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68节

  察觉众人的目光,公孙敖想反驳却张不开嘴,在过往的出战中,他独自领军的胜算,和跟随主将从将的胜算,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这找谁说理去。

  “寡人无意于另立新将。”

  火气渐生,刘据开口道:“而意在兵合一处,由卫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率三万轻骑,大破匈奴!”

第106章 显赫

  三军之主?

  中、外两朝公卿、将校为之震动。

  这是否代表冠军侯霍去病执掌天下兵马的预演?

  十数年的汉匈大战,大汉精兵强将凋零的厉害,尤其是战马,损失惨重。

  目前的汉军,如果整合国力,不计后果的爆兵,极限轻骑兵力,基本上在八万之数。

  此次春征四万轻骑,约是全国轻骑兵力的一半,李广、李敢、韩说就分走了两成半,霍去病独占七成半,上君的偏爱,未免也太赤裸了。

  如果冠军侯此行没有找到匈奴人,或者没有找到匈奴右翼主力,人吃马嚼的消耗,不次于打了场大败仗。

  “上君。”

  霍去病自己都认为到了过分的程度,开口道:“臣资历尚浅……”

  “军中什么时候论资排辈了?”

  刘据却打断了他的话,笑着说道:“如果真要论资排辈,一些人不早就是列侯了?”

  大殿里明明没有李广,但李广好像一直在,上君的调侃,立刻让原本略显紧张的气氛变得快活了许多。

  军队,从来不是论资排辈的地方!

  “上君,话虽如此……”

  “难道冠军侯认为自己没有统领三万轻骑出战匈奴的能力?”刘据再次打断了霍去病的话,不惜激将说道。

  这下。

  众人彻底知道了上君心意已决,上君这是要弥补冠军侯,哪怕没有陛下,元狩二年的春天,也只属于冠军侯。

  上君如此,夫复何求。

  公卿大夫、将军校尉面露动容之色,上君什么都好,就是太重情重义了,丁点委屈都不让自己人受。

  公孙敖诸将默然退回了朝班,上君绝对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应得的功劳,但这个春天,不属于他们。

  谈不上嫉妒,因为他们知道,迟早有一天,世人也会看到他们的光芒。

  等一等。

  卫青坐在那里,不知道在想什么,或许,欣慰大过了一切。

  霍去病虎目泛红,隐约有了水意,戎衣在身,单膝跪地,声音沉凝,“臣,绝不负上君之望!”

  他,要打一个大大的江山,比大汉还大的江山,铁骑能抵达哪里,他就要打下哪里,如此,不负上君。

  公孙弘、张汤一干文臣望着这一幕,不约而同地想到,也许,这就是千古君臣知遇榜样。

  太史令司马谈以笔捅了捅身边心潮澎湃的司马相如。

  “嗯?”

  “来篇?”

  司马相如眼睛快翻到天上去,来个屁啊!

  这是什么地方,未央宫宣室殿,这是什么场合,南征北战廷议,但凡写一个字,都是泄密,死无葬身之地那种。

  老小子想害我?没门!

  司马谈略感遗憾和失望,如此盛景,留于史笔,也不过寥寥数字,“元狩二年,孟春之月,宣室廷议,上君与中、外之众,定南北大计”,文笔再好,也有不足的地方。

  以司马相如的文采,肯定能纪实所书,笔落之处,能让无数后人神魂颠倒,但这老小子为了自己个儿的老命不敢起笔,自私自利,哪有史家据事直书,何惜付出性命的气概。

  唉,被骂小说家的仇,不知何时才能报。

  史笔再落,“助军校尉司马相如观之而不意之,实为文人之耻也。”

  金鸡报晓,诸事渐歇。

  公卿、将校这才有了倦意,纷纷告退,不是去睡觉,而是去做该做的事。

  作为大将军的卫青,很是微妙的一点事都没有,被刘据留了下来,一块用早膳。

  在鹿肉、绿葵、藿菜、鲜韭、野菜之外,还多了碗“乳脂方酥”,即豆腐。

  淮南王刘安虽死,《淮南子》一书和其在八公山上烧药炼丹时,偶然用石膏点豆汁所制的豆腐却流传了下来。

  而将大豆烘干后磨粉制成的饼饵“豆脯”,甚至成了朝廷、县乡祭祀之物。

  清晨之饮,自然是豆浆,食官加入了蜜、醋,酸酸甜甜的,是时人最为喜爱的味道。

  “舅舅,可有怪罪我偏心?”刘据望着卫青问道。

  在夺得长安城后,霍去病的权力、地位一升再升,卫青的地位无可撼动,权力却在一降再降,这还是刘据没有公开让将校站队,不然卫青的境遇可能会前所未有的难过。

  “没有。”

  卫青毫不犹豫摇了摇头,望着刘据的眼神中,清澈坦然,“恰恰相反,我很享受现在。”

  和大红大紫时的炙手可热、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相比,不被注意、受到冷落时,他内心的恐惧反而小了。

  刘据不明白,问过霍去病也不明白,过去那段骑奴经历到底给这位舅舅带来了多大的心理创伤,贵为当朝大司马,卫青在除战场以外的所有地方,总是给人非常大的自卑感。

  可能真应了那句话,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要一生来治愈。

  “舅舅,你似乎在害怕什么?”刘据想知道卫青到底在怕什么。

  卫青默了一下,缓缓说道:“我大汉显赫的外戚,在吕氏之外,有薄氏、窦氏、王氏,以及我卫氏。

  薄氏始终,仅一人封侯,窦氏始终,有三人封侯,王氏始终,也有三人封侯,而我卫氏,今日就有五人为侯,以后,或许会更多……”

  卫青在元朔二年,就以收复河套之功,进封长平侯,在元朔五年的高阙奇袭战中,又以功荫三子,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

  霍去病也在元朔六年的漠南之战中,两度功冠全军获封冠军侯,整个元朔年间,卫氏多出五位列侯,成功超越了大汉过往所有外戚的显赫。

  “薄氏、窦氏、王氏,无不显赫一时,但下场,也是一个比一个凄惨,据儿,你会是个明君,也重情义,我不担心你会为了清除卫氏外戚势力大开杀戒,但我担心,卫氏的人,就如我的三个儿子,会像死去的公孙贺、公孙敬声一样,被人利用主动去找死。”

  卫青努力以平静地语气述说着,但那微颤的语调却证明着恐惧的程度,“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据儿,你愿意放过卫氏的人吗?”

