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71节

  公孙弘的心里突然涌出了一股酸味,连他自己也一时分辨不出是酸楚还是嫉厌,面容也浮出了复杂的表情,“没有进展。”

  所有前来的士人,都止步于说服他人,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点,倒是和上古百家争鸣之时很像,各执己见、食古不化。

  “相国,可有收获?”

  “增长了见识。”

  公孙弘长叹道。

  一群饱读诗书之徒,除了吵架不逊色于街头巷尾的泼妇,当真是一点启发都没有。

  绛伯不再说什么,搀着他走进大殿。

  “上君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公孙弘身子吃力地慢慢弯了下去。

  刘据坐在御座上望向他,“不必行礼了,扶相国坐下。”

  “是。”绛伯答应着,搀着公孙弘在一旁的绣墩上坐下了。

  “相国此来,是认为诏令哪里不合适?”刘据问道。

  诏令留阁的事,他已然知道了,大汉丞相就是宰相,后世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丞相位极尊隆,总领百官,协理万机,一切国事皆归其管辖。

  可以说,丞相的职权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其中几个职权,便是表征。

  选用官吏、劾案百官与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总领百官朝议与奏事,以及,封驳与谏诤。

  丞相对于皇帝的诏令有不符合律法、制度者,有封驳、谏诤之权。

  如孝景帝欲封皇后兄王信为列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亚夫曰:“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上默然而沮。

  周亚夫以高祖皇帝有约在先,反对孝景帝封王信为侯,而且是事前谏阻。

  诸王进京的诏令,公孙弘事先不知,是可以直接使用丞相封驳之权的,但公孙弘素来世事通明,在封驳这种没有挽回的权力之上,设了个“留阁不发”。

  君臣之间,都有转圜的余地。

  智近于妖。

  公孙弘摆了摆手,示意绛伯等人退下,只留君臣二人后,离了离身子,“敢问上君,是意欲削藩?”

  “相国何出此言?”

  “天下诸王皆有罪,上君诏之入京,以臣之想,是欲将其一网打尽。”公孙弘跪了下去。

  君主未尽之言,未做之事,臣子言之,是揣摩君心,也是僭越。

  “你我君臣相知,寡人也不瞒你,实言相告,寡人也不知。”

  刘据的目光望向了公孙弘,公孙弘抬起头望向刘据,一老一少四目相对,都能看出彼此的赤诚。

  “按照惯例,新君初立,诸侯王要进京朝拜,母亲和寡人先后临朝称制,诸侯王循例当来朝拜,这就是诏令之由。”

  “但是,诸王之罪,一旦暴露,顷刻间便会让皇家颜面荡然无存,寡人诏王进京,意在解决这些事情,是其一。”

  “其二,我朝要恢复南越之属,又要北征匈奴,南征北战,动兵近十万,父皇又南巡天下,寡人也担心诸侯王有所异动。”

  这才是最大原因。

  诸侯王们的地盘再小,也是诸侯王,是刘氏宗室之一,孝文帝能以藩王之身承继大统,难保没有其他诸侯王动心。

  趁着两路大军还没有离国,诏令诸王进京,先将人控制起来,如此,心安。

第112章 毒士

  刘氏君主的警惕心。

  总是让公孙弘赞叹不已。

  所作所为,大多出自政治考量。

  而如上君这般,从朝廷、从百姓,全方位的政治考量,就更难得了。

  出生在高祖七年的公孙弘,勉强算是经历了大汉所有时期,在高祖皇帝、孝惠帝、吕后制下成长,又侍奉了孝文帝、孝景帝、陛下三代皇帝,不得不说,国有上君,天下之幸。

  非要说不足的地方,那便是年少,对帝国制度、行事顺序,要再调整一二。

  “上君,大汉南征北战,按规制,诸郡县和诸侯王国也是要出兵的,甚至是极尽死力。”公孙弘述说道。

  大汉立国制度,就是有很多弊端,不利于皇帝、朝廷,但也不利于诸侯王。

  高祖皇帝直到死,都在做一件事,集权中央,并留下了“三要”。

  一要提防诸侯王,二要提防地方豪强,三要提防他们联合起来。

  自然也对朝廷出兵,中央空虚可能出现的情况有预测,有准备。

  手段很简单,就是一同出兵。

  在朝廷出兵的时候,郡县诸侯王国必须派出兵力响应诏令,与南、北军一道南征北讨。

  本朝之所以少了,原因是诸侯王、诸侯王国兵被削减的厉害,陛下看不上诸侯王国那三瓜两枣。

  但是,从兵制度从未取消过。

  春征,动用的都是精骑,对从军没有什么需求,但南下逼迫南越国内属,从军就有用了,哪怕只是显得人多势众,也能吓死南边的蛮子。

  再有,大汉立国战争中,宗室之力较小,为了服众,也为了增加军心,诸侯王也是要从军征讨的。

  这个制度,在后续之中,为防止诸侯王有招揽军将的可能,很少再出现,可是,王者随军制度也从未取消过。

  既然担心诸侯王在藩国中玩阴的,不妨让所有人动起来。

  “相国的意思,是让诸侯王和诸侯王国府兵随强弩校尉路博德全部南下?”刘据眼睛一亮。

  战死的宗亲,是比荒淫不法、问罪致死的宗亲,在史书上体面些。

  如果诸王战死沙场,对刘氏宗室声誉是很大的挽回和增长。

  公孙弘瞬间就猜出了上君的想法,心跳被吓的停了一拍,急忙说道:“上君,不能让诸侯王南下,如果诸王随军,可能会拖强弩校尉的后腿。”

