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53节
“是,上君。”
敲定诸事。
待到刘据走出郡守府时,一场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了下来,茫茫的天地间,一片混沌。
道路上所有的坑洼,都在雪花的掩埋下一抹而平,赵充国劝说雪停了再走,庄熊罴也再三挽留,就在刘据思索时,临晋郡守府,又有了来客。
“上君!”
“舅舅?”
刘据没想到,是卫青找来了。
太子车队、大司马马队都进了郡守府,本就不大的地方,这下变得更加拥挤了。
在庄熊罴的书房里,刘据望着卫青,“舅舅此来,是长安城出了急故?”
“没有急事,只是大雪铺路,我担心据儿的安危……”
卫青不擅长谎言,刘据摇摇头,笑道:“舅舅骑马是快,可也不能瞬息而至,舅舅来时,这雪还没下呢。”
卫青默然。
刘据没有催促,为燎炉添些了炭火,待到水沸之时,斟了两碗酥茶,一碗摆到卫青面前,一碗摆到了自己面前。
馥郁的酥油香气卷着淡淡的茶香,刘据本来是喝不惯这又油又咸又涩的酥茶的,但习惯,是种力量。
“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意欲推举皇后临朝称制。”卫青沉着声音,说道。
从秦始皇帝一统天下后,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
后妃如果掌权临朝,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
如“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吕氏临朝称制。”
刘据望着门外晶莹翻飞的雪花,无动于衷道:“舅舅说的皇后,是我的母亲?”
“是,上君。”
“原来舅舅迟疑了这么久,就想说这个啊。”
刘据转过头,笑道:“舅舅是在担心什么?”
卫青一愣。
想解释皇后临朝称制代表的含义,但一想到外甥的聪颖,又岂能不知道,嘴唇微张,却没有发出声音。
“在我父皇心中,我恐怕是个阴谋诡计的太子储君。”
刘据很是坦然,又很是无奈,笑道:“在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以及一些百姓心中,我恐怕是个好勇斗狠的太子储君。
似乎一切都是因我而起。
父皇的安排,我是这也不答应,那也不答应,好好的父子之间,非要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才可以。
我没有本事的时候,父皇骂我,群臣轻我,所有的人都在担心,这样的太子储君能否接过这个辉煌的帝国。
我现在长本事了,父皇恨我,群臣惧我,所有的人又在担心,这样的太子储君会不会毁了这个辉煌的帝国。
只是,父皇、公卿、列侯、宗室大臣,所有的人都没人注意到,这个辉煌的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大厦将倾。
阴谋诡计的,从来不是我这个太子储君,是我的父皇,好勇斗狠的,也从来不是我这个太子储君,是长安城里功利的公卿、列侯、宗室大臣。
那些想要我的母亲临朝称制的公卿、列侯、宗室大臣,是在想什么?
不是在想着如何让这座帝国变好,更不是在想着如何让天家父子转和,而是,不完全确定皇帝、太子谁赢谁输,想寻求一个中间点,尽可能保全自身时,不被终局的胜者清算。”
卫青骇在当场。
“阴谋诡计、好勇斗狠是成不了大事的。”
刘据喝下渐温的酥茶,身子也暖和了起来,“我自始至终所做的一切,都很简单,以天下百姓为重,而我的父皇想赢也很简单,同样要以天下百姓为重。
权力是公器,不是一家一人的东西,不论是我,还是我的父皇,谁先让天下看到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诚心,谁就赢了。
这便是天地的正道。
国家不循正道,就没有人支持,不向百姓施恩,就没有人爱戴。
不论我的母亲是不是临朝称制,不论父皇、公卿、列侯、宗室大臣有多少算计,他们都赢不了。
他们做不到,也不可能,把天下众生看得比自己更重!”
父皇有志气,群臣有抱负,按理说,本朝该做的比孝景帝朝、孝文帝朝更好,可事实是,父皇不如孝文帝、孝景帝远矣。
究其原因,是本朝君臣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从执政到私欲,本朝君臣都在竭尽世间所有来满足己心。
“舅舅。”
“嗯?”
