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67节
升格为“以夷制夷”。
作为顶级纵横家,张骞的学识、见识、能力是有的。
而野心,也是极大的。
张骞志在以纵横之力彻底绝灭称霸漠北数百年的匈奴一族。
大殿里不少文臣、武将都为之心折。
“博望侯意欲如何说服乌孙人?”丞相公孙弘苍老的声音响起,笼盖四野的气势顿时冲散了张骞的纵横之气。
几乎是降等打击,这天底下,或许没有人比公孙弘更了解,更知道该如何破解百家之术了。
纵横家的口舌之利,蒙蔽那些粗鄙武夫可能够用,但在公孙弘面前,就不值一提了。
即便匈奴、乌孙之间的仇恨真如张骞听说的那般无法化解,但张骞又凭什么认为一定能说服乌孙?
在大月氏那里,张骞就遭遇过失败,乌孙那里,就能成功吗?
鸿图华构,也要以实际出发。
张骞沉吟了下,说道:“蛮夷素来贪婪,如果以厚重的财物予以贿赂,想来能让猎骄靡和乌孙人动心。”
“什么样的财物谓之厚重?”
公孙弘笑得很和蔼,言辞却很锋利,“是牛羊马匹、是金银布帛,亦或是全部?”
张骞哑然。
西域大小国家数十,小的甚至全国只有数千人,乌孙则是其中最大之一,国内有十二万户,六十多万人口,兵力达到十数万之众,以大汉的评判标准,也属于强国。
南越国还不如乌孙国呢。
但为了南越国,陛下光准备阶段就长达十几年,如果不是上君威服了南越国太子赵婴齐,迫使南越国内属的时间还要拖延几年,甚而是十几、几十年。
当然,让一方强国王者动心的难度,远远小于覆灭的难度,但也是要很大诚意的。
张骞是纵横家,十分清楚想让一方强国出人又出力要付出多少,牛羊马匹少说要过万,金银布帛要无数。
公孙弘那双浑浊的眼睛,像是能看透人心,“即使大行令所想的财物,我朝一律满足,那个乌孙国的猎骄靡昆莫,到时候再开出上君无法接受的结盟条件呢?”
“相国说的是?”
“和亲!”
此言一出。
中、外两朝官吏都不由得激动了起来。
大汉与匈奴斗杀这么多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洗刷和亲之耻,如果覆灭匈奴的代价,是新的耻辱,在场的人都无法接受。
“博望侯,哪怕猎骄靡的条件不是龙女,仅仅是诸侯王之女,上君都无法答应。”公孙弘提醒道。
在“上君”两个字上,公孙弘加重了两分语气。
现在的朝廷局势,和任何时候都不一样,无比复杂,而陛下和上君的较力,又是方方面面的。
大汉朝从陛下为始,拒绝和亲之政,这么多年来,再无一名汉女为了和亲出塞,如果上君与乌孙以和亲结盟,不论是出于任何目的,陛下、儒家、所有反对上君的人,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不留余力、竭尽所能往上君身上泼污水。
这是上君,中、外两朝官吏,黎民百姓都无法接受的。
上君的执政、德操水平,要一直、一直比陛下高,才能长久、稳定当国下去。
张骞的脸憋得涨红,无法作答,丞相的猜测,全部合情合理,大殿里都是自己人,狡辩、诡辩没有什么意义。
“退一万步说,上君能接受圣名受损,与乌孙达成盟约,但是,那么多牛羊马匹、金银布帛、乃至诸侯王女,博望侯又该如何通过河西走廊,抵达乌孙国?”公孙弘指出了张骞计划中最致命的地方。
要与乌孙国结盟的诚意,根本无法通过河西走廊,时至今日,河西走廊还掌握在匈奴人手中,匈奴人是蛮夷,不通教化,但不是傻眉楞眼,看不到、想不明白大汉、乌孙来往是为了什么。
要知道,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诸国中,来、去都曾被匈奴人抓获。
匈奴的右部诸王抓到张骞等人后立即押送到匈奴王庭,张骞,是在场所有人中,唯一见过当时的匈奴单于,军臣单于的人。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面问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
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南越国去一样。
一百多人的使者团都过不去河西走廊,又何况是庞大的结盟队伍。
纵横家啊,总是过于强调权谋策略的运用,以利益为导向,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计谋来达到目的,却常常忽略现实情况。
“下官智浅!”张骞羞惭道。
公孙弘避开了张骞的施礼,摇摇头,说道:“不至于此,大行令的战略考虑是很好的,以夷制夷为覆灭匈奴之法,也是切实可行的建议,只是,顺序不对。”
“请相国赐教!”
“冠军侯此次领军征战,目的是哪里?”
“清除大将军几轮进攻后匈奴右方的残余势力,彻底断其‘右臂’。”
“那是哪里?”
“河西走廊……”
张骞停顿了下来。
公孙弘见他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继续道:“冠军侯的征战和博望侯的出使不是选择,是可以并行的,博望侯先随冠军侯断掉匈奴右臂,再携大胜之威进入西域诸国,以我之见,远比那些牛羊马匹、金钱布帛更能‘打动’异族,《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知小礼而无大义,据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寇盗,弱必卑服’,匈奴、大月氏、乌孙,皆无礼、无义、无节、无德、无有廉耻之心,只有‘畏威’。”
如何对待异族,《春秋》之中早有明言,什么礼义廉耻德目四维,都不如一威。
至于儒家口口声声的“教化”,如果教化能让游牧之民载歌载舞的话,大汉几十年前就解决匈奴之患了。
先解决匈奴右翼,打通河西走廊,再携兵威与乌孙商议结盟,更能让猎骄靡和乌孙人清醒。
“多谢相国赐教!”