  这倒不是怕诸侯王联络军将,而是诸王那见好处就上,见危险就退的性格,真要随军参战,输给了南越国王军,那大汉的脸面都要丢尽了。

  “以臣之见,当让诸侯王太子随军,与诸侯王国府军编入强弩校尉帐下,上君赋予路博德先斩后奏之权,如此,大事可成。”公孙弘再道。

  以诸侯王的身份地位,上了战场,是要独自领着从军的,有与大军主将争夺指挥权的可能,影响战局。

  但诸侯王太子,就没有这个资格的,诸侯王国从军直接编入大军之中,诸侯王太子连个校尉都不如,胆敢违抗军令或临阵脱逃,有先斩后奏之权的路博德会让王太子们尝尝军法的滋味。

  “诸王会同意王太子从军吗?”

  “不同意,就让诸王亲自上!”

  公孙弘声调微冷,说道:“是自己上战场,还是让儿子上战场,诸王会想明白的。”

  虽然南略计划爆发大战的可能不大,但不代表没有危险,要知道,南越是卑湿、烟瘴之地,那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有些时候,人走着走着就可能没了。

  诸王是不会以身犯险的,毕竟,儿子又不止王太子一个,死了再换个就是了,自己死了,就永远离开这尘世了。

  “等到王太子和郡国从军编入路博德军南下,上君再诏诸王进京,就会一切顺利了。”公孙弘慢慢说道。

  没有了国府之兵,王太子还掌握在人手里,诸侯王们就和那砧板上的鱼,任由上君宰割了。

  到时候,即便上君有意削藩,都可以尝试一二,只是要小心渭水刑场之事重现,别被宗亲之血染龙庭,陛下的教训,历历在目。

  丝丝入扣,滴水不漏。

  公孙弘展露出大汉丞相的强大谋算能力,一步步,似乎都在让诸侯王们做选择,可从头到尾,诸王根本就没有选择,钻进预设的陷阱之中。

  “相国之智,寡人佩服也。”

  刘据夸赞了句,“那就依相国之谋,诏令会立刻拟送丞相府,相国按时颁布即可。”

  “是,上君。”

  公孙弘被礼送出宫。

  丞相司直朱买臣,丞相长史王朝接了驾,一左一右搀扶着老相国回府。

  在书房中,朱买臣奉上了酽茶,“师相,上君命人送来了许多赏赐,宣室殿中,可谐?”

  上君是个仁厚之君,经常会赏赐臣下,尤其是丞相府,几乎是三日一小赏,五日一大赏,衣食住行,钱财珍宝,简直是面面俱到。

  但今日之赏,还是从没见过的,其丰厚的程度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仅钱财就有千金,十万钱一匹的锦绣,也有五十匹之多,先圣手札、古籍典藏……琳琅满目,这让不得不好奇宣室殿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竟让上君龙心大悦至此?

  书房外的春光是那样明媚,公孙弘想到在宣室殿侧,始终奋笔疾书,记录君臣奏对详情的太史令司马谈,幽声一叹。

  之前的事,到底是怎样的?

  上君是真不知道调动诸侯王府兵,再诏诸王进京的解决问题顺序,还是他也是上君计策之中的一环?

  诸王进京容易,再想离京,恐怕就难了,如果事有不谐,走到了削藩的地步,诸侯王们不死,也要被囚禁。

  以现在朝廷、诸侯王国的实力对比,能迅速平息所有风波,撤国入汉。

  为了削藩,孝文帝有贾谊,孝景帝有晁错,当今陛下有主父偃,难道三代陛下都没有自己的办法?

  不过,是不想背负刻薄宗室,少情寡恩的骂名罢了。

  那么,上君的削藩之人是谁呢?

  公孙弘已经闭上了眼睛。

  他本就不好听的身后名,以后又要多一个“离间皇亲的毒士”了。

  恍惚之间,公孙弘想到在海上牧猪的时光……

第113章 神将

  出征在即。

  诏令频发。

  整个大汉以恐怖的速度运转开来。

  得益于“国业之制”,诸多行业归于专营,少了许多中间流程,虽然调动的资源多了,但朝廷的付出却远低于以往的战前准备。

  粮草食盐、武器军械、药草清水,等等,应有尽有。

  北军,校场。

  御车辚辚而来。

首节 上一节 7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