“如果母亲临朝称制,我与母亲两道诏命放在面前,你会听谁的?”
“……”
卫青无法回答,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外甥,在两诏之间做选择,他无法轻易回答。
“那如果是我和母亲两道诏命放在大兄面前,大兄会听谁的?”刘据再问道。
卫青没有回答,但他知道,霍去病会义无反顾执行刘据的诏命。
“在北军,舅舅和大兄的将令同下,十二将和八万将士会听谁的?”
“在外朝,丞相府会听我的,还是会听父皇或母亲的?”
“……”
卫青都无法回答。
“母亲临朝称制,影响不了什么。”
“舅舅,没人能改变这人间,除了我!”
第83章 三圣
积雪封霜,徐徐而行。
轺车在离丞相府还有三十余丈开外便停下了,董仲舒走了下来。
也就是戌时初,天就已经完全黑了,在相府门前,董仲舒站住了,远远地望着这座自己梦里曾经无数次来过的府第。
府门廊檐下那四盏大红灯笼,竟照得人心都是热的。
世事沧桑,二十年前承明殿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试后,他狂言大丈夫终将位极人臣的情形恍同昨日。
可是,就这三十余丈的路程,他竟走了二十年,却依然没能走到对岸。
心潮难平走到相府门下,拾级而上时,门口站着的门房先问道:“是博士吗?”
董仲舒当然能听出他话语中那种既有惊讶又有审视的意味,带着笑问道:“相国睡下了吗?”
“还没。”
“烦请通传,董仲舒前来拜见。”
“请博士先入门房稍等片刻。”
公孙弘披着一件长衫,静静地站在书房里,望着董仲舒慢慢走了进来。
“见过相国。”
“是仲舒啊。”
董仲舒进入相府时,想过各种各样的猜测和预想,但这时都没有发生,公孙弘的表现,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平静地招呼着再见的老友,“来了好,来了就好。坐下,慢慢说。”
“是,相国。”
董仲舒坐了下来,望着公孙弘,公孙弘也在望着他,两位同年一时相顾无言。
到底是公孙弘先开了口,“我八十一了,你也有五十九了吧?”
“是,下官今年虚岁六十了。”
“《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修行成熟,功德圆满,仲舒,你成了。”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义,是谓耳顺,六十花甲,六十杖年……”
董仲舒笑道,“……相国是说,下官到了还乡之年,该走了吗?”
“你啊,总是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也总有那么多的见解,但你和我,现在都已经满头白发,是白头同年,我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意思呢?”
董仲舒望着公孙弘苍老的面容,“相国,四年前,是您推荐我去胶西国担任国相……”
“我是个小人。”
公孙弘接言,坦诚道:“我四十岁才学《公羊》,经学功底远不及你,是以,我在外朝靠着逢迎陛下,官至公卿之位。
而你在中朝凭借着真才实学获得陛下青睐。
你瞧不起我,我也不待见你,所以在陛下不满你的灾异说时,我便谏言陛下让你去凶险万分的胶西国,既能让你远离长安,也是想着借刀杀人。
幸好,你没有死……”
“有人死了。”董仲舒打断了他,“那个上交推恩策的主父偃,是死在你的手里。”
在胶西国那三年,他面临过无数次来自胶西王的刺杀,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只是回头望见来时路,才惊觉自己走了那么远,等到了太子储君为了正统法理烦恼时效力脱身的机会。
两人之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生死之仇。
又是一阵沉默,公孙弘长嘘一声,“是啊,有人死在我的手上。”
在这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不少人都死在他的手上,也有一些人因为他才活下来,没有什么对错,只有立场不同。
董仲舒的书生气,公孙弘很羡慕,也很安心,这样耿耿于怀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威胁的人。
“仲舒,你为何而来?”
“奉陛下旨意,问相国何时还乡。”董仲舒说道。
他不得不承认,公孙弘的政治手腕,中朝无人能企及。
不论是什么样的阴谋诡计,都很难让这位布衣丞相倒台。
都是公羊家,招数都一样,在陛下势弱的今天,想扳倒公孙弘是不太能做到的。
那就只能让公孙弘自愿离开。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