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73节
霍去病脱口而出道:“母亲不见了,父亲总要见一眼的。”
在母亲、陈掌的府上,他找不到家的感觉,他想去父亲的府上看看,哪怕心里明知那里也不会有家的感觉。
即便明知不可能,却仍怀有一丝希望,不撞南墙不回头,或许,这就是人吧。
刘据不知道该形容其他的父子,也评价不了,和霍仲孺、霍去病父子俩相比,他和父皇好像更诡异了。
以现在的局势,父皇不可能来见他,就和当初他不会回长安见父皇一样,大汉父子,主打一个父慈子孝!
第115章 飞将
刘据留宿北军。
夜不净。
骁骑将军李广请见。
“上君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颂圣之音响起。
刘据上下打量着这位“飞将军”,没有威风八面霸气迫人的大将之风,相反,“悛悛如鄙人”,看起来很温厚,如同乡下老叟一般。
“骁骑将军,出征在即,不去整军备战,何事请见寡人?”刘据开门见山道。
没有亲近,也没有疏远,很是平淡。
“将士们已经睡下了。”
一句话。
硬控了刘据三个呼吸。
瞅了瞅帐外的月色,目测没错的话,戌时尚未漏尽,吃了烤肉、蔬果、酥茶的将士们还在发泄燃起的精力,军灯高挑,刁斗声声。
李广军中万名轻骑,却睡下了?
不是。
留在国中的将士都没有睡下,即将出征的将士先行睡下了,养精蓄锐,早了点吧?
旋即,刘据又释然了。
李广不推崇严苛的军纪,这在大汉之中是出了名的,领兵作战,从来只做好一件事,就是“远斥候”,远远派出侦察兵,观察匈奴的动向。
在孝文帝、孝景帝的时代,大汉对匈奴以防御战争为主,这种策略当然是对的,匈奴骑兵飘忽不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动攻击,如果全军上下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那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能维持多久?
一两个月没有问题,经年累月,不必匈奴动手,恐怕自己就要崩溃了,所以不如让大部队适度放松,只要远斥候能及时发现敌情,给主力留出反应时间就可以了。
但是,时代变了,攻守异形了,大汉对匈奴的战争,从原来的阵地战、防守战,转向进攻战、运动战,如李广这样成长于孝文、孝景之时的老一代汉军将领,久有的经验就有些跟不上了。
刘据对这一类老将没有什么偏见,也愿意给予老将们机会,让他们极尽升华,给予匹配的奖赏和军功。
没有老将,就没有现在的大汉。
此次河西之战,李广、李敢、韩说三军变一军,由主力之一变成偏师,刘据的想法也不是针对李广,而是希望李广能“随”个列侯。
有霍去病在,李广哪怕什么都不做,跟在主力军后面捡军功,覆灭匈奴右翼的小部落,大概也能攒两三个列侯爵位。
至于治军不严,可能出现的匈奴主力偷袭,也有霍去病给兜底,毕竟李广军也是万骑,匈奴主力想吞下也要时间,足以撑到霍去病救援。
换言之,大汉为李广提前准备了列侯爵位,刘据也不想“李广难封”流于后世。
“夤夜请见,臣欲请战匈奴左翼!”
第二句话。
刘据是真没有绷住。
“骁骑将军,这次又想杀我汉家哪个都尉,才有了分兵之念?”
元光六年的雁门之战,李广被匈奴俘虏,后佯死夺马逃回大汉,但被免职成为平民。
隐居蓝田南山期间,李广一夜外出打猎饮酒,归途中至霸陵亭时,遭醉酒的霸陵尉以宵禁为由阻拦,不得不过夜亭下。
等匈奴入侵,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上任前,他请求将霸陵尉带往军中,到军中后将其斩杀。
为了边城的稳定,父皇没有降罪李广。
这个举动,被一些人认为是快意恩仇,但在刘据眼中,这就是心胸狭窄,公报私仇,行为幼稚。
如果准李广所请,此次出征,东、西两线战事并开,从兵力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霍去病三万轻骑继续西线战事,李广万名轻骑只要不遇上匈奴左贤王主力,问题也不会太大。
但李广这没事找事,分兵东西的行径,刘据实在想不通,只能认为李广是又有想杀的人,要将人带到右北平郡去杀。
李广瞬间的羞愧、尴尬是难以言喻的,咬牙答道:“臣没有想杀的人。”
“那你是怎么想的?”