第105章 军改
柳暗花遮,灯火辉煌。
谈及到春征的内容,宣室殿的气氛越发热烈。
张骞会先以校尉身份随军为霍去病指引道路,彻底清除河西走廊一带匈奴右方的残余势力后,大军凯旋,而张骞再以大汉国使的身份,出使西域诸国。
除了劝说乌孙东归以外,使团也要招揽其他西域小国向大汉称臣,以彰显泱泱华夏的德威。
刘据给了使者身份的张骞很大的自主权,包括但不限于对西域小国宣战甚而是灭国的权力。
这便是携兵威威服西域诸国和携重礼贿赂西域诸国的本质区别,在丞相公孙弘的提醒下,大汉与异族交往的方式方法,自此有了重大改变。
大殿里所有的人都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施恩于异族的事,陛下做的太多了,那些人享受着汉家的优待,却连基本的汉家语言都不学,行为举止也如在异族时没有变化,如果教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就只能以重拳改造了。
看看到底是德有用,还是威有用!
殿门紧闭。
寺人、宫娥都被禁止出现在宣室殿周围百步之内,议政,正式进入了重要部分。
御史大夫张汤站起,恭声奏道:“上君,臣以为,陛下原布局由冠军侯、李广、李敢、韩说各率万骑,击胡关市下的战略不妥。”
此次春征战略。
本来陛下是让霍去病独自领军,为霍去病专设的秀场,意让冠军侯名天下皆知。
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太子宫的突然崛起,大将军、冠军侯、北军十二将的站队,感到愤怒和危机的陛下,迫切地想在军中扶起新起之秀,与大将军、冠军侯打擂台。
可是,小兵一抓一大把,将才却不好找啊,陛下只能矮子里拔高个,挑挑拣拣,挑拣出了李广、李敢、韩说三个人,准备搞人多战术,三比一,要在战场胜过冠军侯。
打压大将军、冠军侯的军势,为李、韩三将立旗。
尴尬的是,春征尚未开始,陛下就撑不住了,先退居离宫,现在离宫也住不了了,去南巡了。
上君从北军大营走进长安,入未央宫,以大汉太子储君的身份,成了事实上的汉家君主。
李广、李敢、韩说三人,直到此时此刻,还在冠军侯那当俘虏。
那么,春征战略就由上君说的算了。
“李广尚可,李敢、韩说两个军中小将,资历、能力都不足以独当一面,请上君为将士性命为计,为春征战略为计,为大汉江山社稷为计,免去李敢、韩说独领大军的资格。”张汤敬声道。
这天底下,不是哪个人都是卫青、都是霍去病,可以一战冠全军,封侯拜将,古往今来,卫青、霍去病有几人啊?
张汤不是说卫青、霍去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般人物,也相信汉家人才辈出能再出现这般人物,甚至是超越这般人物,但要说李敢、韩说是这般人物,那就是在拿将士们的生命开玩笑了。
十数年汉匈战争过后,大汉人口、钱粮的底蕴大大损耗,已经经不起几万轻骑的损失了。
不妨把话说明白点,不能让陛下再随心所欲的胡闹了。
刘据点点头,望向中、外两朝心腹之臣,问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议论声起,很快便达成了共同意见,齐声道:“臣等以为,御史大夫所言极是!”
别说是李敢、韩说,就是李广,两朝不少文臣武将都认为不够格,列侯是没有,治军,是看不懂的,带去的将士,是回不来的,满腹的牢骚,是最多的。
在匈奴那混了个“飞将军”的名头,真以为在大汉国中就能得到认可了?
如果不是考虑到陛下的情绪、政治的平衡,以及李广个人能力还行,李广的春征将军之位也给免了。
“既然如此,免去李敢骑将军一职、韩说轻车将军一职,李广骁骑将军照旧,李敢为副将,韩说为校尉,三人一军出战。”刘据颁布了诏令,对春征战略领军将领予以更改。
霍去病万骑一军,李广万骑一军,还有两万骑两位军主缺少,北军诸将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
谁不想领军封侯啊?
他们之中,有的人还没有军功封侯,有的人曾经军功封侯又被罪免,这是个机会。
中将军公孙敖没有犹豫,移动到大殿中央,躬身下拜道:“上君,臣请领一军。”
李息、苏建、赵食其、赵安稽、郭昌、荀彘、高不识、赵破奴,连张骞都跟着站了出来,躬身下拜道:“上君,臣请战!”
路博德、张次公略感遗憾,他们要出战南越国,这件事,他们凑不上这份热闹。
虽然遗憾,但想想拿下南越国后就能封侯拜将,似乎也没有那么难受了。
“公孙将军,不如就算了吧?”张汤出声道。
公孙敖眼睛立刻就望了过来,那愤怒的意味,丝毫不加掩饰。
张汤却毫不在乎,继续说道:“元光六年,你与大将军、公孙贺、李广也是各率万骑出战,公孙贺没有遇上匈奴军,无所斩获,李广为匈奴所败,本人被擒,后佯死夺弓马才得以逃脱,而您,开局就为匈奴所败,死了七千将士,论罪当斩,以钱赎的性命,不如就将领军为将的重任交给其他人吧。”
汉家诸将中,公孙敖在战场上的运气,也是公认的不怎么好,开战就遇匈奴主力、迷路失期这样的事情也发生过,虽说气运之说扑朔迷离,但李广、公孙敖这样的人,尽量不任军主为好。
朝廷动用这么多轻骑,不容易啊,别一战就没了,再说,别影响了大军运道。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