第107章 金刃

  卫青失望地离开了未央宫。

  刘据望着逐渐消失的背影,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苍天,“这天下如何有恒享不变的富贵。”

  卫氏之所以能有如此煊赫的地位,天子的提拔占三成,卫、霍自身的努力与天分要占七分。

  在汉朝,皇帝与外戚、天子与舅舅实际上是比同姓宗室更亲近的亲属关系,外家出身寒微,既无祖先遗泽庇佑,根基又浅,权力的唯一来源便是天子,因此就成为天子最放心、最容易操控的势力。

  但是,易于为天子控制的外戚却屡屡成为汉朝又一大祸害,高祖妻族吕氏,文帝母族薄氏、妻族窦氏,景帝妻族王氏……究其原因,水是往低处流的,而人心是高了还想高。

  卫氏一族,也不例外。

  除了卫青、霍去病能自制外,其他的卫氏族人,卫君孺、卫少儿、卫步、卫广等等,太多的人顶着、借着卫氏外戚的身份,为非作歹、作奸犯科。

  公孙贺、公孙敬声的死,显然引起了卫氏外戚的恐慌,这些人不敢去找性烈如火的霍去病,便一个个都找上了卫青,试图通过卫青探知刘据对卫氏一族的真实想法。

  而卫青八成是察觉到了兰台、廷尉署在暗中对卫氏外戚展开调查,也猜到了是刘据的命令,现在的卫青,很矛盾。

  就和当时的卫子夫对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的态度那样,尽管后知后觉知道了欺骗,但顾念着亲谊,仍是想救其一命。

  卫青多多少少也知道卫氏外戚的腌臜事,但那些人,不是兄弟姐妹,就是侄儿外甥,真要动手,又怎么忍心呢?

  刘据想到御史大夫张汤、廷尉卿边通呈上有关卫氏一族的大调查,除了襁褓之中的孩子,几乎没有无辜之人。

  卫青问出这样的问题,是想为恶劣的亲戚们求条活路吗?

  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的活,而有些人活着,就不想让其他人活啊!

  面对舅舅的恳求,刘据从未有过如此的犹豫。

  “上君,该歇息了。”老内侍绛伯提醒道。

  阴阳颠倒,上君终究年少,可不能缺了觉。

  “绛伯。”

  “奴婢在。”

  “你是什么时候入的宫?”

  “回上君,奴婢是孝文帝后元二年入宫的,侍奉过孝文帝、孝景帝两代陛下,阳信公主下嫁平阳侯府时奉诏为公主侍,在建元二年时,跟着皇后又回到了皇宫,上君降生,奴婢便不离不弃。”绛伯回忆道。

  这段宦官经历,也很传奇了,见证过孝文帝、孝景帝的盛世之治,也见证过七国之乱的社稷动荡,跟着公主出了宫进了侯府,又跟着女子回了宫,偏偏地,那女子是大汉皇后,所生的儿子,又是大汉太子储君,帝国毋庸置疑的未来皇帝。

  时也运也命也,不外如是也。

  “四十年了?”

  “回上君,三十九年九个月二十九日。”

  “记得这么清楚?”

  刘据慢慢转过头,望向垂首而立的绛伯,笑道:“是想离开皇宫了吗?”

  绛伯跪倒在地,惶恐道:“奴婢失言,请上君明鉴,奴婢绝无离宫之意。”

  进宫容易出宫难,尤其是侍奉过贵人的宦官,知道太多的秘密,不是被杀,就是老死于掖庭。

  人在忆往昔的时候,在情绪感染下会脱口而出一些话,绛伯精准到年、月、日的入宫时间,如果不是日思夜算,怎么会如此的详尽。

  刘据俯身将之扶起,摇摇头道:“想要离宫没有什么错,寡人有些时候也不想待在这未央宫,绛伯,当年为何入的宫?”

  “回上君,是活不下去了。”

  绛伯身体发软,心有余悸答道:“奴婢原是辽东郡人,在孝文帝后元二年以前,匈奴连岁叩边,杀害、掳掠了我朝许多百姓,而云中郡、辽东郡所受的侵害是最严重的,奴婢的父母也惨遭匈奴所杀,如果不是孝文帝担忧匈奴的继续入侵,派遣使臣给匈奴送去书信,匈奴单于也派一位当户来我朝答谢,我朝与匈奴恢复了和亲关系,及时止戈,奴婢也活不了。”

  想到父母之死,绛伯的情绪明显出现了波动,“孝文帝是位仁慈的陛下,在云中郡、辽东郡广施恩泽,甚至允许奴婢这般不能活下去的孩童阉割入宫,奴婢这才能入得皇宫。”

  孝文帝后元二年。

  刘据忽然想了起来,那年的汉朝大事,汉匈恢复和亲,张苍罢相,周亚夫封侯。

首节 上一节 68/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