆韦氏

  五丈原。

首节 上一节 184/2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下一篇:长生从红楼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