“回上君,匈奴分左、中、右,即左贤王、单于、右贤王,如果爆发战争,左右受袭,匈奴单于便居中左支右应,如果匈奴王庭受袭,左、右贤王便一同支援龙城。”
李广为刘据讲述着匈奴的分布和战法,继续道:“冠军侯兵发河西,直指匈奴右贤王,如果不对匈奴单于部、左贤王部增加威胁或进攻,匈奴单于本部必然会对右贤王部予以救援,从侧翼威胁冠军侯所率军、马,是以,臣想对匈奴左贤王部发动攻击,让匈奴陷入两线攻势之中,也让匈奴单于难以抉择,支西或援东,如果一切顺利,我朝便可能同断匈奴左右两臂。”
“李广,你在欺寡人不智?”刘据指名道姓,冷声道。
这李广,是把他当成无知小儿了,匈奴是以左为尊,以匈奴王,就是匈奴单于的太子为左贤王,左贤王本部的实力是在右贤王本部实力之上的。
对付匈奴右贤王本部动用四万轻骑,肯定是有些大材小用了,但李广一万轻骑想覆灭匈奴左贤王本部,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李广立刻跪了下去,“臣绝无此意,上君,指东打西,本就是兵法之道,臣虽不才,但领万骑之兵出右北平,不说断匈奴左臂,有所建树,却不难。”
他的自尊在作祟。
能以偏将身份跟随二代汉将卫青就已是极限了,偏偏地,李广对旧识公孙敖等将多有照顾,让他屡次未能“中首虏”,半侯无封。
跟随三代汉将霍去病,哪怕明知有军功,甚至可能封侯,李广也不能接受。
再说,霍去病性烈如火,根本容不下反对上君、反对自己的人,跟着霍去病,他担心会回不了大汉。
时至今日,他只相信手中的强弓,能射出一片天地来。
而且,和河西之地相比,他累为陇西、北郡、雁门、代郡、云中、右北平数个汉郡太守,整体偏东,对匈奴左翼地区更加熟悉,不容易迷路。
人再倒霉,也该有转运的时候,况且,有着一万轻骑打底,除非遇到匈奴左贤王主力或者再次迷路,否则,建功不难。
李广坚信,此战,就是他的封侯之战!
第116章 杀才
遮沙避风了。
刘据没有在乎李广“数奇”的命运,甚至亲手为其铺了条直通列侯的大路,李广却担心这是在害他。
无论如何,刘据却不能陪李广疯下去,更不可能拿万名轻骑的性命玩笑。
李广被请出了大帐。
随后。
上君升帐。
霍去病、公孙敖、张骞诸将应命而来。
“诸卿,骁骑将军对出征计划提出了新的想法,冠军侯所率三万轻骑进攻河西不变,而骁骑将军的万骑,欲从右北平郡出,进攻匈奴左翼,东、西两线作战,牵扯匈奴单于本部兵力……”
刘据详细讲述了李广所说所想。
大帐瞬间安静了。
有现成的军功不捡,非要去炫耀武力,这是人啊?
“骁骑将军的担心不无道理。”
霍去病一开口,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直言不讳道:“再有同战之场,我会毫不犹豫杀掉他!”
老将与老将之间,亦有差距。
面对程不识,霍去病能心甘情愿称呼一声老将军,未能军功封侯,这不是老将军的能力问题,而是大汉军功制的缺陷。
李广又是什么玩意?
为了一时之气而要置上万帝国轻骑于危险之地,再有同上战场的机会,哪怕设计也要宰了他。
霍去病的杀心,从未有如此的浓烈。
公孙敖几将纷纷点头,坊间总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是岁月不饶人,凡人徒呼奈何。
而李广,入仕四十多年,在孝文帝、孝景帝、陛下三朝为将,难道真的是机遇未到?
至少孝景帝平定吴楚之乱不是!
七国之乱时,李广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他夺了叛军的旗,以大汉军制,“先登”、“斩将”、“陷阵”、“夺旗”四功可侯。
但是,李广紧接着干了什么?
接受了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
梁孝王是窦太皇太后的幼子,整个孝景帝朝,窦太皇太后无数次向孝景帝提出,孝景帝多病,梁王勉励之,当兄终弟及。
孝景帝对母亲窦太皇太后偏爱兄弟梁孝王一事,一直采取韬晦之术,从不明确表态,有时还会忽悠一下窦太皇太后,说什么“千秋之后传位梁王”这样哄老太太开心的话。
孝景帝还忽悠了梁王在七国之乱中死战,有窦太皇太后做靠山,梁王的皇帝梦比任何一位参加叛乱的诸侯王都要强烈,甚至,梁孝王还做了篡位的充分准备。
梁王授李广将军印就是在挖孝景帝的墙角,图谋不轨。
李广作为朝廷大将,竟然就这样私自接了诸侯王的将军印。
要知道,大汉对中央官员与地方诸侯王交往一事非常忌讳,特别是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之后,更是禁止中央官员交往诸侯王。
本朝的中大夫庄助就是与淮南王刘安有联络被杀,丞相公孙弘的“请王进京”计划,都不敢让已经失势的诸侯王从军,避免一切与军中将校可能的接触。
李广的堂而皇之,非蠢即坏。
自作孽,不可活。
本来,北军诸将就认为李广年迈,也对命运之说有忌讳,不适合独自领军作战,如果李广能老老实实跟在冠军侯屁股后挑匈奴右贤王部的小部落打,还能接受,这下,彻底接受不了了。
“上君,罢了李广的将军位吧。”
“对,夺了他的将军印。”
“什么档次,跟冠军侯用一样的将印。”
“数战数败,老匹夫还敢言勇!”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